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81

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23)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Gansu (2023)

SSAPID:101-1185-1899-81
ISBN:978-7-5228-117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中长期重点工作——甘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文物科技研发、文艺精品创作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构建市、县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对全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对近年来的发展热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甘肃新发现、戏剧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智慧文旅的数字技术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深入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甘肃蓝皮书
作 者: 马廷旭 戚晓萍
编 辑:侯曦轩;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甘肃蓝皮书编辑委员会

 皮书数据库

 甘肃蓝皮书编辑委员会办公室

 总序

 皮书

 Abstract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22~2023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 2022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得民心

     1.加强顶层设计,让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文物保护的科技基础

     3.实施项目工程,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深入民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1.加强顶层设计,让公共文化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数字化工作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

    (三)文旅产业科学谋措高质量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让文旅产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文化和旅游融合,开发旅游资源

     3.多措并举,促进文旅市场恢复

   二 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分析

    (一)疫情对甘肃的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持续影响

    (二)文旅强省建设中的多向融合还不充分

     1.产品储备不充分

     2.资源转化不充分

     3.产业链发展不充分

     4.龙头作用不充分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并非一蹴而就

     1.科技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是一个逐步完善的提质增效过程

     2.项目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是一个相对长远的提质增效过程

   三 加强甘肃文化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思考认真践行文旅强省

     1.理解文旅强省之“强”

     2.重视文旅强省之“民”

    (二)积极构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1.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路径

    (三)多方入手强化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1.在项目建设中培育壮大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

     2.利用发展机遇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

    (四)科学评价发展水平协助地方发展施策

 Ⅱ 文化篇

  B.2 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 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

    (一)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进展情况

   二 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共性问题

     1.没有先例与经验可循

     2.点多面广且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3.距离规划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4.科技运用与创新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5.相关体制机制和各类配套保障措施还需不断完善

    (二)特性问题

     1.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中的特性问题

     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中的特性问题

     3.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中的特性问题

   三 多措并举,助推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一)共性问题解决对策

     1.正确认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以期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共建共治共享

     2.做好相关资源的梳理、评估、研究与开发利用

     3.遵循基本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协同作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提升科技运用与创新发展能力

     5.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

    (二)特性问题解决对策

     1.助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几点建议

     2.助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几点建议

     3.助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几点建议

  B.3 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的保护利用研究

   一 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现状

    (一)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建设

     1.组织领导有力,工作部署到位

     2.“三大场馆”顺利移交,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3.旅游交通日渐畅通,文旅活动丰富多彩

     4.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文旅产品供给多样

    (二)长城、黄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示范段的建设

     1.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三)敦煌、酒嘉、张掖、武威四大核心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情况

     1.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2.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

     3.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

     4.艺术创作与生产

   二 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规划落地实施有待加快,项目推动还需持续跟进

    (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沟通协调机制还需建立健全

    (三)学科交叉研究有待深入,成果转化还需持续推动

    (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可持续发展局面有待形成

    (五)数字化保护有待加快,文化遗产展示还需多元化

   三 推动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的实践路径

    (一)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落实专项保护规划

     2.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构建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

     2.建立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加强多学科协同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1.加强不同学科的协同研究

     2.推进文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四)衔接整合周边资源环境,推动文化遗产线路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实现文化遗产多元展示利用

     1.加快实施数字化保护工程

     2.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水平

  B.4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研究

   一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

    (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项目简述

    (二)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成果

     1.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2.甘肃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

     3.甘肃庆阳南佐遗址

     4.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

   二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一)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元性

    (二)彰显甘肃陇东陇西地区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区域

    (三)完善西北地区仰韶文化链条

    (四)确证甘肃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三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及其特点

