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18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hina's City Innovation (2015)

SSAPID:101-1169-2088-08
ISBN:978-7-5097-822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并对课题研究方法、城市创新指标体系设定以及评价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以“风险投资”为年度主题,深入探讨了风险投资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作用,并分专题做了分析,此外相关优秀企业的科技创新案例也一并收入本书。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创新蓝皮书
作 者: 周天勇 旷建伟
编 辑:高振华;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摘要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编辑委员会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组

 主编简介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2014~2015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总体评价

   一 城市创新能力年度测评结果

    (一)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结果

    (二)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测评结果

    (三)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结果

    (四)品牌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二 中国城市创新的分类和进展

    (一)中国城市创新的条件和分类

    (二)中国城市创新的总体特征

     1.全国研发投入增速连年下滑

     2.东中西部创新能力差异较大

     3.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4.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三 中国部分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

    (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

    (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

    (四)东北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

    (五)中部地区的城市创新能力

   四 城市创新能力年度视角:风险投资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1.风险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2.风险投资的范围界定

    (二)中国风险投资环境及发展现状

     1.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2.中国风险投资政策环境

     3.中国风险投资法律环境

   五 新常态下我国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环境

    (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

    (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三)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四)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

   六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创新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

    (一)我国城市创新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1.政策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科技创新思路不够明晰

     2.配套体系不全面、不完善,科技创新缺乏有利氛围

     3.城市创新程度参差不齐,无法形成全面创新大格局

     4.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应用

    (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1.必须解决科研投入的长期可持续问题

     2.必须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避免坠入“科研经费陷阱”

     3.必须解决科研—产业“两层皮”问题

 BⅡ 测评报告

  B.2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一 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

     1.德国的创新战略

     2.中国的创新战略

    (二)创新的内涵

    (三)创新的过程研究

    (四)创新的环境

    (五)创新能力的研究

    (六)创新评价的研究进展

   二 世界主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2014~2015)

    (一)彭博社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

    (二)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三)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

    (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

   三 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二)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式

    (三)城市创新能力的内容及功能

     1.城市创新能力的主体

      (1)企业

      (2)科研机构

      (3)教育与培训机构

      (4)中介机构

      (5)政府部门

      (6)金融部门

      (7)产业结构与组织

     2.创新主体间的互动

      (1)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流动

      (2)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

     3.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科技基础设施

      (2)城市教育基础设施

      (3)城市互联网与信息基础设施

      (4)城市知识基础设施

      (5)科技工业园区

   四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城市创新能力的分解

    (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

      (2)可操作性

      (3)开放性

     2.指标框架及说明

      (1)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

      (2)技术产业化能力

      (3)品牌创新能力

   五 指标的编制方法

    (一)确定权重

    (二)标准化处理

    (三)指数的合成计算

     1.分类指数的合成方法

     2.综合指数合成方法

  B.3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一 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一)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

    (二)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

    (三)副省级(含)以上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

    (四)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

   二 地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一)地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前100名)

    (二)地级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前100名)

    (三)地级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前100名)

    (四)地级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三 县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BⅢ 专题研究

  B.4 中关村科技创新规律研究

   一 中关村现象: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一)计划时期的科技资源布局奠定了中关村发展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使中关村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

     1.电子一条街时期:市场行为和结果

     2.个人电脑和门户网站时期:中关村融入世界

     3.移动互联网时期:中关村引领创业创新潮流

    (三)中关村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的作用及中关村管委会的关键角色

     1.中关村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

     2.中关村管委会的“亲市场、大服务、小政府”角色

   二 新中关村现象:关键要素的演进规律

    (一)中关村人力资本演进:从单一型到复合型

     1.早期单纯科技人员创业的时代

     2.个人电脑和门户网站时代的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本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复合型人力资本

    (二)中关村科技与金融:从自发到自觉深度融合

     1.“电子一条街”早期以自源性融资为主导

     2.政府引导各类资金助推中关村创新

      (1)政策资金

      (2)股权融资

      (3)创业投资

      (4)科技担保

     3.政府—市场互补协作,推动科技金融体系变革

      (1)信用体系建设

      (2)创业投资促进体系建设

      (3)构建多层次资金资本市场

     4.借助“互联网+”推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1)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2)构建中关村创业金融服务平台

