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46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ichuan (2017)

SSAPID:101-1200-0577-68
ISBN:978-7-5201-075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状态-压力-回应”的分析框架,对四川省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及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评估;围绕当前重大历史任务——扶贫攻坚,从生态建设的视角探寻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重点对生态领域森林康养、森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详尽的分析与预测;从乡村旅游、退耕还林、保护区建设探讨农村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径与举措;着力于生态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对多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四川蓝皮书
作 者: 李晟之 骆希
编 辑:郑庆寰;刘晶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主编简介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Abstract

 子库介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Contents

 Ⅰ 总报告

  B.1 四川省生态建设基本态势

   一 四川生态建设总体概况

   二 四川省生态建设的“状态”

    (一)生态产品

     1.水资源状况

     2.森林

     3.草原

     4.生物药材等林副产品

     5.珍稀野生动植物

    (二)生态系统调节

     1.空气质量

     2.水土保持

     3.垃圾分解

     4.洪水调节

    (三)支持功能

     1.固碳

     2.土壤质量

     3.生物地化循环

    (四)生态文明功能

     1.生态旅游景观价值

     2.传统生态文化传承

     3.自然资源利用冲突事件与社会公众自然保护意识

   三 压力

    (一)自然压力

     1.地震

     2.气温与森林火灾

     3.强降雨与地质灾害

     4.干旱

     5.沙尘暴

    (二)人为压力

     1.人口变化

     2.工业发展

     3.能源建设

     4.交通网络建设

   四 响应

    (一)制度建设、政策与法律规定制定

     1.政策、制度建设

     2.法律法规

    (二)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实施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

     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

     4.防沙治沙工程

     5.森林碳汇

    (三)改进现有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环保产业

    (五)环境教育

    (六)生态区域设定

    (七)科研与环保模式创新

   五 “压力-状态-响应”系统分析及未来趋势展望

    (一)“压力-状态-响应”系统分析

     1.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2.生态屏障建设任务艰巨

     3.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严峻

     4.环境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5.体制机制制约仍较严重

    (二)未来趋势展望

     1.全面小康为四川生态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2.绿色发展成为四川生态建设的主题

     3.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并行

 Ⅱ 生态扶贫

  B.2 新时期四川林业扶贫的实践与展望

   一 国家扶贫开发进程

   二 林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林业扶贫可以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二)实施林业扶贫可以有效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

    (三)实施林业扶贫可以助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 近期四川林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一)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1.加强林业扶贫组织领导

     2.科学谋划林业扶贫思路

     3.完善林业扶贫规划体系

     4.积极推进生态保护扶贫

     5.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6.深入推进林业科技扶贫

     7.完善政策增强扶贫实效

    (二)精心抓好汶川定点帮扶指导

     1.抓好脱贫攻坚宣传发动

     2.科学谋划脱贫攻坚路径

     3.深入推进绿色扶贫行动

     4.扎实开展联村帮户活动

    (三)大力推进卧龙特区脱贫攻坚

     1.完善脱贫攻坚规划

     2.狠抓政策项目支持

     3.指导发展生态旅游

     4.深入推进医疗扶贫

     5.狠抓结对和驻村帮扶

   四 四川省林业扶贫展望

    (一)四川林业扶贫“十三五”规划目标

    (二)近期四川林业扶贫着力点

     1.着力生态扶贫

     2.着力产业扶贫

     3.着力科技扶贫

     4.着力改革扶贫

     5.着力督促指导

  B.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精准扶贫对接路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一)自然保护区及其发展现状

    (二)自然保护区当地社区及其特点

    (三)自然保护区精准扶贫现状

    (四)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卧龙自然保护区概况

    (二)卧龙自然保护区当地社区贫困概况

    (三)卧龙自然保护区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四)卧龙自然保护区精准扶贫主要措施

    (五)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2.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精准扶贫对接情况

   四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精准扶贫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视角

