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4

刘易斯拐点、农业生产决策与环境效应图书

Lewis Turning Poi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dcis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SSAPID:101-1208-7779-98
ISBN:978-7-5201-332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接受“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的基础上,研究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业要素投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分析农业支持政策带来的环境效应。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描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口特征,利用生命周期法测算农业碳排放,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与农业支持政策对务农劳动投入、农业资本要素投入和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提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吴伟伟
编 辑:高雁;梁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摘要

 后记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和目标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 创新和后续研究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阶段与刘易斯拐点

  一 劳动力转移:提高总产出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二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其他理论解释

  四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五 刘易斯拐点

  六 “刘易斯拐点”到来的争议及证据

   (一)“刘易斯拐点”到来的争议

   (二)刘易斯拐点判断:一个基于调查数据的粗略推测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分化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劳动力转移、分工收益激励与农民分化

   (一)分工理论

   (二)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分化

   (三)研究假说

  四 农民分化的三个例证

   (一)土地承包经营大户

   (二)大型农业机械租赁者

   (三)农业工人

  五 劳动力转移阶段与结构、农业政策强化了农民分化趋势

   (一)劳动力转移阶段与结构

   (二)农业政策

  六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 农民行为理性、闲暇需求与务农劳动供给

  一 中国农民的微观经济行为分析——理性抑或道义

   (一)“道义农民”和“理性农民”的行为特征

   (二)“道义农民”和“理性农民”的研究争议

   (三)农民微观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

    1.经济背景及社会制度变迁

    2.受教育水平和生存压力

    3.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以参保行为为例

   (四)中国农民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的过渡

    1.中国农民的生产行为理性

    2.中国农民的消费行为理性

  二 “劳苦规避型农民”假说

  三 收入与闲暇

  四 中国农民对闲暇的需求

   (一)收入增长

   (二)单位劳动力所承载的人口数量

   (三)劳均耕地面积

   (四)务农劳动人口结构

  五 结论

 第五章 惠农政策对实际务农劳动投入的影响

  一 含有非劳动收入的劳动供给模型

  二 惠农政策

   (一)农村税费改革

   (二)农村教育改革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

   (四)农业直接补贴

  三 其他证据与研究结论

 第六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收入与农业要素投入结构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理论研究假说和实证分析

   (一)非农收入影响农业要素投入的理论分析

   (二)经验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2.基准计量模型和实证结果

     (1)不考虑区域差异的模型估计

     (2)考虑区域差异的模型估计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拐点与农产品价格上涨

  一 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从管制到放开

   (一)农产品价格管制

   (二)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

   (三)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二 已有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解释

  三 理论分析模型

   (一)劳动力转移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

   (二)理论模型

  四 经验证据

   (一)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务农劳动力数量

   (二)惠农政策与农产品价格波动

   (三)劳动投入比例不同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五 结论

 第八章 农业要素投入、农产品价格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一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资本要素投入与价格变动

  二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验证

    1.数据的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2.建立非约束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预测

  三 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 食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基于数据的分析

  五 结论

 第九章 中国农业碳排放区域分异:面板数据聚类与动态演变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农业碳排放测算

  四 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动态比较:面板数据聚类

   (一)聚类方法和策略

   (二)聚类结果与动态比较

    1.农业碳排放强度

    2.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碳排放

    3.人均农业碳排放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章 农业财政支出、农田利用碳排放与区域差异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农田利用碳排放测算与空间相关

   (一)测算方法和结果

   (二)基于“农业经济距离”的农田利用碳排放空间自相关特征

    1.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空间自相关特征

    2.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自相关特征

  四 农业财政支出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

   (一)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农田利用碳排放的理论分析

   (二)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和计量模型

    2.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1)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实证结果分析

     (2)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结果分析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十一章 支农财政、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碳排放强度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三 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与说明

