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3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 第12卷图书

China Third Sector Research Vol.12

SSAPID:101-1180-2939-75
ISBN:978-7-5201-0150-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题论文涉及政社互动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生存策略、印度志愿部门发展、慈善公益活动志愿者的多元动机、妇联项目管理的政府化、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知识图谱研究;书评部分对《盈利型NPO:努力实现盈利,冲击社会使命》一书进行了评述;访谈录介绍了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中心创始主任傅晓岚教授,记录了马鞍山公益善食馆的新公益实践;域外见闻介绍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益与非营利创新中心的运作结构、人才培养和公益研究等情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徐家良
编 辑:佟英磊;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致谢

 内容提要

 主编的话

 稿约及体例

 主题论文

  政社互动关系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梳理

    (一)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二)社会组织生存策略

   三 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1.社会组织资源依赖下的内部自主性路径

     2.政府选择性支持影响下的外部协调性路径

    (二)案例选择

     1.上海市狮子会服务队

     2.上海市凌云绿主妇环保指导中心

   四 社会组织生存策略分析

    (一)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的内部自主性路径

     1.组织成员管理

      (1)上海市狮子会服务队:邀请入会制与年费注册制相结合

      (2)上海市凌云绿主妇环保指导中心:机构成员与社区居委会高度重合

     2.公共服务实现

      (1)上海市狮子会服务队:对接社会需求,提供公共服务

      (2)上海市凌云绿主妇环保指导中心:弥补居委会职能方面的不足,提供社区服务

     3.资源来源

      (1)上海市狮子会服务队:财务收支独立于政府

      (2)上海市凌云绿主妇环保指导中心:利用资源对接引入优势

    (二)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的外部协调性路径

     1.上海市狮子会服务队:主动去“政治化”

     2.上海市凌云绿主妇环保指导中心:主动依附策略

     3.社会组织生存策略的动态分析

   五 结论

  印度志愿部门发展史:变革与挑战

   一 背景:印度志愿部门的复苏

   二 近现代印度志愿部门发展轨迹

    (一)百花齐放:殖民时期的印度志愿组织

    (二)短暂蜜月:独立之初的印度政府与志愿部门关系

    (三)龃龉滋长:1970年代的印度政府与志愿部门关系

   三 新自由主义导向下的当代印度志愿部门发展

    (一)新的法律体系和支持政策

    (二)志愿部门发展的曙光

   四 当代印度志愿组织的作用与角色

    (一)当代印度志愿组织的作用

     1.经济融合

     2.抗议反人权政策

     3.边缘群体维权

    (二)当代印度志愿组织的角色

     1.政府行为的监督者

     2.集体力量的汇聚者

   五 当代印度志愿部门所处外部环境

    (一)志愿组织与政府关系

    (二)政府的志愿部门相关政策

    (三)志愿部门与企业的合作

   六 印度志愿部门面临的未来挑战

  慈善公益活动中志愿者的多元动机

   一 志愿者动机研究的文献

   二 慈济基金会、志愿者与慈济志工

   三 慈济志工参与的动机

    (一)慈善公益参与与承担社会责任

    (二)化解烦恼与精神成长

    (三)社会网络

    (四)信仰的践行和宗教的认知

    (五)慈善公益参与对志工日常生活的嵌入

   四 小结与思考:慈济志工参与动机和志愿激励机制

    (一)志工参与慈济志愿服务的多元及动态动机

    (二)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思考

    (三)宗教慈善公益组织的特殊性或困惑

   五 总结

  妇联项目管理的政府化逻辑:制度性同构的角度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妇联的项目管理:L市妇联“好苏嫂”项目概况

   三 妇联项目管理的政府化逻辑:基本特征与问题表现

    (一)组织理性:项目管理官僚化的核心特征

    (二)项目管理政府化的问题表现

   四 妇联项目管理的政府化原因:制度性同构及其风险

    (一)强制、模仿与规范:制度性同构机制

    (二)同质化与权力渗透:制度性同构风险

   五 改进建议与基本结论

    (一)改进建议

    (二)基本结论

  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现状与格局: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文献的整体描绘

     1.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2.文献学科分布情况

     3.研究机构与作者

    (二)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2.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前沿分析

   三 问题与路径

    (一)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固定的、持续的研究议题,没有明显的研究趋势

     2.缺乏跨院校、跨学科合作

     3.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二)未来研究可能的路径

     1.把握国际研究前沿,聚焦研究问题

     2.拓宽学术合作网络,提升研究质量

      (1)时间维度的可逆性

      (2)结构维度的动态性

      (3)关系维度的生态性

     3.倡导多学科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

 书评

  盈利型非营利组织何以成为可能?

