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08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治理:国际比较的视角图书

State-owned enterprise governance in China

SSAPID:101-1195-9896-33
ISBN:7-80190-78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具体分析了中国台湾、上海及法国、俄罗斯、波兰、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国有企业(公营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剖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左学金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录一 加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前言

 台湾地区公营事业的公司治理

  一 前言

  二 公营事业建立的理念

  三 公营事业之形成

   1.从日本接收过来的产业

   2.在台复原产业

   3.新建立的公营事业

  四 公营事业的功能

   1.财政功能

   2.经济功能

   3.社会功能

  五 公营事业公司治理论评

  六 公营事业缺乏效率

  七 公营事业民营化遭遇的障碍

   1.工会

   2.利益团体

   3.经营失当与沉重债务

  八 民营化程序

   (一)释股对象

   (二)释股时机

   (三)释股方式

    1.政府应保留多少公营事业的股份

    2.避免被少数财团控制

    3.经营不良企业

  九 公营事业民营化的进展

   1.对大多数民营化企业而言,政府仍拥有较多份额的股票

   2.民营化企业应迫切地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

  十 结论与政策意涵

 公营企业的管理:法国经验

  一 导言

  二 对法国公营企业的简要历史回顾

  三 公营企业治理的演化

  四 当前法国公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特点

  五 再度出现的问题及其基本原因

  六 改革建议

  七 结论

  附录A 德拉塞尔报告的结论和建议

   一 原则

   二 建议

  附录B 杜斯白济报告的建议概述

   一 企业的总裁/首席执行官

   二 董事会

   三 管理和分析工具

   四 公共服务的要求

   五 股权机构

   六 董事会的政府代表

   七 控制

 对法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的评论(一)

 对法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的评论(二)

  一 界定国有企业的目标

  二 分离监管人、所有者和经理的职能

  三 允许国有企业破产

 中国能从俄罗斯身上学到什么?

  一 俄罗斯如何处置国有企业

  二 补贴先前的国有企业

  三 对中国的教训

  四 什么时候适合进行私有化?

 波兰的企业重组:有效和失败的因素及其缘由

  一 引言:管理国有企业

  二 波兰的“国家投资基金”计划*

  三 在集团企业中管理国有资产

  四 结论:中国可以借鉴的总体教训

 对波兰与俄罗斯经验的评论(一)

 对波兰与俄罗斯经验的评论(二)

 建立和完善中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一 中央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

   1.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2.突出主营业务,缩短管理链条,辅业改制取得了新成效

   3.加强联合重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

   4.加强财务和资金管理,企业效益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5.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始建立

  二 中央企业亟须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国有股“一股独大”

   2.法人治理结构中角色与职责严重不对称

   3.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不明

   4.监督不力

   5.对企业负责人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三 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1.采取分类实施的方针

   2.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

   3.建立股东诉讼制度

   4.完善董事会结构

   5.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行权能力

   6.完善集团公司多层治理

   7.建立企业负责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1.坚持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有机统一

  2.坚持国有资本“进”与“退”的有机统一

  3.坚持国资改革“破”与“立”的有机统一

  4.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联动的有机统一

  5.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统一

  6.坚持规范公司治理与规范国资管理的有机统一

  7.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

  8.坚持符合中央精神与符合上海实际的有机统一

 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方式

  一 政府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

   1.分类托管

   2.直管授权

  二 资产管理与资本营运的关系

  三 资本经营与市场取向的关系

   1.资本人格化规律

   2.资本流动规律

 对李保民等三位专家论文的评论(一)

 对李保民等三位专家论文的评论(二)

 中国的国有企业重组

  一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二 改制的形式

   1.公开上市

   2.内部重组

   3.破产与重组

   4.职工持股

   5.公开出售

   6.租赁

   7.合资企业

  三 处理国有资产

   1.出售国有资产的方法

   2.资产评估和出售价格

   3.企业债务

  四 职工的安置

   1.改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影响

   2.改制对失业的影响

   3.再就业以及对下岗工人的补偿

  五 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财务约束

   2.绩效

  六 结论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困境与出路

  1.问题的提出

  2.搞好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思路

  3.搞好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前提

  4.搞好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基础

  5.搞好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途径

  6.搞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

 “治理”要真正唱起主角

 国企困境,症结何在?

