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刑法修正评估与立法科学化图书

Evaluation of Criminal Law Amendments and Scientification of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

SSAPID:101-1229-2595-03
ISBN:978-7-5201-3726-3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为了纪念97刑法颁行2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刑法学重点学科于2017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了题为“历次刑法修正评估与刑法立法科学化”的全国性理论研讨会。会后精选部分论文辑成此书。全书通过对历次刑法修正案的梳理和考察,总结评估其得失,以促进我国刑法立法的科学化。它既涉及刑法立法的价值观、刑法介入的边界等理论问题,也涉及刑法立法模式、刑法结构等制度问题,还涉及某些具体领域和具体罪名的讨论,可谓视角多元,内容丰富。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论坛
作 者: 刘仁文
编 辑:关晶焱;张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附录 “历次刑法修正评估与刑法立法科学化理论研讨会”综述

 第一章 刑法立法20年概览

  第一节 社会变迁视野中的中国刑法与刑法学

   一 20年来我国刑法的主要修正

   二 20年来我国刑法领域的重大变革

    (一)减少死刑

    (二)废除劳教

    (三)强化反恐

    (四)实行特赦

   三 20年来我国刑法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刑事政策从“严打”转向“宽严相济”

    (二)在注重打击犯罪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权保障

    (三)以社会治理为导向

   四 20年来我国刑法学研究之观察

  第二节 犯罪圈与刑法修正的结构控制

   一 犯罪圈边界何在

    (一)增设罪名、放宽入刑范围与犯罪圈扩张

    (二)犯罪圈范围与边界的确定

    (三)犯罪圈的组成结构

   二 犯罪化正当性理论与假设

    (一)犯罪化正当性理论

     1.密尔的惩罚正当性理论

     2.范伯格的损害+冒犯理论

     3.范伯格理论中的犯罪定义学延伸解读

    (二)中国刑法中的三个未知数

   三 中国刑法的犯罪圈三环结构

    (一)犯罪圈中心:暴力、偷窃、欺骗

    (二)犯罪圈中环:定制之罪

     1.第一种定制之罪:行为不典型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2.第二种定制之罪:行为不典型身份滥用的犯罪

