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7

审美生产主义图书

Aesthetics-producerism : The Economic-philosophical Reconstruction of Marx's Aesthetics in the Consumer Era

SSAPID:101-1079-9202-69
ISBN:978-7-5097-4422-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为马克思美学的经济哲学和关系唯物主义重构,“审美生产主义”力图批判当今全球流布的市场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超越消费主义、文化主义、社会学主义、关系唯心主义及去经济哲学化等理论范式,回应全球化进程中日趋尖锐的社会冲突和生态冲突。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作 者: 刘方喜
编 辑:张倩郢;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代序 什么样的生产主义?

 Abstract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研究:美学经济哲学重构的语境

  第一节 作为反批判的“审美生产主义”与“经济哲学”初辨

   (一)“审美生产主义”辨

   (二)“经济哲学”辨

  第二节 1990年代与2008年危机:全球社会巨变与理论发展新动向

  第三节 消费社会转型与新理论范式、新意识形态

   (一)消费社会: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西方社会新形态

    1.巨型公司与“新阶级”即“服务阶级”的兴起

    2.全球化与美国化

   (二)消费文化: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及新理论范式

    1.消费社会是过度文化符号化的社会,其中商品与符号的差异趋于缩小,经济与文化日趋交融

    2.消费社会文化与经济关系重组另一重要表现为过度图像化,其表征是电子传媒的大规模扩张与信息的高速流动、符号的极度爆发

   (三)消费主义:新意识形态及其社会后果

    1.差异无处不在,平等绝不可能:消费主义泛滥的政治后果

    2.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危害:消费主义泛滥的生态后果

    3.自发性的消失:消费主义泛滥的审美后果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去经济哲学化”

  第五节 作为马克思成熟理论整体的“经济哲学”及其美学向度

  第六节 “关系”唯物主义与经济哲学:美学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重构

   (一)艺术生产之三形象:意识形态的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商业化精神生产

   (二)物质生产之两向度:人与人社会关系、人与物自然关系

   (三)人的本质之两方面:生产力、社会关系

   (四)艺术哲学之五大框架

   (五)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三重关系

   (六)马克思“经济哲学”与“关系”唯物主义的统一及其意义

   (七)本书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审美生产主义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哲学重构及其当代意义

  第二节 双层冲突: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关系”唯物主义哲学的重构

  第三节 去自然化:消费社会的“关系结构(社会关系—自然关系)”的重组

  第四节 再自然化: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剩余价值流转”的结构重组

  第五节 “文化主义”“社会学主义”文艺论的偏失

 第三章 生产的欢乐:审美生产主义的“需求”政治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当代消费社会的“需求结构”重组

   (一)免于匮乏与奢侈消费的大众化

   (二)消费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被制造性、被操纵性

  第二节 “需求”政治经济学的哲学重构及其“生产主义”分析框架

  第三节 “资本主义快感线”与消费主义的审美后果

  第四节 工业社会转型中“生产”与“快感”的剥离

  第五节 消费社会转型中“消费”与“快感”的融合

  第六节 “生产性”辨及“消费主义”文艺论的偏失

   (一)弗罗姆对“生产性”的理解

   (二)文化研究对“生产性”的理解及“消费主义”文艺论的偏失

 第四章 生产者—产品—消费者:审美生产主义的“活动”政治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当代消费社会的“活动结构(生产—消费)”的重组

   (一)社会中心或重心的转移:由“生产”而“消费”

   (二)艺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差异趋于缩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三)过度娱乐化

  第二节 “活动”政治经济学及“生产者—产品—消费者”框架的哲学重构

  第三节 “物质变换”“私人交换”“自由交换”“象征交换”辨

 第五章 自由时间:审美生产主义的“时间”政治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消费社会的“时间结构”重组与“时间”政治经济学的哲学重构

   (一)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自由时间与“游离”

   (二)四种处置方式与资本的历史定位:自由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

   (三)资本处置自由时间方式的当代新特点:剩余劳动时间的“符号化”

   (四)产业转型与剩余价值(自由时间)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分享(流转)

   (五)“符号化剩余劳动时间”的对抗性:依然拒绝分享自由时间(剩余价值)