    (一)考古价值

    (二)文化遗存价值

    (三)时代价值

    (四)学术价值

    (五)价值特点

     1.重要性

     2.特殊性

     3.探索性

     4.学术性

   四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局限性

    (一)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学术研究不足,时代价值挖掘不足

    (二)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保护利用创新不足

    (三)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还需要环境和气候变迁理论进一步佐证

   五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弘扬

    (一)立足考古实证,探索文明密码

    (二)探究关键区域,提供新的发现

    (三)阐释文化价值,讲好甘肃中华文明起源史

    (四)着力黄河流域,加强文明溯源

    (五)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六)传承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文明

  B.5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研究

   引言

   一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现状

    (一)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二)文物科技填补行业空白

    (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四)文物科技科研水平整体提升

    (五)文物保护方式持续创新

    (六)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密切

   二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SWOT分析

    (一)机遇

     1.发展战略

     2.政策规划

     3.发展规模

    (二)挑战

     1.文物保护基础相对薄弱

     2.科研创新平台有待加强

     3.人才队伍建设推进

   三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路径

    (一)创新制度设计,强化政策配套支持

     1.加强政策保障

     2.激活政府主体责任

     3.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

    (二)构建协同体制机制与现代治理体系

     1.构建协同体制机制

     2.构建现代治理体系

    (三)搭建文物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1.确立文物科技引领的发展理念

     2.搭建高质量文物科技创新平台

     3.构建资源统筹保护工作平台

    (四)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树立文化自信

     2.创新传播机制

  B.6 甘肃文艺精品创作对黄河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序言

    (一)黄河文化的形成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

   一 甘肃文艺创作的黄河文化基因

    (一)农耕文化与乡土情结

    (二)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三)边地情结与忧患意识

   二 黄河文化孕育下的甘肃文艺精品创作

    (一)文学精品对黄河文化的挖掘

     1.中篇小说《姓黄的河流》

     2.散文《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

     3.诗集《西部女性》

    (二)艺术精品对黄河文化的挖掘

     1.城市雕塑《黄河母亲》

     2.油画《又一条新桥通过黄河》

     3.话剧《天下第一桥》

   三 甘肃文艺精品创作对弘扬黄河文化的启示

    (一)故乡与乡愁

    (二)个体与社会

    (三)传统与现代

 Ⅲ 文旅篇

  B.7 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研究

   一 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一)敦煌题材的旅游演艺经典迭现

    (二)多个州市齐发的特色旅游演艺,布局演艺新格局

     1.亮点一:填补多个演艺市场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亮点二:开拓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为题材的演艺市场新局面

    (三)初步实现了5A级旅游景区旅游演艺的全覆盖

    (四)打好特色牌、融合牌、联动牌

     1.演艺与文化惠民品牌融合

     2.演艺与城市旅游名片融合

    (五)特色小镇成旅游演艺新平台

   二 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作用发挥的不足之处

    (一)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不够

     1.甘肃旅游业贯以戏剧文化糅合的发展和延伸还远远不够

     2.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戏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土剧种开发缺失

    (二)旅游演艺产品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创新旅游演艺模式不足

    (四)旅游演艺文创产业链条短

    (五)缺乏联动,未形成大旅游圈卓有成效的融产业格局

   三 进一步发挥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戏剧文化促进旅游演艺精品开发和品牌建设

     1.挖掘文化内涵,树立精品意识

     2.创新重点旅游景区的文旅融合形式

    (二)戏剧推进重大文旅融合工程的模式创新

     1.创新“戏剧+文物展示”联盟模式

     2.加强区域合作联动模式

    (三)以旅游演艺为开发热点,打造甘肃夜间消费品牌

    (四)戏剧旅游的品牌创建和整合宣传推广

     1.建设戏剧博物馆

     2.兴办戏剧节与文旅演艺交流会

     3.释放“戏剧+文博会”效应

     4.放大“戏剧+文化节会赛事”活动

     5.“互联网+戏剧+旅游”形式,放大文旅品牌

    (五)“非遗”戏剧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1.对“非遗”戏剧文化和旅游进行新的提取和融合,带动文旅产业

