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23)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Gansu (2023)
[内容简介] 本书对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中长期重点工作——甘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文物科技研发、文艺精品创作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构建市、县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对全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对近年来的发展热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甘肃新发现、戏剧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智慧文旅的数字技术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深入研究。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甘肃蓝皮书编辑委员会
皮书数据库
甘肃蓝皮书编辑委员会办公室
总序
皮书
Abstract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22~2023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 2022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得民心
1.加强顶层设计,让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文物保护的科技基础
3.实施项目工程,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深入民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1.加强顶层设计,让公共文化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数字化工作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
(三)文旅产业科学谋措高质量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让文旅产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文化和旅游融合,开发旅游资源
3.多措并举,促进文旅市场恢复
二 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分析
(一)疫情对甘肃的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持续影响
(二)文旅强省建设中的多向融合还不充分
1.产品储备不充分
2.资源转化不充分
3.产业链发展不充分
4.龙头作用不充分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并非一蹴而就
1.科技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是一个逐步完善的提质增效过程
2.项目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是一个相对长远的提质增效过程
三 加强甘肃文化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思考认真践行文旅强省
1.理解文旅强省之“强”
2.重视文旅强省之“民”
(二)积极构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1.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路径
(三)多方入手强化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1.在项目建设中培育壮大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
2.利用发展机遇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
(四)科学评价发展水平协助地方发展施策
Ⅱ 文化篇
B.2 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 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
(一)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进展情况
二 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共性问题
1.没有先例与经验可循
2.点多面广且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3.距离规划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4.科技运用与创新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5.相关体制机制和各类配套保障措施还需不断完善
(二)特性问题
1.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中的特性问题
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中的特性问题
3.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中的特性问题
三 多措并举,助推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一)共性问题解决对策
1.正确认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以期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共建共治共享
2.做好相关资源的梳理、评估、研究与开发利用
3.遵循基本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协同作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提升科技运用与创新发展能力
5.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
(二)特性问题解决对策
1.助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几点建议
2.助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几点建议
3.助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的几点建议
B.3 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的保护利用研究
一 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现状
(一)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建设
1.组织领导有力,工作部署到位
2.“三大场馆”顺利移交,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3.旅游交通日渐畅通,文旅活动丰富多彩
4.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文旅产品供给多样
(二)长城、黄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示范段的建设
1.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三)敦煌、酒嘉、张掖、武威四大核心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情况
1.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2.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
3.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
4.艺术创作与生产
二 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规划落地实施有待加快,项目推动还需持续跟进
(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沟通协调机制还需建立健全
(三)学科交叉研究有待深入,成果转化还需持续推动
(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可持续发展局面有待形成
(五)数字化保护有待加快,文化遗产展示还需多元化
三 推动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的实践路径
(一)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落实专项保护规划
2.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构建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
2.建立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加强多学科协同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1.加强不同学科的协同研究
2.推进文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四)衔接整合周边资源环境,推动文化遗产线路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实现文化遗产多元展示利用
1.加快实施数字化保护工程
2.提升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水平
B.4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研究
一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
(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项目简述
(二)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成果
1.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2.甘肃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