 对郜若素等四篇论文的评论(一)

 对姚洋等四篇论文的评论(二)

 公司治理、资本市场与产权基础设施

  一 引言

  二 落实公司治理靠三大约束:自我约束、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

   1.通过职业道德规范实现自我约束

   2.通过既定的制度及程序实现监管约束

   3.通过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实现市场约束

  三 资本市场约束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

  四 市场经济中产权基础设施的作用

   1.现代产权基础设施的基本要素

    (1)界定产权的制度

    (2)产权交易的制度

    (3)落实产权及将产权不断清晰化的制度

   2.私有产权体系的作用

   3.政府在产权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上海经营者人才发展的道路和展望

  一 经营者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现状

    1.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优秀经营者集聚

    2.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法人治理结构

    3.改进经营者选拔使用方式,形成竞争上岗机制

    4.改革经营者分配办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5.加强监控体系建设,完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6.培育经营者人才市场,促进经营者人才流动

   (二)主要问题

    1.从企业发展的特点看

    2.从地域文化的特征看

    3.从体制情况看

    4.从市场发展角度看

  二 经营者人才队伍的发展展望

   (一)基本依据

    1.产业发展分析

    2.所有制结构分析

    3.同类城市国际比较分析

    4.国内经营者人才发展趋势分析

    5.经营者素质及能力要求的中外比较

   (二)总量预测

  三 经营者人才发展目标与结构分布

   (一)发展目标

   (二)结构分布

  四 经营者人才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者人才资源配置新机制

    1.发展统一高效的经营者人才市场

    2.大力培育一批企业领军人物

    3.加大市场配置经营者人才的力度

    4.完善形式多样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二)建立以业绩为主导的经营者人才激励约束新机制

    1.创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强化对经营者人才的薪酬激励

    3.健全以诚信为主的外部监督约束

   (三)建立以培训为主导的经营者人才资本化的转化新机制

    1.完善经营者人才准入、等级评价体系

    2.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为经营者人才提供支撑

    3.完善经营者人才资本化的外部环境

   (四)建立以法制为主导的体制创新机制

    1.构建由组织部牵头抓总、各方参与的经营者人才领导体制

    2.创建经营者人才的市场管理体制

    3.构建经营者人才信息共享体制

 对香港与上海有关经验的评论(一)

 对香港与上海有关经验的评论(二)

 作为管理人和投资者的政府:新加坡经验

  一 政府介入商业活动的问题

  二 介入商业活动的新加坡政府

  三 淡马锡控股公司的作用

  四 三方关系

   1.淡马锡股东之间的关系

   2.与淡马锡有关联的各公司之间的关系

  五 作为主动进取的股东的淡马锡控股公司

  六 作为投资者的淡马锡控股公司

  七 结论

 经营方式市场化跃入制度体制市场化

  1.改变董事会的结构,需要改变董事会内部人为主的结构

  2.外部董事以专职董事为主,应该把兼职董事改为专职董事

  3.明确董事的责任

 对新加坡等经验的评论(一)

 对新加坡等经验的评论(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和路径选择

  一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 必须首先明确“谁”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责任主体

  三 国有资产管理者的具体责任界定

   1.在对国有资产严格审计、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2.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

   3.探索行之有效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

   4.规范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股份制改造

 美、日企业退出与呼吁体制比较及对中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一 引言

  二 美、日企业外部治理结构比较

  三 美、日内部组织结构比较

  四 美、日企业外部和内部治理结构综合比较

   1.在灵活与投资充足方面存在替代性比较

   2.退出与呼吁体制的静态效率比较

   3.退出与呼吁动态效率比较

  五 一般性结论及对改善我国国企治理结构的启示

 上海国有控股公司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 上海国有控股公司改革仍是上海国资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中心环节