     2.打造农村演艺新名片,促进乡村民俗旅游提质升级

    (六)以红色演艺的优势,推出红色旅游创新融合经典线路

    (七)丰富戏剧元素的文创产品,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1.开发红色文化演艺的文创产品

     2.开发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题材演艺的文创产品

     3.开发“戏剧+非遗”文创产品

     4.开发戏曲文化的文创产品

    (八)甘肃戏剧在文旅融合中担当弘扬陇人文化精神的责任

  B.8 数字技术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功能发挥研究

   一 从智慧旅游到智慧文旅——甘肃文旅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二 数字技术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一)数字技术助力智慧文旅信息基础建设

    (二)数字技术推动“一平台、一中心、三体系、三朵云”总体架构基本形成

    (三)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建设

    (四)数字技术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三 数字技术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功能发挥

    (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延长甘肃智慧文旅产业链

    (二)增强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智慧文旅价值链

    (三)推动跨界融合,支撑甘肃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

     1.智慧文旅与电竞产业融合

     2.智慧文旅与乡村建设融合

   四 数字技术推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数字平台建设,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二)利用数字叙事思维,赋能用户参与建设甘肃智慧文旅工作

    (三)加强标准化应用人才培训

  B.9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研究

   一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撑

    (二)基本构成

   二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路径

    (一)需求路径

     1.时代与社会需求

     2.保护与发展需求

     3.文化与产品需求

    (二)供给路径

     1.文化生产

     2.经济与产业

     3.文化与产业的复合路径

    (三)实现路径

     1.科技研发

     2.文化产业培育

     3.文化与产业交互

   三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困境与应对

    (一)产业层面

     1.产业扩能

     2.多元融合

     3.成果转化

    (二)四维圈层

     1.四维圈层构成

     2.四维圈层交互

     3.四维圈层提质增效

    (三)形象宣传

     1.形象层面

     2.塑造手段

     3.具体方法

   四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前景

    (一)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宏观拓展

    (二)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中观放大

    (三)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微观转化

   五 对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产品多样化,国际特色多元化

    (二)产业融合深度化,领域跨度扩大化

    (三)政策制定明晰化,成果转化有依托

    (四)深挖资源求质量,形象清晰提效能

  B.10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当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概念、范畴、标准

    (一)概念

    (二)范畴

    (三)标准

   二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发展起源

    (一)转型发展需求

    (二)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

     2.人文资源

   三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概况

    (一)以优势文旅项目支撑,产业体系发展逐步夯实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

     1.与城镇化融合

     2.与体育业融合

     3.与乡村振兴融合

     4.放大业态效应

    (三)强化(延伸)产业链,增强发展动能

    (四)文旅宜融尽融,区域性全域游业态显现

    (五)文旅业交通保障体系逐级发展

    (六)文旅产业特征突出,城市形象渐升

    (七)区域协作互动,融入省级文旅大布局

    (八)多渠道传播营销,文旅品牌影响力提升

   四 存在的问题

    (一)IP品牌价值与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二)文旅行业联动发展不充分

    (三)基础依然薄弱,容留游客能力不足

    (四)城市形象与生态建设仍需提升

    (五)城镇人口规模小,集聚效应不明显

   五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旅游可进入性问题

     2.适应新时代文旅发展问题

    (二)机遇

   六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以地标文化为核心,多元整合打造发展新动力

    (二)突出核心景区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助推文旅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四)加密交通网络,快连快通完善交通体系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应用,夯实文旅基础

    (六)建设城市文旅标识,构建形象品牌体系

    (七)不断拓宽宣传营销渠道

    (八)加强文旅舆情与应急联动治理,打造优质文旅人才队伍

  B.11 甘肃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研究

   一 甘肃省文旅康养产业基础与发展现状

    (一)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链建链及推进机制已顺利完成

     2.市场主体作用初步显现

     3.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二 甘肃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品牌不突出