   (六)闲暇、自由消费时间增加与符号化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的一致性

  第二节 “自由时间”研究现状略述

   (一)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

   (二)消费社会文化研究中的“自由时间”论(1):德波

   (三)消费社会文化研究中的“自由时间”论(2):鲍德里亚

  第三节 “自由时间”与对艺术不同文化形象的再认识

  第四节 时间哲学与经济(价值)哲学、关系哲学、自由哲学的会通

   (一)马克思“时间哲学”的意义

   (二)马克思时间哲学与经济(价值)哲学、关系哲学、自由哲学的会通

    1.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财富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2.在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中,财富是人“实现他劳动能力的物的条件”

    3.“交换价值”反映的是“个人的社会关系”,而“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个人对自然的关系”

    4.财富在物质上是满足超越必要的自然需要的剩余产品、多余产品

    5.财富在时间上就是“自由时间”

    6.自由时间是实现个人两种基本自由的现实条件

    7.主体财富:财富在活动中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人类力量的全面发展”

    8.包括文艺在内的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活动又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

  第五节 生产者—产品—消费者:人—人、人—物双重冲突及其扬弃

  第六节 再论消费主义、接受论文艺观的偏失

 关键词索引

作为美学与经济学在哲学层面的交叉研究,本书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概括出“审美生产主义”理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西方消费社会的转型,而在此转型中,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冲突和生态冲突日趋尖锐,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方法论发生了转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本书所批判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消费主义。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本书试图超越消费主义、文化主义、社会学主义、“关系”唯心主义及去经济哲学化等理论倾向,同时针锋相对地重构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与“关系”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美学的一种经济哲学重构,本书所谓的审美生产主义,在与物质生产、意识形态生产、“生产性的”商业化精神生产这三种生产的联系和区别中,把艺术创造活动界定为“自由的精神生产”“非生产性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自由活动”。根据当代消费社会的诸种新特征,分别从“活动(生产—消费)”“时间(必要的—自由的)”“需求”和“快感(生产性的—消费性的)”“关系(社会性的—自然性的)”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把“自由的精神生产”具体界定为一种“生产”活动、在“自由时间”中展开的活动、满足人的“生产性需求”并产生“生产的欢乐”的活动、存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活动。最后,在“生产者—产品—消费者”的分析框架中,本书强调,存在于艺术自由的精神生产中的自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跟和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相互规定的。在全球化消费时代对马克思美学的经济哲学重构,具有极其广泛的意义。

50卷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苏〕B.II.托尔斯蒂赫等著《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温恕:《精神生产与社会生产——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

〔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庆出版社,2007。

〔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许宝强、渠敬东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美〕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美〕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62。

〔美〕约翰·杜威等著《自由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

〔英〕F.A.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英〕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三联书店,2003。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美〕艾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法〕埃米尔·涂尔干(原译为“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

〔英〕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

刘方喜选编《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T.B.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

〔美〕J.K.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美〕J.K.加尔布雷思:《加尔布雷思文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美〕埃里希·弗罗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

〔美〕埃里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三联书店,1988。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局,2001。

〔美〕比尔·麦吉本等著《消费的欲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英〕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商务印书馆,2006。

〔英〕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法〕让·鲍德里亚(中译本原译为“尚·布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法〕让·鲍德里亚(中译本原译为“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6。

〔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0。

〔法〕罗兰·巴特、让·鲍德里亚等著《形象的修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法〕皮埃尔·布迪厄:《遏止野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三联书店,2007。

〔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央编译局,2001。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法〕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法〕达尼埃尔·罗什:《平常事情的历史——消费自传统社会中的诞生(17世纪初~19世纪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法〕罗歇·苏:《休闲》,商务印书馆,1996。

〔美〕葛凯(Karl Gerth):《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出版社,1988。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重庆出版社,1990。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三联书店,2002。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9。

于光远:《经济学札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band 26/1,Dietz Verlag Berlin 1965.

Angus Walker:Marx:His Theory and its Context,London:Rivers Oram Press,1978.

Alvin W. Gouldner:The Two Marxis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Fred Hirsch:Social Limits to Growth,Routlege & Kegan Paul Ltd 1977.

Robert E.Babe:Cultural Studies and Political Economy:Toward A New Intergration,Lexington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