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

民族政治辑刊(第四辑)图书

Studies of Ethno-National Politics Vol.4

SSAPID:101-1079-0638-56
ISBN:978-7-5201-1100-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对民族政治相关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做出持续、全面而有深度的考察和学理辩论。希望展现学界专业化的民族政治学术训练成果,避免情绪化和脸谱化的表达;希望展现并阐释不同层面的民族政治诉求,为不同的民族政治话语之间的沟通对话搭建平台;倡导培育多种学术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术创新与学术对话;希望借此走出民族问题“污名化”或“麻烦化”的认识误区,加强民族政治研究的学术自主与自信。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青觉
编 辑:桂芳;伍勤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序言

 编委会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1 回顾与展望:中国民族政治学研究述评*

   一 发轫与繁荣:民族政治学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时期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思想初步确立时期

    (三)中国民族政治学的专业化研究阶段

   二 采借与争鸣:民族政治学相关专题研究

    (一)民族政治主体研究

    (二)民族政治关系研究

    (三)民族政治参与研究

    (四)民族政治文化研究

    (五)民族政治发展研究

    (六)学术争论的热点议题

   三 反思与展望:中国民族政治学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反思

     1.民族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不清晰

     2.民族政治学的相关概念不清

     3.民族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缺乏

     4.民族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不够明确

     5.针对民族政治研究中的国内外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均衡

     6.对民族政治现实问题研究不够

     7.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争论不够

    (二)中国民族政治学科发展的未来展望

  2 分析折中主义:构建中国民族政治学理论的新视角

   一 阶级与民族:民族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政治理论

    (二)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政治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其他学派的民族政治理论

   二 观念与运动:民族政治中的民族主义

    (一)原生主义

    (二)现代主义

    (三)族群-象征主义

    (四)后现代主义

   三 符号与环境:民族政治中的文化主义

   四 多维与统一:民族政治中的多元主义

    (一)价值多元主义和事实多元主义

    (二)文化多元主义和交互多元主义

    (三)多元民主理论

   五 制度和框架:民族政治中的结构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

     1.葛兰西、阿尔都塞、勃兰扎斯的政治结构主义

     2.斯维奇、巴伦和奥康纳的经济结构主义

     3.加尔通、弗兰克、桑托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二)韦伯式的结构主义

    (三)综合性结构主义

   六 利益和理性:民族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七 分析折中主义:构建中国民族政治理论的新视角

  3 浅谈民族研究中的镜像化现象及其应对*

   一 民族研究中的镜像化

    (一)文本镜像

    (二)专家镜像

    (三)文件镜像

    (四)事件镜像

   二 民族研究镜像化成因分析

    (一)民族事象或事实的变动性、复杂性

    (二)研究者立场、价值取向与方法方面的问题

   三 民族研究中镜像化应对

  4 多源流视角下民族政策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多源流理论及其修正

    (一)多源流理论的原理

    (二)多源流理论的局限

   三 民族政策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假设

   四 台湾地区民族政策变迁的多源流分析

    (一)促成原住民族条款“入宪”的多源流要素构成

     1.民族问题源流

     2.民族政策源流

     3.民族政治源流

    (二)促成原住民族条款“入宪”的多源流要素汇合

     1.民族政策之窗的开启

     2.民族政策“企业家”的积极活动

   五 结论

 民族权力(利)与民族主义

  5 联合国少数民族平等权确认与保障研究*

   一 防止与惩治灭绝种族罪

    (一)《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出台

    (二)《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实践

     1.司法实践

     2.防止种族灭绝的特别行动计划

     3.设立防止种族灭绝罪行问题特别顾问制度

    (三)结合保护的责任与冲突预防理念,更加强调种族灭绝预防

   二 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禁止与治理

    (一)《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的出台及其实施

    (二)反对种族歧视公约出台及其实践

     1.《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出台

     2.履约机构、相关机制和举措

   三 联合国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的基本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一)时代性与现实导向的结合

