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5

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f Beijing Center for Industrial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5)

SSAPID:101-1073-8172-82
ISBN:978-7-5201-006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产业的横向分布视角对北京市产业安全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包括我国物流产业安全指数设计与实证、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北京市顺义空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GVC下京津冀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本书可为北京市开展产业安全评价工作、及时准确地进行产业安全预警和产业安全防范及控制相关风险、制定产业政策与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文兴 卜伟
编 辑:冯咏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1 我国物流产业安全指数设计与实证

  1.1 引言

  1.2 文献回顾

  1.3 物流产业安全观

   1.3.1 物流产业安全的界定

   1.3.2 物流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1.4 物流产业安全评价指数设计

   1.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4.2 数据标准化

    (1)物流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2)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

    (3)物流企业盈利能力

    (4)物流服务满意度

   1.4.3 评价指数合成

  1.5 物流产业安全先行指数设计

   1.5.1 先行指数的定位

   1.5.2 先行指标的数据来源

   1.5.3 指标一致性分析

   1.5.4 先行指数的合成

    (1)权重方案

    (2)指数基本计算模型

    (3)指数计算结果

  1.6 结论与建议

 2 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1 引言

   2.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2.1.3 理论基础

    (1)会展经济的含义

    (2)会展经济的功能

    (3)会展经济形成的基本条件

   2.1.4 研究方法

  2.2 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

   2.2.1 会展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2.2.2 会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2.3 会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2.2.4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2.2.5 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提高

  2.3 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3.1 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会展集聚效应优势不明显

    (2)市场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3)展馆配套设施不完备

    (4)品牌建设不充分

    (5)面临国内外会展城市的竞争

   2.3.2 制约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原因

    (1)会展业主管行政机构缺失

    (2)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3)缺乏扶持意识和相应的优惠政策

    (4)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

  2.4 基于钻石理论的北京市会展经济竞争优势分析

   2.4.1 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条件

    (1)首都城市、世界城市定位的区位优势

    (2)GDP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3)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

   2.4.2 国内市场的需求条件

   2.4.3 相关支持性产业

    (1)完备的会展产业链

    (2)服务认知水平整体提升

   2.4.4 机遇

    (1)WTO机遇

    (2)奥运机遇

    (3)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机遇

   2.4.5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1)政府高度重视

    (2)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3)良好的会展产业发展机制和保障机制

  2.5 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定位及对策建议

   2.5.1 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定位

    (1)北京市会展经济的发展目标

    (2)北京的城市定位

    (3)其他定位要素分析

   2.5.2 国外典型会展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欧洲会展名城——德国汉诺威

    (2)美国会展之都——拉斯维加斯

    (3)亚洲会展之都——新加坡

   2.5.3 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着力培育和建设会展产业集聚区

    (2)明确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

    (3)改进会展硬件,提升服务软实力

    (4)健全会展业融资政策体系

    (5)加强培养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

    (6)大力发展世界级的品牌展会

    (7)优化会展资源配置

    (8)采取适合的城市会展国际化促销策略

  2.6 结论

 3 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3.1.2 概念框架

   3.1.3 研究方法

   3.1.4 创新点

   3.1.5 研究意义

  3.2 文献综述

   3.2.1 全球价值链层面下的产业升级

   3.2.2 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3.3 GVC下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理论路径

   3.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路经

    (1)流程升级

    (2)产品升级

    (3)功能升级

    (4)链条升级

   3.3.2 电子信息产业的GVC分布

  3.4 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在GVC中的定位

   3.4.1 位置界定的理论分析

   3.4.2 实证过程与检验

    (1)显著性检验

    (2)自相关检验

    (3)多重共线性检验

   3.4.3 实证结果分析

  3.5 结论与政策建议

 4 北京市顺义空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4.1.2 文献综述

    (1)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2)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的主要因素

