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2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Online Commentary Development (2020)
[内容简介] 本报告由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权威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专家力量联合编写,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支持。本书综合运用问卷抽样调查、社交网络大数据挖掘等科学方法,系统总结2019~2020年度网络评论发展态势,全面梳理国内外网络评论研究前沿成果,重点聚焦网络评论发展最新案例议题,立体呈现网络评论发展现状趋势,为网络评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全景参考。
相关信息
基本子库
主编简介
摘要
法律声明
网络评论蓝皮书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2019~2020年中国网络评论研究报告
一 首次面临“信息疫情”,网络评论助力“战疫”
(一)社交媒体评论信息沉浸传播,凸显公众疫情心理压力
(二)“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关注,网络舆论引导稳定社会情绪
(三)社交平台成为官方发布信息的重要阵地,健康教育成为社交平台热点
(四)移动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主渠道,社交媒体疫情信息传播力突出
二 以网络评论为抓手,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一)深刻认识全媒体群众路线战略意义,发挥网络评论聚民情显民意作用
(二)贴近网络评论需求诉求,提高用户聚集度和忠诚度
(三)密切联系网络评论用户,有效促进线下服务转化
三 聚焦内容质量建设,推动网络评论内容供给侧改革
(一)融媒体新闻评论加速发展,显著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
(二)创新重大主题传播,实现用户情感强链接
(三)新基建助力网络评论内容建设,创新网络评论产品形态
四 洞察网络评论用户心态与生活方式,精准刻画三重传播效果
(一)网络评论用户的主流心态
(二)基于生活形态的网络评论用户群体细分
(三)各平台网络评论传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效果
1.社交网络型平台的网络评论更受用户喜爱
2.功能实现型平台的网络评论获得用户积极评价
3.社交网络型平台的网络评论更易触发用户传播行为
五 推动数字治理有法可依,加速形成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一)算法与人工智能治理成为热点,社会公众期待健全数字治理
(二)从受众、用户到共同创造者,公众成为数字治理的深度参与者
(三)健全数字治理体系,促进网络评论多元协同治理
Ⅱ 分报告
B.2 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前沿观点
一 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机构分布
(二)中国网络评论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二 国内网络评论研究的前沿观点
(一)网络评论的传播机制研究
1.网络评论生态特征
2.网络评论生成机制
3.网络评论的影响因素
(二)网络评论的传播效果研究
(三)网络评论的监督管理研究
(四)网络评论的传播渠道研究
B.3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前沿观点
一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知识图谱
(一)国际网络评论研究国家(地区)共现分析
(二)国际网络评论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三)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作者分布
(四)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作者共被引分析
(五)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文献共被引分析
(六)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期刊共被引分析
(七)国际网络评论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二 国际网络评论研究的前沿观点
(一)网络评论的行动领域研究
1.政治传播与公共运动
2.种族主义与难民问题
3.数字时代的新闻业
4.基于互动的电子营销
(二)网络评论的传播效果研究
1.政治竞选的预测作用
2.受众之间两极分化
3.影响新闻感知
4.社会人际支持
5.消遣娱乐功能
(三)网络评论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网络评论的监督管理研究
(五)网络评论的表达形式研究
Ⅲ 专题篇
B.4 融媒体新闻评论与舆论引导力提升研究
一 融媒体新闻评论与舆论引导
(一)融媒体新闻评论
(二)借力融媒体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必要性
1.国内外舆论场更加复杂
2.传媒环境娱乐化与情绪化
3.技术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4.传统评论舆论引导存在局限
5.公众接受状态发生变化
二 融媒体新闻评论发展的现状
(一)总量增多类型丰富
(二)多种向度融合发展
(三)参与主体多元互动
(四)专业媒体占据主流
(五)“时”“效”追求趋向统一
三 融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
(一)借助大数据,提高议题关切
(二)贴近受众,切合接受习惯
(三)注重说理,强调主流价值
(四)符号多元,注重有效表达
(五)联动传播,多种渠道抵达
(六)发展社群,增强受众连接
(七)反馈精准,量化传播效果
四 融媒体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惯性思维,用户意识尚未自觉
2.符号依赖,简单相加替代融合
3.应用浅表,技术赋能有待加强
4.渠道窄化,联动效能未能显现
5.传受划界,多向互动亟待落地