3.甘肃庆阳南佐遗址
4.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
二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一)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元性
(二)彰显甘肃陇东陇西地区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区域
(三)完善西北地区仰韶文化链条
(四)确证甘肃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三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及其特点
(一)考古价值
(二)文化遗存价值
(三)时代价值
(四)学术价值
(五)价值特点
1.重要性
2.特殊性
3.探索性
4.学术性
四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局限性
(一)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学术研究不足,时代价值挖掘不足
(二)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保护利用创新不足
(三)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还需要环境和气候变迁理论进一步佐证
五 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弘扬
(一)立足考古实证,探索文明密码
(二)探究关键区域,提供新的发现
(三)阐释文化价值,讲好甘肃中华文明起源史
(四)着力黄河流域,加强文明溯源
(五)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六)传承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文明
B.5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研究
引言
一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现状
(一)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二)文物科技填补行业空白
(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四)文物科技科研水平整体提升
(五)文物保护方式持续创新
(六)国际交流合作日渐密切
二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SWOT分析
(一)机遇
1.发展战略
2.政策规划
3.发展规模
(二)挑战
1.文物保护基础相对薄弱
2.科研创新平台有待加强
3.人才队伍建设推进
三 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路径
(一)创新制度设计,强化政策配套支持
1.加强政策保障
2.激活政府主体责任
3.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
(二)构建协同体制机制与现代治理体系
1.构建协同体制机制
2.构建现代治理体系
(三)搭建文物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1.确立文物科技引领的发展理念
2.搭建高质量文物科技创新平台
3.构建资源统筹保护工作平台
(四)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树立文化自信
2.创新传播机制
B.6 甘肃文艺精品创作对黄河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序言
(一)黄河文化的形成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
一 甘肃文艺创作的黄河文化基因
(一)农耕文化与乡土情结
(二)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三)边地情结与忧患意识
二 黄河文化孕育下的甘肃文艺精品创作
(一)文学精品对黄河文化的挖掘
1.中篇小说《姓黄的河流》
2.散文《孤独地走过兰州街道》
3.诗集《西部女性》
(二)艺术精品对黄河文化的挖掘
1.城市雕塑《黄河母亲》
2.油画《又一条新桥通过黄河》
3.话剧《天下第一桥》
三 甘肃文艺精品创作对弘扬黄河文化的启示
(一)故乡与乡愁
(二)个体与社会
(三)传统与现代
Ⅲ 文旅篇
B.7 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研究
一 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一)敦煌题材的旅游演艺经典迭现
(二)多个州市齐发的特色旅游演艺,布局演艺新格局
1.亮点一:填补多个演艺市场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亮点二:开拓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为题材的演艺市场新局面
(三)初步实现了5A级旅游景区旅游演艺的全覆盖
(四)打好特色牌、融合牌、联动牌
1.演艺与文化惠民品牌融合
2.演艺与城市旅游名片融合
(五)特色小镇成旅游演艺新平台
二 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作用发挥的不足之处
(一)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不够
1.甘肃旅游业贯以戏剧文化糅合的发展和延伸还远远不够
2.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戏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土剧种开发缺失
(二)旅游演艺产品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创新旅游演艺模式不足
(四)旅游演艺文创产业链条短
(五)缺乏联动,未形成大旅游圈卓有成效的融产业格局
三 进一步发挥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戏剧文化促进旅游演艺精品开发和品牌建设
1.挖掘文化内涵,树立精品意识
2.创新重点旅游景区的文旅融合形式
(二)戏剧推进重大文旅融合工程的模式创新
1.创新“戏剧+文物展示”联盟模式
2.加强区域合作联动模式
(三)以旅游演艺为开发热点,打造甘肃夜间消费品牌
(四)戏剧旅游的品牌创建和整合宣传推广
1.建设戏剧博物馆
2.兴办戏剧节与文旅演艺交流会
3.释放“戏剧+文博会”效应
4.放大“戏剧+文化节会赛事”活动
5.“互联网+戏剧+旅游”形式,放大文旅品牌
(五)“非遗”戏剧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1.对“非遗”戏剧文化和旅游进行新的提取和融合,带动文旅产业
2.打造农村演艺新名片,促进乡村民俗旅游提质升级
(六)以红色演艺的优势,推出红色旅游创新融合经典线路
(七)丰富戏剧元素的文创产品,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1.开发红色文化演艺的文创产品
2.开发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题材演艺的文创产品
3.开发“戏剧+非遗”文创产品
4.开发戏曲文化的文创产品
(八)甘肃戏剧在文旅融合中担当弘扬陇人文化精神的责任
B.8 数字技术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功能发挥研究
一 从智慧旅游到智慧文旅——甘肃文旅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二 数字技术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一)数字技术助力智慧文旅信息基础建设
(二)数字技术推动“一平台、一中心、三体系、三朵云”总体架构基本形成
(三)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建设
(四)数字技术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三 数字技术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功能发挥
(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延长甘肃智慧文旅产业链
(二)增强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智慧文旅价值链
(三)推动跨界融合,支撑甘肃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
1.智慧文旅与电竞产业融合
2.智慧文旅与乡村建设融合
四 数字技术推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数字平台建设,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二)利用数字叙事思维,赋能用户参与建设甘肃智慧文旅工作
(三)加强标准化应用人才培训
B.9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研究
一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撑
(二)基本构成
二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路径
(一)需求路径
1.时代与社会需求
2.保护与发展需求
3.文化与产品需求
(二)供给路径
1.文化生产
2.经济与产业
3.文化与产业的复合路径
(三)实现路径
1.科技研发
2.文化产业培育
3.文化与产业交互
三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困境与应对
(一)产业层面
1.产业扩能
2.多元融合
3.成果转化
(二)四维圈层
1.四维圈层构成
2.四维圈层交互
3.四维圈层提质增效
(三)形象宣传
1.形象层面
2.塑造手段
3.具体方法
四 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前景
(一)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宏观拓展
(二)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中观放大
(三)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微观转化
五 对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产品多样化,国际特色多元化
(二)产业融合深度化,领域跨度扩大化
(三)政策制定明晰化,成果转化有依托
(四)深挖资源求质量,形象清晰提效能