     3.第三种定制之罪:行为不典型多条件限缩的犯罪

    (三)犯罪圈外环:模糊的犯罪圈边界

    (四)犯罪圈三环结构的实际分布

   四 刑法修正合理性检验

    (一)新增罪名合理性检验

    (二)放宽入刑范围的罪名合理性检验

    (三)罪刑关系的合理性检验

   五 未来刑法修正的若干原则

    (一)结构还原

    (二)比例控制

    (三)罪刑有序

  第三节 经济刑法领域20年来的犯罪化趋势及检讨

   一 经济刑法20年犯罪化概览

    (一)直接增加新罪名

    (二)对犯罪构成要素作调整,扩大原罪名的涵摄范围

     1.扩大犯罪主体范围

     2.增加具体经济犯罪的行为方式

     3.扩展具体经济犯罪的对象范围

     4.对经济犯罪数额的种类和构罪标准作了修正

     5.主观要素的调整

     6.既遂形态的修正

   二 经济刑法犯罪化趋势的理论争议和辨析

    (一)经济刑法犯罪化趋势的不同评价

     1.对经济刑法犯罪化趋势的批评与质疑

     2.对经济刑法犯罪化趋势的肯定和吁求

    (二)经济刑法犯罪化趋势合理性思考

   三 经济刑法犯罪化趋势的检讨——警惕经济刑法的过度犯罪化

    (一)审慎地平衡经济刑法干预经济活动与经济自由的界限

     1.任何行为的犯罪化应该以实质性的具体法益侵害为依据

     2.重视经济犯罪预防的替代模式

     3.贯彻责任主义的原则

    (二)应重视经济刑法中的非犯罪化需要

   四 小结

 第二章 理性的刑法立法观

  第一节 平衡思维与刑法立法科学化

   一 观念平衡的方向:严而不厉

    (一)严密法网:积极主义刑法观主导下的适度犯罪化

    (二)宽缓刑罚:积极主义刑法观的保障机制

   二 观念平衡的内容:平等与均衡

    (一)平等思维要求在立法中体现重要差别,放弃次要差别

    (二)均衡思维要求不同犯罪之间的法定刑要尽可能保持均衡

     1.同一类罪之间的法定刑需要讲求均衡

     2.不同类罪间如有可比性,其法定刑也应讲求平衡

     3.不同类罪间如不具可比性,则不能强求法定刑均衡

    (三)平衡就是在动态中尽量趋向黄金分割点

   三 观念平衡的关键: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要避免既缺乏必要性又缺乏可行性的情绪化、空想型立法

    (二)判断立法(修法)的必要性应以犯罪的实体为中心并兼顾刑罚目的

    (三)判断立法(修法)的必要性要考虑制裁体系的衔接并允许倒逼

   四 结语

  第二节 谨慎对待积极刑法立法观

   一 立法指导思想的变迁与积极刑法立法观的确立

   二 积极刑法立法观的规范表现

    (一)行为构成要件的大量采用与刑罚处罚的早期化

    (二)预防刑法:从碎片化条款到体系性罪名

     1.预备行为普遍正犯化与预防性反恐刑法

     2.网络犯罪与预防刑法

    (三)犯罪门槛的降低与犯罪圈的扩大

    (四)刑法作为社会管理法被日益重视与使用

    (五)小结

   三 积极刑法立法观:现实合理性与问题

    (一)积极刑法立法观的实践合理性

    (二)积极刑法立法观面临的问题

    (三)关于刑法社会学视角的进一步思考

   四 展望:未来我国刑法立法的方向

  第三节 刑法修正中的象征主义倾向及其矫正

   一 刑法立法修正中象征主义之兴起

    (一)中国刑法立法空置之乱象

    (二)象征主义之生成

     1.象征主义之现象考查