    (二)贫困村和贫困户视角

    (三)研究者视角

     1.意识不足

     2.能力不足

     3.生态旅游产品缺乏

     4.精准扶贫对接机制保障缺乏

   五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精准扶贫对接路径分析

    (一)指导思想层面

    (二)规划层面

    (三)产品设计层面

    (四)运行管理层面

    (五)贫困户分类管理层面

    (六)自然保护区当地社区生计资本特点

    (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对接路径

     1.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对接路径

     2.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对接路径

     3.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对接路径

     4.贫困户转移性收入对接路径

   六 结论与建议

  B.4 四川秦巴山片区生态扶贫探析

   一 四川秦巴山片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特征

    (一)该区域是生态功能关键区

    (二)该区域是生态脆弱区

    (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

    (四)人口密集、人力资本具潜在优势

   二 四川秦巴山片区的贫困特征

    (一)区域整体性贫困

    (二)资源富集型贫困

    (三)生态脆弱是重要致贫因素

   三 四川秦巴山片区扶贫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践反思

    (一)四川秦巴山片区扶贫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践探索

     1.1986~2000年的四川秦巴山片区扶贫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2.2001~2010年的四川秦巴山片区扶贫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3.2010年至今的四川秦巴山片区扶贫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二)四川秦巴山片区扶贫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反思

   四 生态扶贫——四川秦巴山片区扶贫思路的新转变

    (一)生态扶贫理论概述

    (二)四川秦巴山片区实施生态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五 四川秦巴山片区生态扶贫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优势绿色产业,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生态保护积极性

    (三)将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融入生态工程建设之中

    (四)加大生态扶贫规律认识

 Ⅲ 绿色发展

  B.5 四川森林康养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森林康养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森林康养及其产生

    (二)森林康养与相关业态的关系

    (三)国际社会森林康养发展现状

     1.德国森林疗养发展情况

     2.日本森林浴与森林疗法

     3.韩国森林休养

    (四)我国森林康养发展简况

   二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的资源条件和重大意义

    (一)四川发展森林康养的综合资源条件

     1.生物资源富集

     2.森林资源丰富

     3.温泉资源突出

     4.养生文化厚重

     5.载体基础坚实

    (二)四川发展森林康养的重大意义

     1.森林康养将为现代林业发展创造出全新动能

     2.森林康养将构筑现代林业的双支柱地位

     3.森林康养是促进林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4.森林康养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载体

   三 2016年森林康养大事记

    1.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2.首个“森林养生”国家政策发布*

    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

    4.《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发布*

    5.《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发布*

    6.《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发布*

    7.《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标准》发布

    8.《四川省森林康养“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

    9.中国·四川第二届森林康养年会圆满举行

    10.首个森林康养电商平台上线升级*

    11.绵阳市森林康养协会成立*

    12.森林疗养与健康中国主题森林论坛在北京举行*

   四 四川推进森林康养工作进展

    (一)政策机制形成一定基础

    (二)规划标准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三)森林康养基地带动示范逐步增强

    (四)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

    (五)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六)本土理论探索取得新突破

    (七)森林康养文化培育进展显著

   五 四川森林康养发展面临问题与建议

    (一)社会对森林康养的认知和意识滞后

    (二)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存在误区

    (三)标准体系尚未形成

    (四)部门联动协作挑战

    (五)人才严重缺乏

    (六)森林康养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滞后

   六 森林康养2017年展望

    (一)呼应森林康养发展的宏观政策叠加效应将更加凸显

    (二)森林康养的社会参与度将显著提高

    (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森林康养的推进工作将提档升级

    (四)平台构建与功能发挥将互动加快

    (五)森林康养国内外合作将深化扩大

  B.6 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研究

   一 碳汇林业的内涵

   二 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历程

   三 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现状

    (一)四川省林业碳汇项目实践

     1.CDM森林碳汇项目

     2.公益性林业碳汇项目

    (二)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四 四川省碳汇林业对生态建设的贡献

    (一)应对气候变化

     1.减缓气候变暖

     2.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二)促进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和保护

     1.促进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修复

     2.碳汇林业对破除PPE怪圈具有显著成效

    (三)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

   五 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展望

    (一)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突出地位日益得到认可为碳汇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环境

     2.森林碳汇发展机制的不断优化为碳汇林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3.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为碳汇林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4.森林碳汇项目的迅速发展为碳汇林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四川省碳汇林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林牧矛盾明显

     2.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分布不均

     3.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造林技术缺乏

   六 对策建议

    (一)积极用好国际国内森林碳汇发展平台

    (二)创新整合森林碳汇扶贫资源

    (三)完善参与机制

    (四)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B.7 文化适应与民族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回顾

    (一)文化适应研究

    (二)森林碳汇项目与区域发展研究

    (三)文献述评

   三 森林碳汇项目商业文化与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潜在矛盾

   四 彝族农民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文化适应测量

    (一)文化适应量表编制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2.被调查者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文化适应分析