      (3)在“瞪羚计划”基础上实施“展翼计划”

      (4)成立股权众筹联盟

      (5)完善多层次孵化器体系

    (三)中关村互联网创新阶段与特征

     1.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先行发展为互联网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2.互联网的引进及跨越式发展

     3.互联网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双头并进

     4.“互联网+”推动中关村引领“中国智造”

    (四)中关村有效发挥空间扩散功能

     1.技术扩散具有“大中关村”内涵

     2.中关村发挥首都创新领头羊作用

     3.中关村技术与产业中心辐射转移规律

   三 做世界的中关村: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潮流

    (一)区别于国际经验的中关村独特发展规律

     1.国际产业园区创新典型模式

     2.新中关村现象体现其独特发展模式

     3.中关村最独特特征——管委会定位

    (二)中关村步入打造世界级创新中心阶段

     1.尊重市场规律、吸收众多世界知名产业园区的特征

     2.中关村全面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3.中关村迈向世界级创新中心阶段

    (三)中关村未来发展思路

     1.深化改革,支持“新中关村现象”与全球创新同步

     2.引导形成先进工业链,支撑全球领先的活跃创新

     3.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

     4.积极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四)中关村未来发展两大抓手:产学研一体创新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B.5 设立科技型银行问题研究

   一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意义与特征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2.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1)投入大

      (2)创新强

      (3)成长好

      (4)风险高

      (5)收益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

     2.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三)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科技金融政策环境分析

    (二)我国科技金融主要模式分析

     1.科技支行

      (1)科技支行的设立模式

      (2)科技支行的经营模式

      (3)地方政府对科技支行的政策支持

      (4)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业务

     2.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1)天津模式

      (2)江苏模式

     3.合资类科技型银行

    (三)问题与不足

     1.科技支行存在的不足

      (1)科技支行的贷款风险主要由政府承担

      (2)科技支行的服务对象没有明显特色

      (3)科技支行的专家团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4)科技支行的金融服务特色不明显

      (5)科技支行“先天不足”决定了难以解决融资问题

     2.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不足

      (1)科技小贷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有限

      (2)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高

      (3)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三 美国科技型银行(硅谷银行)及其借鉴

    (一)硅谷银行的运作特点

     1.坚持服务特定领域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模式

     2.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与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合作,提高项目选择和评估能力

     4.建立专门的专家服务团队,提高服务质量

     5.开展适应高科技企业特点的IP质押贷款业务

     6.提供辅导和帮扶服务

    (二)硅谷银行的盈利模式

     1.债权式投资

     2.股权式投资

    (三)硅谷银行的风险控制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四 我国设立专门科技型银行的必要性

    (一)现有商业银行体系难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二)资本市场也难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三)商业银行附属科技支行体系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不适应

     1.科技金融机构的业务“不通”,即没有像硅谷银行那样将银行与资本市场打通

     2.当前的科技支行“不专”,不是硅谷银行那样的专门的科技型银行机构

     3.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特点与现行金融支持体系存在不适应性

     4.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能力与创新远远不足以满足需要

    (四)设立专门科技型银行的必要性

     1.设立科技型银行可以弥补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设立符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的科技型银行,可以缩小科技型企业特点与传统银行经营规则之间的差距,解决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3.设立科技型银行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 我国科技型银行的定位和机制安排

    (一)科技型银行的性质

    (二)科技型银行的服务对象

    (三)科技型银行的服务地域

    (四)科技型银行的股权结构及资金筹集

    (五)科技型银行的业务模式

     1.投贷联动

      (1)业务内容

      (2)业务流程

      (3)业务特点

      (4)业务模式衍生

     2.权贷联动

      (1)业务内容

      (2)业务模式

      (3)特点说明

     3.卖贷联动

      (1)专利质押现状

      (2)业务思路

      (3)业务模式

     4.联贷联动

     5.拨贷联动

      (1)业务思路

      (2)注意问题

     6.其他联动模式

      (1)思路构想

      (2)业务特点

   六 设立科技型银行涉及的法律与法规问题讨论

    (一)银行参与投资或持有股权的问题

    (二)扩大风险信贷的利率浮动范围问题

    (三)资金来源中的金融债问题

    (四)无形资产的担保问题

   七 我国设立专门科技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政府职能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完善科技型银行的制度环境

