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3

思想库 智囊团图书

Think tank & Brain trust---Primary Research on Academies of Social Sciences

SSAPID:101-1230-8579-99
ISBN:978-7-5097-269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倡导自己研究自己,成就一个共同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和政府的合格智库,社会科学的神圣殿堂。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朱有志
编 辑:赵子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后记 自己研究自己

 第一章 社会科学院的产生与发展

  一 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院

   (一)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其对社会规律的反映功能

   (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从事科研活动的组织者

   (三)社会科学院是具有独特功能的研究机构

  二 社会科学院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新中国的建立开拓了发展社科机构的新道路

   (二)社会科学院在社会风波中曲折前进

   (三)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社会科学院的昌盛

  三 新时期社会科学院面临的新要求

   (一)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思考,需要社会科学院潜心探索、深度回应

   (二)全球化浪潮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问题,需要社会科学院以世界历史大视野,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三)当代中国思想格局的碰撞,需要社会科学院的整合功能

 第二章 社会科学院的功能定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功能

   (一)认识世界

   (二)传承文明

   (三)创新理论

   (四)咨政育人

   (五)服务社会

  二 社会科学院功能的演进

   (一)社会科学院:由“象牙塔”到灯塔

   (二)社会科学院:由知识工厂到思想库、智囊团

    1.知识工厂: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2.“思想库”、“智囊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二)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对社会科学院功能定位的指示

  三 新时期社会科学院的三大功能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二)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

 第三章 社会科学院的运作机制

  一 行政管理机制

   (一)行政隶属关系

   (二)内部相互间关系

  二 科研运行机制

   (一)学科建设机制

   (二)科研管理机制

    1.成果评价机制:从偏重纯学术到面向决策咨询

    2.课题立项制:从成果管理到课题管理

   (三)竞争机制

   (四)激励机制

    1.激励式管理

    2.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成长

    3.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 经费保障机制

   (一)财政拨款

   (二)专项经费

   (三)课题经费

 第四章 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古代智囊

  一 中国古代智囊的概况

   (一)中国古代智囊的表现形式

    1.个人层面的智囊机构

    2.政府层面的智囊机构

   (二)中国古代智囊的行为特征

  二 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古代智囊的比较

   (一)机构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的比较

   (二)机构设置和参谋内容的比较

  三 中国古代智囊对社会科学院建设的启示

   (一)加强服务的针对性,注重互动交流

   (二)加强思想的创新性,拓展功能与领域

   (三)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强调实事求是

   (四)加强交流的互动性,促进通天连地和人

 第五章 社会科学院与当代西方思想库

  一 西方思想库的简明考察

   (一)西方思想库的发展现状

    1.速度快

    2.内容广

    3.独立性

    4.灵活合理的组织结构

    5.人员结构合理

    6.思想库业务国际化

   (二)西方思想库的主要类型

    1.从其研究领域来归类,思想库机构可以分为综合型和专业型两大类

    2.从其隶属来归类,一般可分为六大类

    3.从其规模来归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以美国为例)

    4.从其职能归类,一般分为三类

    5.从其性质来归类,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6.从其起源来归类,可以分为四类

   (三)各具特色的发展趋势

    1.思想库向纵深发展

    2.科技与人文相融合

    3.加强交流与合作

    4.不断完善信息系统

  二 西方思想库个案研究

   (一)美国思想库:政府的外脑

    1.美国思想库的制度保障

    2.美国思想库的运作机制

   (二)德国思想库:走出象牙塔

    1.德国思想库的特点

    2.德国思想库的发展趋势

    3.几个典型德国思想库简介

   (三)日本思想库:提炼公共政策

    1.日本思想库的发展概况

    2.日本思想库的主要特点

  三 西方思想库对社会科学院思想库建设的启示

   (一)政府外脑的启示:智库功能与三大作用

    1.社会科学院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有力的社会科学支撑,发挥思想智库的社会功能

    2.在发挥思想智库的社会功能中,具体表现为三大作用

   (二)非象牙塔的启示:关注需求和把握重点

   (三)政策提炼的启示:两个优势和两个结合

 第六章 社会科学院与党政研究机构

  一 党政研究机构的主要作用和智库特性

   (一)具有鲜明的党性,为中国共产党实施正确领导打好基础

   (二)具有明显的群众性、实践性,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为党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决策咨询