    (二)产业链不完整导致行业聚集性差

    (三)人才储备不足

    (四)缺乏核心软件资源和企业文化

   三 进一步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二)协作和联动发展机制

    (三)优化和丰富康养旅游产品

    (四)不断推出“康养旅游+”模式

    (五)打造康养旅游品牌

    (六)加快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七)创新宣传促销形式

    (八)康养旅游与城镇建设结合

 Ⅳ 评估篇

  B.12 甘肃市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甘肃市县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理论分析

    (二)指标体系构建

   二 甘肃市县文化事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理论分析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 研究展望

   四 结语

  B.13 甘肃省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报告

   一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二 甘肃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 甘肃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特征向量、特征值求解与主成分提取

    (三)主成分评价模型的确立

    (四)评价结果与对比分析

   四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Ⅴ 附录

  B.14 2021~2022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大事记

   一 文化和旅游业政策与法规

    (一)省级政策与法规

    (二)市州政策与法规

   二 主要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一)国际及国家部委组织的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二)省级部门组织的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三)市州组织的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兰州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2.酒泉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3.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4.张掖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5.金昌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6.武威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7.白银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8.定西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9.平凉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0.庆阳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1.天水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2.陇南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3.临夏州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4.甘南州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三 国家和省级荣誉、奖项

 法律声明

 《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23)》编辑委员会

 皮书网

陈卫中、陈富荣等主编《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2)(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马廷旭、戚晓萍主编《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陈默:《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化月刊》2021年第4期。

鄂崇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刘平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风采》,《光明日报》2022年4月18日。

林祖锐、赵霞、周维楠:《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遗产保护与研究》2017年第7期。

刘科彬、沈山:《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6期。

陈卫中:《谱写保护传承弘扬华彩旋律 奏响黄河文化上游交响乐章》,《甘肃日报》2021年12月6日。

张义学:《传承黄河文化的西部作为》,《西部大开发》2021年第5期。

易洪艳:《黄河流域九省区开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政策措施及展望》,《新西部》2021年第11期。

付有祥:《甘肃构筑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人民交通》2021年第17期。

国家文物局主编《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0)》,文物出版社,2021。

陈发虎、夏欢、贾真秀、张东菊:《手脚印遗迹可能指示夏河丹尼索瓦人距今20万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腹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第5期。

郭光艳、秘彩莉:《丹尼索瓦人研究进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2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2期。

徐锦博、徐日辉:《从新发现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窖藏粟黍看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农业考古》2022年第3期。

何问、梁军:《南佐遗址探源中华文明》,《瞭望》2022年第31期。

李岩:《科学家揭开中国古人类化石新成员——丹尼索瓦人的神秘面纱》,《化石》2021年第1期。

李占忠:《解读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中国土族》2014年第4期。

沙武田、陈国科:《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2期。

田磊、张景科等:《甘肃庆阳南佐遗址保护规划探索》,《敦煌研究》2014年第5期。

杜志军:《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0期。

巩镭:《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时代报告》2018年第22期。

刘卉:《江西书院发展和书院文物保护利用初探》,《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汤国波:《关于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探索》,《人生十六七》2018年第15期。

杨伟:《浅谈延川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8期。

张学慧:《解读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祖国》2019年第2期。

左秀芳:《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分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8期。

姚大中:《姚著中国史·1 黄河文明之光》,华夏出版社,2017。

许平、李茂肃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文苑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薛麦喜主编《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李文衡主编《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卜鹏楼:《关于保护传承弘扬甘肃黄河文化的研究》,《发展》2021年第5期。

牛学智:《黄河文化与宁夏文学》,《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2期。

张颖:《吕斯百、常书鸿在西北的油画创作及其开拓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李睿珺、王小鲁:《〈隐入尘烟〉:高台叙事与土地史——李睿珺访谈》,《电影艺术》2022年第3期。

《甘肃省打造特色演艺新名片,文旅深度融合渐入佳境》,甘肃文化产业网,2022年4月21日,http://www.gansuci.com/2022/04/21/84406.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10日。

《酒泉:倾力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中国甘肃网,2022年5月27日,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22/05/27/012769585.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27日。