   一

   二

   三

 访谈录

  从象牙塔到“经世济民”

  传统滋养,商业造血,探访马鞍山公益善食馆

 域外见闻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益与非营利创新中心:运作结构、人才培养和公益研究*

   一 使命、团队和治理结构

   二 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三 研究项目和社会服务

   四 总结

 编委会名单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是第三部门研究的专题文集,主要发表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建设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首发论文,本卷收录主题论文5篇、书评1篇、访谈录2篇、域外见闻1篇。主题论文涉及政社互动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生存策略、印度志愿部门发展、慈善公益活动志愿者的多元动机、妇联项目管理的政府化、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知识图谱研究;书评部分对《盈利型NPO:努力实现盈利,冲击社会使命》一书进行了评述;访谈录介绍了牛津大学技术管理发展中心创始主任傅晓岚教授,记录了马鞍山公益善食馆的新公益实践;域外见闻介绍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益与非营利创新中心的运作结构、人才培养和公益研究等情况。

柏必成,2005,《NPOs与政府的关系分析——基于中国NPOs的分类》,《公共管理学报》第4期。

费梅萍,2006,《社会转型中政府与社团组织关系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

高海虹、王彩云,2013,《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社会组织发展契机及路径选择》,《湖北社会科学》第7期。

何艳玲、周晓锋、张鹏举,2009,《边缘草根组织的行动策略及其解释》,《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

何增科,2000,《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和经纬、黄培茹、黄慧,2009,《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社会》第6期。

康晓光,2000,《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

康晓光,2011,《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的环境分析》,载《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士桢,2013,《浅谈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工作》第3期。

罗观翠、王军芳,2008,《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的探讨》,《学习与实践》第9期。

彭善民,2010,《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社会科学》第2期。

邵青,2012,《民办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实践、困境与创新》,《求实》第4期。

盛男,2012,《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文玉、马西恒,2011,《去政治的自主性:民办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以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浙江社会科学》第10期。

王名、贾西津,2003,《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载《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颖、折晓叶等,1993,《社会中间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

肖小霞、张兴杰,2012,《社工服务机构的生成路径与运作困境分析》,《江海学刊》第5期。

徐宇珊,2008,《非对称依赖: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

杨宝,201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比较及解释——一项制度转型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

张紧跟、庄文嘉,2008,《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社会学研究》第2期。

〔美〕莱特斯·M.萨拉蒙,2002,《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野》,贾西津、魏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Najam,A. 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Cooperation,Confrontation,Complementarity,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4),p.383.

Chandhoke,Neera. 2012. “Whatever has happened to civil society”.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June 6.

Kilby,P. 2011. NGOs in India:The Challenges of Women’s Empowerment and Accountability. New York:Routledge.

Kudva,Neema. 2005. “Uneasy Relations:NGOs and the State in Karnataka,India”. ISEC/Cornell University/World Ban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Karnatakja Conference,Bangalore,India,June 10-12.

Najam,Adil. 2000. “The Four Cs of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Cooperation,Confrontation,Complementarity,and Cooptation”,Non 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10(4),375-396.

Rai,M.,Nambiar,M.,Paul,S.,Singh,S.,and Sahni,S. S.(Ed.). 2001. “The State of Panchayats:A Participatory Perspective”. PRIA,New Delhi.

Robinson,Mark. 2003. “Civil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Contestation in India”,in Carolyn Elliot eds.,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A reader. India,New Delhi,pp.372-73.

Salamon,L. M. and Anheier,H. K. 1996.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An Overview.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Singh,J.M. 2011. Future of Voluntary Sector-An Indian Perspective. Civil Society Voices,March. 14-18.

Tandon,Rajesh. 1986. Regulating NGOs in India:New Moves. Lokayan Bulletin,4,3-4.

Tandon,Rajesh. 2002. Voluntary Action,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Mosaic Books,New Delhi.

Tandon,R. and Srivastava,S.S. 2002. “Invisible,Yet Widespread:The Non-Profit Sector in India”. PRIA,New Delhi.

Tandon,R. and Mohanty,R. 2002.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Samskriti Publication,New Delhi.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 2007.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7/2008. Palgrave Macmillan,New York.

Voluntary Action Network India(Vani). 2013. Status of the Voluntary Sector in India:A Study Report. Vani India Report.

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2011,《慈济年鉴(2010)》,第566页。

戴香智、李建权,2010,《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志愿者参与动机分析》,《理论探索》第6期,第87、88页。

李伟,2008,《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逻辑:动机、频率、类型及障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赴地震灾区服务的研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10期,第61页。

徐柳,2008,《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学术研究》第5期,第67页。

杨云涵,2011,《论志愿精神与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方式》,《南方论刊》第2期,第70页。

叶边、罗杰,2008,《中国志愿者:进步与差距》,《世界知识》第14期,第51页。

杨庆堃,2007,《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世纪出版集团。

邓蕾,2011,《“90后”志愿者在世博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性收获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第36页。

潘煊,2004,《证严法师立体同心圆》,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吴鲁平,2008,《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2期。

Agostinho,Denise and Arminda Paco. 2012.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Generativity and Demographics of the Food Bank Volunte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Int. J. Nonprofit Volunt. Sect.Mark. 17:249-261,250.

