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87

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2009)

SSAPID:101-1151-3077-53
ISBN:978-7-5097-0671-8
DOI:
ISSN:
关键词:

工业化 水平

[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发展到底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工业的差距有多大?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已经走了有多远?这些问题正是本书试图回答的。书中作者在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整体的工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级,并对我国能源、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5个大的门类工业中的15个重点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评价。

相关信息

丛书名:工业化蓝皮书
作 者: 陈佳贵 黄群慧
编 辑:徐小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前言 我们实现工业现代化了吗?

 总论

  第一章 工业发展、行业分类与工业行业现代化

   一 工业发展与工业现代化

   二 工业的行业分类

   三 工业行业现代化及其评价意义

  第二章 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方法

   一 工业行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基本体系

   二 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指数的计算方法

   三 本报告评价对象的选择说明

  第三章 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二 我国十五个重点行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 推进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需解决的问题

 能源工业

  第四章 煤炭工业

   一 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煤炭工业发展态势

    (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态势

     1.煤炭工业增长态势

     2.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的地位

    (三)国内外煤炭工业产业组织演进

   二 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

   三 我国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分析测评

    (一)煤炭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1.世界水平

     2.我国的情况

    (二)煤炭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1.采煤机械化程度

     2.煤矿安全水平

    (三)国际化水平测评

    (四)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1.矿井平均产量

     2.产业集中度

    (五)环保水平测评

     1.煤炭洗选率

     2.矿井资源回采率

     3.矿渣综合利用率

    (六)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四 提高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

    1.进一步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发展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升我国煤炭工业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

    2.继续强化小煤矿治理整顿

    3.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切实提高煤炭生产安全保障能力

    4.加强煤炭企业的节能环保综合治理

    5.加快培育和发展集团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第五章 石油工业

   一 中国石油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1.国际国内石油工业总量增长情况

    2.中国石油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3.国际国内石油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

   二 中国石油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1.石油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2.石油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3.国际化水平测评

    4.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环保水平测评

    6.石油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提高中国石油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积极融入国际市场,不断拓宽石油供应渠道

    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追求可持续发展

    4.加快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5.稳步推进石油企业所有制结构改革

    6.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章 电力工业

   一 我国电力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二 我国电力工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一)电力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二)电力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三)电力工业国际化测评

    (四)电力工业产品组织合理化测评

    (五)电力工业环保水平测评

    (六)电力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测评

   三 我国电力工业分行业现代化水平状况

    (一)电力生产业

     1.火电行业

     2.水电行业

     3.核电行业

     4.风电行业

    (二)电力供应业

    (三)电力设备业

   四 提高我国电力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加快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实现自然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的完全分离

    2.加强统一规划,实现电力工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电价机制,使电价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

    4.优化电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

    5.完善补偿机制,统筹关停地方小火电

    6.增强企业创新,提高R&D支出比重

 高技术工业

  第七章 医药制造业

   一 医药制造业的现代化历程

    (一)世界医药制造业发展态势

     1.总量增长情况

     2.区域市场增长情况

     3.分行业增长情况

    (二)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态势

    (三)国内外医药制造业产业组织演进

   二 我国医药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测评

    (一)医药制造业效率综合测评

    (二)医药制造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三)国际化水平测评

    (四)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五)环保水平测评

    (六)医药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提高中国医药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建立健全医药工业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和产业管制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

    2.大力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产业资源向大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小企业集中

    3.敦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规格

    4.严格制药企业排污标准

    5.积极调整和优化医药产品出口结构

  第八章 通信设备制造业

   一 我国通信设备行业的现代化历程

    1.世界通信设备行业发展情况

    2.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发展情况

   二 我国通信设备行业现代化水平分析评价

    1.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2.技术先进性测评

    3.国际化水平测评

    4.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三 我国通信设备分行业现代化水平状况

    1.移动通信设备行业

    2.光通信设备行业

    3.网络设备行业

   四 国内外通信设备代表企业对比分析

    1.营业收入

    2.销售利润率

    3.研发投入比例

    4.人均销售收入

   五 提高我国通信设备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继续加大对TD—SCDMA产业的支持力度,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国内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格局

    2.积极推动国内通信设备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重视联合研发,走产业联盟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3.促进通信设备企业业务转型,在巩固产品市场的同时,抢占网络优化和运行维护等长期技术服务市场