   五 结论与启示

  B.8 四川藏区宗教人士的生态参与调查与政策创新*

   一 国家需要和自身需要形成生态参与两大支撑

    1.作为重要社会组织的寺庙和宗教人士承担着生态建设的社会责任

    2.藏传佛教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宗教人士生态参与的思想基石

   二 宗教人士生态参与模式

    1.宗教人士自身践行生态观

    2.宗教人士社会活动影响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

    3.宗教人士与外部交流互动

   三 宗教人士生态参与评估

    1.生态参与评估

    2.生态参与的成效评估

   四 宗教人士有力有序有效生态参与的对策

    1.组织有效生态动员

    2.提高宗教人士生态参与的意愿和能力

    3.丰富生态参与平台和形式

    4.完善程序和组织构架

 Ⅳ 美丽乡村建设

  B.9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框架下当地社区发展成本研究

   一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与社区发展成本研究背景

   二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与社区发展成本研究依据

   三 相关研究现状

    (一)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

    (二)发展成本

   四 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一)卧龙自然保护区概况

     1.地理位置

     2.资源特点

     3.管理特点

     4.社区产业特点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1.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卧龙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3.卧龙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成本指标体系构建

      (1)环境成本

      (2)灾害成本

      (3)资源使用成本

      (4)人身健康(或损失)成本

      (5)机会成本

   五 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等级评估结果与分析

    (一)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结果

     1.规划设计

     2.权属

     3.资源保护工作

     4.科研与监测

     5.社区协调性评估

     6.生态旅游管理

    (二)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结果分析

   六 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成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经济发展现状

    (二)社区发展成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1.环境成本

     2.灾害成本

     3.资源使用成本

     4.人身健康(或损失)成本

     5.机会成本

    (三)社区成本实证结论

   七 卧龙自然保护有效管理与社区发展成本实证结论的反思

    (一)“动物权”“人权”双权背景下:谁来承担灾害成本?

    (二)“贫困陷阱”还是“生计保障”:机会成本的降低

    (三)扶贫援助下的代际成本:可持续性生计模式的选择

   八 政策建议

  B.10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

   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二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研究进展

    (一)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二)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退耕还林政策的社会效应

   三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现状

   四 退耕还林工程对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

   五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工程对农牧业产值比的影响

    (二)退耕还林工程对粮经种植面积比的影响

   六 退耕还林工程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七 退耕还林工程对森林旅游的影响

   八 政策建议

  B.11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协同路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一)乡村旅游及其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平昌县乡村旅游概况

    (二)平昌县乡村旅游基本模式

    (三)平昌县乡村旅游经营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四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协同路径讨论

   五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路径建议

    (一)理念层面

    (二)规划层面

    (三)操作层面

    (四)制度安排层面

   六 结论

 Ⅴ 自然资源管理

  B.12 四川自然资源资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一 评价技术研究的思路、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关于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解

     1.“资源”与“环境”的联系和区别

     2.自然资源资产内涵的理解

     3.自然资源资产评价的范畴

    (二)总体思路

    (三)总体目标

    (四)评价对象和主要工作内容

     (1)整合搭建自然资源资产基础账户(大数据支撑平台)

     (2)自然资源资产评价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二 创新方法与技术体系

    (一)技术路线

    (二)创新方法体系

     1.“前评价”内容和方法

     2.“现评价”内容和方法

     3.“后评价”内容和方法

    (三)关键技术和主要手段

     1.运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构建“互联网+自然资源”的资产评价模式

      (1)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自然资源资产账户平台

      (2)研发基于云计算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

     2.基于“3S”技术集成的海量时空数据获取、处理、挖掘与管理

   三 成果应用与组织保障

    (一)应用领域和推进步骤

     1.几个重点领域的应用

     2.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步骤

    (二)支撑队伍

    (三)保障措施与建议

     1.加强资源资产评价能力建设

     2.提高资源资产评价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加快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体系

   四 结语

  B.13 四川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研究

   一 着力构建全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

    (一)构建全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的紧迫性

    (二)构建全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已有的工作基础

     1.中央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措施,着力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

     3.中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列方案

     4.中央和地方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具体行动

    (三)一个全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全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包含“1+2”三大价值功能