    (3)空港城的产业结构分布

   4.1.3 研究方法、理论与工具

    (1)研究方法

    (2)相关理论

    (3)PEST-SWOT分析工具

  4.2 顺义空港城现代服务业PEST-SWOT分析

   4.2.1 PEST分析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环境

    (4)技术环境

   4.2.2 SWOT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会

    (4)威胁

   4.2.3 PEST-SWOT矩阵

  4.3 著名空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4.3.1 美国纽约现代服务业发展

    (1)丰富的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促进新城建设

    (2)健全的汽车销售租赁和特色化的电话停车服务

    (3)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服务体系

    (4)机场周边发展全面的服务业,满足各种消费需求

   4.3.2 英国伦敦现代服务业发展

    (1)商务办公楼宇林立,会议会展业聚集发展

    (2)公共服务业健全发展,成为最适宜居住地

    (3)连接北美和欧亚的枢纽服务中心区

   4.3.3 荷兰阿姆斯特丹现代服务业发展

    (1)荷兰将史基浦机场周边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机场、政府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机场周边服务业的开发

    (3)史基浦机场周边服务业聚集了大量的企业总部

    (4)史基浦机场周边分销配送中心云集

   4.3.4 发展启示

    (1)重点开发临空服务业,遴选高端化业态

    (2)深度挖掘地区历史文化,拓展文化产业链

    (3)整合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建交通网络枢纽

    (4)完善生活配套服务

    (5)商务园区集聚,促进商业发展

    (6)适时调整发展策略,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的变化

    (7)以新城发展为带动,促进空港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4 顺义空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4.4.1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发展特色航空服务业

    (1)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发展特色航空物流业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2)依托现有航空产业优势,推动发展航空相关服务业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4.4.2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1)延伸汽车制造业链条,发展汽车高端服务业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2)拓展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装备制造相关服务业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3)解析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打造创新电子信息服务业基地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4)融聚区域关键优势,构建特色金融产业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5)借医疗旅游之势,筑国际中国特色医疗产业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4.4.3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化、规范化、多元化发展

    ·具体发展领域

    ·发展措施

   4.4.4 完善与升级社会公共服务业

    (1)科教服务:科技教育质量升级工程

    (2)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升级工程

    (3)文体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完善工程

    (4)就业服务:就业保障体系完善工程

  4.5 结论与展望

 5 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

  5.1 引言

  5.2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现状

   5.2.1 京津冀区域金融规模

    (1)经济货币化程度逐年增高

    (2)金融规模存在梯度差落

   5.2.2 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

    (1)银行业发展状况

    (2)证券业发展状况

    (3)保险业发展状况

   5.2.3 京津冀区域金融效率

  5.3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5.3.1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1)金融发展不平衡,区域联动效应有待提升

    (2)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偏低

    (3)区域信息不对称,金融政策缺乏差异性

   5.3.2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成因

    (1)区位因素

    (2)经济因素

    (3)政策因素

  5.4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互动机理分析

   5.4.1 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

   5.4.2 产业升级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理

  5.5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互动实证分析

   5.5.1 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1)产业层次结构不断提高

    (2)区域内产业存在互补性

   5.5.2 模型和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

    (2)EG协整检验

    (3)Granger因果检验

    (4)误差修正模型ECM

  5.6 京津冀区域金融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建议

   5.6.1 促进区域金融互动,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5.6.2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积极变差异为机遇

   5.6.3 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发挥金融引导作用

   5.6.4 加强产业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金融实力

 6 GVC下京津冀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2.1 GVC与NVC文献综述

   6.2.2 产业升级理论及主要制约因素

   6.2.3 NVC与产业升级

   6.2.4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NVC与产业升级

  6.3 GVC下京津冀制造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6.3.1 GVC与NVC的联系与区别

   6.3.2 NVC下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因素

   6.3.3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升级中存在的缺陷

  6.4 基于NVC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制造业升级理论模型

  6.5 基于NVC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制造业升级路径

   6.5.1 流通主导型企业驱动的升级路径

   6.5.2 转移集聚企业共同驱动的升级路径

   6.5.3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驱动的升级路径

 摘要

 前言

 《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5)》编委会

本书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紧密围绕北京市产业安全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前沿性、专业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研究,旨在为产业安全与发展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和智力支持。本书从产业的横向分布视角对北京市产业安全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共分为六章,分别是我国物流产业安全指数设计与实证、北京市会展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北京市顺义空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GVC下京津冀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开展产业安全评价工作、及时准确地进行产业安全预警和产业安全防范及控制相关风险、制定产业政策与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1]卜伟、谢臻、段建宇:《我国银行产业升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2]卜伟、易倩:《OFDI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0期。