6.引领弱化,主体意识需要重塑
(二)原因分析
1.传播理念尚未升级
2.对舆论复杂性认识不足
3.人才储备不够充分
4.场域稳定受到影响
5.经营转型尚未实现
五 融媒体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融评的舆论引导能力
1.增强引导舆论的自觉性和建设性
2.力求传播内容的生动性和创新性
(二)提升融评的舆论引导效力
1.推进圈层间的观点融通
2.优化传受间的互动体验
(三)汇聚融评的舆论引导合力
1.打通融评传播渠道
2.塑造融评品牌优势
B.5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与中国观点的传播研究
一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与中国观点传播
(一)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及其特征
1.评论主题重大
2.政论题材为主
3.舆论导向鲜明
(二)发展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意义
1.传播中国立场的主要路径
2.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3.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呼应
二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现状
(一)数量增长,重大问题高频发声
(二)议题丰富,纵论国内国际焦点
(三)样态多元,抽象观点生动可感
(四)品牌效应,系列评论扩大影响
(五)技术加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三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设置议题能力偏弱
2.“政”“媒”默契有待提升
3.宣传话语痕迹明显
4.话语体系尚未形成
(二)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内宣思维惯性导致外宣话语体系转变难
(2)核心术语翻译不准确导致核心观点传播难
(3)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传播合力形成难
2.客观原因
(1)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2)文化传统、文化形态存在差异
(3)既有偏见、刻板印象的干扰
四 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优化路径
(一)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环境分析
1.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
2.话语权不平衡始终存在
3.中外媒体关系出现波动
4.技术赋能媒体全面变革
(二)主流媒体对外网络评论的优化路径
1.指导思想:坚持国家立场
2.话语表达:力求“硬”“软”兼备
3.传播策略:立足精准传播
4.运行机制:遵循科学规律
5.传播渠道:打造评论矩阵
6.队伍建设:探索“育”“引”结合
B.6 网络评论对当代年轻人认知塑形与能动行为的影响
一 网络传播时代评论生产的挑战与适应
二 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假设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数据分析法
(三)当代年轻人网络评论接触图景与认知行为呈现
1.网络评论接触图景
(1)受访者基本信息画像
(2)受访者网络评论接触情况统计
2.社会认知状态呈现
3.能动行为意愿呈现
(四)当代年轻人网络评论接触与认知行为的归因分析
1.网络评论接触对社会认知情形的影响
2.网络评论接触对个人能动行为的影响
3.个人认知对个人能动行为的影响
(五)结论与思考
1.研究结果总结及原因分析
(1)网络评论接触普遍,社交媒体平台成主要接触渠道
(2)网络评论参与频繁,理性参与者社会认同感更强
(3)评论二次互动效果欠佳,感性参与者社会认知呈极化现象
(4)有效构筑“感知现实”,认同感需要强化
2.改善网络评论影响年轻人现状的建议
(1)主流媒体的传播矩阵有待完善
(2)网络评论的呈现形式迎合年轻受众偏好
(3)文化创造氛围需更具亲和力
(4)媒介素养教育的全民化和幼龄化急需普及
3.研究局限及展望
(1)样本数量和样本覆盖面受到客观限制
(2)研究方法及价值可借鉴性强
Ⅳ 案例篇
B.7 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网络舆论引导看宏大主题宣传
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舆论引导效果
(一)热度趋势:全网激荡,引爆爱国热情
1.尖峰时刻话题热度空前
2.正面情绪占据绝对主流
(二)覆盖人群:全民参与,青年人空前踊跃
1.呈现“全民热议”传播态势
2.“90后”等新生代群体热情高涨
3.经济发达地区民众获得感突出
(三)主体平台:主流媒体引领,各平台齐聚发声
1.中央及省级媒体强势引导
2.微博平台系话题讨论主阵地
3.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同频共振
二 媒体宣传引导方式及特点分析
(一)仪式化传播提高政治认同
1.分阶段烘托仪式氛围
2.情绪共振实现身份归属
3.融媒直播拓宽仪式场域
(二)切面式角度呈现宏大主题
1.多角度、立体化呈现宏观全景
2.通过主题特写丰富中观横切面
3.下沉关注微观个体的时代故事
(三)柔性化策略转变话语形态
1.以平等视角降低传播姿态
2.以质朴语言消除传播隔阂
3.以政娱融合拉近民众距离
(四)矩阵式传播提升引导效力
1.多级媒体各司其职
2.多端合力,跨平台协作
3.线上线下形成联动
(五)交互手段打造沉浸式场景
1.虚拟场景打造沉浸体验
2.交互设计增强用户参与
3.注重内容的“对话性”
三 对重大主题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启示
(一)策划先行,分阶段做好议程设置
(二)注重“全景观”与“下沉化”相结合
(三)打造矩阵,各级各类媒体各司其职
(四)从“向用户灌输”向“与用户交流”转变
(五)充分发挥技术效能,实现场景化传播
B.8 主流媒体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舆论引导
一 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网上舆论引导情况
二 新冠肺炎疫情舆论引导的新特点及启示
三 如何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