     2.全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内容至少包括“4+4”八个权能

     3.全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需要五项支撑保障

     4.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的表述

   二 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1.建立产权关系明确,责、权、利对称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3.实现产权制度建设体系化

     4.完善产权制度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二)近期工作任务(四川省)

     1.第一类产权制度建设任务——资源经济价值与行为产权制度建设

     2.第二类产权制度建设任务——资源环境社会价值与行为产权制度建设

     3.第三类产权制度建设任务——资源生态价值与行为产权制度建设

     4.第四类产权制度建设任务——保障体系建设

   三 产权制度建设推进方略

    (一)推进方略之一: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

     1.产权形式多元化

     2.产权制度系统化

     3.美国经验的其他启示

    (二)推进方略之二:突破认识误区,树立新的资源观

     1.关于传统认识误区与新的资源观涉及的范畴

     2.推进产权科学界定——必须把资源从环境概念中区分出来

     3.树立新的资源观,加快产权制度建设

    (三)推进方略之三:用现代方法技术与平台支撑

     1.用现代信息集成技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2.用3S技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调查评价和产权登记管理

     3.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监测审计的自然资源管理共享平台

    (四)推进方略之四:建设一支现代化人才队伍

     1.领导体系队伍建设

     2.研究服务体系队伍建设

     3.管理体系队伍建设

     4.执法体系队伍建设

    (五)推进方略之五:政策措施配套

     1.分步实施

     2.加强科技体系支撑产权制度建设

     3.开展产权制度建设试点后示范再推广

  B.14 四川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建设研究

   一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设的需求

    (一)审什么

    (二)审计谁

    (三)由谁来审

    (四)怎么审

   二 离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

    (一)离任审计的内容

     1.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2.环境审计

     3.综合审计

    (二)离任审计的目标

     1.摸清资源家底

     2.明确责任意识

     3.完善制度体系

     4.促进生态发展

   三 四川目标和任务

    (一)四川省总体目标

    (二)四川省总体任务

     1.开展典型县市资源账户建设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试点示范

     2.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监测审计的自然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建设

     3.开展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管理和账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4.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后服务

   四 离任审计方法体系与制度体系构建

    (一)方法体系构建

     1.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财政财务审计方法

     2.合规性审计方法

     3.绩效审计方法

    (二)制度体系构建

     1.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模式选择

     2.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组织机构建设的完善

     3.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标准流程的完善

     4.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监督体制构建

    (三)后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1.自然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及改进意见的追踪管理服务

     2.自然资源资产人才队伍建设

     3.自然资源管理相关的科技支撑服务

   五 推进步骤和措施

    (一)开展审计试点,积累实践经验

    (二)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获得理论支撑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构建新型工作机制

  B.15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探讨及在四川应用的设想

   一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内容

    (一)价值的争论和对负债的约定

     1.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争论

     2.自然资源负债有关约定

    (二)自然资源资产的成分分类

     1.基本承载力资源资产

     2.经营性资源资产

     3.维护(环保)责任

    (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别于经济领域的资产负债表

    (四)自然资源资产(责任)负债表数据的分类评估

     1.直接测量法(基本承载力资源资产)

     2.市场价值法(经营性资源资产)

     3.第三方考察和民主评分法(附带维护责任)

    (五)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量的计算方法

     1.基本承载力资源资产与负债的计算

     2.经营性资源资产表的计算

     3.维护(环保)责任负债表方法

     4.全区域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表——区域对国家的边际经济效应

     5.区域和各辖区之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六)关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附注

     1.本区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2.不容破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情况

     3.重要经营性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二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在四川省的实践应用设想

    (一)四川自然资源的特点及资产负债表考察的门类

     1.四川省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四川省自然资源考察的门类

    (二)四川各地按类型分区来确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考察的门类

     1.按功能特性分区

     2.按地域位置分区

     3.按生态系统分区

     4.按经济系统分区

   三 四川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与应用方向的建议

    (一)资产负债表列报框架构建与化繁为简的工作切入方法研究

    (二)资产与负债价值量评估核算方法的探索研究

    (三)基于负债的资源资产实物量与环境质量数据获取方法与技术实现途径研究

    (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成果走向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研究

