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1

当代港澳研究(2014年第2辑)图书

Studies on Hong Kong and Macao

SSAPID:101-1063-8930-22
ISBN:978-7-5097-699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最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研究及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广汉 黎熙元
编 辑:高启;王凤兰;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屋安民:迈向二十一世纪——香港长远房屋政策白皮书》,1998(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孙名扬就特区政府房屋政策在香港立法会致辞》,200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2年施政报告》,201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3年施政报告》,201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香港2030年规划远景与策略”最后报告》,2007年7月。

Aablers,M.B.ed.(2012). Subprime Citi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ortgage Markets. Chichester,Sussex:Wiley-Blackwell.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IEBS,2000),Asian Financial Crisis:Causes and Development.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0.

La Grange,A. and Pretorius,A.(2005)Shifts along the Decommodification-commodification Continuum:Housing Delivery and State Accumulation in Hong Kong. Urban Studies 42,2471-2488.

Quigley,J.M.(2001)Real Estate and the Asian Crisi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10(2),2001:129-161.

哈佛专家小组:《香港医护改革:为何要改?为谁而改?美国哈佛专家小组分析报告》,1999年。

食物及卫生局:《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医疗改革咨询文件》,http://www.fhb.gov.hk/beStrong/tc_chi/consultation/consultation_cdhcr_cdhr.html。

食物及卫生局:《医保计划,由我抉择:医疗改革第二阶段咨询文件》,http://www.myhealthmychoice.gov.hk/tc/fullConsolDoc.html。

食物及卫生局:《医保计划,由我抉择:医疗改革第二阶段公众咨询报告》,http://www.myhealthmychoice.gov.hk/tc/fullConsultReport.html。

新力量网络,2011年,《医保计划,提供选择:香港医疗改革第三号报告书》。

Bauhinia Foundation Research Centre. 2007.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of Hong Kong’s Future Health Care. http://www.bauhinia.org/publications.htm.

Leung,Gabriel M.,and John Bacon-Shone. 2006. “Health Financing Reform,” in Gabriel M.Leung and John Bacon-Shone(eds),Hong Kong’s Health System:Reflections,Perspectives and Visions.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pp.339-96.

Mercer. 2011. Treating the Wounds of Hong Kong’s Health Care Systems.

Ramesh,M.,and Ian Holliday. 2001. “The Health Care Miracl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Activist State Provision in Hong Kong,Malaysia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Social Policy. Vol.30(4):637-51.

Yuen,PP. 1999. “Health Care Financing in Hong Kong:A Case for Tax-Based Financ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Vol.14:3-18.

Yuen,PP,and Gould,DB. 2006. “Rational Rationing of Health Services: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Charging and Financing Health Servic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12,6,pp.4-6.

Arnstein,S.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35):216-224.

Davidson,A.,From Subject to Citizen:Australian Citizenship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Kress,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Rethinking a Curriculum of Communi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6(32):185-196.

Snow,D and Benford R.D.,Ideology,Frame Resonance,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1988(1):197-217.

Yip Po-keung,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Hong Kong:Constraints,Problems and Risks,in Li Pang-kwong,ed.,Political Order and Power Transition in Hong Kong(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7.

陈景辉:《本土的希望——回梁启智》,载明报通识网LIFE,2007年10月26日。

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刑慕寰、金耀基合编《香港之发展经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刘兆佳:《过渡期香港政治》,香港广角镜出版公司,1996。

龙应台:《香港,你往哪里去?——对香港文化政策与公民社会一点偏颇的观察》,见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6。

吕大乐、陈健民:《在家庭与政治社会之间:香港民间社会的构成》,载陈祖为、梁文韬编《政治理论在中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吕烈丹:《不再在精英的口袋里——利东街运动对文物保育概念的启示》,《明报》2007年2月7日。

马国明:《菜园村抗争运动揭示香港媒体与时代严重脱节》,香港独立媒体,2011年2月11日。

杨森:《香港压力团体与政治团体的政治角色》,载郑宇硕编《香港政制及政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7。

周八骏:《集体回忆的政治分野》,载《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

Friedmann,John.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SAGE,London,Beverly Hills and New Delhi),1986(17):69-83.

Gill,Stephen and David Law.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Perspectives,Problems and Policies.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8.

Lui,Tai-lok and Stephen W.K.Chiu.The Structuring of Social Movements in Contemporary Hong Kong.China Information,1997(1-2):97-113.