     2.刑法象征主义之特征

   二 刑法立法象征主义倾向之成因分析与理性批判

    (一)刑法立法象征主义倾向之成因

     1.政治国家应对转型危机的能力不足

     2.国家对刑罚积极预防功能之过度推崇

     3.立法机构对刑法法益的定位失当

    (二)刑法立法象征主义倾向之批判

     1.导致刑法立法的正当性欠缺

     2.导致刑法立法的无价值

     3.导致刑法立法谦抑性的贬损

   三 象征主义刑法倾向矫治与中国金融刑法之理性回归

    (一)象征主义刑法立法倾向之矫治

    (二)金融刑法的理性回归

     1.象征主义刑法立法倾向在金融刑法中的体现

     2.中国金融刑法立法的理性选择

  第四节 风险社会与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

   一 我国刑法立法修正情况的经验考察与分析

    1.扩大刑法的处罚范围

    2.处罚程度的从严与从宽

    3.法条的明确化与概括化

   二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立法变迁:挑战与应对

    (一)风险社会与刑法立法所面临之挑战

    (二)刑法立法之应对与立法变迁之后果

   三 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的确立与调控

    (一)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的确立

     1.积极介入的立法导向

     2.追求预防效果的立法导向

     3.注重灵活回应的立法导向

    (二)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的风险

    (三)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的调控

  第五节 中国刑法上的免责机制反思

   一 从绝对的知法义务到特定禁止错误免责的境外立法变迁

   二 法与理相悖的刑法评价问题梳理

    1.合法不合理的刑法评价

    2.合理不合法的评价

   三 免责制度阙如缘由评析

   四 特别的阻却责任事由:不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

    (一)违法性认识错误在犯罪论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与行为事实认识错误的界分

     1.对既含描述性又含规范性构成要件行为的错误性质区分

     2.对空白刑法规范中含前置性行政法规范的认识错误性质区分

    (三)不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之认定

     1.认识违法性之机会

     2.认识违法性的能力

   五 特定的阻却责任事由构建思考

 第三章 历次刑法修正评估

  第一节 刑法历次修正的成效与问题

   一 刑法修正体现风险刑法特征

    (一)刑法修正加强对公众安全领域的保障力度

    (二)刑法修正以法益保护前置化的方式加大对风险的防控

   二 刑法修正体现对人权保护力度的增强

    (一)刑法修正强化了对公民个人权益的保障

    (二)刑法修正体现对犯罪分子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 刑法修正对于贪利型犯罪的刑罚设置趋于合理