    (三)积极开展科技型银行试点,实现模式创新突破

     1.明确客户定位,按照需求阶段提供服务

     2.创新业务模式

     3.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跨平台合作与支持体系

    (四)设立科技金融研究院

  B.6 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 德国风险投资产业发展情况

    (一)德国风险投资业概述

    (二)德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三)对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实证研究

   三 德国风险投资的IPO退出

    (一)IPO在德国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中的地位

    (二)风险资本退出后的IPO企业的长期经营表现

    (三)IPO退出时间节点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

    (四)锁定协议对风险资本IPO退出时机的影响

   四 结论及启示

  B.7 欧洲投资基金管理运作模式及对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借鉴

   一 欧洲投资基金的属性及其管理运作模式

    (一)EIF的股权结构及资金来源

    (二)EIF的运营机制和业务范围

     1.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

     2.创业投资及天使投资

     3.成长资本和夹层基金

    (三)EIF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效果

    (四)EIF的治理结构及监管机制

   二 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及管理模式分析

    (一)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基本管理规定及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1.中央政府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基本规定

     2.国家层面的政府引导性基金及其管理模式

      (1)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2)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及其创业投资子基金

      (3)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

      (4)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二)我国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存在的问题

     1.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2.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管理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3.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4.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业务运行缺乏有效监督

     5.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作基础不足

   三 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管理模式借鉴

    (一)建立国家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机构

    (二)基金管理机构以市场化原则开展投资运作

    (三)建立健全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运作目标和绩效考评机制建设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政务公开制度

 BⅣ 企业案例

  B.8 一亩田集团的“互联网+农业”模式创新

   一 剖析传统农业弊端,预示电商发展新机遇

    (一)小农户面对大市场

    (二)多环节意味低效率

    (三)供应链不完善导致流通体系不通畅

   二 优化传统农业,试走“互联网+”新路径

    (一)专注农产品进城,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

    (二)升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综合交易服务模式

    (三)提高农产品集中度,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三 利用“互联网+”手段,努力发挥企业社会价值