Neuman,W.Lawrenc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Ramo,Joshua Coo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London: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4.

Skelton,R..Hong Kong:Colonial City to Global City to Provincial City?Cities,1997(14/5):265-271.

Turner,Victor. From Ritual to Theatre: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NY:PAJ Publications,1982.

阿尔蒙德、加布里埃尔·A.、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

艾伦、约翰、朵琳·玛西、迈可·普瑞克:《骚动的城市:移动/定居》,王志弘译,(台北)群学,2009。

鲍曼、齐格蒙特:《个体化社会》,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蔡荣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蔡志祥:《节日、民间宗教与香港的地方社会》,《历史与文化:香港史研究公开讲座文集》,香港:香港公共图书馆,2005,第67~95页。

陈健民:《走向公民社会》,(香港)上书局,2010。

陈茜:《香港的民间传统风俗》,见王庚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下册),(香港)三联书店,1997,第841~857页。

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丁学良:《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韩冬雪:《社会管理谨防落入西方陷阱》,《人民论坛》2011年第21期。

赫茨菲尔德、迈克尔:《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修订版),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华夏出版社,2009。

何迪、鲁利玲:《反思“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htm.2011.访问时间:2012年4月30日。

吉登斯·安东尼:《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杰克曼、罗伯特·W.:《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刑慕寰、金耀基合编《香港之发展经验》,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卡斯特、曼纽尔:《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拉比诺、保罗:《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拉波特、奈杰尔、琼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华夏出版社,2009。

龙炳颐:《香港的城市规划》,见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上册),(香港)三联书店,1997,第211~279页。

吕大乐:《冲击立法会超出和平抗争范围》,(香港)《信报》2010年1月19日。

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Sachsenmaier,Dominic,Jens Riedel:《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郭少棠、王为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沙森、丝奇雅:《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斯雄:《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塔罗、西德尼:《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5。

特纳、维克多:《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行为》,刘珩、石毅译,民族出版社,2007。

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王绍光:《体制自觉和体制自信》,《社会观察》2010年第12期。

王新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夏循祥:《论公共参与作为一种公民教育——以香港利东街居民的社区参与运动为例》,《思想战线》2010年第2期。

夏循祥、陈健民:《论无权者之权力的生成:以香港利东街居民运动为例》,《社会》2014年第1期。

夏瑛:《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社会》2014年第1期。

徐永光:《2008,中国公民社会元年》,《NPO纵横》2008年第4期。

亚历山大、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余汝信:《香港,1967:文化大革命漩涡中的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2。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7。

赵启正、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新世界出版社,2010。

郑杭生:《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郑杭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周平:《香港的政党与政党政治》,《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

朱健刚、陈健民:《抗震救灾: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契机?》,《二十一世纪》2009年第8期。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莫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

〔美〕郝伯特·西蒙:《当今世界的组织、市场与公共行政》,张千帆译,《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岑剑梅:《反思法在现代社团治理中的意义——兼评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诉中国足协案》,《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高炳坤:《论澳门特区合作主义治理的演变与发展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2期。

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梁上上:《论行业协会的反竞争行为》,《法学研究》1988年第4期。

刘风景:《界分审判权与团体自治权的理论模式》,《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

刘祖云:《澳门社团政治功能的个案研究》,《当代港澳研究》2010年第1期。

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宁锐:《公益产权:保卫谁的奶酪》,《中国发展简报》2006年12月24日。

苏永钦:《经济法的挑战》,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信春鹰、张烨:《全球化结社革命与社团立法》,《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

王晓、何艳华:《由反思法视角构建社会团体监督机制》,《企业家天地》2005年第6期。

武鹏、陈圻:《论社团组织在信用生成中的作用》,《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2期。

张莎莎:《“小政府”与“大社会”的法律思考》,《理论导刊》2004年第6期。

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朱传一:《中国民间公益组织自律与互律之路》,《学会》2004年第12期。

Nuno Mendonca et al,《博彩辉煌十年》,汇媒体有限公司,2013。

澳门博彩监督协调局,http://www.dicj.gov.mo/web/cn/frontpage/index.html。

《澳门手册》出版委员会:《澳门手册:澳门日报五十五周年特刊》,《澳门日报》2013。

王五一:《“赌权开放”与澳门博彩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张作文:《澳门博彩业市场结构变迁与绩效变化》,《大珠三角论坛》2008年第1期。

Zhang R Zabihollah R Zhu J G.Corporate Philanthropic Disaster Response And Ownership Type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Response To The Si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91(1):51-63.

