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边区的革命(1937-1949)图书

SSAPID:101-1189-7108-92
ISBN:978-7-5097-673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者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对边区的政权建设、社会经济、土改及妇女解放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尽力克服先前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中普遍存在的宏大叙事倾向和价值预判“偏向”,以一种“新革命史”的视角和逻辑手法,通过对各种新史料的多重比对和缜密分析,使边区革命进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形成一个大致可视的“全相”。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岳谦厚
编 辑:李建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第一编 政权建设的逻辑机理

  张初元模式:政权重构下的乡村领袖

   一 从煤工到村领袖

    (一)初涉村政权

    (二)党小组内的权力之争

   二 政治崛起与“张初元模式”

    (一)影响力的扩大:变工互助组的成功实验和乡村政治运动的开展

    (二)更上一层楼:参加全区劳模大会并当选特等劳动英雄

    (三)赢得最高权威:新堡村的村选斗争

   三 “张初元模式”的特点及构造机理

    (一)“张初元模式”的特点

     1.贫农化

     2.英雄化

     3.中共扶持

    (二)“张初元模式”与中共对乡村社会的整合

    (三)“张初元模式”下的权力资源

   四 结语

  组织与运行:晋西北基层干部体系

   一 组织结构

   二 遴选机制

   三 运行体系

   四 角色与地位

  理想与实际:晋察冀边区的基层干部待遇问题

   一 基层干部待遇

    (一)县区干部待遇

    (二)村干部待遇

   二 与基层干部待遇相关的廉政建设问题

    (一)待遇问题与廉政建设

    (二)待遇问题与民众负担

   三 结语

  仪式与生产: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

   一 劳动英模评选活动的三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1938~1940)

    (二)发展阶段(1941~1943)

    (三)成熟阶段(1944~1945)

   二 劳动英模大会前夕劳动英模运动发动情形

    (一)学习吴满有运动

    (二)学习赵占魁运动

   三 首届劳动英模大会与劳动英模群体

   四 首届劳动英模在新一轮评选中的落选情况

   五 第二届劳动英模大会与劳动英模群体

    (一)第二届劳动英模大会的准备及召开

    (二)劳动英模分布、结构与特点

   六 结语

 第二编 乡村经济的多重面相

  小农经济:边区的经济基础

   一 神府县8村社会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

    (二)研究的村庄

   二 资本主义租佃关系的界定

   三 神府县8村农业生产力水平

    (一)耕地状况

     1.耕地质量

     2.耕地数量

     3.农作物亩产量

    (二)农业技术

     1.生产工具

     2.水利条件

     3.农业科技

      (1)耕作方式

      (2)选种方法

      (3)肥料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

     1.粮食总产量

     2.劳动力数量

     3.劳动生产率

   四 富裕中农的角色与地位

    (一)“富裕中农”概念的起源

    (二)土地革命对富裕中农的惠顾

    (三)富裕中农的经营方式

    (四)富裕中农的物质生活水平

    (五)富裕中农的经济地位

   五 结语

  共产革命与米脂地主经济

   一 米脂地主的主要经济关系

    (一)租佃关系

    (二)雇佣关系

    (三)借贷关系

   二 革命中的米脂地主经济

    (一)减租

    (二)减息

    (三)公粮负担

    (四)收入变化

   三 米脂地主对中共政策的回应

    (一)被动因应

    (二)适应新政权

     1.转变投资策略

     2.构建个人关系网

  晋西北的“中农经济”

   一 “中农化”的传统自耕农型经济

    (一)“中农”与“中农经济”