  二 政资不离、政企不分仍是上海国资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最大障碍

  三 上海国有控股公司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地方国资委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必须到位

   2.上海国有控股公司改革路径的多种选择

   3.上海国有控股公司的行政、社会的漏斗职能必须剥离

   4.进一步调整相关的政策体系

 多元产权改革 国企脱胎换骨

  一 大众燃气的改革模式

   1.产权改革规范到位,保证了企业自主地位真正确立

   2.机制激活、管理科学,保障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3.确立“两头在外”发展思路,开拓企业成长的市场空间

  二 大众燃气的改革特点

   1.在规范中创新

   2.以重组保稳定

   3.以改革促发展

  三 大众燃气改革的启示

   1.“大众燃气”改革模式的内在主要机理

   2.“大众燃气”创新改革有效性所依托的三个基本条件

 混合所有制公司制企业的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研究

  一 相关利益者理论:综述与发展

   1.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是各相关利益者的生产要素综合的结果

   2.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相关利益者

   3.所有权层次相关利益者对所在企业的贡献和收益分配

   4.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办法

   5.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交易类型与规制结构的匹配

  二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

   1.流动性强而控制权要求弱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权力和利益调整用市场机制来规制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

   2.流动性弱而控制权要求强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力和利益调整用统一规制(即企业机制)来匹配

  三 结论

   1.参加治理机制的所有者的资格审定标准

   2.与治理机制匹配的交易关系

 发达国家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经验与借鉴

  1.发达国家经营者激励发展的概况

  2.发达国家经营者激励的主要方式

  3.发达国家经营者约束的主要方式

  4.发达国家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评价与分析

  5.借鉴国外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企老总薪酬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难题

  难题一:国有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难题二: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难题三:规则谁定

  难题四:职务消费的泛滥使薪酬制度失效

  出路在哪里?

   1.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是根本

   2.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方向

   3.建立经理人市场是条件

   4.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国情的薪酬制度是必要途径

 “59岁犯规”的原因与治理

  一 “59岁犯规”的经济、心理原因

   1.对长期以来低薪金的不满

   2.对报酬与贡献脱节的不平

   3.对即将丧失控制权的不安

  二 制度环境因素的有关缺陷

   1.将经营者与官员混为一谈

   2.企业内部约束、制衡机制缺陷严重

  三 防治思路:成本与风险“双管齐下”

  四 制度创新:确立经营者退休补偿机制

   1.退休金补偿计划

   2.一次性补偿费

  五 补偿制度的成本效用及其作用机理

   1.犯规成本增加产生经济抑制效应

   2.经济补偿所产生的心理抑制效应

 影响公司治理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 文化对治理主体的选择

  二 文化对治理手段和机制的影响

  三 亚文化对治理效率的支持

  四 中国案例实证

 国有银行改革:化解金融风险和增强竞争力

  一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

  二 银行风险最大

  三 化解银行风险的迫切性

  四 学者的建议

  五 政府的举措

  六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治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总结(一)

 总结(二)

 总结(三)

 总结(四)

 附录二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名单

 附录三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处成员名单

本书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发言论文集,作者阵容强大,由来自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书中具体分析了中国台湾、上海及法国、俄罗斯、波兰、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国有企业(公营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所研究的问题做了理论的建构,而且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剖析,对于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本书视角丰富,见解精到,对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治理的学者及企业高层管理者很有助益。

Halpern,Paul J. N. (2003),“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Cohen,Stephen S. and Gavin Boyd (ed.),“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lobalization:Long Range Planning Issues,” Northampton,MA,US.

Hannon,Brent (2004),“Letting Go of State Enterprises,” Topics,January.

Hannon,Brent (2004),“Waiting for Privatization,” Topics,January.