Carroll,A.B.,1979,A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497-505.

Braymer,S. and Millington,A.(2005a)Profit Maximization VS.Agency:An Analysis Of Charitable Giving by UK Firm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9:517-534.

DaliMa & W.L.Parish,Tocquevillian Moments: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by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Social Forces,2006,Vol.85(2):943-964.

Useem,M.Marketand,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8,30(2):77-88.

Brown.W.Helland E and smith J.K.,Corporate Philanthropic Practices,Journal Of Corparate Finance 2006,12:855-877.

Galaskiewicz J.,An Urban Grants Economy Revisited:Corporat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in the Twin Cities,1979-81,1987-89.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

Brammer S.,Millington A.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Philanthropy: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61(1):29-44.

〔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黄煜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497~505页。

《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历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邓佩渝:《台湾企业与社会公益概况报告》,华夏出版社,2002,第71页。

杨团、葛道顺:《公司与社会公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01~109页。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第99页。

徐雪松:《企业慈善行为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62~71页。

周超:《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研究——领域、资源、途径》,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第16~19页。

辛建生:《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理念与路径探析》,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第18~23页。

杨团、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58~63页。

赵曙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慈善责任研究》,《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第100~105页。

田雪莹、蔡宁:《企业捐赠行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0期,第60~63页。

罗党论、应千伟:《政企关系、官员观察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验》,《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第5期,第74~83页。

张同龙:《企业捐赠动机考察“自利”还是“利他”——来自中国12个城市1268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第2期,第279~287页。

贾明、张喆:《高管的政治关联影响公司慈善行为吗?》,《管理世界》2010年第4期,第99~113页。

陈宏辉、王鹏飞:《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民营企业为例》,《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第17~24页。

郭剑花:《中国企业的捐赠“自愿抑或摊派”——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12年第8期,第49~59页。

葛道顺:《我国企业捐赠的现状和政策选择》,《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第120~123页。

赵晓琴、万迪昉:《影响中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省域空间相关的角度》,《软科学》2011年第5期,第120~141页。

田志龙、邓新明:《企业政治策略形成影响因素——中国经验》,《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1期,第51~60页。

许小念、栾静:《政务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与青岛、成都两地专家谈创新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务环境》,《四川日报》2006年7月10日。

夏利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81~95页。

山立威、甘犁、郑涛:《公司捐款与经济动机——汶川地震后中国上市公司捐款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第51~61页。

黎熙元、杜薇、余文娟:《港澳资企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亚太经济》2012年第4期,第136~141页。

田雪莹、叶明海:《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综述——现实发展和理论演进》《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1期,第60~63页。

李敬强、刘凤军:《企业慈善捐赠对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5·12”地震慈善捐赠为例》,《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6期,第161~166页。

冯建、程文莉:《企业捐赠的经济动机与影响因素:综述与启示》,《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第138~141页。

黄敏学、李小玲、朱华伟:《企业被“逼捐”现象的剖析:是大众“无理”还是企业“无良”?》,《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第115~126页。

陈宏辉:《战略性慈善捐赠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2期,第38~39页。

费显政、李陈微、周舒华:《一损俱损还是因祸得福?——企业社会责任声誉溢出效应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4期,第74~98页。

田志龙、高勇强、卫武:《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第98~106页。

赵炼钢:《企业生命周期及战略应用》,《企业研究》2002年第7期,第23~25页。

田雪莹、叶明海:《企业慈善捐赠的动机、结构及管理分析——来自2006年长三角地区企业的数据》,《中国经济60年》,2009,第201~214页。

任浩、徐雪松:《从“自利”到“他利”:论企业慈善捐赠的十大动因》,《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6期。

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第99~105页。

梁建、陈爽英、盖庆恩:《民营企业的政治参与行为、治理结构与慈善捐赠》,《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第109~118页。

汪凤桂、欧晓明、胡亚飞、彭镇:《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对345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第67~74页。

周延风、罗文恩、肖文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消费者个人特征和价格信号的调节》,《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3期,第62~69页。

张广玲、黄慧化、郭志贤:《企业慈善行为(捐款和捐时)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868~872页。

蔡宁、沈奇泰松、吴结兵:《经济理性、社会契约与制度规范——企业慈善动机问题研究综述与扩展》,《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64~73页。

钟宏武:《企业捐赠作用的综合解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第75~83、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