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1

基于价值全面实现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图书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of Value

SSAPID:101-1172-6180-52
ISBN:978-7-5201-4073-7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作者致力于“多学科视域下的档案价值认知”及其之上的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首先,历史的看待档案价值尤其是凭证价值或工具性价值,作为本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其次,以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属性和资源稀缺视角研究档案价值,对于丰富我国档案价值规律实现途径、优化档案信息资源配置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最后,集成管理理念语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是稀缺的,不仅强调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的集成,而且强调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的融合,从而形成协同合作、多元配置的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廖学盛
编 辑:赵慧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序言

 第1章 绪论:档案价值与资源配置

  1.0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档案信息资源

    1.2.1.1 档案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

    1.2.1.2 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

   1.2.2 全面实现档案价值

    1.2.2.1 档案需求

    1.2.2.2 全面实现

   1.2.3 多学科视域下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1.2.3.1 行政管理学视角下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1.2.3.2 经济学视角下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1.2.3.3 法学视角下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1.2.4 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多元化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假设

   1.3.2 论证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拟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理论基础与主题分布

  2.0 引言

  2.1 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集成管理理论

   2.1.3 档案价值理论

  2.2 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研究述评

   2.2.1 研究成果概况

    2.2.1.1 国外研究情况

    2.2.1.2 国内研究情况

   2.2.2 研究主题分布

    2.2.2.1 档案价值实现

    2.2.2.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2.2.2.3 档案需求分析

    2.2.2.4 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2.2.2.5 档案开发利用

    2.2.2.6 信息资源配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逻辑起点:资源稀缺与需求多元的辩证矛盾

  3.0 引言

  3.1 档案信息资源稀缺的根本来源

   3.1.1 档案信息资源客观性价值

   3.1.2 档案需求自身的不断变化

    3.1.2.1 档案需求趋势变化

    3.1.2.2 档案需求内容变化

    3.1.2.3 档案需求程度变化

    3.1.2.4 档案需求实现方式变化

   3.1.3 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关系

  3.2 档案信息资源稀缺的表现形式

   3.2.1 档案信息资源的有用性

   3.2.2 档案信息资源的非同质性

   3.2.3 档案信息资源的制度性稀缺

  3.3 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目标

   3.3.1 实现基本的资源建设要求

   3.3.2 满足基本的档案用户需求

   3.3.3 反映基本的资源供求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价值实现:档案价值全面实现的路径拓展

  4.0 引言

  4.1 档案价值实现的流程拓展:文档部门→职能部门

   4.1.1 单套制改革背景下档案部门与文书部门的协同合作

    4.1.1.1 电子文件单套制改革需要提升协同合作

    4.1.1.2 协同合作与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区别

    4.1.1.3 协同合作对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的要求

   4.1.2 扁平化改革背景下档案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

    4.1.2.1 扁平化改革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

    4.1.2.2 基于“团队化”改造的档案部门协同合作

    4.1.2.3 基于“流程化”改造的档案部门协同合作

  4.2 档案价值实现的部门拓展:具体业务→数据整合→文化精品

   4.2.1 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面向具体事务的协同合作

    4.2.1.1 档案部门承揽政府信息公开业务的法律与理论分析

    4.2.1.2 档案部门与其他承揽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单位的博弈

    4.2.1.3 档案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在公开业务上的协同

   4.2.2 政府集成服务背景下面向数据整合的协同合作

    4.2.2.1 档案部门从“主动承揽”到“协同参与”的合作内涵

    4.2.2.2 档案部门从“业务合作”到“数据整合”的合作转型

   4.2.3 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面向文化精品的协同合作

    4.2.3.1 面向新型文化业态:档案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合作

    4.2.3.2 面向国际传播能力:档案事业与涉外部门的协同合作

  4.3 档案价值实现的领域拓展:新问题→新思想

   4.3.1 城镇化国家战略下农民工档案问题与价值实现

    4.3.1.1 农民工档案的价值内涵

    4.3.1.2 农民工档案对实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4.3.1.3 建设农民工档案、实现农民工档案价值面临的困境