   四 刑法修正的不足与改进对策

    (一)刑法修正应当妥善处理回应社会舆论与坚守刑法谦抑性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刑法的权限应当明确划分

   五 结论

  第二节 历次刑法修正的实践效果

   一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有效尝试

   二 我国刑法修正案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层面的问题

     1.我国的刑法修正过于频繁

     2.条款表述尚欠科学

     3.立法权限涉嫌违宪

    (二)司法层面之问题

     1.法条援引之歧义

     2.罪名的确定相对滞后

   三 我国刑法修正案之完善建议

   四 结束语

  第三节 融贯性视角下的刑法修正

   一 不同类型的行为区别对待

   二 相同情况相同处理

   三 举轻以明重的融贯

   四 相似罪刑关系的平衡

   五 划分的融贯

   六 法定刑衔接的融贯

   七 去掉不必要的限定

   八 去除词语的模糊性

   九 与其他部门法相融贯

   十 总则与分则的融贯

   十一 死刑与罚金刑设置的融贯

   十二 余论:引导不融贯的规定走向融贯

  第四节 刑法修正中的规范缺陷

   一 “违法”或“不法”进入禁止:刑法自足性的丧失

   二 “观念的要素”进入刑法禁止:破坏了违法性判断所秉持的形式理性原则

   三 “故意”或者“明知”进入刑法禁止:与证据法的冲突

    (一)心理主义

    (二)规范主义

    (三)“明知”或者“故意”进入刑法禁止的后果

   四 与其他法律的冲突

   五 有限的救济

    (一)借助民事权利,压缩犯罪圈

    (二)用证据理论修正刑法禁止中出现的主观要素

    (三)将“违法”“不法”或者其他抽象的概念视为规范的要素

   六 结语

 第四章 刑法立法模式辨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刑法法典化检讨

   一 刑法立法单一法典化:现象透视与问题导入

   二 法典化的范式依赖及其批判

    (一)法典化路径的理论范式

    (二)单一法典化范式之批判

   三 单一法典化导致的体系性问题

    (一)单一法典化导致的外部体系问题

    (二)单一法典化导致的内部体系问题

   四 多样化:未来刑法立法的形式选择

    (一)多样化表达方式的法理根基

    (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的现实基础

    (三)多样化表现形式的优势

   五 刑法立法多样化的基本思路

    (一)以刑法典为中心

    (二)协调刑法典和单行刑法之间的关系

    (三)协调刑法典与附属刑法的关系

   六 结语

  第二节 我国刑法立法模式的重构

   一 回眸:我国刑法立法模式的演进过程

    (一)1979年刑法典颁行前的刑法立法模式

    (二)1979年刑法典至1997年刑法典之间的刑法立法模式

    (三)1997年刑法典以降的刑法立法模式

   二 反思:现行刑法立法模式的利弊分析

    (一)单轨制立法模式的优势

     1.有利于体现法治思想和形式理性

     2.有利于刑事司法人员正确适用法律

     3.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与遵守法律

     4.有利于法学理论的发展

    (二)单轨制立法模式的劣势

     1.刻意维护刑法典形式统一造成刑法修正案层出不穷

     2.刑法典逻辑结构被破坏

     3.不利于对新型犯罪行为的规制

     4.不利于对专门犯罪行为的规制

   三 对策:现行单轨制立法模式的积极扬弃

    (一)保持刑法典的稳定性是目的

    (二)对特别刑法的适当接纳是手段

    (三)对附属刑法的排斥是底线

    (四)“相对稳定的刑法典+相对灵活的特别刑法”是理想模式

   四 重构:刑法立法创新模式的具体展开

    (一)刑法典的清理与现代化改造

    (二)刑法典与特别刑法的关系

    (三)拟制定特别刑法的法律部门

     1.军事刑法

     2.反恐怖主义刑法与反分裂国家刑法

     3.网络犯罪刑法

     4.经济犯罪刑法

  第三节 刑法“三元立法机制”之提倡

   一 刑法立法模式的现状

    (一)刑法典“一家独大”

    (二)修正案“零敲碎打”

    (三)单行刑法“名存实亡”

    (四)附属刑法“形同虚设”

   二 现行立法模式的局限性

    (一)体系上的局限性

     1.外部体系不协调

     2.内部体系有冲突

    (二)内容上的局限性

     1.复杂领域难规制

     2.新型领域易疏漏

   三 “三元制”立法模式的重构

    (一)重构模式的选择:“二元制”抑或“三元制”

    (二)“三元制”立法模式的具体展开

     1.刑法典的立法原则与范围

     2.单行刑法的立法原则和范围

     3.附属刑法的立法原则与范围

   四 余论:刑罚之外轻罪体系的补充

  第四节 反恐刑法的立法模式刍议

   一 反恐有效性的需要

    (一)可以从技术角度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犯罪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适应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多样性的需要

    (三)对恐怖主义犯罪侵害法益的复合性作出理性回应的需要

   二 反恐人权保障的需要

    (一)反恐单行刑法是保障人权的最佳法律形式

    (二)反恐单行刑法排斥“敌人刑法”观念

    (三)反恐单行刑法可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权

   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四 防止反恐扩大化的需要(预防性刑法问题)

   五 反恐单行刑法之构建原则

    (一)保障人权原则

    (二)刑法谦抑原则(最后手段原则)