于宗先:《节制资本的时代意义》,刘真主编的《中山先生民生主义正解》,台湾书店,2001。

于宗先:《公营事业民营化的意义及问题》,上海股市国有权管理体制研讨会,上海,2003年1月10日。

于宗先、王金利:《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孙中山:《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24。

黄森泉:《台湾地区公营事业演变分析》,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95。

布洛克和克莱姆普(Bloch L.和E. Kremp):《法国的所有制和管理》,欧洲公司治理网的工作论文,1997年10月(http://www.ecgn.org)。

德温特和P.H.马拉特斯塔(Dewenter,K和P.H.Malatesta):《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公开上市:国际比较》的附录A,在美国金融组织会议上提交的论文,1996年11月(参见www.afajof.org/Pdf/supplements/ap5080.pdf)。

冈丁,伊萨贝尔(Gandin,Isabelle):《国家控制多数股权的企业报告》,法国国家统计局报告,巴黎《经济》2003年第12期。

戈耶,米歇尔(Goyer,Michel)(2003年),“法国公司治理的转型”,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与法国分析系列,1月。

《在公营企业管理上改进决策系统的建议》,由杜斯白济领导的委员会向法国国民议会递交的报告(杜斯白济报告),递交于2003年7月3日。

卢瓦佐,埃尔韦(Loiseau,Herve):《1985~2000年:公营企业转型的15年》,法国国家统计局的《Premier》,2002年7月第860期。

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部:《政府股东:2003年报告》,巴黎,2003。

莫林,弗郎索瓦(Morin,Francois):《私有化进程和公司治理:法国的情形》,刊登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公司治理、国有企业和私有化》,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一次会议的记录,巴黎,1997年3月。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司治理:对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的调查》,巴黎,2004年。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经济调查,法国部分》,巴黎,1997年和2004年。

帕拉特,弗雷德里克(Parrat,Frederic):《企业的政府》,马克希姆(Maxima),巴黎,1999年。

由让·贝尔古格诺领导的工作组报告《网上化的公共服务:竞争和新规章制度的展望》(贝尔古格诺报告),巴黎,2000年4月。

维埃诺,马克(Vienot,Marc):《公司治理委员会的建议》,法国私营企业协会,199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文。

高山文和姚洋:《中国解散公营企业过程中的社会最优结果的实施》,《中国经济评论》1999年第10卷,第41~58页。

黄绍安和蒋威:《诸城市国有中小企业的研究报告》,油印本,200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4月24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8〕8号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价与私有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转型经济体合作中心。

罗兰和杰勒德(Gerard):《转型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展望杂志》,16(1),第29~50页。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

国务院(1993a),《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年4月12日颁布。

国务院(1993b),《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4月20日发布。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文,1995年3月1日。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第44号文,1998年12月14日。

国务院(1999a),《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1月22日。

国务院(1999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年9月28日。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0号文,1999年3月3日(译注:应该是2月3日,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网站上核查所得)。

斯托扬·特内夫(Stoyan Tenev)、张春林和路普·布雷福特(Loup Brefort):《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2002。

马丁·韦茨曼(Martin Weitzman)和徐成刚:《作为定义模糊的合作社:中国的乡镇企业》,《比较经济学杂志》1994第18期,第121~145页。

霍尔格·C.沃尔夫(Holger C Wolf):《转型战略:选择与结果》,《普林斯顿国际金融研究》第85期,1999年6月。

姚洋:《小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中国的第三次经济变革:私营经济的崛起》,劳特利奇柯曾(RoutledgeCurzon)出版社:伦敦和纽约发行。

张刚:《乡镇企业研究》,博士论文,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斯德哥尔摩,1998。

赵晓,《竞争、公共选择与制度变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C1999025号,北京大学,1999。

葛守昆、金毅:《生产关系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08~109页。

李保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关键和八大难题》,新华网,2003年02月27日。

张卓元:《新世纪国企改革面临的六大问题及深化改革设想》,《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胡家勇:《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期。

陈文通:《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的若干认识误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黄可华:《国有资产运营的战略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1期。

张文魁:《中国国企改革:近年的进展及其政策含义》,《改革》2002年第2期。

钱颖一:《第三种视角看企业的政府所有制: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经济导刊》2002年第5期。

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课题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些看法和建议》,2002年12月2日《中国经济时报》。

Akerlof,G.,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9:pp.488~500.

