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2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与经济增长图书

SSAPID:101-1217-3939-91
ISBN:978-7-5201-127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哪一个更为重要?外部融资和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哪个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强?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政府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制定更长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将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结构特征的DSGE模型,考察外部融资约束、产权保护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回答上述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东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文丛
作 者: 杨熠 林仁文
编 辑:胡庆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结论

 文前辅文

 华东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文丛编委会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

   一 国外文献

   二 国内文献

  第二节 融资约束与经济发展

   一 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

    1.国外文献

    2.国内文献

   二 货币政策

    1.国外文献

    2.国内文献

  第三节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在经济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一 国外文献

   二 国内文献

 第二章 基准模型及其校准

  第一节 基准模型

   一 家庭

    (一)向国有企业提供劳动的家庭1(Household 1)

    (二)向民营企业提供劳动的家庭2(Household 2)

   二 厂商

    (一)国有企业(Entrepreneur 1)

    (二)民营企业(Entrepreneur 2)

    (三)利率双轨制的设定

   三 银行

   四 政府

   五 经济总体

   六 通货膨胀率的决定

   七 市场出清

    (一)劳动力市场出清

    (二)信贷市场出清

    (三)产品市场出清

  第二节 参数校准

   一 技术冲击参数

   二 贴现率

   三 资本收入份额

   四 资产负债率的取值

   五 税率

   六 政府支出中的投资比例

   七 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的权重参数

   八 通货膨胀率决定公式中的参数

   九 其他参数的取值

  第三节 模型的求解

   一 模型的求解过程

    (一)家庭

     1.向国有企业提供劳动的家庭1(Household 1)

     2.向民营企业提供劳动的家庭2(Household 2)

    (二)厂商

     1.国有企业(Entrepreneur 1)

     2.民营企业(Entrepreneur 2)

   二 模型的稳态解

   三 模拟结果同实际经济数据的匹配

    (一)各变量均衡时比例关系的比较

    (二)各变量同产出的相关系数及相对标准差的比较

 第三章 考虑产权保护与融资约束的模型扩展

  第一节 模型的扩展

   一 关于产权保护的模型扩展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模型扩展

     1.国有企业

     2.民营企业

    (二)有形资产产权保护的模型扩展

     1.国有企业(Entrepreneur 1)

     2.民营企业(Entrepreneur 2)