    (三)法益衡量原则

    (四)人类尊严限制的预防性原则

   六 反恐单行刑法内容之建议

    (一)反恐单行刑法外国法之借鉴

    (二)我国反恐单行刑法内容之建构

   七 结语

 第五章 刑法立法扩张省思

  第一节 刑法修正与刑事立法扩张

   一 立体刑法学在刑法修正案中的扩张

    (一)立法内容

     1.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

     2.民生刑法体现刑法对民法的保障

     3.安全刑法体现刑法与国家安全法、国际法的衔接

     4.刑法修正案需要与刑事诉讼法对应

     5.刑法向经济法、商法的扩张

     6.行政刑法发展趋势

    (二)立法技术

     1.刑事立法以刑事政策为导向

     2.刑法向其他部门法扩充而呈现轻微罪化

     3.刑事立法前置化、拟制化处理

     4.制裁手段更为多元,非刑罚手段更为丰富

    (三)修法的面向和性格

     1.由被动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2.行为人刑法面向的思辨

     3.轻罪与重罪相结合,刑法结构更有层次

     4.宽严相济,角色体现由严厉的父亲转向慈祥的母亲

   二 刑法修正案中刑事立法的扩张规律

    (一)刑法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应

    (二)立体刑法学的相互制约及平衡关系

   三 立体刑法学扩张的边界

    (一)传统报应性刑法

    (二)现代预防性刑法

    (三)未来发展趋势

   四 评析修正案的得与失

    (一)刑法要坚持最后手段性,保持谦抑性原则

    (二)刑法的解释要采取实质解释

    (三)实行行为的类型化要兼顾体系性

  第二节 犯罪圈扩张的思考

   一 犯罪圈的扩张:立法路径与司法路径的考察

    (一)犯罪圈扩张的立法路径

     1.增设新罪

     2.改造旧罪的构成要件

    (二)犯罪圈扩张的司法路径

   二 犯罪圈扩张的正当性

    (一)犯罪圈的扩张是刑法结构由“厉而不严”转变为“严而不厉”的必然要求

    (二)犯罪圈的扩张是劳动教养退出历史舞台后弥补处罚漏洞的必要举措

    (三)犯罪圈的扩张是强化刑法对法益保护的客观要求

    (四)犯罪圈的扩张是获得国民的刑法认同、提升民众规范意识的必要途径

   三 对犯罪圈扩张的限制

   四 余论

  第三节 我国犯罪圈的合理限定

   一 我国犯罪圈扩张的背景分析

    (一)刑法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

     1.法治国家平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要求

     2.消极刑法立法观向积极刑法立法观的转变

     3.刑法结构由“厉而不严”向“严而不厉”的转变

    (二)我国社会现实背景

     1.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2.风险社会的来临

     3.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

   二 我国最新刑事立法体现的犯罪圈扩张现状

    (一)增设新罪

    (二)刑法介入早期化

     1.扩大危险犯规定的罪名范围

     2.预备行为实行化

    (三)扩大原有罪名的入罪范围

     1.增加行为方式

     2.降低入罪门槛

     3.扩大处罚范围

   三 我国犯罪圈扩张可能引发的弊端

    (一)立法上的弊端

     1.容易导致罪名虚置

     2.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界限不明

    (二)司法实践中的困境

     1.增加司法成本

     2.产生犯罪人标签的消极影响

     3.引发前科株连效应

   四 我国犯罪圈适度扩张的合理限定

    (一)应当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

     1.警惕情绪性立法

     2.避免过度的道德性立法

    (二)应当注重提高刑法立法技术

     1.提高立法逻辑性

     2.进行犯罪分层

     3.犯罪圈扩张与非犯罪化并不矛盾

    (三)应当完善相关配套的制度

     1.完善刑事速裁程序

     2.优化刑罚适用方式

     3.建立前科消灭制度

  第四节 刑法修正中的犯罪化与谦抑主义之贯彻

   一 我国历次刑法修正的犯罪化趋向及学界的批判

    (一)从《修一》到《修七》:犯罪圈的横向拓展

    (二)从《修八》到《修九》:犯罪圈的纵向延伸

    (三)学界对刑法修正犯罪化趋向的批判

   二 刑法谦抑主义的传统立场及其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

    (一)刑法谦抑主义的传统立场:“入罪谦抑”

    (二)“入罪谦抑”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

     1.倡导“入罪谦抑”不应忽视犯罪体系的中西差异

     2.过度强调“入罪谦抑”未必有利于保障人权

     3.过度强调“入罪谦抑”也不利于法治社会的规则建构

   三 刑法谦抑主义的正确认识及我国的合理贯彻

    (一)刑法谦抑主义的正确认识

    (二)刑法谦抑主义立场的重心转换:从“入罪谦抑”到“刑罚谦抑”