    4.在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参与发达国家市场的角逐,提升企业综合市场竞争能力

    5.鼓励通信设备企业在实施自己的国际化战略时,与通信运营商携手共同“走出去”

    6.加强通信设备企业的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知名度

  第九章 计算机制造业

   一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

    1.全球计算机制造业发展情况

    2.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评价

    1.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2.技术先进性测评

    3.国际化水平测评

    4.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三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分行业现代化水平状况分析

    1.PC制造业

    2.显示器产业

    3.打印机产业

   四 国内外计算机行业代表企业对比分析

    1.营业收入

    2.销售利润比

    3.研发投入

    4.人均销售收入

   五 提高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引导、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4.倡导产业发展新理念,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

 中高技术工业

  第十章 汽车工业

   一 我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1.中国汽车工业的初创阶段

    2.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阶段

    3.中国汽车工业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阶段

   二 我国汽车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评价

    1.汽车工业的效率测评

    2.汽车工业的技术先进性测评

    3.汽车工业的国际化程度测评

    4.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测评

    5.对我国汽车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改变政府对汽车工业扶持的对象和方式

    2.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创新激励

    3.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全国性的要素和产品市场

    4.加速汽车工业集聚

  第十一章 化学工业

   一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

    1.化学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阶段(1949~1978年)

    2.化学工业体系的结构调整阶段(1979~1992年)

    3.化学工业体系的结构优化阶段(1993~2002年)

    4.化学工业体系的结构提升阶段(2003年至今)

   二 我国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与分析

    1.化学工业总体效率测评

    2.化学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3.化学工业国际化程度测评

    4.化学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化学工业环境保护水平测评

    6.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测评

   三 提高我国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设,提升产业结构

    2.促进化学工业产业链整合,加强化工园区建设

    3.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4.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化学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第十二章 机床工具工业

   一 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发展的历程

    1.机床工具工业的起步阶段

    2.机床工具工业的引进开发与产业化阶段

    3.机床工具工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 我国机床工具工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1.机床工具工业总体效率测评

    2.机床工具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3.机床工具工业国际化程度测评

    4.机床工具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测评

    5.机床工具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提高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建立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

    2.优化机床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机床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引导机床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机床国际化企业

    4.提高机床生产集中度,形成合理的机床工业产业组织

 中低技术工业

  第十三章 钢铁工业

   一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3.加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二 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1.钢铁工业的总体效率测评

    2.钢铁工业的技术先进性测评

    3.钢铁工业的国际化程度测评

    4.钢铁工业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测评

    5.钢铁工业环境保护水平的测评

    6.钢铁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1.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提高钢铁工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2.加快企业重组改造步伐,提高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水平

    3.理顺钢铁工业研发体制,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倡导清洁生产

  第十四章 水泥工业

   一 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水泥工业体系的建立

    2.中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

    3.中国水泥工业数量与质量并重阶段

   二 我国水泥工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1.水泥工业总体效率测评

    2.水泥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3.水泥工业国际化程度测评

    4.水泥工业产业组织合理程度测评

    5.水泥工业环保水平测评

    6.水泥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四 提高水泥工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1.继续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2.落实政策、加强管理,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3.正确认识外资进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4.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企业重组行为

    5.充分认识现代化的动态含义,培育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十五章 船舶工业

   一 我国船舶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

    2.试探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

    3.高速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

   二 我国船舶工业分类与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

    1.我国船舶工业行业分类

    2.我国船舶工业及其子行业现代化测评指标的选取

   三 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测评

    1.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2.技术先进性测评

    3.国际化程度测评

    4.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环境友好性测评

    6.船舶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测评

   四 我国船舶工业分行业现代化水平状况分析

    1.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测评

    2.船舶配套业发展状况测评

    3.船舶拆解与修理业发展状况测评

   五 推进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发展展望

    3.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低技术工业

  第十六章 食品工业

   一 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

    1.平稳缓慢增长阶段(1952~1990年)

    2.食品工业的觉醒阶段(1990~2003年)

    3.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现在)

   二 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1.食品工业效率测评

    2.食品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3.食品工业国际化水平测评

    4.食品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食品工业环保水平测评

    6.食品工业现代化综合评价

   三 我国食品工业分行业现代化水平状况分析

    1.农副食品加工业

    2.食品制造业

    3.饮料制造业

    4.烟草制品业

   四 提高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第十七章 纺织工业

   一 我国纺织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1.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前

