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s of Contents
附录
本书撰稿人
前言
上篇
专题报告一 2003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分析报告
一 2003年人口变动分析及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一)生育水平分析
(二)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二 “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一)前三年的主要进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
(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巨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老龄化和高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四)流动人口对城镇化和权益保障提出新要求
专题报告二 2003年就业特征与2004年展望和建议
一 就业与再就业
(一)“非典”后劳动力市场供求活动得到较好恢复,但失业人员有所增加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小幅上升,失业保险作用不断加强
(三)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就业宏观调控目标完成
二 2003年就业突出的特征之一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突出,青年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在中国的情况更加复杂
(三)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
(四)破除高校毕业生分配派遣中的障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当务之急
(五)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三 “非典”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提高就业管理的应急调控能力
(一)“非典”对就业的影响表现明显,劳动力市场供求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服务业受“非典”的影响较大,当期就业岗位减少明显
(三)“非典”期间专业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强烈
(四)“非典”冲击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要求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
四 2004年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但也有四大有利因素,应该明确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一)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坚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
(三)实行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四)完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积极促进就业
(五)加强统计调研,不断研究解决就业的政策
专题报告三 21世纪初就业促进与教育发展报告
一 就业压力下的教育发展
(一)发展教育可以减轻劳动供给压力
(二)教育产业与就业创造
(三)教育:劳动力市场上的通行证
(四)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基本途径
二 1998~2003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实现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1.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2.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3.推进教育公平
(二)不断推进教育体制创新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各类教育发展的宏观管理模式
2.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和改革办学体制
3.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及其他制度改革
4.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一)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能力建设
1.制定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标准
2.推进教育制度创新,为能力建设提供制度框架
3.把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能力建设的重点
(三)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教育投入责任和分担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1.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2.依靠多方资金满足非义务教育的经费需求
3.建立社会办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
4.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下篇
第一章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概述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 基本普及的义务教育
二 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 有待完善和发展的高等教育
第二节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形势展望
一 青壮年文盲
二 贫困家庭的教育
三 地区和城乡差异
四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五 人口转变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压力
第三节 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二章 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学龄人口变动
第二节 人口变动与教育需求
一 人口结构变动的微观机制
二 人口结构变化——孩子数量减少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三 青少年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 教育需求的不平衡
五 影响教育需求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政策性建议
第三章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表现
一 教育与工资差异
二 教育促进能力形成
第二节 教育收益的度量
第三节 教育和经济发展差异
一 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二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教育差异
三 重视教育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作用
第四章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
一 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 教育的双重效应
三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需求与教育公平
一 教育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二 教育不平等的具体表现
三 教育不平等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教育的成本分担与多元化
一 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
二 教育多元化与政府管理
第五章 受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第一节 受教育水平的省际差异
一 文盲比例的省际差异
二 初中以上人口比重的省际差异
三 大专以上人口比重的省际差异
第二节 省际差异的综合分析
一 教育差距的分区域分析
二 受教育水平金字塔比较
第三节 受教育水平的省内差异
一 江苏省
二 湖北省
三 四川省
四 教育水平省内差异的特点
第六章 教育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教育促进妇女发展
一 教育使妇女积极参与社会
二 教育提升妇女的生活质量
三 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代际影响
第二节 女性教育:成绩与挑战
一 妇女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 教育的性别不平衡依然存在
三 关注贫困群体的女性教育
第三节 中国各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
一 文盲人口的性别差异
二 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
三 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
第七章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
第一节 教育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困难和辍学等问题依然严重
二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高
三 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第三节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政府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
第八章 转轨时期的教育和社会分层
第一节 社会流动与人力资本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
第三节 教育差距与职业分化:宏观证据
第四节 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总结和政策含义
第九章 教育投入政策与机制
第一节 教育投入在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地位
一 教育投入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
二 教育投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教育投入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二)通过财政投入资金,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一 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不具体
二 部门之间的事权交叉重叠
三 各级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四 教育事权与财权划分缺乏法律保障
第三节 教育筹资与市场机制
一 从教育投入的实际需要看待总量不足问题
二 与其他国家教育投入进行比较
第四节 公共资源分配与教育投入结构
一 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投入比例不合理
二 地区之间投入结构不合理
三 重点和非重点投入不均衡
四 中央属和地方属学校投入的不合理
五 城乡之间教育投入的不合理
第五节 资金使用效益与财务管理
一 教育经费分配不平衡导致效率下降
二 高校经费分配不平等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三 高校经费的低效率还体现在专业设置上
第十章 教育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第一节 公共政策调整的关注点
第二节 高等教育体制的导向转变
第三节 教育投入与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 合理界定和规范教育财权和事权
(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
(二)建立教育投入评估和监督机制
(三)加强教育投入的法律保障
二 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一)利用市场机制是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市场融资是基础教育投入的补充,是专业教育融资的方向
(三)利用市场机制形式应该多样化
三 调整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四 规范和强化教育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
(一)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应该放缓
(二)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力度
(三)高校经费配置上应该兼顾平等
(四)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应建立监督机制
相关链接
图表目录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