     1.优先应用领域

     2.试点、示范和推广

    (五)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1.构建支撑团队

     2.加强部门协同

     3.制定标准体系

     4.加强科技攻关

     5.完善体制机制

  B.16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简明评估法研究

   一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现状

   二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二)研究区概况

    (三)指标筛选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与分析

     1.草地健康评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主成分分析

     3.逐步回归分析

     4.对各联户草地进行评分

   三 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四川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约束,人类任何与自然资源发生交换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无法逾越自然规律。生态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与多个领域的深化改革密切联系。本书不仅着眼于系统梳理和总结四川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并且综合性地选择生态领域与其他重大社会问题的结合点,全面呈现全省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和亮点。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对四川省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及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评估;第二部分“生态扶贫”专题围绕当前重大历史任务扶贫攻坚,从生态建设的视角探寻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第三部分“绿色发展”专题重点对生态领域森林康养、森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详尽的分析与预测;第四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专题从乡村旅游、退耕还林、保护区建设探讨农村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径与举措;第五部分“自然资源管理”着力于生态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对多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为生态建设实践中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6日,第1版。

吴明忠:《浅议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云南林业》2016年第1期,第66~67页。

傅显捷:《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发展与地理标志产品研究——从武陵山片区酉阳县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说起》,《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21~29页。

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第134~138页。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写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第1页。

人民日报网,www.paper.people.com.cn,2016年7月1日。

网易新闻,news.163.com,2015年3月30日。

甘肃日报网,www.epaper.gansudaily.com.cn,2016年5月13日。

美姑县政府网:《三举措助力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社区精准扶贫》,www.lsz.gov.cn,2016年11月1日。

王晓:《陕西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古汉台网,www.guhantai.com,2016年5月4日。

阿坝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卧龙有效衔接巡山护林和精准扶贫组建村民巡护队》,www.abazhou.gov.cn,2016年3月1日。

延安旅游政务网:《黄龙生态旅游成为精准扶贫新亮点》,www.yanantour.com.cn,2015年11月1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www.cpc.people.com.cn,2015年4月25日。

李仙娥、李倩:《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生态保护与减贫互动模式探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第7期。

郭晓鸣:《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和政策选择》,《农村经济》2013年第12期。

张晓山、李周:《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查燕等:《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年第2期。

李卿:《森林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第1~270页。

李后强、廖祖君、兰定香、第宝锋等:《生态康养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第74~93页。

周彩贤、马红、南海龙:《推进森林疗养的研究与探索》,《国土绿化》2016年第10期,第48~50页。

南海龙、刘立军、王小平、周彩贤、马红等:《森林疗养漫谈》,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第140页。

漆雁斌、张艳、贾阳:《我国试点森林碳汇交易运行机制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第73~79页。

张颖、周雪、覃庆锋、陈珂:《中国森林碳汇价值核算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4~131页。

王静、沈月琴:《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82~87页。

杨帆、庄天慧、曾维忠:《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第201~206页。

张驰、杨帆、曾维忠、周连景:《基于供给方视阈的森林碳汇项目建设组织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川西北”、“川西南”项目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第138~142页。

曾维忠、张建羽、杨帆:《森林碳汇扶贫:理论探讨与现实思考》,《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第17~22页。

杨帆、赵仕通、曾维忠:《自愿市场视角下城市居民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47位成都市民的调查》,《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287~292页。

杨浩、曾圣丰、曾维忠、杨帆:《基于希克斯分析法的中国森林碳汇造林生态补偿——以“放牧地-碳汇林地”土地用途转变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9期,第221~227页。

张驰、曾维忠、龚荣发、张建羽:《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林业碳汇项目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2个CDM项目为例》,《林业经济》2016年第8期,第81~85页。

龚荣发、何勇、黄薇薇、张希昱、曾维忠:《川西北CDM碳汇项目碳汇价值潜力估算》,《林业经济》2015年第5期,第38~41、75页。

明辉、漆雁斌、李阳明、于伟咏:《林农有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意愿吗——以CDM林业碳汇试点项目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7期,第102~113页。

李金航、明辉、于伟咏:《四川省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比较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332~337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和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海洋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国家林业局:《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

国家林业局:《2015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国务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林业局:《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

四川省委:《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四川省林业厅:《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实施计划》。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关于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指导意见》。

Graves T.D.,“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a Tri-ethnic Community,”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7,23(4):337-350.

Berry J.W.,“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 Applie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0,(14):232.