   (四)具有严格的程序性,确保决策咨询的严谨和准确

  二 社会科学院与党政研究机构的比较

   (一)人事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的比较

   (二)学科建设和课题管理制度的比较

   (三)服务机制和科研平台建设的比较

  三 党政研究机构对社会科学院建设的启示

   (一)扬长避短,深化制度改革

   (二)取长补短,转变科研方式

   (三)双向互补,加强合作交流

 第七章 社会科学院有为与有位的辩证关系

  一 社会科学院有为与有位的历史现状分析

   (一)思路清晰扩大社会影响

   (二)定位准确强化功能发挥

   (三)成果增多提升社会地位

  二 社会科学院有为与有位的目标要求

   (一)有为的目标要求

    1.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的目标要求

    2.作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的目标要求

    3.作为社会科学的学术殿堂的目标要求

   (三)有位的目标要求

    1.政治地位:“信得过、靠得住、用得着”

    2.经济地位:“硬件好、经费足、环境优”

    3.社会地位:“牌子响、影响大、声誉高”

  三 正确处理“有为”与“有位”的辩证关系

   (一)有为有位两者不可偏废

   (二)强调“有为”从而争取“有位”

   (三)争取有位更好促进有为

 第八章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一 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基本内涵

   (一)基础研究的理论性

   (二)应用研究的实践性

   (三)交叉研究的综合性

  二 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关系处理面临的挑战

   (一)内部管理间侧重面的矛盾

   (二)基础研究与智库要求的矛盾

   (三)应用研究与理论创新的矛盾

  三 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一)应坚持的原则:尊重、互动、融合

   (二)应把握的要点:创新、服务、开放

   (三)应遵循的方向:贴近现实、相对独立、进入决策

 第九章 社会科学院的信息资源系统

  一 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的概况

   (一)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的对象

   (二)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的构成

   (三)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的作用

    1.为科研提供文献支持

    2.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联系决策部门和社科研究部门的桥梁和纽带

    4.有利于社科研究事业的发展

  二 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成绩

   (一)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规模

   (二)数字信息资源迅速增长

   (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加快

  三 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的组织与开发

   (一)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1.经济基础原则

    2.渐进开发原则

    3.有效协调原则

    4.需求导向原则

    5.效率至上原则

   (二)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步骤

    1.系统分析 确定系统原型

    2.系统设计

    3.系统优化

   (三)社会科学院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优化措施

    1.优化资源配置

    2.调整组织结构

    3.推进标准化管理

    4.加强安全措施

 第十章 开放办院:扎根实践沃土

  一 开放办院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开放办院的主要形式

   (一)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对外开放

   (二)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对外开放

   (三)以理论服务为平台对外开放

   (四)以智库咨询为纽带对外开放

   (五)以人才交流为桥梁对外开放

  三 开放办院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院外调查研究基地

   (二)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社会服务

   (三)加强社会科学系统内的合作交流

   (四)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服务

   (五)创新“开门办院”的载体

   (六)完善激励机制保障开放

 第十一章 科研立院:推进学科建设

  一 学科建设是科研之本

   (一)学科建设是科研重点、学科优势和科研水平的主要体现

   (二)学科建设是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支柱

   (三)学科建设是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四)学科建设是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途径

  二 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一般状况分析

   (二)特色亮点分析

  三 推进学科建设必须加强科研开发与管理

   (一)明确方向

    1.制定科研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

    2.强调科研计划性,制定学科建设中长期战略规划

   (二)突出重点

   (三)狠抓课题

    1.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政策倾斜,不断培育和形成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

    2.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设计和申报国家级课题

    3.加强对课题的检查和督促,争取多出精品力作

 第十二章 精品强院:打造学术品牌

  一 精品强院的重要意义

   (一)精品力作是社会科学院立院之本

   (二)学术品牌是社会科学院强院之源

  二 社会科学院学术品牌的现状分析

   (一)品牌概述

    1.人物品牌

    2.成果品牌

    3.学科品牌

    4.科研平台品牌

   (二)品牌形成的原因分析

    1.历史积淀

    2.紧扣现实

    3.突出特色

  三 打造学术品牌的基本对策

   (一)一个规划明确精品创作思路

    1.立足理论前沿,凸显时代精神

    2.注重对策研究,推出创新思想

    3.推出杰出人才,发挥学科优势

   (二)三个“突出”提高精品创作能力

    1.突出优势,提高科研竞争力

    2.突出实践,增强决策服务力

    3.突出个性,扩大学术影响力

   (三)四个“瞄准”探索精品创作方式

    1.瞄准方向

    2.瞄准定位

    3.瞄准重点

    4.瞄准特色

   (四)五个“必须”拓宽精品创作途径

    1.必须从规划选题入手

    2.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必须深入火热的生活

    4.必须大力推进创新

    5.必须打造高素质的社科人才

 第十三章 人才兴院:致力队伍建设

  一 人才兴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人才资源是社会科学院第一资源

   (二)人才问题事关社会科学院的全局

   (三)人才是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 人才兴院需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更新人才观念,拓展社会科学院的人才概念