   二 关于融资约束的模型扩展

    (一)关于银行融资约束的模型扩展

     1.国有企业的贷款约束方程

     2.民营企业的贷款约束方程

    (二)关于央行调整银根的模型扩展

  第二节 参数校准

   一 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 企业的有形资产产权保护

   三 央行外生决定变量

  第三节 扩展模型的稳态结果

 第四章 产权保护对于企业的影响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经济的影响

   一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产出的影响

   二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资本的影响

   三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投资的影响

   四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劳动的影响

   五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消费的影响

   六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存款的影响

   七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贷款的影响

  第二节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经济的影响

   一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产出的影响

   二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资本的影响

   三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投资的影响

   四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劳动的影响

   五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消费的影响

   六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存款的影响

   七 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于贷款的影响

  第三节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的交互影响与比较

   一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产出的影响比较

   二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资本的影响比较

   三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投资的影响比较

   四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劳动的影响比较

   五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消费的影响比较

   六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存款的影响比较

   七 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保护对贷款的影响比较

 第五章 融资约束对于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银行融资约束对于经济的影响

   一 银行融资约束对产出的影响

   二 银行融资约束对于资本的影响

   三 银行融资约束对于投资的影响

   四 银行融资约束对于劳动的影响

   五 银行融资约束对于消费的影响

   六 银行融资约束对于存款的影响

   七 银行融资约束对于贷款的影响

  第二节 央行调整银根对于经济的影响

   一 央行放松银根对于产出的影响

   二 央行放松银根对于资本的影响

   三 央行放松银根对于投资的影响

   四 央行放松银根对于劳动的影响

   五 央行放松银根对于消费的影响

   六 央行放松银根对于存款的影响

   七 央行放松银根对于贷款的影响

  第三节 银行融资约束与央行政策调整的交互影响与比较

   一 融资约束与政策调整对于产出的影响比较

   二 融资约束与政策调整对于资本的影响比较

   三 融资约束和政策调整对于投资的影响比较

   四 融资约束和政策调整对于劳动的影响比较

   五 融资约束和政策调整对于消费的影响比较

   六 融资约束和政策调整对于存款的影响比较

   七 融资约束和政策调整对于贷款的影响比较

 第六章 产权保护和融资约束的影响比较

  第一节 两类影响的比较

   一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对于产出的影响比较

   二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对于资本的影响比较

   三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对于投资的影响比较

   四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对于劳动的影响比较

   五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对于消费的影响比较

   六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对于存款的影响比较

   七 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对于贷款的影响比较

  第二节 本章小结

 崛起、奋进与辉煌

 附录

陈邦强、傅蕴英、张宗益,2007,《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间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经验(1978—2005年)的实证》,《金融研究》第10期,第1~14页。

陈诗一,2011,《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经济学》(季刊)第3期,第3页。

陈晓光、张宇麟,2010,《信贷约束、政府消费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经济研究》第12期,第48~59页。

董雪兵、朱慧、康继军、宋顺锋,2012,《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研究》,《经济研究》第8期,第4~17页。

高培勇主编,2010,《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2011,《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

韩玉雄、李怀祖,2004,《知识产权保护对工资率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修正的技术扩散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1期,第152~159页。

何东、王红林,2011,《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研究》第12期,第1~18页。

胡永刚、刘方,2007,《劳动调整成本、流动性约束与中国经济波动》,《经济研究》第10期,第32~43页。

黄孟复、胡德平,2004,《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赜琳,2005,《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经济研究》第6期,第27~39页。

冀志斌、周先平,2008,《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5期,第3~9页。

雷辉,2009,《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经济学家》第6期,第75~83页。

李春涛、郭培培,张璇,2015,《知识产权保护、融资途径与企业创新——基于跨国微观数据的分析》,《经济评论》第1期,第77~91页。

钱水土、周永涛,2011,《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统计研究》第1期,第68~74页。

全国工商联,2012,《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http://wenku.baidu.com/view/857795f9910ef12d2af9e7f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6月20日。

孙天琦、张观华,2008,《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文献综述》,《金融研究》第1期,第191~205页。

孙伍琴,2004,《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经济地理》第2期,第182~185页。

唐保庆、黄繁华、杨继军,2011,《服务贸易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第1期,第155~180页。

唐保庆、叶蓁、张伟,2012,《知识产权保护是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还是“绊脚石”?》,《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第36~51页。

王林、顾江,2009,《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第5期,第48~51页。

王兆霞,2012,《后危机视角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外企业家》第5期,第61~63页。

吴凯、蔡虹、蒋仁爱,2010,《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第12期,第1832~1836页。

笑威,200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困局》,《中国经济快讯》第5期,第33页。

谢平、陆磊,2003,《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比较》第8期,第1~45页。

许伟、陈斌开,2009,《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3期,第969~994页。

严成、龚六堂,2009,《财政支出、税收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6期,第4~15页。

杨国辉、孙霞,2009,《我国银行中介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分析》,《南方金融》第4期,第19~22页。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第10期,第35~44页。

张望、张书琴,2010,《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经济评论》第6期,第31~41页。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经济界》第3期,第75~96页。

Acemoglu D.,Johnson S.,Robinson J.A. 2001. “Reversal of fortune: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ai C.E.,Hsieh C.T.,Qian Y. 2006. “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Bernanke B.S.,Blinder A.S. 1992.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p.901-921.

Besley T. 1995,“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Ghan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pp.903-937.

Carmich?l B.,Keita S.,Samson L. 1999.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Business Cycle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Vol. 2.No. 2:pp.370-402.