    (二)刺激-反应性主导与前瞻性的凸显

    (三)保障具有系统性

    (四)保障实践中的内在矛盾与能力不足

   四 基本结论

  6 当代少数人群体特殊政策:理论依据与法律来源*

   一 世界少数人群体特殊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从形式平等迈向实质平等的阶梯

    (二)弥补历史欠账,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二 国际法律来源

    (一)相关文件

    (二)主要内容

     1.优惠还是特殊措施

     2.少数人群体政治等基本权利

     3.关于少数人群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

   三 区域及国别法律规定

    (一)少数人群体的政治等基本权利

    (二)少数人群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

  7 边缘与救赎:边缘民族的权力之争*

   一 认同、边缘与民族主义

   二 救赎:以宗教为主要皈依

   三 结论: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8 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透视*

   一 极端民族主义的单向度误区

   二 国家民族主义治理的限度

   三 公民民族主义的现实困境

   四 族裔民族主义的多维系统性难题

   结论

 民族自治与治理

  9 民族区域自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了什么?*

   一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争论的一些背景

   二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三 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

   四 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

   五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

   六 要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

  10 共建共治共享: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来源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现实应用

    (一)国家政权机关协商

    (二)党内、党际协商

    (三)社会协商

    (四)公民基层协商民主

   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下的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

   四 民族自治地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内涵

    (一)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自治制度一起构成“共建、共治”框架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共建、共治”的沟通对话机制

    (三)民族文化和传统制度是“共建、共治”的润滑剂

    (四)多元社会主体是“共建、共治”的主体

    (五)社会共享、民族和谐是“共建、共治”的目的

   五 结语

  11 俄罗斯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背景、特点与反思*

   一 俄罗斯民族管理机制转型的背景

    (一)更有力应对民族问题的需要

    (二)更有效完善与落实民族管理构想的要求

    (三)提高民族事务管理绩效的要求

   二 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的内涵、特点与趋势

    (一)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的内涵

     1.民族管理制度、法律与政策转型

     2.民族事务管理机构转型

    (二)俄罗斯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的特点与趋势

   三 俄罗斯民族事务局与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

    (一)俄罗斯民族事务管理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二)民族事务局功能中的民族事务管理内涵

    (三)民族事务管理工作成效

    (四)俄罗斯民族事务局及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的影响

     1.有利于俄罗斯民族管理机制的完善

     2.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

   四 俄国内对俄罗斯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转型的反思及建议

  12 长治久安视阈下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

   一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意义重大

   二 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三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对策

  13 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内地城市*

  14 对民族团结进步中“进步”的认知与现实价值审视*

   一 如何认知民族团结进步中的“进步”

   二 当前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宗教影响泛化影响人们对相关信教民族群体的看法

    (二)民族民粹情绪影响民族团结

   三 凸显“进步”的时代价值

   四 结语

  15 民族团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

   一 “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对统一多民族国情的认知与民族团结思想的初步提出

   二 “民族团结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团结思想与政策核心

   三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时期搞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与重心

  16 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

   一 从融合到交融

   二 准确、全面理解“互嵌”

   三 打破分层结构是根本

   四 着力改善从业结构

   五 社区环境的互嵌需慎重

    (一)居住结构的互嵌不应当孤立进行,而应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的基础上协同推进

    (二)居住互嵌需要打破的是妨碍民族交往、对现代生活进步和发展形成障碍的“社区环境”,而不是全部的民族聚居和杂居

    (三)注重相互接纳和包容的软环境建设

  17 系统论视域下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特质、构架和方法*

   一 城市民族工作的特质

    (一)整体性

    (二)层次性

    (三)关联性

    (四)开放性

   二 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的结构

    (一)文化系统层次及要素

    (二)法制系统及其要素

    (三)组织系统及其要素

    (四)信息系统及其要素

   三 当前城市民族工作的系统审视

    (一)城市民族工作的新特征

    (二)城市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系统方法

    (一)树立城市民族工作的全局观和层次观

    (二)构建一体多元的城市民族文化

    (三)完善城市民族工作的法制体系

    (四)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的组织体系

    (五)实现城市民族工作的数据化治理

  18 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

   一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二 中华民族不等同于汉族

   三 中共阐释的中华民族

   四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五 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

  19 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一 什么是正确的民族观?