    2.20世纪90年代后至21世纪初

    3.进入21世纪

   二 我国纺织行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1.纺织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2.纺织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3.国际化水平测评

    4.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环保水平测评

    6.纺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我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分析

    1.化学纤维制造业

    2.印染业

    3.面料服装业

    4.纺织机械工业

    5.科技改造与信息化建设

   四 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第十八章 造纸工业

   一 我国造纸工业的现代化历程

    1.1949~1976年,恢复波动增长时期

    2.1977~1986年,改革调整时期

    3.1987~1995年,较快增长时期

    4.1996~1999年,严重下滑时期

    5.2000~2007年,高速增长时期

   二 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1.造纸工业效率综合测评

    2.造纸工业技术先进性测评

    3.国际化水平测评

    4.产业组织合理化测评

    5.环保水平测评

    6.造纸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 我国造纸工业分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分析

    1.纸浆制造业

    2.造纸业

    3.纸制品制造业

   四 提高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

 法律声明

《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15个重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与研究》,是继2007年《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之后的第二本“工业化蓝皮书”。在四个现代化中,工业是主导。中国工业发展到底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工业的差距有多大?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已经走了有多远?这些问题正是本书试图回答的。作者对我国整体的工业现代化水平、15个重点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价。在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整体的工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级,并对我国能源、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5个大的门类工业中的15个重点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评价。

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迈克尔·波特、克劳斯·施瓦布等著《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2006》,中译本,锁箭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迈克尔·波特、克劳斯·施瓦布等著《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中译本,锁箭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白颐:《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第1期。

曹建海:《我国石油天然气供需的国际环境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9月8日。

柴洁琼:《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水运管理》2005年第11期。

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陈佳贵、黄群慧、王延中、刘刚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王延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陈佳贵、黄群慧:《论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工业现代化》,《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

陈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陈丽珍:《世界化学工业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化工信息》2006年第2期。

陈小洪:《中国计算机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政策初探》,《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2期。

陈勇、魏忠杰、米立公:《世界煤炭大国煤矿安全生产调查》,《劳动保护》2005年第6期。

陈兆奎、申俊龙:《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第34期。

程望:《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戴维 C.伍德:《澳大利亚煤炭工业的技术进步》,房照增编译,《中国煤炭》2002年第3期;原载World Coal,2003,No.6,6~13。

段文娟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丁钊:《增强我国煤炭企业竞争力的思考》,《中国煤炭》2001年第9期。

冯世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2007年回顾及2008年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2期。

傅琦:《中国石油加工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傅向升:《当前发展化学工业的几点思考》,《现代化工》2007年第1期。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循环经济与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甘肃石油和化工》2006年第9期。

高长明:《为什么水泥海螺没有入围世界水泥6强?》,《中国水泥》2007年第11期。

高长明:《中国跻身世界水泥十强不是梦》,《中国水泥》2003年第1期。

高长明:《生态文明与水泥工业》,《水泥工程》2007年第6期。

高晖、陶永宏、管义锋:《现代造船模式与船舶工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江苏船舶》2006年第4期。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我国水泥行业重组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中国水泥》2007年第11期。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1949~1999)》(第九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国家煤炭工业局行业管理司:《中国煤炭工业——光和热的事业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国矿业》1999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05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0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0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顾宗勤:《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化工技术经济》2005年第1期。

顾宗勤:《我国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化工技术经济》2006年第5期。

关蕴佳:《未来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强调企业自主研发》,2006年1月12日《中国工业报》。

郭克莎:《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与比较优势》,《经济管理》2003年第17期。

郝长江:《化学工业面临的形式与改革、发展的展望》,《化工高等教育》1994年第2期。

何金祥:《试论中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资源科学》2003年第7期。

何世念:《科技创新力是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中国石化》2006年第7期。

胡省三、谭得健、丁恩杰、张申:《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煤炭工业》,《中国煤炭》2002年第3期。

胡兴军:《浅谈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广东造船》2006年第4期。

胡兴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促进措施》,《天津航海》2007年第4期。

胡晓鹏:《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胡尧良:《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第4期。

