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回归心灵的安乐——《论语》的智慧图书

SSAPID:101-1162-3650-95
ISBN:978-7-5097-506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普及论语知识的入门书,着重于把论语的智慧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中去解读与阐释,并试图将其置于现代教育、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等领域予以阐释和应用,继而探索其不同角度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旨在拓展其应用领域。全书内容丰富,简明易懂,有寓意有新意,文字深入浅出,兼有科学性和可读性。本书首先是面对初中生的普及型普通读物;其次可面对国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学及教育工作者等其他专业人士;最后面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梁瑾
编 辑:王颉;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在孔子铜像前的话(代序)

 附录二 《论语·学而》通义*

 读《回归心灵的安乐》之感悟

 跋

 跟着老师学《论语》

 说明

 附录一 《论语·学而》首章阐微*

 仁爱篇

  爱满世间 心安自乐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忠诚篇

  真诚信守 和谐共存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为政篇

  政通人和 止于大同*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12 席不正,不坐。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修身篇

  反躬自问 克己修身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1.17 季氏富于周天子的宰相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6.4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8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想、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孝悌篇

  百善孝先 感恩世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18 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教学篇

  教学相长 传习合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从《回归心灵的安乐》中品读梁瑾先生

 附录三 《论衡·问孔篇》辨正*

本书是一本普及《论语》知识的入门书,用清晰浅近的语言,表达深邃而切己的思想,以不同主题分类概括《论语》的主要内容,从道德到政治、从修身到教育,全面缕析《论语》的文化蕴意,旨在引领国人回归传统经典,回归自身的文化血脉。作者志在传承儒家文化,引领读者以《论语》为入口,一窥传统文化之宏富,感受儒家思想的生机。全书内容丰富,简明易懂,有寓意有新意,文字深入浅出,兼有学术性和通俗性。本书为普及性基础读物,首先面对初学者;同时面向国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学及教育工作者等其他专业人士;最后面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所有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