   (二)完善人才理论,健全社会科学院的人才体系

   (三)改善人才结构,增加社会科学院的人才总量

   (四)健全人才体制,优化社会科学院的综合环境

   (五)强化人才开发,促进社会科学院的人才发展

  三 人才兴院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凝聚各方面社科优秀人才

    1.不拘一格,广泛延揽人才

    2.提高门槛,引进高素质人才

    3.保证质量,实行服务协议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盘活现有人才存量

    1.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激发创新活力

    2.建立健全精神激励机制,增强责任意识

    3.理顺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关系,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三)加大培养力度,促进社科人才协调发展

    1.坚持德才并举,提升科研人员理论功力和人格魅力

    2.坚持老中青相结合,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健康发展

    3.坚持培养途径的宽广性,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

 第十四章 通天连地:拓展生存空间

  一 群雄争霸,地方社会科学院拓展生存空间要通天连地

   (一)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大军实力非凡,地方社会科学院要通天连地拓展空间

   (二)政策研究室的力量日益强大,地方社会科学院要通天连地占领阵地

   (三)各级党校社科理论研究特色突出,地方社会科学院要通天连地应对挑战

  二 通天连地,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通天连地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通天是社科理论与政府需求耦合的途径

   (三)连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

   (四)通天连地既是责任又是行动逻辑

  三 通天连地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一)构建研究领域的纵向联系网络

   (二)拓展向上级政府的成果反馈渠道

   (三)打造接近民众实践的平台

   (四)练好地方社会科学院拓展空间的“六字诀”

  四 地方社会科学院通天连地的着力点

 第十五章 注重课题:开发带动科研

  一 课题是科研之基

   (一)问题出课题

   (二)课题带动科研

   (三)科研服务现实

  二 开发是课题之源

   (一)社会科学院系统课题的主要来源

   (二)社会科学院自主开发课题的必要性

   (三)社会科学院开发课题的有利条件

  三 致用是课题之本

   (一)让课题成果为社会所了解

   (二)让课题成果为社会所接受

   (三)让课题成果为社会所应用

 第十六章 塑造形象:加强自我宣传

  一 塑造社会科学院形象的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素质

   (二)有助于营造地利人和环境

   (三)有助于培养自我约束能力

  二 社会科学院良好形象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独特的管理与特色:社会科学院形象的生命力

   (二)高水平的科研质量与创新:社会科学院发展的驱动力

   (三)拔尖的学术带头人与杰出的优秀领导:社会科学院发展的领头羊

   (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科辅人员:社会科学院发展的支撑力

   (五)优美的空间环境与文化环境:社会科学院发展的磁心力

  三 塑造社会科学院良好形象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文化性:社会科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二)系统整体性:社会科学院形象方方面面的综合反映

   (三)发展多样性:社会科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

   (四)内外激效性:社会科学院形象的总体体现

  四 塑造社会科学院形象的路径选择

   (一)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宣传优势,推介科研成果

   (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对外影响力

   (三)完善对外宣传工作机制,拓宽对外联络渠道

 第十七章 规范尺度:创新评价机制

  一 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社科研究的量化评价趋势

   (二)社科研究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

   (三)社科研究量化评价的优劣分析及综合评价趋势

  二 社会科学院科研评价的价值标准

   (一)从重成果数量向重成果质量转变

   (二)从重基础研究向重应用研究转变

   (三)从重成果研究向重成果转化转变

  三 社会科学院科研评价机制创新

   (一)科研评价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科研评价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三)成果评价机制创新的主要措施