胡诤:《专家认为世界煤炭业呈现三大发展态势》,2004年11月11日《中国煤炭报》。

黄佩红:《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的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性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1期。

黄淑和主编《中国行业分析报告.煤炭工业:2005》,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黄盛初、胡予红:《国外大煤炭公司经营战略及开采技术发展趋势》,《中国煤炭》2002年第11期。

季建伟:《世界船舶工业的产业转移及我国船舶工业支柱产业的选择》,《船舶物资与市场》2006年第2期。

江小涓等:《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蒋静萍:《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最新排名出炉》,《天然气工业》2005年第1期。

金碚:《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金碚:《新编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003)》,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井志忠、宋宝锋:《俄罗斯电力市场化改革解析》,《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3期

俊俊:《2007年全球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浙江化工》2007年第3期。

康灿华、胡晓军:《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竞争力分析及其提升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柯王俊、李柏洲:《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对策研究》,《学术论坛》2006年8期。

匡跃平:《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第5期。

雷前治:《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2002~2003》,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社,2004。

雷前治:《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2004-2005》,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社,2005。

雷前治:《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2006》,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社,2006。

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李丹:《能源问题: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中国科技财富》2005年第8期。

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

李君发:《对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化工技术经济》2002年第5期。

李廉水、杜占元主编《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科学出版社,2007。

李时椿:《以信息化加速我国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0期。

李晓华:《化学工业“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展望》,《化工技术经济》2006年第8期。

李孝亭:《英国职业安全状况分析》,《中国煤炭》2001年第6期。

李永钧:《中国汽车工业50年回顾》,《上海汽车报》2003年第5期。

林贤郁、方宽等:《中外统计规范概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刘峰:《中国选煤业技术水平的国际比较》,《中国煤炭》2002年第9期。

刘海云等:《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刘建兰、陈亚萍、张东明:《简论21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化工时刊》2000年第12期。

刘雪明:《论韩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刘玉:《2004年钢铁工业集中度比较分析》,2005年7月28日《中国冶金报》。

刘姝威、岳赞、王艳玲、赵心欣:《石油业:财务指标飙升难掩行业发展困局》,2005年6月15日《中国工业报》。

吕桂新:《适度出口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水泥》2005年第5期。

吕政、黄群慧等:《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潘连生:《战略性结构调整——化学工业发展的关键》,《中国石油和化工》2001年第10期。

穆荣平、吴灼亮:《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一)(二)》,《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年第7卷第5期。

OECD:《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金炬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钱松:《世界化学工业展望:总体向良性循环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年第3期。

秦宏伟:《我国数控机床发展现状及方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年第5期。

邱罡、龚敏、易滢婷、张晓亮:《中日韩全球造船业龙头之争》,《中国投资》2007年9期。

冉永平:《电力工业三十年大跨越(经典中国 辉煌30年)》,2008年10月28日2版《人民日报》。

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编《2007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国际化与产业竞争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史清琪、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首钢发展研究院:《国内钢铁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冶金管理》2005年第11期。

司孟华、赵民刚、王翠平:《新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化工》2000年第2期。

宋宜昌:《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上)》,《经济管理》1997年第7期。

宋宜昌:《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下)》,《经济管理》1997年第8期。

孙伯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化学工业发展》,《化学生产与技术》1995年第1期。

孙丽丽:《法国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制药企业的启迪》,《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第11期。

谭双顺:《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

唐晓燕:《我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第4期。

田民波:《平板显示器产业化进展及发展趋势》,《现代显示》2004年第5期。

T.J.奥尼尔:《低品位铁矿山如何保持竞争力》,《矿业工程》2004年第2期。

王才良:《从20世纪的发展看世界石油工业的趋势和动向(上)》,《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4期。

王班:《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船艇》2008年第5期。

王国顺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系统工程》2005年第3期。

王海燕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绩效分析》,《科研管理》2007年第3期。

汪林海、孟庆国:《当代世界机床工业的五个特点和发展我国机床工业的对策》,《管理现代化》2006年第2期。

王庆一:《中国煤炭工业:演变及前景(上)》,《中国煤炭》2001年第1期。

王森涛:《亚洲各国造船业竞争力比较分析》,《船舶物资与市场》2005年第6期。

王维兴:《对钢铁工业能耗现状分析和建议》,2005年8月11日《中国冶金报》。

王薇:《中国食品工业发展(一)》,《食品科技》2005年第6期。

王薇:《中国食品工业发展(二)》,《食品科技》2005年第7期。

王曦:《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的新态势》,《当代石油石化》2007年第3期。

王锡元:《在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改造发展中国造纸机械制造业》,《中华纸业》1999年第5期。