    4.3.1.4 解决农民工建档问题、全面实现农民工档案价值的对策

   4.3.2 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档案强国战略与中国档案价值观

    4.3.2.1 档案强国以实现档案人的中国梦为远大目标

    4.3.2.2 档案强国梦诞生于对档案价值的广泛认同及其辐射

    4.3.2.3 档案强国梦圆梦于档案价值的全面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具价值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

  5.0 引言

  5.1 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的统一

   5.1.1 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的理论基础

    5.1.1.1 全宗理论、国家档案全宗概念体系与政府配置

    5.1.1.2 外部性、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配置

   5.1.2 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的现实基础

    5.1.2.1 政府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法规制度条件

    5.1.2.2 政府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条件

    5.1.2.3 政府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资源对象条件

  5.2 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的动力

   5.2.1 源于服务于党的全面领导

   5.2.2 源于捍卫国家利益的目的

   5.2.3 源于建构社会记忆功能

  5.3 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的效果

   5.3.1 资源建设规模:涵盖全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

   5.3.2 资源获取规则:维护全体社会公共利益的供应体系

  5.4 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的主要困境

  5.5 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的典型案例

   5.5.1 遗产工程的形成与政府的责任担当

    5.5.1.1 “世界记忆工程”的实施及其对中国档案事业的深远影响

    5.5.1.2 中国档案行政部门的积极应对、大力引导和强力推进

   5.5.2 遗产工程的成绩与政府的统筹规划

    5.5.2.1 档案文献遗产层级收藏、重点保管和有序申遗体系业已形成

    5.5.2.2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意识、政策、制度和成果等不断改进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价值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

  6.0 引言

  6.1 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理论支持

   6.1.1 公共物品理论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属性辨析

   6.1.2 档案价值理论与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挖掘

  6.2 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动力

   6.2.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档案实践中的契合与转型

   6.2.2 多元档案用户需求在市场机制下的逐步呈现

  6.3 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与实现

   6.3.1 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

   6.3.2 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实现方式

  6.4 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主要困境

   6.4.1 内生困境:档案事业的公益属性影响了市场的自我发育

   6.4.2 外在困境:档案事业发展定位影响了市场的政策培育

  6.5 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典型案例

   6.5.1 档案拍卖概述

   6.5.2 梁启超档案拍卖事件的理论分析

    6.5.2.1 梁启超档案拍卖事件回顾

    6.5.2.2 梁启超档案拍卖流程之合法性分析

    6.5.2.3 梁启超档案拍卖操作流程之合理性分析

    6.5.2.4 梁启超档案拍卖后续监管之必要性分析

    6.5.2.5 梁启超档案竞拍者参与度之可行性分析

   6.5.3 国家档案馆在“档案拍卖”等市场配置行为中的作为空间

    6.5.3.1 借鉴国外“总体档案”概念,降低档案寻觅无果的风险

    6.5.3.2 完善相关档案法规,提升档案馆影响力

    6.5.3.3 加强拍卖档案登记、流转等方面的监控

   6.5.4 “市场配置+档案拍卖”的展望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社会价值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