   (二)数据来源与基准验证模型

  四 实证结果分析

   (一)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分布

   (二)基于全国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三)考虑种植结构差异的回归结果分析

  五 结论

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为经济增长释放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在改革开放和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的根本,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多维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转移的初期阶段,廉价农村劳动力为城市非农产业的资本积累和快速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21世纪初开始持续出现的“民工荒”和农民工工资上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我们反思中国农村是否还存在刘易斯意义上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除了提高农民收入以外,是否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冲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越过“刘易斯拐点”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也是本书所有分析的基本前提假设,在此背景下,本书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由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效应。本书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减少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同时,也使女性、年龄偏大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劳动者逐渐成为主要务农劳动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基于“准自耕农”的土地制度假定和经典的劳动供给模型,务农收入上升会降低农业劳动者的务农劳动供给弹性,当务农收入上涨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者减少务农劳动时间。另外,近年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会强化个体劳动者由务农收入上涨带来的收入效应,这进一步减少农村总务农劳动投入,即便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增长,如果农产品供给增长不能满足需求增长,也必将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理论分析结果与近年来农产品普遍持续上涨的现实相吻合。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激励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改变传统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业资本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但也会给农业生产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这一效应,增加农业碳排放量。因此,在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政府既需要通过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也需要关注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在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提高农业增长质量。

1.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程名望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3.郭熙保等:《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基于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4.李旻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9期。

5.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6.李实:《中国农村女劳动力流动行为的经验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7.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 22(2),1954.

8.Ranis,G.,Fei,J.C.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4),1961.

9.Jorgenson,D.W.,“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3),1967.

10.蔡昉等:《“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胡雪枝等:《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12.Zhang,L.,Brauw,A.D.,Rozelle,S.,“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ts Gender Implications”,China Economic Review 15(2),2004.

13.Gasson,R.,“Goals and Values of Farm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4(3),1973.

14.方松海:《劳动负效用与农户生产决策模型的重构:理论框架》,《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15.Goldsmith,P.D.,Gunjal,K.,Ndarishikanye,B.,“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bity:The Case of Senegal”,Agricultural Economics 31,2004.

16.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1),1969.

17.Harris,J.R.,Todaro,M.P.,“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0(1),1970.

18.Johnson,G.E.,“Structure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Models”,Eastern Africa Economic Review 3(1),1971.

19.Fields,G.S.,“Place-to-Place Migration:Some New Evidence”,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61(1),1979.

20.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1.韩俊:《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22.Foster,A.D.,Rosenzweig,M.R.,“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Employment”,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4(07),2007.

23.Wang,F.,Zuo,X.,“Inside China’s Cities: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Migra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2),1999.

24.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25.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26.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27.郑秉文:《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3期。

28.王德文等:《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开放导报》2005年第4期。

29.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开放导报》2007年第3期。

30.侯东民等:《从“民工荒”到“返乡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31.周天勇:《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来临》,《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32.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3.刘洪仁:《世纪初农民分化的实证追踪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5期。

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5.陆学艺等:《转型时期农民的阶层分化——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36.向国成等:《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37.钟甫宁等:《农民角色分化与农业补贴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江苏省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

38.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11),1937.

39.邹薇等:《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40.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41.于亢亢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趋势与动因——基于全国范围县级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10期。

42.潘劲:《烟庄村:一个劳动力流出村庄的经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3.Berg,E.J.,“Backward-Sloping Labor Supply Functions in Dual Economies—The Africa Cas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5(3),1961.

44.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产》,译林出版社,2001。

45.А.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6.Popkin,S.,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47.Schultz,T.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Science 144(3619),1964.

48.Sinmon,H.,A.,Admin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Prv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Lnc,1971).

49.高帆:《过渡小农:中国农户的经济性质及其政策含义》,《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50.马小勇:《理性农民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及其改革》,《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51.弗兰克·艾利思等:《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2.Mellor,J.W. “The Use and Productivity of Farm Family Labor in Early Stag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45(3),1963.

53.Sen,A.K.,“Peasants and Dualism with or without Surplus Lab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4(5),1966.

54.Soule,G.,“The Economics of Leisure”,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313(1),1957.

55.Huang,Y.,“Backward-bending Supply Curves and Behavior of Subsistence Farmer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2(3),1976.

56.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7.刘润秋等:《农地抛荒的深层次原因探析》,《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58.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9.李卫平等:《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60.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海南):《中国农村改革路线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61.Hayami,Y. and Ruttan,V. W.,“Factor Prices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80-1960”,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8(5),1970.

62.王欧等:《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5期。

63.Yu,W. and Jensen,H. G.,“China’s Agricultural Policy Transition:Impacts of Recent Reforms and Future Scenario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1(2),2010.

