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3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20)图书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Gender in China (2020)

SSAPID:101-1177-2998-12
ISBN:978-7-5201-759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媒介与女性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书中总报告梳理了媒介技术革新和媒体生态变革背景下媒介与女性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多元趋势,提出了未来展望和建议;专题报告从媒介与女性发展的不同领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深入展现了新时期媒介与女性的丰富内容和互动发展;女性媒介篇重点关注国内女性媒体的状况和特色;媒介再现篇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和女性话语建构进行了案例分析;媒介与女性发展篇考察了媒体传播对女性发展在不同层面的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媒介与女性蓝皮书
作 者: 刘利群 王琴
编 辑:张建中;周琼;李菁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与落实》,人民出版社,20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性别敏感指标:衡量媒体运行和媒体内容性别敏感的指标框架》,刘利群、陈志娟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

〔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黄璐云、王宇:《论互联网时代下意见领袖对现代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第2期。

雷思齐:《新媒体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传播与版权》2016年第2期。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唐觐英:《女性应走出消费主义迷思》,《中国妇女报》2017年3月21日。

Korichi,Rodolphe,“Why Women Use Makeup:Im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Traits in Makeup Functions,”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59(2008):127-137.

Laura Vandenbosch,Steven Eggermont,Sexually Objectifying Media Exposure and Girls’ Internalization of Beauty Ideals(paper represenred at the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Body Surveillance.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12,Phoenix [Az],USA).

Nur Syuhada Mohd Radzi,Mahfuza Musa,“Beauty Ideals,Myths and Sexisms:A Feminist Stylistic Analysis of Female Representations in Cosmetic Names,”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 1(2017):21-38.

Stacey M.Fabricant,Stephen J.Gould,“Women’s Makeup Careers:An Interpretive Study of Color Cosmetic Use and‘Face Value’,” Psychology & Marketing 6(1993):531-548.

卜卫:《广告与女性意识》,《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谷岩、胡哲:《电视剧对社会价值观的映射与建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当代传播》2011年第6期。

彭锦:《网络直播热潮下的冷思考》,《电视研究》2016年第9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

曹晋、〔英〕格雷姆·默多克:《新媒体、社会性别、市场经济与都市交往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刘利群、曾丹娜、张莉莉主编《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刘利群主编《媒介与女性蓝皮书: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UNESCO,Gender-Sensitive Indicators for Media:Framework of Indicators to Gauge Gender Sensitivity in Media Operations and Content,(2012),http://www.unesco.org/new/en/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resources/publications-and-communication-materials/publications/full-list/gender-sensitive-indicators-for-media-framework-of-indicators-to-gauge-gender-sensitivity-in-media-operations-and-content/.

L.Zoonen Van,“Gendering the Internet:Claims,Controversies and Cul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002):5-23.

蔡双喜、刘天红:《2017:关注大趋势 立足本土化 拓展新视野——“新女学”年度热点回眸》,《中国妇女报》2017年12月26日。

蔡双喜、刘天红:《2018:把握新时代新议题 汇聚新思想新观察——“新女学”年度热点回眸》,《中国妇女报》2018年12月25日。

隋明照:《表达简明精准 报道精彩纷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3月13日。

《中国妇女报社2017年概况》,中国新闻年鉴社编辑《中国新闻年鉴(2018)》,2018。

〔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19年9月19日。

李舒:《新闻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马焱:《试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人民日报》1949~2019年报纸。

王蕾:《从素朴的平等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确立——中国社会性别观的形成与变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妇女报》1984~2019年报纸。

胡正荣、张磊、段鹏:《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高莹:《中国女性领导人才开发研究综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韩璐:《〈南方人物周刊〉中都市精英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5。

何玲:《女领导干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提升策略》,《中国妇女报》2017年7月18日。

纪芒:《女领导干部成长因素及必备素质探析》,《领导科学》2010年第23期。

姜洁:《西部地区女性领导发展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

金一虹:《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一项有关传媒与妇女参政的实证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

刘凤琴:《女干部形象塑造“八法”》,《领导科学》2006年第17期。

刘玉:《增强理性思维,有力提升女领导干部的领导力》,《老区建设》2015年第24期。

卢兴斌:《政府机关女干部工作主动性与职务晋升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2。

马若愚:《我国女性领导培养选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牛天秀:《性别正义视域下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3。

秦晓红:《论女性领导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对女性参政的影响》,《求索》2007年第8期。

汪长纬:《携款外逃女高管非“美”不可吗?》,《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第11期。

叶忠海:《中国女领导人才及开发的现状(下)》,《人才开发》1997年第11期。

叶忠海:《中国女领导人才及开发现状(上)》,《人才开发》1997年第9期。

张长生:《谈女领导干部形象的自我塑造》,《领导科学》1991年第2期。

赵淑容、宋君霞:《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探析〈金融时报〉中的女高管形象》,《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赵燕:《我国女性干部领导力的开发与培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

高军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研究综述》,《知识经济》2019年第21期。

栾轶玫:《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7日。

王小明:《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毕淑敏:《女工》,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董丽敏:《“性别”的生产及其政治性危机——对新时期中国妇女研究的一种反思》,《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

顾秀莲主编《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下卷)》,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马春花:《〈黄山来的姑娘〉:雇佣劳动的性别化寓言》,《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闵冬潮:《平等的中断——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男女平等与性别公正问题》,《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1期。

闵冬潮:《全球化与理论旅行:跨国女性主义的知识生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宋少鹏:《“回家”还是“被回家”——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4期。

赵月枝:《国家、市场、社会: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载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赵月枝:《全球背景中的传媒与阶级政治》,《文化纵横》2012年第3期。

Tineke Hellwig,Sunera Thobani eds,Asian Women:Interconnections(Toronto:Women’s P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