 第十八章 转化成果:实现五个转变

  一 社科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一)社科成果转化的现状

    1.社科研究成果缺乏创新

    2.社科成果转化缺乏中转环节

    3.机制不完善

    4.缺乏投入

   (二)社科成果转化困难的原因

    1.观念之碍

    2.质量之碍

    3.制度之碍

    4.条件之碍

   (三)实现社科成果转化的必要性

  二 社科成果转化的五大目标*

   (一)把思考转变为思想

   (二)把想法转变为做法

   (三)把言论转变为舆论

   (四)把文章转变为文件

   (五)把发言转变为发展

  三 社科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明确学术责任

   (二)疏通转化渠道

   (三)完善转化激励机制

 序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2004年1月5日。

2.温红彦:《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7月17日。

3.陈奎元:《哲学社会科学应有新的更大作为》,《人民日报》2007年7月9日。

4.王伟光:《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求是》2009年第5期。

5.纪宝成:《关于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6.张国春:《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思想库、智囊团的职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6月21日。

7.程恩富:《努力繁荣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6月22日。

8.陶飞亚:《美国“思想库”里的社会科学家》,《学习时报》2004年第7期。邓达宏:《着力构建地方社会科学院品牌》,《发展研究》2004年第10期。

9.李仲华:《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与地方社会科学院职能定位和改革》,《河北学刊》1996年第6期。

10.张国春:《以“思想库”为模式办好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1.马仲良、韩长霞:《地方社会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2.陶飞亚:《美国“思想库”里的社会科学家》,《学习时报》2004年3月1日。

13.李瑞英:《社会科学院30年:繁荣发展无愧于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光明日报》2007年5月22日。

14.尹江勇:《地方社科研究机构要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河南日报》2009年10月16日。

15.王鹏权:《要始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强院战略侧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2月26日。

16.《全国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30年成就巡礼》,上海社会科学院网,2008年5月。

17.刘宗发:《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湖北日报》2002年9月12日。李仲华:《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与地方社会科学院职能定位和改革》,《河北学刊》1996年第6期。

18.杨发民:《全员竞聘制:人力资源的强大“激活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劳动人事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1999年第4期。

19.陈玉梅:《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与地方社会科学院建设》,《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20.赵凌云:《地方社会科学院决策服务形式与成果评价体系创新的几个问题》,《管理论坛》2007年第4期。

21.李翠贤:《增强使命意识致力创新研究——关于建设创新型社会科学院的思考》,《院所建设》2005年第2期。

22.袁鹏、邱伟等:《扫描“美国的大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

23.邱伟、吕其昌:《试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库》,《国际论坛》2004年第1期。

24.侯经川、赵蓉英、邱均平:《全球思想库发展综述》,《预测》2003年第6期。

25.陈卓武、韩云金、林逢春:《试析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兼论其对中国发展思想库的启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26.邹逸安:《国外思想库及其成功的经验》,《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6期。

27.王春法:《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2期。

28.王志:《美国思想库及运作机制》,《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

29.王智勇:《德国的思想库》,《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3、4期。

30.孙春玲:《德国的智囊团》,《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12期。

31.王智勇:《德国的思想库》,《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3、4期。

32.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s World Directory of Think Tanks,1993。

33.祝世璋:《日本的智囊机构》,《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3期。

34.王生林、王兴东:《略谈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及其科学思想传播》,《新华文摘》2006年第16期。

35.袁鹏:《美国的思想库:概念及起源》,《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0期。

36.郑晓云:《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现状与前景》,《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研究前沿报告2004~2005》,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7.徐济超:《充分认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创造性地搞好地方社会科学院工作》,《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38.荣长海:《以学科建设推动应用对策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第1期。

39.牟岱:《地方政府“思想库”功能定位的误区和对策思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年第1期。

40.文兴吾:《加强地方社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10期。

41.潘春良:《以问题为中心确立研究方向和构建研究体制——对地方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定位和研究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

42.赖茂生主编《信息资源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3.黄明解等著《现代信息资源建设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4.袁名敦等主编《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5.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编《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新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6.王槐等著《领导决策需要社科情报系统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87年第6期。

47.张耀东:《社科图书馆未来形态和事业发展态势分析》,载于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编《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波出版社,2001。

48.刘麦丽:《改进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工作的若干思考》,《学海》1998年第2期。

49.徐凌志:《论地方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50.王涛:《略论社科信息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情报资料工作》2004年年刊。

51.蓝庆祥:《关于建立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联合体的思考与建议》,《求索》1996年第2期。

52.王延中:《科研项目课题开发的几个问题》,《学术界》(双月刊)2007年第4期。

53.刘金虎:《“地域性小课题”研究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