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8

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bei(2015)

SSAPID:101-1197-2615-27
ISBN:978-7-5097-714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研究主题,系统论证了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探讨了河北省的发展战略;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农业、金融业和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协作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创新协同的总体思路,以及河北省的方案设计;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要素市场一体化、生态承载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文化认同等领域的重点突破方向和制度安排。

相关信息

丛书名:河北经济蓝皮书
编 辑:蔡莎莎;王楠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编简介

 法律声明

 《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编委会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和河北省总体布局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及重大使命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

     1.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为协同发展起步期(1981~1989年)

      (2)第二阶段为协同发展徘徊期(1990~2003年)

      (3)第三阶段为协同发展规划期(2004~2013年)

      (4)第四阶段为协同发展战略协同期(2014年以来)

     2.协同发展目标下京津冀提出的发展战略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条件下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

   三 协同发展条件下京津冀空间发展格局

   四 京津冀功能定位及空间布局决定因素分析

    (一)从经济集聚程度看

    (二)从区域通达性看

    (三)从资源要素禀赋看

    (四)从功能区划看

    (五)从政策因素看

   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六 河北省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布局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河北的发力点

     1.交通先行,加快推进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内各城市间海陆空综合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衔接

     2.加速区域产业对接合作,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和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新载体、新格局

     3.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统一区域市场,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

     4.着力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自身承载能力和服务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河北省的战略举措

     1.从政府维度看,应着力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2.从企业维度看,应着力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企业合作新机制

     3.从社会维度看,应着力建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民间团体合作新机制

 BⅡ 分报告

  B.2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与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

   一 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 京津冀制造产业的分布特征

   三 京津冀制造业空间关联性分析

    (一)Moran指数全局指标

    (二)Moran指数局部指标

    (三)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历史发展基础

     2.地理区位条件

     3.政府政策因素

     4.空间邻近效应

   四 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空间构建与空间布局

    (一)河北省制造业集群功能发展定位

     1.优化发展区域

     2.重点发展区域

     3.引导发展区域

     4.适度发展区域

    (二)河北省制造业空间布局框架

    (三)河北省制造业产业带产业布局重点

     1.环首都产业圈

     2.冀中南产业圈

     3.沿海产业带

    (四)河北省制造业产业带内外联合与协作

     1.共同建设交通网络体系

     2.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3.建设区域性市场体系

     4.加强与京津地区的合作

     5.共同改善生态环境

  B.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

   一 京津冀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北京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自然资源

     2.经济产值

     3.农业生产产量与农业种植业结构

     4.人民生活水平

     5.农业发展特点

    (二)天津市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自然资源

     2.经济产值

     3.农业生产产量与农业种植业结构

     4.人民生活水平

     5.农业发展特点

    (三)河北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自然资源

     2.农业生产产量与经济产值

     3.农业种植业结构

     4.人民生活水平

     5.农业发展特点

   二 京津冀农业发展效率与质量的深入探讨

    (一)DEA分析

     1.指标的选择

     2.结果分析

    (二)聚类分析

     1.指标选择

     2.结果分析

    (三)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的质量分析

     1.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2.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分析

     3.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京津冀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三 河北省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与模式构建

    (一)初级阶段(中短期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基于资本的提高生产效率的发展模式

     2.基于劳动力的提高生产效率的发展模式

    (二)高级阶段(远期目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B.4 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与河北省金融业发展对策

   一 京津冀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金融业发展概况

     1.金融业发展纵向比较

     2.金融业发展横向比较

    (二)京津冀金融活动规模情况

     1.银行业

     2.证券业

     3.保险业

   二 京津冀金融业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一)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二)金融扩散能力

     1.银行贷存比

     2.货币市场资金流动

    (三)区域金融合作水平

    (四)融资方式创新能力

    (五)金融创新效率

   三 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的协同度评价

    (一)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的内涵

    (二)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构建

     1.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2.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

    (三)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四)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的协同度分析

     1.数据来源与处理

     2.指标权重的确定

     3.子区域金融创新系统各层面有序度趋势及成因

      (1)金融发展基础

      (2)金融创新效应

      (3)金融创新水平

      (4)金融生态环境

     4.子区域金融创新系统有序度结果

     5.复合系统协同度分析

   四 提升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的对策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思路

    (二)提升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延伸金融价值链

     2.打造区域特色

     3.增强金融辐射

     4.完善配套设施

     5.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B.5 京津冀创新要素、区域创新体系及河北省的创新选择*