王挺:《黎族的文化适应: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式》,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杨德亮、王慧珍:《论文化适应与牧区经济发展——基于青海祁连的调查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7~63页。

Smith J.,Scherr S.J.,“Capturing the Value of Forest Carbon for Local Livelihoods,” World Development,2003,31(12):2143-2160.

陈冲影:《森林碳汇与农户生计——以全球第一个森林碳汇项目为例》,《世界林业研究》2010年第5期,第15~19页。

马盼盼:《森林碳汇与川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巩海滨:《林业碳汇与四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2014年第11期,第63~67页。

魏雪峰:《基于CDM林业碳汇的云南省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生态路径探讨》,《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4期,第17页。

丁一、马盼盼:《森林碳汇与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为例》,《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第38~41页。

张安毅:《农村生态保护中农民生态参与的困境、成因与对策》,《财经科学》2014年第10期,第133页。

《习近平出席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年4月23日。

方天立:《杂阿含经》卷十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第153页.

才让:《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32页。

高岚、李怡、靳丽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林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32期,第201~206页。

侯一蕾、温亚利:《野生动物肇事对社区农户的影响及补偿问题分析——以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32期,第388~391页。

王朝科:《发展成本论析》,《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第26~28页。

王岐海:《自然保护区管理转型:核心问题探析》,《林业经济》2013年第3期,第77~80页。

徐玮:《四川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四川环境》2012年第1期,第108~202页。

周世强、郭勤:《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对策》,《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28期,第43~45页。

段伟:《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王昌海:《秦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本效益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国家林业局:《LY/T 1726-2008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中国质检出版社,2008。

Clements T.,Suon S.,Wilkie D.S.,et al.,“Impacts of Protected Areas on Local Livelihoods in Cambodia”,World Development,64(2014),pp.125-134.

Sandbrook C.,“Local Economic Impa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Nature-based Tourism”,Conservation Letters,3(2010),pp.21-28.

TEEB,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UK:Earthscan Books,2010).

Sachs J.D.,The End of Poverty: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Time(Penguin,2006).

马岩、陈利顶等:《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响应与影响因素——以甘肃定西大牛流域为例》,《地理科学》2008年第1期,第34页。

赖元长、李贤伟等:《退耕还林工程对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洪雅县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5期,第755页。

李登科、卓静:《基于RS和GIS的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监测》,《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第12期,第120页。

王兵、刘国彬等:《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水利学报》2013年第2期,第143页。

马永欢、樊胜岳:《沙漠化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以民勤县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第4期,第590页。

于金娜、姚顺波:《基于碳汇收益视角的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第34页。

姚盼盼、温亚利:《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第47页。

支玲、张媛等:《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视角的西部退耕还林影响评价——以陕西省伊川县为例》,《林业经济》2010年第1期,第99页。

郭欢欢、李波等:《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第110页。

陈磊、李海涛等:《基于能值的沂蒙山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及退耕还林损益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第1期,第82页。

王超、甄霖等:《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实证分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第7期,第850页。

刘秀丽、张勃等:《黄土高原土石山区退耕还林对农户福祉的影响研究——以宁武县为例》,《资源科学》2014年第2期,第397页。

王立安、钟方雷等:《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以甘肃南部武都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第78页。

Gilbert D.Tung L.,“Public Organizations and Rural Marketing Plann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Tourism Management,1990,11(2),pp.164-172.

Bill D.,Bernerd L.,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UK,1994.

Reichel A.,Lowengart O.,Milman A.,“Rural tourism in Israel: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pp.451-459.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第3期,第70~73页。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旅游科学》2001年第3期,第8~10页。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78~82页。

谢天慧:《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1期,第2715~2720页。

中国网:www.trave.china.com.cn,2016年10月18日。

王秋芳:《生态文明视阈下安丘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15年第1期,第50~5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www.cpc.people.com.cn,2015年4月25日。

《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大发展》,平昌县人民政府政府网,www.pcxzf.gov.cn,2016年7月26日。

平昌县人民政府:《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精准脱贫》,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上的发言,2016年8月,内部资料。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旅游学刊》2004年第4期,第33~37页。

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干旱区地理》2005年第6期,第862~868页。

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9期,第158~162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新华网青海频道,www.qh.xinhuanet.com/zwpd,2015年8月20日。

孔繁文、戴广翠:《瑞典、芬兰森林资源与环境核算考察报告》,《林业经济》1995年第1期,第76~80页。

张耀辉、蓝盛芳:《自然资源评价的多角度透视》,《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年第6期,第349~351页。

