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1)图书
A Study of Marxist Theories of Religion(2011)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讨,分别从基本理论、经典解读、中国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国外情况凭借及本学科研究综述等方面,追根溯源,既有高度的理论思辨和精湛的史实考证,又密切联系实际,反映了该论题的最新成果和现有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总序
特稿专发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进宗教研究的创新与繁荣
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经验
一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 团结广大信教群众
三 建立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五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六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七 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
八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九 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十 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与时俱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原理阐发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二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当密切联系中国实际
三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当关注理论创新
四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我见
一 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思想基础
二 用现实去说明宗教是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立场
三 使信仰摆脱宗教是马克思宗教观的最终目的
从“鸦片论”“幻想论”到“掌握论”
一 “鸦片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
二 “幻想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
三 “掌握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
(一)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宗教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及其作用
四 几点初步结论
无神论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思考的结晶
一 中国哲学史上的无神论
二 西方哲学史上的无神论
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
宗教、有神论、无神论、共产主义与人的彻底解放
一 宗教、有神论、无神论、共产主义概念辨析
1.宗教、有神论
2.无神论
3.共产主义,人的解放
二 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的关系
三 有神论、无神论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
四 相关思考
经典解读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 对宗教研究方法的新概括
二 对基督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论述
三 对“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分析
四 对宗教消亡的哲学—经济学论证
马克思早年宗教观变迁历程探析*
一 中学时代
二 大学时代
三 《莱茵报》时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宗教观及其适用性探讨
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宗教观研究综述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观再诠释
1.《导言》宗教观的具体内容
2.《导言》所论述的是一种宗教还是一切宗教?
3.《导言》所论述的宗教处于何种社会历史背景
4.《导言》宗教观的思想背景
(1)《导言》宗教观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
(2)《导言》宗教观深受宗教世俗化与其他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3)《导言》宗教观是青年黑格尔学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导言》批判基督新教的目的:为德国人民建立人间的幸福生活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观之适用性
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话语形态
一 引言
二 统战话语
三 法治话语
四 意识形态话语
五 无神论话语
六 结语
从“积极引导适应”到“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一 “相适应论”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宗教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经验教训的理论升华
(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曲折历程
(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断的形成
(三)全面准确地把握“相适应”的理论
1.明确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概念
2.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据
3.“相适应”的含义和基础
4.“相适应”需要党、政府与宗教方面共同努力
二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相适应论”发展到新境界
(一)“促进宗教关系和谐”重要思想的提出
(二)从“积极引导适应”到“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对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要求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上要有新的提升
2.“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要充分肯定当代中国宗教的积极作用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和谐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做好信教群众工作
4.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就要充实、完善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和谐的途径和方法
5.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宗教工作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
6.妥善化解宗教关系中的矛盾、冲突
(三)“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得到宗教界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1.佛教方面
2.道教方面
3.伊斯兰教方面
4.基督教方面
5.天主教方面
坚持实践的观点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
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源泉
(一)用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来说明宗教
(二)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宗教
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用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宗教
(二)关键在于改造宗教所颠倒反映的客观世界
三 坚持实践的观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
(一)对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归纳和诠释要以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实践为依据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论
一 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论的形成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要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揭示宗教功能的消极面
2.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出发,提出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论断
3.明确提出宗教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理论体系
二 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社会作用具有积极性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社会作用也有消极性,主要是通过宗教工具功能来体现的,是宗教工具性功能衍生出来的
3.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4.宗教发挥积极或消极作用,关键在国家和社会对宗教的管理和引导
5.全面认识和把握宗教两重性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前提
三 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论的实践价值
宗教五性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一 厚土钟灵:“宗教五性论”孕育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
1.近代以前中国宗教的社会处境
2.中国近代以来宗教的社会处境
二 风云际会:“宗教五性论”提出的现实基础
三 空谷足音:对中国宗教社会特征的持续探讨
四 石破天惊:中国宗教“五性论”的提出和完善
五 百炼成钢:宗教五性论的丰富和发展
六 探索无穷:对宗教五性论的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新疆宗教工作实践中的理论建构初探
一 新疆宗教工作中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慎重稳进”论。
第二,“引导适应”论。
第三,“成熟干部”论。
第四,“非党基层干部”论。
第五,“主要危险”论。
第六,“重中之重”论。
二 新疆地区宗教工作实践中的理论体系建构
三 对新疆地区宗教工作中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
第一,关于“主要危险”论。
第二,关于“非党基层干部”论。
第三,关于“重中之重”论。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成就和经验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
(一)建党前后和大革命时期的探索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结合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升华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探索
(六)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
(七)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成就
(一)引导宗教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二)指导宗教研究走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轨道
(三)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经验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不动摇
(二)始终坚持对宗教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三)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共产党对道教合法性认可的演进*
一 从“天基佛回”到“佛道伊天基”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正一派散居道士的承认与管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于抵御宗教渗透的理论和经验
一 宗教渗透主要表现在思想影响、组织控制和政治颠覆等三个方面,并造成了严重危害
二 造成宗教渗透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宗教自身特点,且相互交叉,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三 宗教渗透事关中国国家和宗教的安全,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抵御宗教渗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宗教政策及其现实意义
一 牢牢把握经典原理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确立
2.实行政教分离
3.坚持各宗教平等原则
4.探索独立自主
5.保护宗教界合法权益,没收宗教财产
三 现实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重要文献
一 新形势、新问题与新探索:6号文件发表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与理论准备
二 新认识、新观点和新要求:6号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一)关于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关于“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三)关于要“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 新实践、新局面和新经验:6号文件与中国宗教工作的新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一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宗教的演进
二 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宗教和谐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宗教和谐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是宗教和谐的前提条件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自身的变化,为宗教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党和政府制定积极的方针政策,为宗教和谐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 结语
文化语境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藏传佛教研究
一 引言
二 东噶·洛桑赤列与马克思主义
1.东噶·洛桑赤列生平事迹
2.藏传佛教活佛与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与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研究
1.历史意义
2.学术价值
四 结语
他山之石
从贝林格的“历史性妥协”战略管窥意共的宗教政策
一 “历史性妥协”战略中宗教政策的现实基础
二 “历史性妥协”战略中宗教政策的思想渊源
(一)葛兰西的初步探索
(二)陶里亚蒂的探索与实践
三 “历史性妥协”战略中宗教政策的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老挝对宗教问题的认识与实践
一 老挝人民革命党对宗教的理解
二 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宗教政策
三 老挝宗教政策的成效及其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学科综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科发展报告*
一 总体观察
二 重要作品介绍
1.经典选编方面
2.学术专著方面
3.论文集方面
三 重要观点介绍
1.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2.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宗教观
3.关于马克思对宗教的世俗化形态、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理论
4.关于苏联共产党的宗教观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
6.关于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7.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传统文化
四 未来展望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中的问题
三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