[3]蔡进:《建立损害预警机制与维护物流产业安全》,《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第15期。

[4]蔡一帆、童昕:《GVC下的文化产业升级:以大芬村为例》,《人文地理》2014年第3期。

[5]蔡勇志:《GVC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5期。

[6]曹文梁、胡选子:《基于GVC的产业升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1期。

[7]陈建华:《京津冀一体化与金融合作》,《中国金融》2014年第2期。

[8]陈静雅:《基于价值链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升级策略探析》,《商业时代》2013年第20期。

[9]陈向军、田志龙:《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0]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经济纵横》2001年第9期。

[11]储祥银:《会展与城市经济间关系研究:以北京为例》,《商业研究》2009年第9期。

[12]崔健、刘东、王帆:《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京津冀为例》,《西南金融》2012年第4期。

[13]崔平、金孟安:《我国会展业现状调查及分析》,《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6期。

[14]董金玲:《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5]杜金岷、田晖:《金融集聚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北京及渤海湾地区为例》,《南方金融》2014年第6期。

[16]杜龙政、刘友金:《GVC下产业升级与集群式创新发展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12期。

[17]杜文宏、黄忠东:《广西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18]段文娟、聂鸣、张雄:《GVC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19]方忠:《国内外会展经济理论现状》,《企业经济》2009年第4期。

[20]方忠权、刘松萍、林翰:《会展经济研究回顾与未来方向》,《广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

[21]高杰英、游蕊:《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分析:信贷的扩散与极化》,《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7期。

[22]耿良:《我国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3]龚晓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4]关娜、吴永祥:《临空产业发展特色与现实探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5]郭将、杨芹芹:《上海市金融发展对其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2期。

[26]侯汉坡、邱菀华:《论北京市的会展产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7]胡晓:《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28]黄大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第16期。

[29]黄群慧:《“新常态”下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30]黄晓勤、张小蒂:《浅谈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商业研究》2002年第1期。

[31]贾若伦:《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金融资本作用 推动产业升级》,《国际金融》2014年第5期。

[32]蒋三庚:《CBD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3]蒋志敏、王喜富、李孟刚:《物流产业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物流技术》2008年第10期。

[34]荆林波、吕萍:《关注中国物流产业安全》,《中国储运》2008年第2期。

[35]蓝庆新:《论GVC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6]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3期。

[37]李杰:《对会展业带动系数的理性分析》,《经济纵横》2007年第9期。

[38]李晶玲:《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华北金融》2015年第9期。

[39]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0期。

[40]李孟刚:《中国物流产业安全问题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12期。

[41]李晓江、王缉宪:《航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2期。

[42]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城市问题》2009年第5期。

[43]李智玲、王树兰:《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会展业的目标定位》,《城市问题》2010年第12期。

[44]梁燕君:《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

[45]刘伯超:《基于对外开放环境下的我国物流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物流技术》2014年第7期。

[46]刘鶄、施曼、韦倩青:《由GVC转向NVC——我国沿海代工企业产业升级新路径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8期。

[47]刘仕国、吴海英、马涛、张磊、彭莉、于建勋:《利用GVC促进产业升级》,《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

[48]刘仕国、吴海英:《利用全球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

[49]刘松萍:《国际会展经济扫描》,《中国会展》2003年第17期。

[50]刘筱柳:《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体系分析》,《软科学》2008年第9期。

[51]刘玉荣:《从被动嵌入到主动构建——GVC视角下产业升级的新路径》,《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10期。

[52]刘志彪、于明超:《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学海》2009年第5期。

[53]刘志彪、张杰:《从融入GVC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54]刘志彪、张少军:《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55]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业及其集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要素与实现机制》,《中国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56]刘志彪:《重构国家价值链: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7期。

[57]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8]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4期。

[59]卢明华、李丽:《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理研究》2012年第10期。

[60]马涛:《GVC下的产业升级:基于汽车产业的国际比较》,《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