王彦芳:《医药制造业竞争态势分析及战略选择》,《商业时代》2006年第31期。

王燕谋:《中国水泥发展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王燕梅:《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建立》,《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2期。

王延中:《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王育宝、吕璞:《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资源科学》2005年第11期。

王宗军、陈世状:《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

王祖德:《对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的研究》,《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第5期。

吴健:《化学工业发起新一轮重组》,《国际化工信息》2003年第11期。

乌力吉:《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历程及其思考》,《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吴晓玲等:《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竞争力》,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吴灼亮、穆荣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态势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3期。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4世界信息产业概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徐长明:《2008年我国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4期。

徐敏:《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升级与产业增长——基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6期。

徐树滋:《世界机床企业的动态排名》,《制造技术与机床》2007年第8期。

许郁生:《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7年第3期。

许贞平:《船舶工业寿命周期分析和策略选择》,《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荀常柱、伦昕义:《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竞争力比较》,《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第4期。

严和平:《炼油与化工应一体化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工》2004年第2期。

杨嵘:《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石油大学学报》2001年第8期。

杨霞清、汤铭:《高性能计算三道坎》,2006年10月23日(第41期)《计算机世界报》。

杨兆林、潘牧:《国外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现状》,2005年9月20日《中国冶金报》。

杨志刚:《复杂技术学习和追赶——以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约翰·查德威克:《世界煤炭工业100年(1)》,房照增译,康淑云校,载《中国煤炭》2004年第4期。

曾学敏:《水泥工业节能途径研究与西部水泥投资机会》,中国水泥网,2007年10月2日。

曾学敏:《中国水泥驶过快车道》,《中国水泥》2008年第4期。

赵金楼、康正:《我国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

赵英:《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的汽车工业》,《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赵伟宏、杨凯:《回顾钢铁工业“十五”成绩,展望“十一五”发展》,2005年12月31日《中国冶金报》。

张长涛:《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与未来》,《微型机与应用》2007年第2期。

张国宝:《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问题》,《求是》2008年第8期。

张诗高:《中国通信设备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9期。

张文学:《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4期。

张相木:《我国船舶工业的机遇与挑战》,《港口经济》2008年第1期。

张正智:《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编《中国煤炭工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工业发展报告(2004)——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编《中国医药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电子卷编委会编《2007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电子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电子卷编委会编《2006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电子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编《2007中国通信业发展分析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编《2006中国通信业发展分析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中国科学院:《2004高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工作委员会:《2006年度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经济分析报告》,《化工管理》2007年第11期。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学工业年鉴2005/2006》,中国化学工业年鉴社,2007。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学工业年鉴2004/2005》,中国化学工业年鉴社,2006。

中国石油和化工编辑部:《五十年的辉煌:与共和国同步发展的中国石油、石化和化学工业》,《中国石油和化工》1999年第10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中国水泥协会:《中国水泥年鉴(2007)》,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编《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07)》,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编《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4)》,《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部,2004。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7)》,《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部,200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各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发展中的中国船舶工业》,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05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船艇》2006年第3期。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07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船艇》2008年第3期。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7/2008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6/2007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周星、范燕平:《我国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

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周鸿锦:《2007水泥出口概况及政策探讨》,《中国水泥》2008年第4期。

周扬:《中国 印度 日本NSP系统能耗指标比较》,《中国水泥》2007年第8期。

朱超、丁进田、徐会军:《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煤炭》2002年第3期。

朱汝敬、曹友生、张勇慧:《入世后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思路建议》,《中国造船》2003年第3期。

朱彤:《国际分工下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问题与效果评价》,《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16期。

朱小娟:《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业竞争力》,《现代化工》2002年第8期。

简 介:认真总结和梳理我国经济微观主体自主发展与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深入研究和发掘我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资源潜能、市场潜能和体制机制潜能,深刻分析和揭示我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努力探索和阐明避免我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绕弯、受挫的宏观调控参数与应对策略和方法,着力科学施政,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

作者: 刘迎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