   一 京津冀经济发展中的创新要素配置和创新体系建设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和创新主体分布现状

     1.创新要素配置现状

      (1)创新人员的分布

      (2)创新资金的分布

      (3)创新技术的分布

     2.创新主体分布现状

   二 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分析

    (一)京津冀各地区创新产出比较

    (二)京津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分析

   三 京津冀创新体系的评价

   四 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河北省的创新选择

    (一)京津冀区域内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结构分析

    (二)京津冀创新体系中各地区对各创新要素的需求分析

    (三)河北省的创新选择

     1.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主导地位

     4.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

 BⅢ 专题报告

  B.6 京津冀生产要素流动的特征、障碍与河北省的发展对策*

   一 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特点与测度

    (一)京津冀地区金融资本流动情况与测度

     1.京津冀地区金融资本分布情况

     2.京津冀区域资本流动能力及实证分析

    (二)京津冀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状况与测度

     1.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2.京津冀三地劳动力工资水平差异分析

    (三)京津冀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分析

    (四)京津冀生产要素流动总体特征

   二 限制京津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

    (一)京津冀三地之间存在行政性壁垒

    (二)京津冀三地高层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要素自由流动执行力不足

    (三)京津冀三地处于梯次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层级落差,京津对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远大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扩散作用

    (四)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差异明显,造成区域内市场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

    (五)京津冀国有经济比重较高,非公经济不够活跃,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格局尚未形成

   三 京津冀要素自由流动的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要素自由流动的总体思路

     1.转变理念,进行制度创新,消除限制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

     2.建立健全政府间多次协调机制,保障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约束

     3.京津冀作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破除生产要素区域壁垒,改善要素流动质量

    (二)推进河北省要素自由流动的对策建议

     1.以科技资源对接为抓手,提升河北省的研发转化能力

     2.以资本和人才流动为重点,打造河北对接京津助推器

     3.以教育资源对接为基础,夯实河北持续发展动力

     4.以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目标,增强区域生产要素活力

     5.以大数据战略性资源发展为契机,实现后发赶超

  B.7 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思路与重点*

   一 京津冀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二)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

    (三)评价方法和模型构建

     1.京津冀地区间环境分项承载力

      (1)京津冀地区间分项承载力计算

      (2)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2.京津冀地区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1)京津冀地区环境综合承载力计算

      (2)权重计算

    (四)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二 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一)京津冀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二)大气污染物浓度比较

    (三)京津冀废气排放量比较

     1.京津冀三地废气排放量比较

     2.京津冀三地废气跨区域传输分析

    (四)大气污染物消解能力分析

   三 京津冀水环境质量评价

    (一)京津冀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二)京津冀三地河流水质比较

    (三)京津冀地下水水质分析

    (四)京津冀废水和废弃固体物排放状况

     1.京津冀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比较

     2.京津冀固体废物排放量比较

      (1)工业固体废物

      (2)生活垃圾

      (3)农用化肥用量

    (五)废水消解能力分析

   四 京津冀生态环境共享共建思路和重点

    (一)京津冀环境治理协作进展

    (二)京津冀环境治理协作思路和重点

     1.当前京津冀环境协作特点

     2.京津冀环境协作思路的改进和调整

      (1)建立独立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调机构,统筹京津冀环境污染工作。

      (2)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社会资本进入京津冀环保领域。

      (3)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管。

  B.8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与提升途径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意义

    (二)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标准

   二 “结果和机会平等-自由选择”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原则

     1.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2.兼顾结果相等与机会均等原则

     3.兼顾平等选择与自由选择原则

    (三)数据来源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五)评价方法和模型构建

     1.综合评价模型

     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指标权重赋值

      (1)一级分项指标的权重赋值

      (2)二级测量指标权重

   三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与差距比较

    (一)结果和机会均等化及自由选择均等化总体评价状况

     1.结果和机会均等化总体评价

     2.自由选择均等化评价状况

     3.均等化总体评价状况

    (二)结果和机会均等化分项指标评价

     1.义务教育服务评价状况

     2.医疗卫生服务评价状况

     3.文化与体育服务评价状况

     4.社会保障服务评价状况

     5.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评价状况

     6.住房保障服务评价状况

     7.财政支出评价状况

    (三)自由选择均等化分项指标评价

     1.教育与科技服务评价状况

     2.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评价状况

     3.文化与体育服务评价状况

     4.住房保障服务评价状况

   四 现阶段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三地发展历史起点不同

    (二)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三)行政管理体制不均衡

    (四)科学评价标准和体系欠缺

   五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和河北对策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

