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1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图书

Social Dynamics of China's New Rural Cooperatives

SSAPID:101-1057-7188-59
ISBN:978-7-5097-797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建树:一是从新经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合作社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相背离的现象进行阐释,指出“嵌入式发展”是当前合作社的基本特征;二是提出用“村庄吸纳合作”与“大社区信任”作为分析概念分别阐释村域合作社与跨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三是论证合作社发展中信任建构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为合作社跨地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立足异质性的社员基础,分析专业性合作社与综合性合作社的发展格局与发展前景。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赵晓峰
编 辑:任晓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代序 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实践:结构社会学,抑或行动社会学?

 后记

 索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心主题与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评述:制度/功能/模式

  第三节 研究进路、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一 研究进路

   二 理论资源

   三 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与表述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概念界定

   三 表述框架

 第二章 “嵌入式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的动力机制

   一 政策诱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外在驱动力量

   二 阶层驱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量

   三 外发促内生: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嵌入农村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合作社产业分布特征

  第三节 嵌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合作社运行机制

   一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与农民利益结构分化

   二 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民参办合作社的意愿

   三 不同阶层农民参办合作社的行动能力

  第四节 嵌入村庄派系势力结构的合作社发展机制

   一 村庄里的宗族与派系

   二 宗族派系对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五节 嵌入行政体制的合作社项目运作逻辑

  第六节 嵌入庇护关系网络的合作制度变迁机制

   一 参与合作社发展的多元利益主体

   二 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庇护关系网络的形成机制

    (一)第一重庇护关系

    (二)第二重庇护关系

   三 庇护关系网络的实践形态及其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

   四 庇护关系网络存在的社会基础

  第七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学整体意象

 第三章 “村庄吸纳合作”:村域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

  第一节 先锋村的农民与农民的组织化

   一 先锋村的宗族与派系

   二 先锋村的村庄治理

   三 先锋村的农民分化

   四 先锋村的农民组织化

  第二节 阶层分化、派系竞争与村域合作社发展

   一 阶层分化对合作社社员结构的影响

   二 阶层分化对合作社制度安排的影响

   三 合作社发展中的派系平衡与派系竞争

   四 不断被抛出的派系:谁来承担合作社项目运作失败的责任

   五 走向对立面的派系:瓦解合作社的关键力量

  第三节 骨干社员与普通社员的关系及其生成机制

   一 支配性控制:合作社发展中骨干社员的经营管理策略

   二 依附性获益:合作社发展中普通社员的策略选择

  第四节 合作社与村两委的关系生成及演变机制

   一 村庄里的利益分化与农民精英的组织参与

   二 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与村庄利益结构的分化

   三 稀缺资源的争夺与不同利益主体矛盾的激化

   四 关系整合谜团的清晰与派系竞争格局的形成

   五 人格化的项目运作机制与精英较量的迷雾

   六 村域合作社的发展困境与双方关系整合失败的实践启示

  第五节 嵌入社会文化中的农民精英行动逻辑

   一 结构中的行动者: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

   二 村庄里的“政治人”:非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

   三 合作抑或冲突: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的互动逻辑

  第六节 “村庄吸纳合作”:村域合作社的“命”与“运”

 第四章 “社区滋养组织”:跨村合作社何以可能

  第一节 一个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生机制

   一 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的发展历程

   二 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的发生轨迹

   三 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发生、发展机制的初步阐释

  第二节 合作社里的农民理想与小农生产合作的现实

   一 合作社理想与小农生产合作现实的碰撞

   二 迈向“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

  第三节 社区支持金融:从参办小额信贷业务到创办资金互助业务

   一 从与公司合作办理小额信贷业务到自办资金互助业务

   二 超越农村金融研究的社会学传统

   三 合作社放贷制度创新的一般特征

   四 义利之辨、推己及人与合作文化的孕育

  第四节 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农业何以可为

   一 “一家两种”的小农生产机制

   二 蒲韩有机农业联合社发展有机农业的基本经验

   三 合作社发展有机农业的“关系学”

  第五节 合作社创新运作机制的实践特色

   一 对政府资源的有限利用

   二 超越村庄社会结构约束的运作机制创新

   三 盈余分配机制创新的实践特色

   四 关联式合作与网络制衡机制的创设特色

   五 合作社管理机制创新的实践特色

  第六节 合作组织与合作制度变迁的社会机制

 第五章 “组织再造社区”: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独守阡陌与舞出人生:不断成长的妇女力量

   一 在合作社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妇女力量

   二 农村妇女力量兴起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人才回流与乡土重建:快速增加的返乡青年