B.10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当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概念、范畴、标准
(一)概念
(二)范畴
(三)标准
二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发展起源
(一)转型发展需求
(二)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
2.人文资源
三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概况
(一)以优势文旅项目支撑,产业体系发展逐步夯实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
1.与城镇化融合
2.与体育业融合
3.与乡村振兴融合
4.放大业态效应
(三)强化(延伸)产业链,增强发展动能
(四)文旅宜融尽融,区域性全域游业态显现
(五)文旅业交通保障体系逐级发展
(六)文旅产业特征突出,城市形象渐升
(七)区域协作互动,融入省级文旅大布局
(八)多渠道传播营销,文旅品牌影响力提升
四 存在的问题
(一)IP品牌价值与持续创新能力不足
(二)文旅行业联动发展不充分
(三)基础依然薄弱,容留游客能力不足
(四)城市形象与生态建设仍需提升
(五)城镇人口规模小,集聚效应不明显
五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旅游可进入性问题
2.适应新时代文旅发展问题
(二)机遇
六 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以地标文化为核心,多元整合打造发展新动力
(二)突出核心景区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助推文旅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四)加密交通网络,快连快通完善交通体系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应用,夯实文旅基础
(六)建设城市文旅标识,构建形象品牌体系
(七)不断拓宽宣传营销渠道
(八)加强文旅舆情与应急联动治理,打造优质文旅人才队伍
B.11 甘肃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研究
一 甘肃省文旅康养产业基础与发展现状
(一)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链建链及推进机制已顺利完成
2.市场主体作用初步显现
3.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二 甘肃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合开发力度不够,品牌不突出
(二)产业链不完整导致行业聚集性差
(三)人才储备不足
(四)缺乏核心软件资源和企业文化
三 进一步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二)协作和联动发展机制
(三)优化和丰富康养旅游产品
(四)不断推出“康养旅游+”模式
(五)打造康养旅游品牌
(六)加快康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七)创新宣传促销形式
(八)康养旅游与城镇建设结合
Ⅳ 评估篇
B.12 甘肃市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甘肃市县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理论分析
(二)指标体系构建
二 甘肃市县文化事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理论分析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三 研究展望
四 结语
B.13 甘肃省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报告
一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二 甘肃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 甘肃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特征向量、特征值求解与主成分提取
(三)主成分评价模型的确立
(四)评价结果与对比分析
四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Ⅴ 附录
B.14 2021~2022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大事记
一 文化和旅游业政策与法规
(一)省级政策与法规
(二)市州政策与法规
二 主要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一)国际及国家部委组织的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二)省级部门组织的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三)市州组织的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兰州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2.酒泉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3.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4.张掖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5.金昌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6.武威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7.白银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8.定西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9.平凉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0.庆阳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1.天水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2.陇南市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3.临夏州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14.甘南州文化和旅游业活动
三 国家和省级荣誉、奖项
法律声明
《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23)》编辑委员会
皮书网
陈卫中、陈富荣等主编《甘肃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2)(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马廷旭、戚晓萍主编《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陈默:《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化月刊》2021年第4期。
鄂崇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刘平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风采》,《光明日报》2022年4月18日。
林祖锐、赵霞、周维楠:《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遗产保护与研究》2017年第7期。
刘科彬、沈山:《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6期。
陈卫中:《谱写保护传承弘扬华彩旋律 奏响黄河文化上游交响乐章》,《甘肃日报》2021年12月6日。
张义学:《传承黄河文化的西部作为》,《西部大开发》2021年第5期。
易洪艳:《黄河流域九省区开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政策措施及展望》,《新西部》2021年第11期。
付有祥:《甘肃构筑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人民交通》2021年第17期。
国家文物局主编《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0)》,文物出版社,2021。
陈发虎、夏欢、贾真秀、张东菊:《手脚印遗迹可能指示夏河丹尼索瓦人距今20万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腹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第5期。
郭光艳、秘彩莉:《丹尼索瓦人研究进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2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2期。
徐锦博、徐日辉:《从新发现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窖藏粟黍看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农业考古》2022年第3期。
何问、梁军:《南佐遗址探源中华文明》,《瞭望》2022年第31期。
李岩:《科学家揭开中国古人类化石新成员——丹尼索瓦人的神秘面纱》,《化石》2021年第1期。
李占忠:《解读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中国土族》2014年第4期。
沙武田、陈国科:《武威吐谷浑王族墓选址与葬俗探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2期。
田磊、张景科等:《甘肃庆阳南佐遗址保护规划探索》,《敦煌研究》2014年第5期。
杜志军:《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0期。
巩镭:《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时代报告》2018年第22期。
刘卉:《江西书院发展和书院文物保护利用初探》,《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汤国波:《关于博物馆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探索》,《人生十六七》2018年第15期。
杨伟:《浅谈延川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8期。