  7.0 引言

  7.1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理念创新

   7.1.1 社会配置理论的来源及发展

   7.1.2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理论化表达

   7.1.3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目标定位

  7.2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动力

   7.2.1 制度环境为社会配置提供法理依据

   7.2.2 经济环境为社会配置缓解资本缺位

   7.2.3 社会环境为社会配置确保科学有为

  7.3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运行与实现

   7.3.1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运行原理

   7.3.2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实现方式

    7.3.2.1 培育社会组织的路径选择

    7.3.2.2 社会组织参与配置的空间

    7.3.2.3 社会组织参与配置的方式

  7.4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主要困境

   7.4.1 政府、市场配置的劣势难以转化为社会配置的优势

   7.4.2 实现社会配置的核心要素(社会信任)比较脆弱

   7.4.3 实现社会配置的保障要素(互惠规范)尚不健全

  7.5 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配置的典型案例

   7.5.1 档案众包概述

   7.5.2 从档案外包到档案众包:从“市场”到“市场+社会”的多元

   7.5.3 档案众包的SWOT分析

    7.5.3.1 档案众包的优势

    7.5.3.2 档案众包的劣势

    7.5.3.3 档案众包的机遇

    7.5.3.4 档案众包的威胁

    7.5.3.5 整体分析结果

   7.5.4 “社会配置+档案众包”的应用实例

    7.5.4.1 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民档案员项目

    7.5.4.2 英国国家档案馆——志愿者项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微观设计:面向机构层面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0 引言

  8.1 政府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1.1 政务文件资源配置

   8.1.2 政务档案资源配置

   8.1.3 科技档案资源配置

    8.1.3.1 气象档案资源配置

    8.1.3.2 地震档案资源配置

   8.1.4 信用档案资源配置

   8.1.5 国外政府机构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2 企业内部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2.1 不同模式的企业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方案

   8.2.2 不同行业的企业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方案

  8.3 高等院校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4 其他组织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4.1 档案组织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4.2 民间组织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4.3 非营利性组织协同开展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顶层设计: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复合与优化

  9.0 引言

  9.1 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目标导向

  9.2 档案信息资源多元配置主体的角色定位

   9.2.1 三种配置主体的作用领域和局限

   9.2.2 三种配置的交叉关系

  9.3 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复合原则

   9.3.1 资源共享原则

   9.3.2 效益优化原则

   9.3.3 整体性原则

   9.3.4 适应性原则

   9.3.5 协同性原则

   9.3.6 发展性原则

  9.4 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复合方式

  9.5 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优化战略

   9.5.1 加强政府在多元化配置中的宏观领导

   9.5.2 完善企业在多元化配置中的市场环境

   9.5.3 培育社会组织在多元化配置中的公益机制

   9.5.4 完善多元化配置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9.5.5 完善多元化配置的制度建设

   9.5.6 建立多元化配置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9.5.7 建立多元化配置的激励机制

   9.5.8 建立多元化配置的风险管理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配置考量: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机制

  10.0 引言

  10.1 评价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主体选择

   10.1.1 内部评价主体

    10.1.1.1 纵向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评价主体

    10.1.1.2 横向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评价主体

    10.1.1.3 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主体自评

    10.1.1.4 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专门评价机构

   10.1.2 外部评价主体

    10.1.2.1 国家机关

    10.1.2.2 社会公众

    10.1.2.3 社会组织

    10.1.2.4 大众媒体

   10.1.3 评价主体的选择

  10.2 评价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对象构成

   10.2.1 档案信息资源

   10.2.2 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10.3 评价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指标设定