     1.坚持公平和均等的价值理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顶层设计

     2.统筹京津冀区域的财税体制改革进程,完善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机制

     3.强化社会机构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4.定期判断最契合民生的弱势环节,切实提升均等化水平

     5.改革干部考核机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所占比重

     6.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管机构,推进市场化进程

    (二)河北省的应对策略

     1.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2.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切实提升最契合民生的公共服务水平

     3.引入京津地区的优质资源,提升河北省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4.逐步取消户籍限制,推动省内福利一体化建设

     5.探索基本公共服务部分民营化、自由选择化和专业外包化的建设机制

  B.9 “文化认同”机制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评价

   一 “文化认同”是区域一体化的基底

    (一)文化认同的基本含义

    (二)文化认同与区域一体化

   二 京津冀“文化认同”的缺失

    (一)京津冀亚文化区特征显著

    (二)京津冀亚文化的主要异同

   三 京津冀“文化认同”机制构建

    (一)京津冀“文化认同”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区域文化从同一到分离的变迁

      I阶段:战国秦汉时期“燕赵文化区”。

      II阶段:唐宋时期“河北文化”呈现雏形。

      III阶段:元明清三代京师、京畿文化的分异。

      IV阶段:近现代逐步形成京津冀亚文化区。

     2.京津冀文化认同的自然-社会基础

    (二)京津冀“文化认同”体系的构建

     1.文化构成分析

     2.京津冀“文化认同”体系构建

   四 京津冀“文化认同”现状评价

    (一)现状特征及主要举措

     1.精神文化层面

     2.行为文化层面

     3.物质文化层面

     4.制度文化层面

     5.自然地理环境

    (二)现存两大困境

     1.文化认同困于行政壁垒

     2.经济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

   五 推进京津冀文化认同构建对策建议

    (一)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

    (二)培育“京畿”文化群体认同

 文前辅文

 Abstract

京津冀是我国创新爆发力大、全局带动性强的战略增长极之一。长期以来,传统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减缓了三地的协同步伐,京津冀协同的战略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河北省环抱京津,是接受京津经济、科技和信息辐射的自然优先区,是京津重地的天然生态屏障,具有融入协同的自然禀赋。河北省重工业基础雄厚,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具备融入协同的经济优势。然而,改革开放后,种种原因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缓慢,尚未形成实现河北省经济跃升的战略支撑。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国家顶层协同推进机制破茧而出,束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始逐渐破解。面对历时30多载到来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京津冀三方应如何将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的发展思路调整到固强舍弱、互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河北省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对接京津发展需求,实现合作共赢?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清晰定位京津冀三方功能,科学识别其比较优势。本报告在广泛调研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详细对比了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和创新体系的发展状况和相对优势,分析了三地在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认同等协同环境方面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和方案。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组成,共9篇研究报告。总报告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不在于短期的政府行为和刺激政策,而在于能够直面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和调整,推行创新驱动,把该区域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在三地经济功能定位上,北京应积极打造世界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天津应在先进制造业研发与转化、金融创新与运营、国际航运与贸易,以及综合改革试验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河北省总体上是京津冀地区打造全球影响力城市群的战略支撑区,应在先进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发挥独有作用,京津冀未来将形成“两核两心四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体制机制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建立富有活力的区域性统一市场是根本,产业、交通、生态和创新是四个战略重点,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未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支撑。河北省战略重点是优化融入协同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层面的协作机制和民间团体协作机制。分报告分别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制造业、农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创新体系协同思路以及河北省发展对策。报告分析发现,京津高端制造业稳定发展,而河北省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应将其制造业重点向环首都产业圈、冀中南产业圈和沿海产业带进行重点转移;京津已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而河北省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当务之急是构建具有各地乡村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体系;京津冀间金融业服务水平差距大,协作水平低,河北省金融体系应融入京津金融综合发展体系;京津冀区域创新关联主要处于京津间,河北省应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要素的凝聚力。专题报告研究了要素市场一体化对策、生态环境共享共建思路、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和文化认同体系等方面的构建,认为健全政府间关于要素流动、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协作和文化认同体系共建的全方位协调机制是改革协同体制和机制的重点。

[1]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5期。

[2]刘安国、张英奎等:《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研究——不完全竞争视角》,《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杨开忠:《迈向空间一体化:中国市场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4]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文魁、祝尔娟主编《京津冀发展报告:城市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7]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城市问题》2010年第1期。

[9]张贵:《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滨海时报》2014年3月24日。

[10]周立群等:《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1]张贵、石海洋、刘帅:《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创新:网络再造与能力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12]马树强、金浩、张贵主编《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运行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3]张贵:《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拓展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天津日报》2014年3月17日。

[14]祝尔娟等:《全新定位下京津合作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孙久文、张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2]吴爱芝、孙铁山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地理学报》2013年第6期。

[3]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Geographical Analysis 2(1995).