    (二)“中农化”的传统自耕农主导型经济

     1.自种或雇工经营

     2.租佃经营

     3.伙种形式

   二 中共革命与“中农化”小农经济的强化

    (一)阶层、人口与土地流动

    (二)自主性经营的土地利用

     1.自种或雇工经营

     2.租地与伙种

   三 阶级分化与“中农社会”的扩展

    (一)阶级分化与中农经济实力的壮大

    (二)各阶层家庭收支情形比较

   四 结语

 第三编 土地改革的历史底色

  历史的事件与事件的历史:郭四颗事件的表达

   一 一宗事件的三种表述

    (一)“官方”的权威表述:作为事件的最终定性结论

     1.第一次报道

     2.第二次报道

     3.第三次报道

    (二)各方当事人的表述*:作为事件直接参与者的认知

     1.打死郭四颗时“积极分子”的诉言

     2.张祝三工作组的观点

     3.事件调查组的初步研究意见

    (三)当代人的表述:作为一种记忆的历史

   二 郭四颗“英雄化”过程

    (一)土改前的霍家坪:一个阶级未分化的村庄

    (二)土改中的霍家坪:漫漫“复仇”之路

     1.血案发生

     2.调查真相

     3.峰回路转

     4.尘埃落定

    (三)土改后的霍家坪:被塑造的“反封先锋”

   三 “英雄化”过程的分析

    (一)动员群众与激发阶级意识

     1.激发阶级意识

     2.扩大斗争范围

    (二)身份认同与乡村政权重构

     1.郭四颗新身份认同的产生

     2.周围人群身份认同的变化与乡村政权的重构

    (三)《晋绥日报》与英雄出台

     1.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传播媒介的《晋绥日报》

     2.《晋绥日报》对土改进程的推动

     3.《晋绥日报》关于郭四颗事件报道的文本分析

   四 结语

  “人人过关”:偏关的土改实践

   一 土改前偏关县社会经济状况

    (一)地权分配

    (二)村庄类型

    (三)中共组织基础

   二 “人人过关”

    (一)干部阶层

     1.土改运动的领导者

     2.群众眼中的干部形象

     3.土改对象

    (二)农民阶层

     1.贫雇农——土改的中坚力量

      (1)积极分子的挑选

      (2)贫雇农的难题

      (3)真正关心的问题

     2.地主富农——屡次斗争的对象

      (1)地位与身份的裂变

      (2)斗争事件的编造

      (3)逃亡及二次斗争

     3.中农——利益屡次被侵犯的阶层

      (1)中农的政治经济优势

      (2)利益的侵犯

      (3)被侵犯利益的纠正

    (三)其他阶层

     1.军人

     2.原行政人员

     3.乡绅

     4.土匪

   三 土改改变了什么?

    (一)土改成效

     1.经济目的

     2.政治目的

    (二)土改影响

     1.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变革

     2.信任体系的重建

     3.干部形象的断裂

     4.不同乡村不同个体的不同命运

      (1)不同乡村的不同命运

      (2)不同个体的不同命运

   四 结语

  土改整党:太岳区的基层社会重建

   一 土改整党的缘起

    (一)多占果实

    (二)脱离群众

    (三)包庇地主

    (四)侵害中农

   二 土改整党的初步实施

    (一)冶陶会议

    (二)干部初查

   三 土改整党的推进

   四 基层整党与支部重建

    (一)整党目标

    (二)整党一般情形

    (三)支部重建

   五 土改整党的成效与意义

 第四编 女性婚姻的革命进路

  婚姻自由与自由离婚:晋西北的女性离婚问题

   一 离婚情形

   二 离婚事由

   三 军婚纠纷

   四 婚案处理

   五 结语

  军婚:革命话语与实践困局

   一 军婚保护的制度规定

   二 军婚保护制度的实践困境

   三 结语

  法规与习俗:婚姻关系中的女性财产权

   一 婚约解除时的女性财产权

    (一)包办买卖婚约解除时的女性财产权

    (二)婚约解除时未成年女性财产权

   二 离婚时的女性财产权

    (一)婚前财产

    (二)婚后财产

    (三)特别财产

    (四)离婚赔偿

   三 寡妻的财产权

   四 结语

    (一)对女性基本生存权的确认

    (二)对某些传统习俗的妥协

 文前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