   10.3.1 指标设定的总体考量

   10.3.2 指标设定的具体考量因素

   10.3.3 指标体系的具体设定

    10.3.3.1 面向档案馆/室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

    10.3.3.2 面向企业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

    10.3.3.3 面向社会组织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

  10.4 本章小结

 第11章 结语

  11.1 主要结论

  11.2 存在问题

 文前辅文

 后记

作者致力于“多学科视域下的档案价值认知”及其之上的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首先,历史的看待档案价值尤其是凭证价值或工具性价值,作为本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其次,以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属性和资源稀缺视角研究档案价值,对于丰富我国档案价值规律实现途径、优化档案信息资源配置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最后,集成管理理念语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是稀缺的,不仅强调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的集成,而且强调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的融合,从而形成协同合作、多元配置的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1.冯惠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英玮.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部门的生存与发展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王英玮.论档案用户需求的实现.[M]//陈兆祦,文件论与档案管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6.张斌.档案价值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陈永生.档案学论衡.[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8.胡鸿杰.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10.何嘉荪,傅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11.吴宝康.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2.刘国能,王湘中,孙钢.档案利用学.[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13.刘国能.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14.周毅.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15.周毅.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16.王小云.基于价值实现和权利保障的档案资产论建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7.姜之茂.档案馆理论与实践新探.[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18.孙爱萍.北京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新探.[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19.孙爱萍.非档案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20.马费成,李刚,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1.查先进.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2.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裴桐.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4.张世林.档案信息利用法律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5.陆小华.信息财产权——民法视角中的新财富保护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6.宋世明等.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27.薛四新,杨艳,黄存勋.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8.刘家真.拯救数字信息——数据安全存储与读取策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9.何振,蒋冠.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核心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以湖南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例.[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30.王健.电子时代机构核心信息资源管理:OA环境中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战略.[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31.李国庆.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32.乌家培,谢康,王明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3.吴宝康,和宝荣,丁永奎.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4.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5.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0_走向更加合理的社会:社会资源及其合理配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8.黄霄羽.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美〕曼昆.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3.〔英〕霍奇逊.向以斌等译.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美〕莱斯特·萨蒙斯.第三域的兴起.[A]//李亚萍,于海编.第三域的兴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5.〔美〕林德布洛姆.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冯惠玲.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2005(1).

2.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J].档案学研究,2006(3).

3.冯惠玲.信息资源产业内涵及其与相关产业的关系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8).

4.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

5.王英玮.关于档案学研究中的“惯性”与“规律”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5(4).

6.王英玮.关于专门档案在综合档案馆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7(2).

7.王英玮.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5(3).

8.王英玮,陈玉清.关于信息管理原理问题的新思考——人们为什么需要信息和信息管理.[J].北京档案,2010(4).

9.王英玮,陈玉清.关于信息管理原理问题的新思考——信息管理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哪些基本问题.[J].北京档案,2010(10).

10.王英玮,陈玉清.关于信息管理原理问题的新思考——信息管理者如何行动满足用户的需求、信息管理的效果和效益如何衡量.[J].北京档案,2011(1).

11.陈永生.档案信息资源均衡配置方案——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及均衡配置研究之三.[J].浙江档案,2008(10).

12.陈永生.档案信息资源城乡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及均衡配置研究之二.[J].浙江档案,2008(9).

13.陈永生.档案信息资源地区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及均衡配置研究之一.[J].浙江档案,2008(8).

14.陈永生.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研究——从国家档案馆的角度.[J].档案学研究,2010(1).

15.陈永生.档案可供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一.[J].档案学研究,2007(3).

16.陈永生.档案开放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二.[J].档案学研究,2007(4).

17.陈永生.档案已供利用情况的数据分析——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三.[J].档案学研究,2007(5).

18.陈永生.档案充分利用的措施保障——档案充分利用问题研究之四.[J].档案学研究,2007(6).

19.陈永生.从政务公开制度反思档案开放——档案开放若干问题研究之二.[J].浙江档案,2007(7).

20.陈永生.从政务公开制度反思档案开放——档案开放若干问题研究之三.[J].浙江档案,2007(8).

21.胡鸿杰.论档案学的逻辑起点.[J].档案学通讯,2001(3).

22.胡鸿杰.论档案职业的发展空间.[J].档案学通讯,2007(6).

23.胡鸿杰.论中国档案学的结构与功能——档案学概论评析.[J].档案学通讯,2002(6).

24.胡鸿杰.管理资源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9(1).

25.黄霄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进展与未来走向.[J].北京档案,2007(6).

26.黄霄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萌生的背景与条件.[J].北京档案,2006(7).

27.张斌.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公共档案馆建设刍议.[J].档案学研究,2010(6).

28.张斌,郝琦,魏扣.基于档案知识库的档案知识服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3).

29.张斌,徐拥军,褚峻,刘越男,聂伟.知识资源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档案,2004(10).