    (三)刑法入罪标准的降低与明确

   四 结语

  第五节 我国刑法中的终身监禁

   一 终身监禁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终身监禁制度的演变

     1.终身监禁制度的国内演变

     2.终身监禁制度的域外演变

    (二)终身监禁制度的域外规定

    (三)中外终身监禁的多维比较

   二 终身监禁制度的理论探讨

    (一)终身监禁制度的“中国”概念

    (二)刑罚目的折中论的展开

     1.刑罚目的论的理论探讨

     2.终身监禁的正当化依据——刑罚折中论

     3.刑法原则的展开

    (三)终身监禁制度与我国的刑事政策的探讨

     1.刑事政策的理论探讨

     2.终身监禁制度与我国刑事政策的联系

   三 终身监禁制度的中国化道路

    (一)终身监禁制度与我国的刑罚体系的关系

     1.终身监禁制度与我国的死刑制度

     2.终身监禁制度与我国的限制减刑的联系

    (二)终身监禁制度的中国价值

    (三)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刑法立法科学化的展开

  第一节 刑法立法科学化之思考

   一 刑法立法权的合理配置

   二 刑法明确性的正当追求

   三 立法情绪化的有效避免

   结语

  第二节 犯罪定量维度的立法科学化

   一 从刑法对犯罪定量标准的修改说起

   二 犯罪定量的中国经验

   三 我国立法定量模式之理论辨析与实践反思

    (一)我国犯罪定量模式的理论检讨

    (二)我国犯罪定量模式的实践反思

   四 犯罪定量应实行定量具体化与自由裁量相结合

    (一)犯罪定量应实行定量具体化与自由裁量相结合

    (二)定量并合制的基本要求

    (三)定量并合制的司法出路

     1.将但书定量与刑法分则的具体定量加以一体化考量

     2.合理规制司法自由裁量权

     3.加强定量说理

  第三节 刑事立法向法益保护原则的体系回归

   一 脱离法益保护原则的活化性刑事立法

   二 刑事立法脱离法益保护原则的基本样态

    (一)刑法的积极的一般预防化

    (二)法益保护的早期化/法益的抽象化

    (三)刑事立法象征化

   三 用法益保护原则界定刑法立法的体系性要素

    (一)法益保护原则中法益概念的展开(人格属性)

    (二)法益保护原则的反面类型化(学理定范围)

    (三)法益保护原则的宪法关联(定效力)

    (四)钳制法益保护原则的原则——比例原则

   结语

  第四节 经济安全与经济刑法立法路向选择

   一 经济安全:经济刑法的立法基点

    (一)经济安全的基本解读

    (二)经济安全对刑法立法的导向性价值

   二 安全与自由之间:限制机能主义经济刑法观之提倡

    (一)经济安全与经济自由

    (二)经济安全与机能主义经济刑法观

    (三)限制机能主义刑法观之提倡

   三 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分阶立法模式之导入

    (一)现有立法模式的困境

     1.“刑法优先原则”的缺陷

     2.“二元化犯罪模式”的不足

    (二)“分阶立法模式”的基本思路

    (三)“分阶立法模式”的技术路径

  第五节 刑法修正中宜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 立法观念的错位:工具主义刑法观的泛滥

   二 立法体系的混乱:总则与分则以及个罪之间的断裂

    (一)总则与分则的断裂

    (二)个罪之间的冲突

   三 立法语言的粗疏:刑法语言缺乏精准

    (一)法律词汇的错用

    (二)对日常词汇缺乏必要的规范理解

    (三)对汉语言表达习惯的背离

   四 立法技术的落后:二元化机制的缺失

    (一)非犯罪化机制的停滞

    (二)刑法典与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分立并存立法模式的缺失

     1.一元论严重捆绑了刑法

     2.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立法能够有效缓解一元论困境

   结语

  第六节 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科学化

   一 关于我国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的形式和内容的认定问题

    (一)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存在双重价值和功能的诸种观点

    (二)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本质只能是保障人权、限制司法权

    (三)如何完善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

   二 关于我国罪刑法定原则上升法律位阶同时作为宪法原则的问题

    (一)主要依据

     1.政策依据

     2.法律依据

     3.理论依据

     4.外国经验

    (二)宪法实定化——如何在宪法中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三 关于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对犯罪定义法定化、明确化的要求和完善问题

    (一)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定义的沿革与修改

    (二)犯罪定义表述的逻辑矛盾及其解决路径

   四 关于我国罪刑法定原则法典化后非法经营罪等个罪口袋化趋势及其阻止问题

    (一)非法经营罪口袋化的表现

    (二)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阻止非法经营罪等个罪的口袋化

     1.刑事立法应当带头固守罪刑法定原则

     2.刑事司法需要具备起码的“良知善行”和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

     3.刑法学界应当正确引导和全力维护罪刑法定原则

  第七节 缓刑刑种化的制度设计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文的基本理由

    (一)缓刑已经成为我国抗制犯罪的重要手段

    (二)缓刑已经被作为实现刑罚惩罚正义的手段使用

    (三)缓刑刑种化可以有效地解决社区矫正法制定及社区矫正推进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三 缓刑刑种化的价值展望