牛莹、谢晓军:《甘肃:多彩演艺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国旅游新闻网,2021年11月17日,http://www.ctnews.com.cn/fyly/content/2021-11/17/content_115109.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10月3日。

《打造文化地标 优化产业布局 兰州市文旅事业实现全方位融合发展》,中国甘肃网,2022年4月8日,http://www.gscn.com.cn/tourism/system/2022/04/08/012741317.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20日。

《秋越浓,张掖丹霞口文旅小镇颜色就越红!》,凤凰网甘肃,2021年10月18日,https://gs.ifeng.com/c/8AMfxis46Eh,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10月24日。

《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截至2020年12月31日)》,搜狐网,2021年3月2日,https://www.sohu.com/a/453607217_120207621,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24日。

《甘肃依托文化遗产实施两项重大文旅融合工程》,每日甘肃网,2019年1月24日,http://culture.gansudaily.com.cn/system/2019/01/24/017126991.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10日。

《2021年甘肃乡村旅游消费热度超过疫情前水平》,新华网,2022年3月30日,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22-03/30/c_1128514247.htm,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1日。

《〈乐动敦煌〉:你就在舞台上》,中国甘肃网,2019年10月10日,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9/10/10/012238022.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10月21日。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2001。

叶俊:《基于旅游人类学角度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研究》,九州出版社,2019。

〔美〕罗伯特·麦金托什、〔美〕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蒲红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余明阳、朱纪达、肖俊崧:《品牌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周飞飞:《武威市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情况调查研究》,《科技传播》2021年第19期。

郑炳林、李军:《敦煌历史地理》,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陈思琦、李佳、李雨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覃萍、梁培林:《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之三》,《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8期。

江光华:《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机理及对策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

殷为华、刘楠楠、鲁飞宇:《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演化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5期。

喻科:《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经济界》2022年第5期。

李文婷、陈丽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思考》,《农业经济》2022年第6期。

周浩华:《5G背景下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策略研究》,《中国商论》2022年第9期。

刘昱欣:《“十四五”期间河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信阳市红色文旅发展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年第7期。

张琳若、姚正海:《江苏省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协调度研究》,《经营与管理》2022年第2期。

刘素平:《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文旅产业提升策略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年第1期。

林先扬、谈华丽:《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广东经济》2020年第10期。

陈曦:《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年第2期。

李莉、陈雪钧:《中国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经验启示》,《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5期。

马苇:《“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甘肃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陈雪钧、李莉:《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多维分析与启示》,《开发研究》2021年第4期。

王广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系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何迪斯:《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智库时代》2019年第28期。

李锦宏、肖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际比较与动态演进》,《统计与决策》2022年第4期。

雷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综合美育实践与模式创新研究》,《艺术管理》(中英文)2021年第3期。

涂斌:《基于DEA-Tobit模型的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效率的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2期。

王波、吴子玉:《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基于范数灰关联度确定权重的江苏样本分析》,《经济问题》2016年第4期。

王家庭、梁栋:《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21年第4期。

杨磊、黄超凡:《当代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可持续发展探讨》,《文化产业》2022年第6期。

张强劲、付琳琳、田军:《基于两阶段超效率DEA模型的省际艺术文化事业投入效率评价》,《管理现代化》2021年第2期。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把多勋、徐金海、杨志国:《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

傅云新、胡兵、王烨:《中国31省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经济地理》2012年第6期。

王生鹏、杨莎莎、曾鹏:《甘肃旅游竞争力时间维度研究——甘肃旅游竞争力系列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1期。

杨英宝、钱乐祥、苗长虹:《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简 介:本书对甘肃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工作进展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深入探讨,设计评价体系进行发展水平评价,设置“大事记”对2022~2023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生的大事进行梳理记录,集原创性、参考性、史料性于一体。本书关注当下,选题前沿,视野开阔。皮书专家对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重点工作——倡树主流价值共建文明社会、优秀...

作者: 董积生 戚晓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