    (一)发挥平台信息集中优势,快速有效地解决滞销问题

    (二)推出“村晖行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研发大数据产品,提供多重增值服务

    (四)鼓励万众创新,带动大众就业

    (五)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城市集约发展

   四 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引领“互联网+”新趋势

    (一)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二)建立农产品价值标准分级体系

    (三)建立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五 主要政策建议

    (一)给予电商企业进农村各项配套工作支持

    (二)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物流信息化改造进程

    (三)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四)助推利用互联网+ 把好食品安全关口

  B.9 鑫亚集团的“第七方物流模式”创新

   一 鑫亚集团的转型升级历程

    (一)从“开出租”起家转做第三方物流服务

    (二)把“第三方物流”做到极致

    (三)在需求中突破,实现全物流信息金融化

    (四)在创新中升华第七方物流交易模式

   二 鑫亚集团转型升级的基本经验

    (一)战略创新:行文化、行经济、行文明助力全球物流金融梦

    (二)理论创新:第七方物流

    (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创新:木牛流马

    (四)电子商务与网络公共平台创新:物行网

    (五)物物交换创新:物行商城

    (六)金融服务创新:全球物流金融网

    (七)文化创新:关爱物流人、行者、货车司机

   三 鑫亚集团创新发展的启示

  B.10 大连亿达集团的万众金服模式

   一 亿达集团简介

   二 万众金服的基本情况

   三 万众金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万众资本

    (二)“万众+”融资平台

     1.“万众+”融资平台简介

     2.“万众+”的七个特色

     3.“万众+”的功能

     4.“万众+”的业务流程

   四 万众创业场

    (一)万众创业场的目标

    (二)万众创业场的运营思路

    (三)万众创业场的主要特色

    (四)万众创业场的服务

  B.11 众筹网:开启众筹小时代

   一 众筹网:打造最具影响力的众筹平台

   二 探索总结众筹的五大价值

   三 打造用户至上的一流体验

   四 经典案例为众筹行业提供样本

    (一)一场音乐剧众筹:挖掘文化众筹新型融资模式

    (二)县长众筹引发农业众筹的新思考

    (三)为科技创客们“众筹”出梦想的第一桶金

   五 小结

  B.12 中畅公司的新技术创新孵化平台

   一 中畅公司简介

   二 中畅的新技术创新孵化平台优势

    (一)理念创新

    (二)产品创新

    (三)工艺创新

    (四)技术创新

    (五)材料创新

   三 未来中畅发展战略

    (一)聚合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创新力量,提供可靠技术与项目创新源

    (二)打造国内一流中试系统

    (三)行业需求分析与战略咨询服务

    (四)融资支撑

    (五)推广营销

   四 若干政策建议

  B.13 发展清洁能源 打造(近)零碳建筑

   一 前言

    (一)项目背景和意义

    (二)当前光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汉新公司的技术与产品优势

    (一)中温高效平板集热器

    (二)跨季低热损储热水箱

    (三)技术与产品服务总结

   三 系统运行与管理运营模式

    (一)系统运行模式

    (二)运营管理模式

     1.造价成本核算

     2.投资回收期测算

     3.运营模式

   四 零碳建筑能源系统的推广价值

   五 政策建议

    (一)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二)强化能源合同管理

    (三)创新补助办法,壮大绿色产业发展

  B.14 中威明彩打造风光互补微网系统的创新经验

   一 技术优势

    (一)微风发电机

    (二)智能微网管理系统

   二 解决方案及经济价值

    (一)离网供电

    (二)并网供电

    (三)智能型风光互补路灯

   三 大面积推广的重大意义和政策建议

  B.15 后记

 Abstract

 序

城市是国家创新活动的主体区域。提高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基于这种考虑,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的连续研究;从2008年开始出版年度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报告,并以召开年度中国城市创新论坛的形式发布本研究成果,在城市研究领域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本报告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体框架包括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三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搜集了全国600多个城市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形成了本年度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和专项排名。针对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这一年度主题,本报告进行了多项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中关村科技创新规律、设立科技型银行、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欧洲投资基金管理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借鉴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了本报告主题。此外,有一些优秀的研究报告和企业创新案例也一并收入本报告。

Burgelman,R. A. (2015). 24 Prigogine’s Theory of the Dynamics of Far-From-Equilibrium Systems:Application to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reativity,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433.

Bradford,N.,& Bramwell,A. (Eds.). (2014). Governing Urban Economies:Innovation and Inclusion in Canadian City Region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Cooke,P.,& Morgan,K. (1999). The associational economy:firms,regions,and innovation. OU Catalogue.

Da Silva,M.A.P.M.(2012). “A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with Involuntary Spillover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1(7),613-630.

Drucker,P. (2014).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outledge.

Garcia,B. C.,& Chavez,D. (2014). Network-based innovation systems:A capital base for the Monterrey city-region,Mexico.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41(12),5636-5646.

Kim,Y.,& Kim,S. M. (2014,November). The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Commercial Areas b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ity. In ERSA conference papers (No. ersa14p1019).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Lundvall,B. ?. (Ed.). (2010).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Vol.2). Anthem Press.

Nelson,R. R. (1993).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s Academy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 Historical Research Reference in Entrepreneurship.

OECD and Eurostat.(1997). Oslo Manual(2nd Edition). Paris:OECD Publishing.

OECD and Eurostat. (2005). Oslo Manual(3rd Edition). Paris:OECD Publishing.

OECD. (2006).Competitive ci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Paris: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asiah,R. (2011).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and Linkages i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3(2):165-172.

Rajah Rasiah,Thiruchelvam Kanagasundram and Keun Lee.(2012).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Rapidly Developing East Asi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Utterback,J. M.,& Abernathy,W. J. (1975). A dynamic model of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Omega,3(6),639-656.