(一)坚持内容为王,巩固主流地位,发挥好“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引领百舸争流
(二)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创新话语表达,不断提升全媒影响力,把握网上舆论主动权、主导权
(三)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播与倡导,营造更理性的舆论环境
(四)把握舆论斗争新特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五)打造引领主流宣传的KOL(指意见领袖),增强主流舆论宣传传播力和影响力
B.9 网络新闻评论赋能脱贫攻坚的特点与展望
一 传播特点
(一)网络媒体为主要载体,紧跟脱贫攻坚宣传节奏波动
(二)地方级媒体担当主力,中央级媒体评论高屋建瓴
(三)全局视角突出,针对多领域建言献策
二 赋能
(一)分析形势,讲清脱贫攻坚发展方向
1.针对专项行动或活动,开宗明义释放重要信号
2.瞄准关键时间点,凝心聚力鼓舞士气
(二)解读政策文件,为有关扶贫工作答疑解惑
1.中央政策文件发布后,解读脱贫攻坚工作方向
2.各部委脱贫攻坚文件下发后,具体建议助力实施
3.各地方扶贫政策文件宣传,巧用当地主流媒体增强影响力
(三)弘扬正气,汇聚脱贫攻坚合力
1.聚焦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2.挖掘问题本质,深究背后成因
3.紧盯扶贫资金使用,助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4.批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四)针砭热点事件,引导舆论方向
1.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助力问题解决
2.澄清谬误,营造理性舆论氛围
3.激浊扬清,还原事件真相为舆情降温
三 展望
(一)信息化浪潮下传播格局多样化,丰富评论形式,助力脱贫攻坚舆论场
(二)全球化背景下不稳定因素增加,加强评论引导反击杂音噪音
B.10 主流媒体网络评论在中美贸易摩擦舆论引导中的角色与作为:以人民系网评为例
一 人民系相关网评基本情况
(一)“钟轩理”评论
(二)“本报评论员”评论
(三)“国纪平”评论
1.单篇有气势
2.系列壮声势
(四)“五月荷”评论
(五)“钟声”评论
1.“可以休矣”系列九评
2.“必将失败”系列九评
3.“看清美方真面目”系列九评
(六)“人民论坛”评论
1.驳——批评“恐美崇美”论调
2.立——坚定中国发展信心
(七)人民网原创评论
1.系列网评批驳“恐美崇美”错误论调
2.系列网评“三论华为事件”
3.系列网评回顾“峥嵘2019”
(八)“两微一端”转化转发的评论
1.在原标题前加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钟声”“人民日报国纪平”等,强化评论的权威性
2.在原标题的基础上增加信息、亮明观点、融入情绪
3.将“人民日报”和观点同时突出
二 重点评论篇目特点分析
(一)“本报评论员”六评中美经贸摩擦升级
1.正面交锋、响鼓重锤,树立开放自信负责任的中国形象
2.驳立交融、相得益彰,有效实现舆论反制和扩大国际共识
3.巧借“外嘴”、事半功倍,极大增强可信性与说服力
(二)“钟声”系列评论
1.集中连续,系列作战
2.精准回击,各个击破
3.立足学理,有理有据
(三)人民网六评“恐美崇美”错误论调
1.切中要害,拨云见日
2.网言网语,贴近网民
3.善用修辞,化繁为简
4.标题统一,形成声势
三 传播效果情况
(一)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相关数据
(二)人民网原创网评相关数据
(三)外媒引用情况
四 启示与思考
(一)把握好“时”,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1.即时而动,反应迅速
2.定时而发,气势凸显
(二)把握好“度”,处理好立论与驳论的关系
1.紧松恰当,不断调整评论基调
2.破立结合,特别讲究驳论技巧
(三)把握好“效”,处理好全媒与分众的关系
1.系列化传播,形成规模效应
2.立体化传播,汇聚矩阵合力
3.差异化传播,寻求优势互补
4.可视化传播,达到吸睛目的
5.社交化传播,加强情感互动
五 结语
Ⅴ 数据篇
B.11 基于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网络评论用户调查
一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确定
(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测试工具
(三)统计分析方法
二 网络评论的九类主流心态
三 网络评论用户的六个细分群体
四 网络评论用户的TGI指数分析
(一)网络评论用户职业特质与组别的对应分析
(二)网络评论用户经济收入与组别的对应分析
(三)网络评论用户文化程度与组别的对应分析
(四)网络评论用户组别与性别交互分析及卡方检验
(五)网络评论用户组别与年龄交互分析及卡方检验
五 网络评论用户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附录:基于VALS模型的网民价值观及生活方式问卷调查
甄别问卷
测量问卷
基本信息
B.12 强效果抑或弱效果:网络评论传播效果调查
一 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二)指标体系
二 网络评论的细分用户群体传播效果
(一)网络评论细分用户群体的认知效果差异
1.网络评论的女性认可度高于男性
2.10~19岁的用户更信任网络评论
3.文化程度较低的用户更易接受网络评论信息
4.较低收入用户的网络评论认可度更高
5.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更加认可网络评论
(二)网络评论细分用户群体的行为效果差异
1.男性更易对网络评论进行传播
2.10~19岁的用户参与网络评论更活跃
3.文化程度较低的用户更易受网络评论影响
4.收入较低的用户网络评论信息传播意愿更强
5.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更易进行信息分享
(三)网络评论传播效果的渠道差异
1.社交网络型网络平台的网络评论更受用户喜爱
2.功能实现型网络平台的网络评论获得用户积极评价
3.社交网络型网络平台的网络评论更易触发用户传播行为
三 不同内容主题的网络评论传播效果差异
(一)科技类网络评论主题更受用户认可
(二)时尚类网络评论主题获得用户肯定态度
(三)娱乐类网络评论内容更易引起用户信息传递行为
附录:网络评论传播效果调查
基本信息
皮书
皮书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