    (一)有效对抗环境犯罪等问题

    (二)为完善我国刑罚体系,设立社会服务刑开辟道路

   四 结束语

 第七章 分则各罪的立法科学化

  第一节 反恐刑法立法的挑战与回应

   一 反恐刑法立法的前置性与刑法谦抑主义

   二 反恐刑法立法的抽象性与法律专属主义

   三 反恐刑法立法的复合性与刑法治理模式

   四 反恐刑法立法的片断性与司法判断方法

   结语

  第二节 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之考察与检讨

   一 网络环境中作品及著作权之审视

    (一)从传统作品到网络作品

    (二)从传统著作权到网络著作权

   二 网络环境中侵犯著作权行为之考察

   三 侵犯著作权犯罪存在问题之检讨

    (一)现行刑法对侵犯著作权行为之规制

    (二)网络侵犯著作权行为之解决思路与对策

   结语

  第三节 操纵证券市场罪的立法完善

   一 操纵证券市场罪立法演进梳理

   二 操纵证券市场罪立法演进分析

    (一)轨迹一: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前置法规定分析

    (二)轨迹二:操纵证券市场罪的立法现状分析

   三 操纵证券市场罪立法问题的提出

    (一)立法规定阙如

    (二)立法衔接不足

   四 操纵证券市场罪的立法完善

    (一)缓和的违法一元论的理论选择

    (二)立法由“粗放”转向“精致”的尝试——赋予兜底条款相对明确的规制范围

    (三)空白刑法立法模式的提倡——以空白罪状的形式表述操纵证券市场罪空

   五 结语

  第四节 食品安全犯罪严格责任制度的立法考量

   一 严格责任之理论阐释

   二 严格责任引入之正当理由

   三 严格责任引入之制度设计

  第五节 我国海上交通犯罪的立法不足与对策

   一 海上交通犯罪的立法概况

    (一)海上交通犯罪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二)海上交通犯罪在国内刑法中基本处于空白

    (三)包括海上交通犯罪在内的海上犯罪的国际化程度过低

   二 我国海上交通犯罪的司法状况

    (一)有罪不诉案件大量存在

    (二)重罪轻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此罪与彼罪时常混乱

   三 海上交通犯罪入刑的理论困境

    (一)事故的因果关系难以界分

    (二)事故主体范围及其责任程度难确定

     1.船长的责任范围

     2.船东与承运人的责任范围

     3.海事监管人员的责任范围

   四 海上交通犯罪进入刑事司法程序的障碍

    (一)来自海上执法人员的障碍

     1.对涉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认识障碍

     2.对船员的同情是执法部门移送案件的动机障碍

    (二)涉罪案件司法移送的证据和程序障碍

     1.案件移送的证据障碍

     2.由于行政调查期限长于刑事侦查期限的程序障碍

   五 海上交通犯罪刑法立法不足的解决方案

    (一)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入刑标准

     1.船舶肇事致人死亡的入罪标准

     2.造成财产损失的,建议免于刑事处罚

    (二)完善船舶肇事逃逸的认定依据

    (三)完善海事犯罪行刑衔接的制度和机制

 前言

1997年新刑法颁布后,我国刑法学研究迎来了以解释论为中心的时代,甚至有学者认为对刑法立法的研究不再是刑法学的主要使命。但近年来刑法立法所呈现出的日益活跃的迹象,又让长期关闭在解释论里的刑法学者再次将目光转向了立法论。为了纪念97刑法颁行2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刑法学重点学科于2017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了题为“历次刑法修正评估与刑法立法科学化”的全国性理论研讨会。会后精选部分论文辑成此书。全书通过对历次刑法修正案的梳理和考察,总结评估其得失,以促进我国刑法立法的科学化。它既涉及刑法立法的价值观、刑法介入的边界等理论问题,也涉及刑法立法模式、刑法结构等制度问题,还涉及某些具体领域和具体罪名的讨论,可谓视角多元,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