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

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

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克瑞斯提诺·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弗里曼:《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李继勇、张艳红等:《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6期。

杨平:《欧盟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与美日的比较》,《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年第8期。

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吴贵生、王毅:《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张洁、刘科伟、刘红光:《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1期。

周天勇:《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赵黎明、冷晓明等:《城市创新系统》,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中关村科技园区志》,北京出版社,2008。

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

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指数2014分析报告(摘要)》,http://www.zgc.gov.cn/fzbg/sjbg/96920.htm。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http://www.zgc.gov.cn/zgcsnghgy/gy/69400.htm。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丁志军:《新加坡裕廊岛工业园成功因素分析》,《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23期。

郭胜伟、刘巍:《日本筑波科学城的立法经验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启示》,《中国高新区》2007年第2期。

胡新丽、吴开松:《光谷与硅谷:科技金融模式创新借鉴及路径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9期。

林利剑、滕堂伟:《世界一流科学园产城融合的分异、趋同及其启示——以硅谷与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8期。

刘宁:《大学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

刘芹、张永庆、樊重俊:《中日韩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张江、日本筑波和韩国大德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马永斌、刘帆、王孙禺:《科学园区大学主导与政府主导模式的利弊分析——基于剑桥科学园与筑波科学城的对比》,《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田静、李春玲:《关于促进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年第4期。

万赟:《硅谷模式与中国互联网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2期。

闻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技术扩散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吴汉荣:《以色列科技创业融资政策研究及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0期。

李劲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社会组织作用研究——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第27期。

郭洪:《中关村推动股权众筹制度创新》,《中关村》2015年第8期。

刘克峰:《创新时代筑就中国软件全球话语权——中关村软件园15年“聚变”之道》,《中关村》2015年第8期。

王刚波、孙春欣:《新兴产业创新链分析框架——以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为例》,《工业经济论坛》2015年第1期。

郭洪:《放谈中关村迎接下一波创新创业浪潮要“触摸浪尖引领潮流”》,《中关村》2015年第4期。

于军:《追梦创新驱动的“中关村之路”》,《中关村》2015年第4期。

刘尚高:《中关村核心区中介机构服务创新的启示》,《前线》2015年第5期。

刘克峰:《创新高地 创业沃土——中关村软件园产业生态系统》,《中国科技产业》2015年第5期。

郭洪:《中关村创新创业呈现六大趋势》,《中关村》2015年第6期。

明星、郝加香:《“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沙龙——中关村创新创业分论坛-凤凰岭观山论坛实录》,《中关村》2015年第6期。

张羡岷:《创新驱动“中关村”——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许正中》,《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年第6期。

董微微:《中关村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剖析及启示——基于复杂网络视角》,《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1期。

孙德凤、曹宪章:《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型融资模式研究——以“07中关村中小企业集合债”为例》,《中外企业家》2014年第30期。

刘晓燕:《让创新者有其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股权和分红激励》,《中国人才》2014年第21期。

代婧、于星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系统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7期。

郭洪:《推动中关村科学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

马骏、宗芳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中关村创新示范区的调研》,《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傅利平、周小明、张烨:《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为例》,《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杨建华:《中关村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5期。

陈建国:《行业性社会组织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思考——以中关村的经验为例》,《理论探索》2014年第5期。

梅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体系梳理》,《才智》2014年第24期。

李留宇、于田:《中关村创新政策助力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国际融资》2014年第7期。

李诗洋:《中关村金融再创新:大数据携手互联网金融》,《国际融资》2014年第7期。

董微微:《中关村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剖析及启示——基于复杂网络视角》,《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1期。

李留宇、于田:《以合作创新促进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国际融资》2014年第10期。

王安顺:《坚持创新驱动,中关村要成为全国创新的旗帜》,《中关村》2014年第1期。

王德禄、硅谷:《中关村:以色列三大全球创新高地的比较》,《中关村》2014年第1期。

李研、梁洪力:《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中关村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2期。

刘克峰:《中关村软件园信用园区建设 助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中关村》2013年第10期。

陈聪、李纪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效果评估——以中关村地区为例》,《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

习牧歌:《在新起点上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郭洪》,《中关村》2013年第11期。