Baumol,William J.,Panzar,John C.,and Willig,Robert D.,1988,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Revised Edition,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Hirschman,A.O.,1970,Exit,Voice,and Loyalty:Response to Decline in Firms,Orgaization,and States.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th,D.,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ndyck,Robert S.,“Irreversibility,Uncertainty,and Invest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XXIX(Sept 1991),pp1110~1148.

Stevens,C.M.,1974,“Voice in Medical Care Markets:‘Consumer Participation.’”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3(3),pp.33~48.

〔美〕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治理机制》,商务印书馆,2002。

〔美〕约翰·克劳奈维根编《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财经大学,2002。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英〕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Easterbrook Frank H. and Daniel R.Fischel,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air M.M.,“Corporate Ownership”,The Brookings Review,1995.

The F-Connection. Families,Friends,and Firm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xchange.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1978.12. Report No. 29/78.

Organized Futures Markets:Costs and Benefits 85 J. Pol. Econ. 969,997 (1997).

Oliver E. Williamson:Franchise Bidding for Natural Monopolies-in General and with Respect to CATV.7Bell J. Econ. 73(1976).

Benjamin Klein,Robert G. Crawford,and Armen A. Alchian,Vertical Integration,Appropriable Rents,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21 J. Law and Econ. 197(1978).

R.E. Freeman a.Dabid L. Reed,“Stakeholders and Stackholders;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 XXV,No. 3,Spring 1982,p.89.

Freeman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m:Pitman.1984.

Simon,H.A.“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55.

Crawford,V.,Long-term Relationships Governed by Short-term Contracts.,Princeton University.1986.

K1ein.B.,“Borderlines of Law and Economic Theory:Transaction Cost Determinants of Unfair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 70,1980.5,pp.356~362.

Hart.O.“Corporate Governance: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The Economic Journal. 105. 1995.

Shleifer A. and R. Visha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Nahapiet N,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

Williamson·Oliver,“The Logic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Law,Economic,Organization,1988,4.

Frank Knight.F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 1921.

A.A.阿尔钦、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美国经济评论》,1972年第6期,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克莱因:《契约与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履约中的作用》,《契约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哈德罗·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陈清泰:《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费方域:《控制内部人控制———国企改革中的治理机制研究》,《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杨瑞龙:《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刘汉民:《所有制、制度环境与公司治理效率》,《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冯根福:《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科学》 2001年第11期。

华锦阳、何亚平:《公司治理的文化因素剖析及其对国企改革的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

胡联奎、吕一林:《企业文化的治理与改造:去除神秘的文化表象》,新华出版社,1991。

胡晓清:《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蒋大兴:独立董事:《在传统框架中行动?(上)——超越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异向思维》,《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

刘百芳:《美、德、日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世界潮流与企业改革的呼唤》,《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青木昌彦、钱颖一:《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王国成:《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家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1994。

张浩:《我国治理结构中的文化因素》,《经济观察》2002年第3期。

张晖明:《企业督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转轨经济中的运用》,《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10期。

Davis Global Advisors,Lead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icators 2001,p. 38.

Edgar H. Schein,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50,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5.

Geert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 53 (1997).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16 April 1999,Directorate For Financial,Fiscal and Enterprise Affairs,Ad Hoc Committe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available on www.oecd.org.

Philippe Hasplespleigh,Tomo Nada and Fares Boulos,“Managing For Value:It’s Not Just About Numb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2001) at 65,67~68.

William C. Frederick,Value,N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Corporation 16,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Berle,A. A.,and Means,G. C.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Macmillan.(1932).

简 介:本书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着眼,尝试在世界经济的视域内,对经济转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在细致观察和深入的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对中国国情的客观认识,引发对中国结构性问题解决的思考。

作者: 李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