30.付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5(2).

31.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3).

32.周毅.试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与基本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4(3).

33.周毅.论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及其控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3(11).

34.周毅.论公共信息服务的法制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

35.周毅.论公共档案馆的信息权利.[J].档案学通讯,2008(4).

36.覃兆刿.价值目标与伦理重构——关于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与效能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5(5).

37.覃兆刿,张斌.“自觉”、“自主”、与“自我完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模式.[J].档案管理,2008(6).

38.周耀林,赵跃.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联动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5(5).

39.周耀林,常大伟.国家重点档案信息资源融合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2).

40.周耀林,赵跃,段先娥.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规划研究发展路径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15).

41.周耀林,朱倩.论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资源的共享.[J].档案管理,2013(2).

42.周林兴,王婷婷.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2).

43.周林兴,仲雪珊.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2(5).

44.胡小明.信息技术的本质——“以知识化为灵魂的信息化”系列之一.[J].中国信息界,2006(6).

45.胡小明.知识经济与知识积累机制——“以知识化为灵魂的信息化”系列之一.[J].中国信息界,2006(6).

46.胡小明.信息技术的本质——“以知识化为灵魂的信息化”系列之二.[J].中国信息界,2006(7).

47.胡小明.信息技术在推进社会知识化中的作用——“以知识化为灵魂的信息化”系列之三.[J].中国信息界,2006(8).

48.胡小明.知识是信息化的灵魂——“以知识化为灵魂的信息化”系列之四.[J].中国信息界,2006(9).

49.查先进.近20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0).

50.查先进.信息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

51.丁华东.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档案全宗理论.[J].档案学通讯,1999(2).

52.张江珊.信息民主与控制权衡下的档案信息公开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1).

53.赵跃,周耀林.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5).

54.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实践与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

55.胡小明.信息共享目标合理性检讨.[J].中国信息界,2004(10).

56.胡小明.四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中国信息界,2004(9).

57.胡小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研究(之五)——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化服务.[J].中国信息界,2004(21).

58.胡小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观念的与时俱进.[J].中国信息界,2005(4).

59.胡小明.中国信息化焦点研究(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学问题.[J].中国信息界,2005(7).

60.周献红.我国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

61.周萍.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7).

62.王国振.对“三个体系”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2010(5).

63.刘英.认真贯彻“三个体系”建设要求_扎实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J].档案学研究,2010(5).

64.王小云,王运彬.档案信息质量评价之指标体系构建.[J].档案管理,2008(4).

65.王小云,王运彬.2000~2007年档案用户需求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08(4).

66.王小云.现行文件开放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档案,2006(5).

67.王小云,王运彬.集成理念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0(5).

68.张世林.档案所有权收益新探.[J].山西档案,2002(2).

69.任越.文化哲学视阈下档案文化层次问题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1).

70.沈蕾.非档案——概念界定及其构成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9(3).

71.陆小华.信息的财产化进程.[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1).

72.沈满洪,谢慧明.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

73.马费成,龙鹙.第五讲_信息商品和服务的公共物品理论.[J].情报理论与时间,2002(5).

74.涂晓芳.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2).

75.熊志云.档案信息资源产权制度的确立及其效率分析.[J].云南档案,2007(5).

76.叶鹰.图书馆集成管理:理论原则和操作法则.[J].图书馆杂志,2002(12).

77.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2).

78.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一).[J].图书情报工作,2000(5).

79.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二).[J].图书情报工作,2000(6).

80.王乾坤.集成管理原理分析与运行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1.薛四新.基于集成管理思想的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2).

82.薛四新.面向服务架构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7(4).

83.黄存勋.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理念与体制创新.[J].档案学通讯,2004(2).

84.李财富,张骁勇.新时期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1).

85.王健.关于档案数字化优化模式的探讨——档案数字化对象之优化鉴选.[J].档案学通讯,2007(1).

86.何振,蒋冠.电子政务环境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探析.[J].档案学研究,2005(6).