李留宇:《中关村:建设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国际融资》2013年第12期。

苟仲文:《中关村: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地》,《求是》2013年第16期。

卢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化发展路径》,《中国信息界》2013年第4期。

李焱:《产业联盟:中关村“创新第三极”》,《投资北京》2013年第8期。

赵英杰:《科技金融政策助力中关村企业创新发展》,《投资北京》2012年第12期。

曾国屏、刘字濠:《创新集群视角对中关村、张江和深圳高新区的比较》,《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6期。

郭万超、朱天博:《中关村创新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角的分析》,《城市问题》2012年第3期。

郭明军、康大臣:《中关村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模式剖析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5期。

郭洪:《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前线》2012年第Z1期。

廖国华、李稻葵、江川:《推进金融创新 缔造科技未来——2012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四》,《中关村》2012年第11期。

刘瑞营:《“中关村指数”首次发布 全面反映中关村创新发展指标》,《中国科技产业》2012年第10期。

赵弘:《提升中关村创新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5期。

李兴伟:《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的举措、问题及对策》,《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第1期。

廖国华:《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第1期。

晓燕:《创新示范 引领未来——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第3期。

赵弘:《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试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3期。

张寒菊、李志祥:《财政金融动员模式探讨——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石岩、赵辉:《创新发展人才支撑——中关村丰台科技园人才强园之路》,《中国高新区》2010年第11期。

赵凤桐:《创新是中关村的灵魂》,《中关村》2010年第6期。

李振国:《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研究:硅谷、新竹、中关村之比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6期。

施勇:《“新政策体系”助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第7期。

傅正华、张耘:《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8期。

梅文智:《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新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调查研究》,《兰州学刊》2010年第9期。

傅首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殷存毅、汤志林:《纵向治理、资源配置与创新网络:中关村与竹科的比较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5期。

王雪涛:《模式创新 政策创新 中关村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2期。

范如国、张鹏飞:《基于“韬”框架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中关村和硅谷为例》,《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龚玉环:《中关村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化及创新风险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8期。

冯海红、王胜光:《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9年第9期。

代瑞红、田敏:《跨国研发对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赵茂琳、张小蒂:《IPOS发售机制的演进趋势及比较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11期。

王汉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9。

王谢勇:《我国股票发行定价效率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戴国强:《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8期。

PwC/2003.Global private equity 2003.

Cumming,Douglas. 2005. Capital structure in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ing:Foreign securities. Advances in Financial Economics,12(1):405-444.

Bessler,Wolfgang,and Andreas Kurth. 2005. Exit strategies of venture capitalists in hot issue markets:Evidence from Germany.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and Business Ventures,10(1):17-51.

Brav,Alon,and Paul Gompers. 2003. The role of lockups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6(5):1-29.

Bessler,Wolfgang,Fred Kaen,and Heidemarie Sherman. 1998. Going public:A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spective. In 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emerging research,eds. Oxford:Clarendon Press.

Bessler,Wolfgang,Christoph Becker,and Daniil Wagner. 2009.“The Desighn and Success of Stock Option Plans for New Economy Firms.”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and Business Ventrues,12(4):1-34.

Bessler,Wolfgang,and Andreas Kurth. 2007. Agency problem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enture-backed IPOs in Germany:Exit strategies,lock-uperiods,and bank ownership.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and Business Ventures,13(1):29-63.

Field,Laura,and Gordon Hanka. 2001. The expiration of IPO share lockups. Journal of Finance,56(2):471-500.

简 介:本书对广州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作了深入分析,对2016年经济走势进行了合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收录了与上述主题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突出专家观点和学术视野,强调广州和珠三角区域特色,既是专家学者探讨宏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又是社会大众了解相关动态和趋势的重要窗口。

作者: 朱名宏 欧江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简 介:本书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更新和完善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设置了创新环境、创新支撑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创新文化力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下级指标。在此基础上,书中采集了全国66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了测评,形成了本年度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和专项排名。此外,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及工业技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1月

简 介:城市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本书提出从效率、健康两个维度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并运用这套评价体系对中国35个主要城市进行了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打破了统计数据的局限,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数据获取方法,并对个别城市进行了进一步的案例剖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供城市决策者参考的建议。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