64.陈飞等:《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65.应瑞瑶等:《资源禀赋、要素替代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以苏、浙粮食生产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2期。

66.胡瑞法等:《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6期。

67.Stark,O.,Bloom,D. E.,“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2),1985.

68.Mundlak,Y.,“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Reviving the Primal”,Econometrica 64(2),1996.

69.宋洪远:《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0.Sah,R.K.,Stiglitz,J.E.,“The Economics of Price Scissor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1),1984.

71.林毅夫等:《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72.马晓河等:《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成因分析─—兼论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73.谭本艳等:《我国CPI波动的长期驱动力与短期驱动力——基于CPI分类指数的分析》,《统计研究》2009年第1期。

74.徐雪高等:《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历史回顾及启示》,《中国物价》2008年第5期。

75.黄季焜等:《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

76.程国强等:《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77.Reis,R.,Watson,M.W.,“Relative Goods’ Prices and Pure Inflation”,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 2(3),2010.

78.Rosegrant,M.W.,Zhu,T.,Msangi S. et al.,“Global Scenarios for Biofuels:Impacts and Implications”,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0(3),2008.

79.卢锋等:《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80.姚涛:《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与特点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81.李敬辉等:《利率调整和通货膨胀预期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市场粮价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82.马龙等:《货币供给冲击是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吗》,《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

83.蔡风景等:《我国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传导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9期。

84.张利庠等:《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85.何孝星等:《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结构性分析——兼论中国经济发生通胀的可能性》,《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86.Stiglitz,J.E.,“Rural-Urban Migration,Surplus Labou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ages”,Eastern African Economic Review 1(2),1969.

87.Berry,R.A.,Soligo,R.,“Rural-Urban Migration,Agricultural Output,and the Supply Price of Labour in a Labour-Surplus Economy”,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2),1968.

88.杨晓维等:《禀赋异质的同质劳动供给与工资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89.胡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90.马述忠等:《健全农业补贴制度——规则、模式与方案》,人民出版社,2010。

91.林乐芬等,《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与福利效应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92.侯成琪等:《核心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93.纪敏等:《结构性价格上涨的结构和总量分析视角》,《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

94.Baumol,W.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3),1967.

95.辛贤等:《农产品价格的放大效应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1期。

96.Gardner,B.L.,“The Farm-Retail Price Spread in a Competitive Food Industr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7(3),1975.

97.赵文晋等:《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环境保护》2010年第12期。

98.黄祖辉等:《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1期。

99.田云等:《农业碳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100.高鸣等:《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4期。

101.庞丽:《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

102.刘华军等:《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3期。

103.鲁钊阳:《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关系区域差异实证研究》,《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104.伍芬琳等:《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7年第12期。

105.段华平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第5期。

106.李因果等:《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及应用》,《统计研究》2010年第9期。

107.吴贤荣等:《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基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Durbin模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6期。

108.何艳秋等:《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时空特征研究》,《资源科学》2016年第9期。

109.Fingleton,B.,J. L. Gallo,“Estimating Spatial Models with Endogenous Variables,a Spatial Lag and Spatially Dependent Disturbances:Finite Sample Propertie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3),2008.

110.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等:《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111.杨继生等:《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

112.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FAO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R]. 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13.

113.郁建兴等:《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14.梁平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与效率研究》,《财贸研究》2009年第3期。

115.Serra,Teresa,Zilberman,David,Goodwin,Barry,K. et al.,“Replacement of Agricultural Price Supports by Area Pay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Effects on Pesticide Us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87(4),2010.

116.Farzad Taheripour,Madhu Khanna,Carl H. Nelson,“Welfare Impacts of Alternative Public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Pollution Control in an Open Economy: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90(3),2010.

117.魏巍贤等:《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118.Jaffe,A.B.,Newell,R.G.,Stavins,R.N.,“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2(1-2),2002.

119.Chang,S.C.,“The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Quality & Quantity 49(1),2013.

120.Acemoglu,Daron,Aghion,Philippe,Hémous,David,“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in a North-South mode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1),2012.

121.Fienup,D.F. Hayami,Yujiro,and Vernon W. Rutta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 82(2),1985.

122.林毅夫等:《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一般经验和政策含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0年第2期。

123.郑旭媛等:《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经济学(季刊)》2017年第1期。

124.魏金义等:《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