87.杜晓宇.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新进展——InterPARES跨领域研究工作组的研究策略与步骤.[J].档案与建设,2007(8).

88.曹航,杨智勇.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困境与对策——从和县模式的现状说开去.[J].档案学通讯,2010(3).

89.王协舟,刘安福.档案信息服务与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及其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之一.[J].图书馆,2007(1).

90.徐焱.档案信息商品论——档案信息服务及其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之二.[J].图书馆,2007(3).

91.程栋梁.浅谈社会档案信息需求规律及影响因素.[J].档案与建设,2007(11).

92.华春雷.公共档案馆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商业化模式——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探析之二.[J].云南档案,2007(2).

93.周林兴.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制度分析及政策启示.[J].山西档案,2006(5).

94.周林兴.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3).

95.周林兴.基于政府视角下的档案馆管理体制创新.[J].中国档案,2008(3).

96.周林兴.重申弱化档案价值鉴定的合理性存在.[J].档案学通讯,2016(2).

97.周文泓.Web2.0式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原则与模式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1).

98.周文泓.公众参与理念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档案管理,2017(4).

99.周文泓,耿越.家庭档案建设策略研究——基于澳大利亚家庭档案的案例分析.[J].档案与建设,2018(1).

100.王向女.档案用户研究方法.[J].档案学通讯,2016(3).

101.肖文建,王广宇,彭宁波.和谐社会构建中档案馆关注弱势群体研究——基于信息能力与信息需求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9(1).

102.肖文建.走出“档案产业化”的误区——与“档案产业化”论者商榷.[J].档案学研究,2004(2).

103.梁孟华.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市场服务模式.[J].档案学通讯,2006(4).

104.牛力,王钰涵.面向政府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综述.[J].档案学研究,2016(2).

105.杨立人.档案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J].档案学通讯,2007(3).

106.潘连根.档案学逻辑起点探究.[J].档案学通讯,2016(3).

107.潘连根.论档案的记忆属性——基于社会记忆理论的分析研究.[J].浙江档案,2011(8).

108.王运彬等.档案意识的发展——从十年前“生产日报单案”的讨论说起.[J].山西档案,2005(4).

109.王运彬,王小云.档案机构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5(6).

110.王运彬,王小云.信息素养对电子文件利用的影响.[J].档案,2006(6).

111.王运彬.档案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探讨.[J].档案学研究,2010(2).

112.王运彬.基于客观环境的档案用户需求变化规律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3).

113.黄萃.档案利用者需求特征研究.上海档案.[J],2001(1).

114.徐拥军,张斌.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的现存问题.[J].档案学研究2016(2).

115.徐拥军.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J].档案学研究,2017(6).

116.徐拥军,王薇.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J].档案学通讯,2013(5).

117.胡振荣.档案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研究.[J].档案时空,2008(6).

118.陈永成.档案信息产业化.[J].中国档案,2002(11).

119.文燕平.信息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辨析.[J].情报杂志,2009(1).

120.程翼.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5(6).

121.孙振嘉,张向先.政府信息资源配置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

122.郭欣仪.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东汽综合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6(3).

123.潘玉民.论国家档案资源的内涵及其构成.[J].北京档案,2011(1).

124.蒋卫荣,赵之咏,董庆凤,黄青,李倩雯.关于档案文化资源商业化的思考——基于苏州数家档案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6(6).

125.闫冬,袁芳.基于博弈论的档案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2).

126.陈能华.美国信息资源共享市场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

127.倪丽娟.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法规调控及配置问题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4).

128.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129.杨霞.对全国档案馆网布局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1(4).

130.朱广忠.公共利益的界定与测度.[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

131.楚艳娜,谭必勇.档案基金会资金筹集与运用策略探析——以美国国家档案馆基金会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1).

132.薛辰.档案馆移动服务方式与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5).