   二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 当前中国民族工作中的“人心政治”建设:意义、经验与路径*

   一 加强“人心政治”建设的意义

   二 新时期“人心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在教育宣传中争取人心

    (二)在经济发展中赢得人心

    (三)在制度保障中稳定人心

   三 当前加强“人心政治”建设的路径

    (一)“人心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两个结合”

    (二)“人心政治”建设需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的“四个认同”

    (三)“人心政治”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

    (四)“人心政治”必须依法建设,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进程

  21 历史书写中的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

   一 民族主义史观:欧洲中心论及其批判

   二 非西方社会的历史书写:西方中心论与民族主义

   三 国家建构中的历史书写

   四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历史书写

   五 结论

 “一带一路”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22 全球社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 费孝通先生的全球社会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

   二 海上丝绸之路与环南中国海区域社会体系

   三 区域命运共同体与“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23 “一带一路”国家愿景与新疆沿边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机遇:国家安全与地区发展的协调共进*

   一 “一带一路”国家愿景的提出

   二 抓住机遇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谋求对新疆具体而多样的支持

    (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国家战略为中心拟定地区发展战略方向与目标

    (二)在具体实施环节上,主动求得国家相关的配套战略支持

    (三)发挥地方能动性,以新疆为基点,发挥国家经济发展桥梁与国家安全桥头堡作用

   三 以愿景为基点,处理好沿边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安全协调共进关系

    (一)安全观问题上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绝对性指导地位,以之统领新疆建设、发展、稳定与国家安全问题

    (二)从国际政治角度,应更加善于利用国际政治平台,利用国际组织、国际论坛等场合,熄灭国内不稳定因素的外部地区导火线

    (三)正视并防范发展与安全方面可能存在的阶段性矛盾与问题

    (四)从新疆发展和安全的理论高度重视区内高层人才缺乏的问题

    (五)适时寻求国家支持,协调中央与地方各级力量,争取国家级新区政策在新疆落地

  24 中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 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 全面认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三 正确处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十二个关系

   结束语

  25 跨界民族的政治:一个新的研究视域*

   一 跨界民族政治研究的兴起:成因与核心概念

   二 西方跨界民族政治研究:主要视角与争论

    (一)跨境民族研究的安全视角及其争论

    (二)民族冲突视角下的民族离散者

    (三)所在国政治视角中的民族离散者

    (四)网络政治视野下的跨界民族

   三 进一步讨论与结论

  26 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多维空间与空间构设*

   一 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多维空间

    (一)国家疆域或“领土”是国家认同形成的地理空间

    (二)共同利益是国家认同形成的价值空间

    (三)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是国家认同形成的情感空间

    (四)制度结构是国家认同形成的规范空间

   二 边疆的国家属性与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的构设

    (一)国家的边疆与中国疆域的一体化

    (二)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构设的历史逻辑与现代展开

    (三)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构设的基本要件

   三 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构设主体间的关系及边疆的认同问题

    (一)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构设的主体

    (二)各主体间的关系模式与边疆地区的认同问题

    (三)以国民身份为核心的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的构设路径

本书致力于对民族政治相关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做出持续、全面而有深度的考察和学理辩论。希望展现学界专业化的民族政治学术训练成果,避免情绪化和脸谱化的表达;希望展现并阐释不同层面的民族政治诉求,为不同的民族政治话语之间的沟通对话搭建平台;倡导培育多种学术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术创新与学术对话;希望借此走出民族问题“污名化”或“麻烦化”的认识误区,加强民族政治研究的学术自主与自信。

[1]Hans J.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原版影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3]〔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曹亚斌:《边疆与边境:时代背景下的概念分析》,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orld/zlwj/20150311122080.html。

[6]〔美〕乔尔·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7]冯建勇:《民国边疆政治实践中的“民族自决”之讨论》,《领导者》2014年第12期。

[8]殷之光:《去边疆:意识形态危机下的全球秩序及新疆问题》,《文化纵横》2015年第2期。

[9]Fredrik Barth.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10]〔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11]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12]〔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3]〔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吕卓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15]〔英〕以赛亚·伯林:《民族主义:出人意料的力量》,秋风译,http://www.vankeweekly.com/bbs/?p=355012。

[16]〔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学愚:《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佛教》,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

[18]黄剑波、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以云南福贡基督教会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19]〔美〕拉塞尔·哈丁:《群体冲突的逻辑》,刘春荣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20]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

[22]〔印度〕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

[24]〔美〕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高鸿钧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5]Brachette F.Williams. A Class Act:Anthropology and the Race to Nation Across Ethnic Terrain,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18(1989),pp.4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