[4]Anselin L.,“The Moran Scatterplot as an ESDA Tool to Assess Local Instability in Spatial Association”,in M.Fischer,H.J.Scholten and Unwin,eds,Spati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n GIS (London’ UK:Taylor and Francis).

[5]Tobler W.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Economic Geography 46(1970).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

[2]李卫芳、陈建成:《基于DEA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率评价》,《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

[3]黄斌、周宇飞:《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6期。

[4]王建军、陈跃华:《河南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毛克林:《二元经济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8期。

[6]刘雪、傅泽田:《我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Z2期。

[7]蔡建明、杨振山:《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8]章家恩、骆世明:《二元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热带地理》2000年第2期。

[1]李海波、刘冀洪:《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金融如何支持北京非核心产业疏解》,《农村金融研究》2014年第7期。

[2]李媛媛、金浩:《金融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鲍丹:《金融创新的协同机制及实现过程》,《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5]韩啸:《2011年保险密度提升,保险深度略降》,http://money.sohu.com/20120611/n345263789.shtml,2014年5月。

[6]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5~2013年。

[7]安虎森、彭桂娥:《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8]Michalpoulos S.,Laeven L.,Levine R.,“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Cambridge: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 Working Paper No.15356,2009.

[1]周寄中、胡志坚、周勇:《在国家创新系统内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谢富纪、朱苑秋:《我国三大都市圈创新要素配置分析》,《技术经济》2008年第2期。

[3]杨省贵、顾新:《区域创新体系间创新要素流动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3期。

[4]于晓宇、谢富纪:《基于DEA-Tobit的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第1期。

[5]史修松、赵曙东、吴福象:《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6]吕拉昌、谢媛媛、黄茹:《我国三大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比较》,《人文地理》2013年第3期。

[7]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地理研究》2008年第27期。

[8]曹莉莉、陈向东、邓恒:《区域创新要素配置的结构性特点分析——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产出再分析》,《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S1期。

[1]祝尔娟:《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问题讨论综述》,《港口经济》2008年第3期。

[2]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纵横》2012年第5期。

[3]郭岩峰、王晓利:《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考》,《特区经济》2011年第11期。

[4]吕中行、谢俊英:《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8期。

[5]孙久文、邓慧慧:《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7期。

[7]孙翠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第3期。

[8]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城市问题》2010年第1期。

[9]陈永国:《京津冀经济圈生产要素流动的实证分析》,《价值工程》2006年第5期。

[10]刘庆龙、张渊、徐沁:《现阶段我国四大生产要素作用浅析》,《当代经济》2005年第5期。

[11]吕典玮:《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中市场一体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2]高景楠:《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3]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4]邹卫星、周立群:《京津冀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对策建议》,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http://www.nkbinhai.org.cn/html/bhzl/jyxc/3106.html。

[1]王树强、张贵:《基于秩和比的京津冀综合承载力比较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第4期。

[2]石刚:《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基于承载力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3期。

[3]郭怀成、唐剑武:《城市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5年第3期。

[4]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地理学报》2001年第3期。

[5]崔凤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第1期。

[6]杜斌、张坤民等:《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9期。

[7]《京津冀大气污染源数据:北京氮氧化物45%来自机动车》,《北京晨报》2014年4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4-12/6056366.shtml。

[8]R.Z.Liu,Alistair G.L.Borthwick,“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in Ningbo,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2(2011).

[9]Kyushik Oh,Yeunwoo Jeong,“Determining Development Density Using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3(2005).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蔡放波:《略论加快建设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

[3]郭琪:《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浅析中国政府间均等化转移支付》,《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5期。

[4]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29号,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242.htm,2014年7月20日。

[6]常修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日报》2007年1月31日。

[7]张恒龙:《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8]王曰芬、戴建华、李鹏翔:《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及评价研究(Ⅱ)——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权重赋值》,《情报研究》2011年第1期。

[9]王昆、宋海洲:《三种客观权重赋权法的比较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6期。

[10]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6期。

[1]冯天喻等:《中国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