133.吴月红,叶常林.政府信息服务外包的理论依据与模式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

134.朱兰兰,任琼辉.档案信息微传播初探.[J].档案学研究,2016(5).

135.郭东升.档案馆大可不必视档案文化产业为禁区.[J].北京档案,2005(4).

136.孙爱萍,沈蕾,逯燕玲,朱建邦.国家层面私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6(6).

137.吴湘玲.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迅猛崛起的第三部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9).

138.邢以群,马隽.中国“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139.朱国云,姜爱林,李强.第三部门、事业单位与社会网络.[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

140.王冬.行业协会自治: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间的第三条道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141.王玉钰,刘佳欣.国外档案馆跨界合作模式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17(2).

142.伍振华,杜鹏,晃小萍.同构性档案本质的思维模型与解析.[J].档案学通讯,2017(1).

143.鲍宗豪.社会需求与社会和谐.[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144.董长春.统筹视域下的档案文化休闲利用与服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6).

145.朱雪宁.我国信息资源市场的政府监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4).

146.薛匡勇,张斌.论档案馆的社会信任.[J].档案学通讯,2002(1).

147.赵之咏,张照余,黄青.档案文化资源商业化开发路径探索.[J].档案学研究,2017(1).

148.马仁杰,丁乙.档案欣喜服务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档案学通讯,2017(1).

149.丁文霞,谢众.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纪录片的档案属性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7(2).

150.邵华.试论档案价值及其泛在.[J].档案学通讯,2017(2).

151.于丽娟.档案管理软件的市场走向及思考——由IBM公司收购Tarian公司想到的.[J].北京档案,2003(6).

1.Catherine Bailey.From the Top Down:The Practice of Macro-Appraisal.Archivaria.[J].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Archivist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Number43,Spring1997.

2.Anne Gilliland,Sue Mckemmish.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Archival Research.[J].Archival Science(2004)4:149-197,Springer 2006.

3.Heather Macneil.Contemporary Archival Diplomatics as a Method fo Inquiry:Lessons Learned from Two Research Projects.[J].Archival Science(2004)4:199-232,Springer 2006.

4.Terry Cook.NO Innocent Deposits:Forming Archives by Rethinking Appraisal.[J].The American Archivist,(Spring/Summer 2005):164-169.

5.Bernadette G.Callery.To Preserve and Protect:The Strategic Stewardship of Cultural Resources.[J].The American Archivist.(Spring/Summer2005):169-170.

6.Catherine O'Sullivan.Diaries,On-line Diaries,and the Future Loss to Archives;or,Blogs and the Blogging Bloggers Who Blog Them.[J].The American Archivist.(Spring/Summer2005):53-73.

7.Catherine A.Johnson,Wendy M.Duff.Chatting Up the Archivist Social Capital and the Archival Researcher.[J].The American Archivist.(Spring/Summer2005):113-129.

8.Timothy L.Ericson.Building Our Own“Iron Curtain”:The Emergence of Secrecy in American Government.[J].The American Archivist.(Spring / Summer2005):18-53.

9.Jim Suderman.Appraising Records of the Expenditure Management Function:An Exercise in Functional Analysis.[J].Archivaria 1997.

10.Y Barzel.The Market fo a Semipublic Good:The Case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1,No.4(1969).

11.G.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cience,Vol.162,No.3859(1968),pp.1243-1248.

12.Johnansen L.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Misplaced enphasi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7[7]:148.

13. Kimiaki Shirahama·Yuta Matsuoka·Kuniaki Uehara.Event retrieval in video archives using rough set theory and partially supervised learning.Multimed Tools Appl.DOI 10.1007/s11042-011-0727-z.

14. Nicholas Popper.From abbey ro archive:managing texts and record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Arch Sci(2010)10:249-266.DOI 10.1007/s10502-010-9128-8.