张学慧:《解读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祖国》2019年第2期。
左秀芳:《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分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8期。
姚大中:《姚著中国史·1 黄河文明之光》,华夏出版社,2017。
许平、李茂肃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文苑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薛麦喜主编《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李文衡主编《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卜鹏楼:《关于保护传承弘扬甘肃黄河文化的研究》,《发展》2021年第5期。
牛学智:《黄河文化与宁夏文学》,《大西北文学与文化》2020年第2期。
张颖:《吕斯百、常书鸿在西北的油画创作及其开拓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李睿珺、王小鲁:《〈隐入尘烟〉:高台叙事与土地史——李睿珺访谈》,《电影艺术》2022年第3期。
《甘肃省打造特色演艺新名片,文旅深度融合渐入佳境》,甘肃文化产业网,2022年4月21日,http://www.gansuci.com/2022/04/21/84406.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10日。
《酒泉:倾力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中国甘肃网,2022年5月27日,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22/05/27/012769585.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27日。
牛莹、谢晓军:《甘肃:多彩演艺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中国旅游新闻网,2021年11月17日,http://www.ctnews.com.cn/fyly/content/2021-11/17/content_115109.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10月3日。
《打造文化地标 优化产业布局 兰州市文旅事业实现全方位融合发展》,中国甘肃网,2022年4月8日,http://www.gscn.com.cn/tourism/system/2022/04/08/012741317.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20日。
《秋越浓,张掖丹霞口文旅小镇颜色就越红!》,凤凰网甘肃,2021年10月18日,https://gs.ifeng.com/c/8AMfxis46Eh,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10月24日。
《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截至2020年12月31日)》,搜狐网,2021年3月2日,https://www.sohu.com/a/453607217_120207621,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24日。
《甘肃依托文化遗产实施两项重大文旅融合工程》,每日甘肃网,2019年1月24日,http://culture.gansudaily.com.cn/system/2019/01/24/017126991.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10日。
《2021年甘肃乡村旅游消费热度超过疫情前水平》,新华网,2022年3月30日,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22-03/30/c_1128514247.htm,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9月1日。
《〈乐动敦煌〉:你就在舞台上》,中国甘肃网,2019年10月10日,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9/10/10/012238022.s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2年10月21日。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2001。
叶俊:《基于旅游人类学角度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研究》,九州出版社,2019。
〔美〕罗伯特·麦金托什、〔美〕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蒲红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余明阳、朱纪达、肖俊崧:《品牌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周飞飞:《武威市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情况调查研究》,《科技传播》2021年第19期。
郑炳林、李军:《敦煌历史地理》,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陈思琦、李佳、李雨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覃萍、梁培林:《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之三》,《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8期。
江光华:《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机理及对策研究》,《前沿》2017年第11期。
殷为华、刘楠楠、鲁飞宇:《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演化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5期。
喻科:《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经济界》2022年第5期。
李文婷、陈丽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思考》,《农业经济》2022年第6期。
周浩华:《5G背景下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策略研究》,《中国商论》2022年第9期。
刘昱欣:《“十四五”期间河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信阳市红色文旅发展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年第7期。
张琳若、姚正海:《江苏省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协调度研究》,《经营与管理》2022年第2期。
刘素平:《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文旅产业提升策略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年第1期。
林先扬、谈华丽:《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广东经济》2020年第10期。
陈曦:《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年第2期。
李莉、陈雪钧:《中国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经验启示》,《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5期。
马苇:《“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甘肃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陈雪钧、李莉:《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多维分析与启示》,《开发研究》2021年第4期。
王广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系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何迪斯:《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智库时代》2019年第28期。
李锦宏、肖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际比较与动态演进》,《统计与决策》2022年第4期。
雷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综合美育实践与模式创新研究》,《艺术管理》(中英文)2021年第3期。
涂斌:《基于DEA-Tobit模型的文化事业财政支出效率的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2期。
王波、吴子玉:《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基于范数灰关联度确定权重的江苏样本分析》,《经济问题》2016年第4期。
王家庭、梁栋:《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21年第4期。
杨磊、黄超凡:《当代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可持续发展探讨》,《文化产业》2022年第6期。
张强劲、付琳琳、田军:《基于两阶段超效率DEA模型的省际艺术文化事业投入效率评价》,《管理现代化》2021年第2期。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把多勋、徐金海、杨志国:《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
傅云新、胡兵、王烨:《中国31省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经济地理》2012年第6期。
王生鹏、杨莎莎、曾鹏:《甘肃旅游竞争力时间维度研究——甘肃旅游竞争力系列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1期。
杨英宝、钱乐祥、苗长虹:《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