吴优:《挪威和芬兰的资源环境核算》,《中国统计》1998年第5期,第39~40页。

王树林、李静江:《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东方出版社,2001,第5~6页。

董瑞伶、宫辉力、赵文吉、李小娟:《3S技术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应用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93~97页。

刘军:《环境核算在美国》,《山东经济》2006年第4期,第75~78页。

万年庆、罗焕枝、刘学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再认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630~634页。

裴辉儒:《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10~12页。

徐渤海:《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第5~8页。

黎祖交:《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从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谈起》,《绿色中国》2013年第3期,第46~51页。

韩斌:《3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研究》,《北京农业》2013年第6期,第199页。

陈玥、杨艳昭、闫慧敏、封志明:《自然资源核算进展及其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启示》,《资源科学》2015年第9期,第1716~1724页。

杨海龙、杨艳昭、封志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资源科学》2015年第9期,第1732~1739页。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7/c_1117168120.htm。

孔含笑、沈镭、钟帅、曹植:《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进展与争议问题》,《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第3期,第363~376页。

周林:《资源性资产的定价及交易问题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6,第9~10页。

马志娟、邵钰贤:《“互联网+”模式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会计之友》2016年第6期,第108~111页。

周冬莲、黄小林:《森林资源监测中林业3S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8期,第75~76页。

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几点认识》,《审计研究》2014年第6期,第3~9页。

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5期,第3~9页。

陈波、卜琦:《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与内容》,《会计之友》2014年第36期,第10~13页。

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5期,第15~19页。

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张永祥、别必爱:《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审计月刊》2014年第12期,第4~7页。

黄溶冰、赵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审计探讨》,《审计研究》2015年第1期,第37~43页。

李先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点研究》,http://www.audit.gov.cn/n6/n41/c67000/content.html,2015年6月9日。

林忠华:《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月刊》2014年第6期,第44~48页。

马永欢、陈丽萍、沈镭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国际进展及主要建议》,《国土资源情报》2014年第12期,第2~8页。

彭巨水:《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第4期,第14~15页。

陶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综述》,《商业会计》2016年第14期,第44~45页。

王社庭:《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探析》,http://www.tjwq.gov.cn/sjj/zcfg/201511/0dd9f321647643c4a1d6b8ad7f9b2983.shtml,2015年11月24日。

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审计研究》2012年第2期:第14~19页。

李博英、尹海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审计研究》2016年第5期,第32~37页。

叶美玉:《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探索》,《企业导报》2016年第19期,第144页。

张宏亮、刘长翠、曹丽娟:《地方领导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讨——框架构建及案例运用》,《审计研究》2015年第2期,第14~20页。

谢高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山地学报》2003年第21期,第50~55页。

王宝山:《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高寒草甸草原的形成机制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草原与草坪》2007年第2期,第72~77页。

龙瑞军:《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之服务功能》,《科技导报》2007年第25期,第26~28页。

陈全功:《中国草原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草业科学》2008年第25期,第29~38页。

梁燕:《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容与实施方法》,《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7~109页。

刘焘:《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红原安曲社区草地为例》,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孟林、张英俊:《草地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李向林:《草原健康评价国家标准(GB/T 21439-2008)》,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任继周、南志标、郝敦元:《草业系统中的界面论》,《草业学报》2000年第2期,第1~8页。

彭巧珊:《困扰我国21世纪的环境退化问题研究》,《热带地理》1995年第1期,第1~9页。

牛亚菲:《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热带地理》1995年第1期,第1~9页。

包维楷:《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3期,第277~282页。

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中国农业科学》1997年第6期,第2~10页。

高安社:《羊草草原放牧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简 介: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四川省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及挑战等进行系统评估;围绕生态建设空间载体的规划、布局及整治,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四川省生态区域建设重点项目进行介绍;结合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展现四川在生态扶贫、城乡生态发展等领域的最新动态;阐述四川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绿色制造体系、森林康养产业等建设现状;围绕生...

作者: 李晟之 骆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简 介:本书总报告对四川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和挑战等进行系统评估与总结;自然保护体系篇对集体林流转、社区能力建设包括典型经验总结等重要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生态扶贫篇从生态建设的视角探寻构建扶贫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篇从流域水环境治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维度进行研究;自然资源管理篇从乡镇层面...

作者: 李晟之 骆希 杜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