15. Victor Rosenberg.The power of a family archive.Arch Sci(2011)11:77-93 DOI 10.1007/s10502-010-9135-9.

16. Samue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6th Edition,MaGraw—Hill Book Company,1998.

17.Goldin,Kenneth D.Equal Access VS Select Access:Acritigque of Public Goods Theory.[J].Public Choice,1977.29:53-79.3.

18. Fililppo De Vivo.Ordering the archive in early modern Venice(1400-1650).Arch Sci(2010)10:231-248.DOI 10.1007/s10502-010-9122-1.

19. Maurice B.Wheeler.Politics and race in American historical popular music:contextualized access and minstrel music archives.Arch Sci(2011)11:47-75 DOI 10.1007/s10502-010-9133-y.

20. Randolph C.Head.Preface:Historical research on archives and knowledge cultures:an interdisciplinary wave.Arch Sci(2010)10:191-194 DOI 10.1007/s10502-010-9130-1.

21. Eric Ketelaar.Records out and archives in:early modern cities as creators of records and as communities of archives.Arch Sci(2010)10:201-210 DOI 10.1007/s10502-010-9123-0.

22. Victor Rosenberg.The power of a family archive.Arch Sci(2011)11:77-93 DOI 10.1007/s10502-010-9135-9.

23. Anthea Josias.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rchives as a feature of collective memory.Arch Sci(2011)11:95-112 DOI 10.1007/s10502-011-9136-3.

24. R Nadiminti·T Mukhopadhyay·CH Kriebel.Research Report:Intrafirm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Negative Externalities.INFORMS(2002)13(4):428-434).

25. JC Moore.HR Rao.AB Whinston.K Nam.TS Raghu.Information Acquisition Policie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Multiple Agent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7)8(2):151-170.

26. Y Zhao·Q Song.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formation Science(2012)4(13):109-117.

27. Y Huo·L Ma·X Zhang·P Liang.Inverse Optimization for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I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Computing(2009)30(2):717-720.

1.陈永生.档案合理利用研究——从档案部门的角度.[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丁华东.范式转型与社会变迁.[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付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8.

6.李欣.当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7.程万高.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卞昭玲.档案信息服务论.[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周林兴.中国档案学术生态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黄霄羽.魂系历史主义.[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1.刘越男.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2.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3.王运彬.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配置.[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4.王小云.档案资产论.[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15.周文泓.Web 2.0环境中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走向全景档案世界.[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1.覃兆刿.档案信息产业化之辩.http://www.kmcenter.org/html/zhuanlan/qinzhaogui/201012/01-12082.html.

2.福建师范大学电子镜像数据网址.https://vpn.fjnu.edu.cn/web/1/http/0/china.springerlink.com/home/main.mpx.

3.国家档案局网站.http://www.saac.gov.cn/daj/zhdt/201809/5f431e512259458895a2186c9ef66ae6.shtml.

4.侯欣一.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让档案多和研究者“见见面”.http://www.rmzxb.com.cn/c/2016-03-09/729090.shtml.

5.张国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911/c112848-25643796-2.html.2017.11.5.

6.赵超.人大代表赵超建议:完善农民工信息档案管理机制.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40304/151918400602.shtml.

7.李白蕾.福州市总工会放宽困难农民工建档条件 圆学子求学梦. http://fz.fjsen.com/2015-07/18/content_16373571.htm.

8.中国统计年鉴(2017).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

9.世界记忆网站.http://www.unesco.org/new/zh/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memory-of-the-world/register/.

10.档案被拍卖.http://xmwb.xinmin.cn/html/2012-11/26/content_26_1.htm.

11. 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201708021607.pdf.

12.甘肃信息化年鉴2004 年.http://www.gsei.com.cn/xinxinianjian/200401/200514155144.htm.

13.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article/getLeft/id/269/keyIndex/2.html.

14.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http://www.most.gov.cn/ztzl/kjzykfgx/kjzygjjctjpt/kjzyptml/201407/t20140716_114263.htm.

15.中国纺织产业网联盟.http://lianmeng.cte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