Clary,E.Gil Mark Snyder,& Robert Ridge. 1992. “Volunteers’ Motivations:A Functional Strategy for the Recruitment,Placement,and Retention of Volunteer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Vol.2,No 4. Summer,333-349.

迪马奇奥,保罗·J.(DiMaggio,Paul J.)、鲍威尔,沃尔特·W.(Powell,Walter W.),2007,《重温铁笼理论:制度的同构性与组织场域中的集体理性》,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第258~276页。

曹祖峰,2015,《从行政化到专业化: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妇联工作项目化运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第52页。

陈为雷,2014,《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机制、策略和逻辑——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社会学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第93~105、142~143页。

华安德,2007,《转型国家的公民社会:中国的社团》,《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第34~61页。

黄粹,2011,《妇联组织官办性的成因分析:一种路径依赖》,《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75~79页。

J省妇联,2014,《“好苏嫂”:打造家庭服务响亮品牌》,《中国妇运》第5期,第18~19页。

雷水贤,2002,《双重角色对妇联履行职能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第11~13页。

林锺沂,2001,《行政学》,三民书局,第106页。

陆春萍,2014,《妇联组织横向合作网络的建构》,《甘肃社会科学》第3期,第126~129页。

吕玉芹,2011,《妇联工作项目化管理研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第23、36页。

韦伯,马克斯,2004,《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20页。

马雪松、周云逸,2011,《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发生路径、内在逻辑及意义评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61~65页。

任丙强,2003,《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述评——政治学研究的社会学新途径》,《社会科学家》第4期,第63~67页。

茹希佳,2015,《“互联网+家政”打响“好苏嫂”品牌》,《中国妇女报》11月6日。

孙柏瑛,2010,《反思公共行政的行动逻辑:理性建构与社会建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第107~111页。

孙同全,2004,《组织趋同现象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解释——评介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90~92页。

田凯,2004,《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第4期,第64~75页。

王强,2000,《全球行政改革浪潮与中国行政现代化——从官僚制的角度思考》,《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58~63页。

吴晓文,2008,《政治学视野中的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一个文献综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23~26页。

肖扬,2004,《对妇联组织变革动因及其途径的探讨》,《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第39~45页。

徐家良,2004,《利益表达: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第32~36页。

尹海洁、游伟婧,2008,《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第71~81、125页。

周健,2004,《妇联所处网络关系的厘清——对妇联定位及其路径选择的一点思考》,《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第35~41页。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8页。

Carruthers,Bruce G.,1995,“Accounting Ambiguity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4):313-328.

迟福林、张飞,2016,《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十三五”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社会治理》第2期。

党秀云,2007,《公共治理的新策略: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行政管理》第10期。

傅广宛,2006,《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及其有序化》,《中国行政管理》第11期。

郭金云、苏楠,2015,《近二十年国内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研究的知识图谱》,《理论与改革》第4期。

葛忠明,2015,《信任研究中的文化与制度分析范式》,《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

姜爱华,201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及影响因素文献述评》,《中国行政管理》第5期。

敬乂嘉,2007,《中国公共服务外部购买的实证分析——一个治理转型的角度》,《管理世界》第2期。

李晓,2006,《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第5期。

李洁,2015,《国内不同社交媒体间的市场竞争研究——以QQ空间、新浪微博以及微信间为例》,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

李军鹏,201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理因由、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改革》第12期。

刘晓苏,2008,《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长白学刊》第6期。

苗红培,2015,《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重构——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分析》,《广东社会科学》第3 期。

倪东生、张艳芳,2015,《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化中承接主体的激励机制》,《中国流通经济》第4期。

彭少峰、张昱,201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传统及新取向》,《学习与实践》第6期。

宋程成、蔡宁、王诗宗,2013,《跨部门协同中非营利组织自主性的形成机制》,《公共管理学报》第4期。

汤志伟、韩啸,2015,《基于信息计量分析的国内外微博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电子政务》第1期。

王名、乐园,2008,《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4 期。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2010,《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春婷,2015,《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传导路径分析》,《软科学》第2期。

徐家良、赵挺,201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上海的实践》,《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

杨宝,201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比较及解释——一项制度转型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

张昕竹、陈志俊,2003,《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张艳芳,2016,《弥补公共服务供求缺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离此目标还有多远?》,《商业研究》第5期。

张有亮、贾晟锟、贾军,201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治化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

郑苏晋,2009,《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行政管理》第6期。

Borenstein,M.,Hedges,L.V.,Higgins,J.P.T. and Rothstein,H.R. 2009. 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 Chichester,UK:Wiley and Sons,Ltd.

Brian O’Connell. 1997. Powered by Coalition:The Story of Independent Secto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Rick Smith.1997. “Build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Knowledge Base:Can Academic Centers and Management Support Organizations Come Together?”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vol.8,no.1,Fall.

Dennis R. Young. 1999. “Nonprofit Management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Current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vol.5,no.1.

Roseanne M. Mirabella. 2007. “University-Based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Philanthropic Studies:A 10-Year Review and Projections of Future Trend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36,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