Christensen I.,Dib A. 2008.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n Estimated New Keynesian model,”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Vol. 11.No. 1:pp. 155-178.

Christiano L.J.,Eichenbaum M. 1992. “Liquidity effects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Christiano L.J.,Eichenbaum M.,Evans C. 1996.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some Evidence from the Flow of Funds,”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Claessens S.,Laeven L. 2003. “Financial Development,Property Rights,and Growth,”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8.No.6:pp. 2401-2436.

Demirgü?-Kunt A.,Maksimovic V. 1998. “Law,Finance,and Firm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e:pp. 2107-2137.

Demirgü?-Kunt A.,Maksimovic V. 1999. “Institutions,Financial Markets,and Firm Debt Matur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54.No.3:pp. 295-336.

Djankov S.,Porta R.L.,Lopezde Silanes F.,Shleifer A. 2002. “The Regulation of Ent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Ehrlich I.,Lui F.T. 1999. “Bureaucratic Corruption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07.No.S6:pp.S270-S293.

Geiger M. 2006.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994-2004):Targets,Instrument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Würzburg Economic Papers.

Gerali A.,Neri S.,Sessa L.,Signoretti F.M. 2010. “Credit and Banking in a DSGE Model of the Euro Area,”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42:pp. 107-141.

Gong L.,Zou H. 2001. “Money,Social Status,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a Cash-in-advance Model,”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pp. 284-293.

Huntington S.P. 2006.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S.,McMillan J.,Woodruff C. 2002. “Property Rights and Fina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Karfakis C.I. 1991.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Velocity of Money in Greece:a Cointegration Approach,”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Vol. 1.No.3:pp. 123-127.

Knack S.,Keefer P. 199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Tests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Indicators,” Economic and Politics,Vol.7,No.3:pp. 207-228.

Kurz M. 1968. “The general Instability of a Class of Competitive Growth Process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35.No. 2:pp. 155-174.

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Shleifer A.,Vishny R.W. 1997.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pp. 1131-1150.

Leff N.H. 1964.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Bureaucratic Corrup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8.No.3:pp.8-14.

Levine R. 1997.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pp.688-726.

Markowitz H. 1952. “The Utility of Weal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pp. 151-158.

Mauro P. 1995. “Corruption and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pp.681-712.

Murphy K.M.,Shleifer A.,Vishny R.W. 1990.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Implications for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urphy K.M.,Shleifer A.,Vishny R.W. 1993. “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p.409-414.

North D C. 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o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k W.G. 2008. “International Patent Protection:1960-2005,” Research Policy,Vol.37.No.4:pp.761-766.

Porta R.L.,Lopez-de-Silane F.,Shleifer A.,Vishny R.W. 1998.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06.No.6:pp. 1113-1155.

Poterba J.M.,Rotemberg J.J. 1988. “Money in the Utility Function:An Empirical Implement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1796.

Qin D.,Quising P.,He X.,Liu S. 2005. “Modeling Monetary Transmission and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 27.No. 2:pp. 157-175.

Rajan R.G.,Zingales L. 1998.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Rose-Ackerman S. 2013.Corruption: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Academic Press.

Shleifer A.,Vishny R. 1993. “Corrup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pp.599-617.

Song Z.,Storesletten K.,Zilibotti F. 2011. “Growing like Chin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101.No. 1:pp. 196-233.

Svensson J. 1998. “Investment,Property Rights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Theory and Evidenc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2.No.7:pp. 1317-1341.

Thorbecke W. 1997. “On Stock Market Returns and Monetary Policy,”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2.No. 2:pp.635-654.

Wen Y. 2004. “What Does It Take to Explain Procyclical Productivity?,” Contributions in Macroeconomics,Vol.4.No. 1.

Zhang W. 2009. “China’s Monetary Policy:Quantity Versus Price Rules,”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Vol.31.No.3:pp.47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