[61]马勇、何莲:《城市会展品牌构建与创新策略》,《商业研究》2009年第9期。

[62]毛蕴诗、吴瑶:《企业升级路径与分析模式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3]梅述恩、聂鸣:《嵌入GVC的企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科研管理》2007年第4期。

[64]潘素昆、袁然:《不同投资动机OFDI促进产业升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14年第9期。

[65]钱方明:《基于NVC的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4期。

[66]尚永胜:《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7]申明浩、杨永聪:《基于GVC的产业升级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7期。

[68]宋江飞、张劲松:《产业集群升级中的路径依赖与聚变效应契合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69]涂颖清:《新形势下对我国产业升级路径的探讨》,《求实》2011年第4期。

[70]汪淼、周其明:《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浅探》,《开放导报》2011年第6期。

[71]王发明:《GVC下的产业升级:以我国光伏产业为例》,《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72]王国盛、王晨姝、李文玉:《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结构》,《中国金融》2011年第8期。

[73]王海杰、吴颖:《基于区域价值链的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4期。

[74]王建平、汤文灿:《GVC下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第6期。

[75]王岚、李宏艳:《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2期。

[76]王泠一:《发展上海会展经济的对策研究》,《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77]王生辉、孙国辉:《GVC体系中的代工企业组织学习与产业升级》,《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

[78]王晓文、张玉利、王菁娜:《会展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一个以创业活动为传导路径的观点》,《旅游科学》2011年第4期。

[79]王轶、李凯琳、李晓辉、韩畅、吴难:《首都会展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80]魏士洲:《会展经济发展对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影响研究》,《江苏商论》2011年第5期。

[81]邬春仙、牛小慧:《会展业首都经济的朝阳产业——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调查报告》,《调研世界》2003年第5期。

[82]邬晓霞、李青:《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测度与评价》,《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83]吴德进:《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84]吴丰华、刘瑞明:《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85]武玉英、李俊涛、蒋国瑞:《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理论模型及发展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2期。

[86]许啸尘、蔡仲芳:《关于会展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

[87]杨欢进、王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期。

[88]杨亚琴、王丹:《国际化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89]杨勇:《关于会展经济效应若干基本问题的辨析》,《旅游学刊》2009年第10期。

[90]袁平红、杨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物流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物流科技》2010年第1期。

[91]岳中刚、刘志彪:《基于渠道控制的国内价值链构建模式分析:以苏宁电器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6期。

[92]张纯、诸文峰:《会展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2期。

[93]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94]张国胜:《GVC驱动下的本土产业升级》,《财经科学》2009年第6期。

[95]张杰、刘志彪:《需求因素与全球价值链形成——兼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封锁型”障碍与突破》,《财贸研究》2007年第6期。

[96]张杰、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与中国企业升级》,《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97]张娟:《香港会展经济发展及对内地的启示》,《商业研究》2004年第16期。

[98]张少军、刘志彪:《GVC模式的产业转移》,《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1期。

[99]张少军、刘志彪:《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从全球价值链走向国内价值链》,《经济管理》2013年第8期。

[100]张向阳、朱有为、孙津:《嵌入GVC与产业升级》,《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

[101]张艳辉:《GVC下长三角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102]甄明霞、欧阳斌:《会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助推器》,《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103]周晓艳、黄永明:《GVC下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04]周煜、聂鸣:《基于GVC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7期。

[105]朱晴睿:《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服务商:中国的下一个25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浅析》,《上海企业》2005年第3期。

[106]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经济地理》2009年第6期。

[107]Elisa Giuliani,Carlo Pietrobelli and Roberta Rabellotti,“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World Development,2005,4.

[108]G.Gereffi,“Shift in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net”,American Behavior Scientist,2001,44(10).

[109]G.Geriffi,“Development Model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hina and Mexico”,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9,1.

[110]G.Geriff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

[111]Humphery J.,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2002,36(9).

[112]Kaplinsky,R.,“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What can h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2).

[113]Luiza Bazan,Aizbeth Navas Alemán,“The Underground Revolution in the Sinos Valley:A Comparison of Upgrading in Global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s”,In Hubert Schmitz,eds,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2004.

[114]P.Gibbon,“Upgrading Primary Production:A Global Commodity Chain Approach”,World Development,2001,2.

[115]UNIDO,“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2: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