   一 青年返乡的个案呈现

   二 青年返乡参办合作组织的初始逻辑

   三 乡梦缘何难圆

   四 合作社助推青年成长

  第三节 孝道重构与老有所依:居家养老的农村老年人

   一 蒲韩乡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的实践经验

   二 合作社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的内在逻辑

   三 “活有所依”的农村老年人

  第四节 阶层再造与阶层整合:逐渐壮大的农村中间阶层

   一 农村中间阶层的兴起

   二 合作社:再造农村中间阶层的组织载体

  第五节 多元参与与合作共治:日益完善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一 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二 合作社: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日益完善的重要力量

  第六节 合作社对社区的“反哺”机制与“再造”功能

 第六章 “回归社会”: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道路的方向选择

  第一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时代特征与本土特质

   一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时代特征:与人民公社制度的比较分析

   二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本土特质:与日韩台综合农协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的社会属性与制度变迁

   一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会员制”困境

   二 “回归社会”:新型农民合作社何以突围

   三 基于农民规则意识与合作权能的组织制度创新路径

  第三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启示与理想图景

   一 信任建构、制度变迁与农民合作社跨地域发展

   二 社员异质性、利益关联性与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展

 文前辅文

本书的主要建树:一是从新经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合作社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相背离的现象进行阐释,指出“嵌入式发展”是当前合作社的基本特征;二是提出用“村庄吸纳合作”与“大社区信任”作为分析概念分别阐释村域合作社与跨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三是论证合作社发展中信任建构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为合作社跨地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立足异质性的社员基础,分析专业性合作社与综合性合作社的发展格局与发展前景。

〔爱尔兰〕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美〕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陈朝翔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年。

〔美〕罗伊·普罗斯特曼、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6期。

〔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

〔美〕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美〕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载《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法律出版社,1998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蔡洪滨、周黎安、吴意云:《宗族制度、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曹锦清:《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0期。

长子中:《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凸显五大问题》,《人民论坛》2011年第33期。

陈柏峰:《“气”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

陈畅:《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农户间收入差距明显》,光明网(www.gmw.cn),2012年8月21日

陈方:《农村妇女走向农业市场的调查与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3期。

陈洁:《妇女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状况、问题与建议——四川仁寿县清见柑橘协会和清见果业合作社案例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

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4期。

陈少明:《忍与不忍——儒家德行伦理的一个诠释向度》,《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陈思颖、强子珊:《定性研究应以理论创新为旨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B03版。

陈锡文:《发展家庭农场不能硬赶农民走》,《南方都市报》2013年6月13日。

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1期。

程士强:《金融社会学的中国传统——对费孝通农村金融研究的阐释与重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储小平、李怀祖:《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治理》,《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崔宝玉、李晓明:《资本控制下的合作社功能与运作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邓军蓉、祁春节:《公司领办型合作社与社员的订单安排及履约分析——以湖北省宜昌市柑橘合作社为例》,《农村经济》2011年第1期。

狄金华、钟涨宝:《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经营活动中社会资本的运作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丁晓云、张力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全省平均每村有3个以上》,《吉林日报》2013年1月25日。

董慧:《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迎法下乡与结构混乱》,《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费孝通:《推己及人》,《读书》1999年第12期。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a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b年。

冯仁:《村民自治走进了死胡同》,《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1期。

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以“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2期。

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符平:《市场的社会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高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4期。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高晓红:《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学术界》2006年第5期。

高原:《市场经济中的小农农业和村庄:微观实践与理论意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12期。

郭云贵:《大学生地域认同对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郭云南、姚洋、Jeremy Foltz:《宗族网络、农村金融与平滑消费:来自中国11省77村的经验》,《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1期。

何安华、邵锋、孔祥智:《资源禀赋差异与合作利益分配——辽宁省HS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分析》,《江淮论坛》2012年第1期。

贺雪峰:《论村级权力结构的模化》,《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贺雪峰:《退出权、合作社与集体行动的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胡必亮:《关系共同体》,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必亮、刘强、李晖:《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基本理论、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商务印书馆,2006年。

黄家亮:《乡土场域的信任逻辑与合作困境:定县翟城村个案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黄珺:《信任与农户合作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8期。

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黄祖辉、邵科:《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金微:《河北易县2万亩麦田抛荒 农民称“种小麦亏钱”》,《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10月16日。

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金一虹:《从“草根”阶层到乡村管理者——50例农村女性管理者成长个案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6期。

景跃进:《“行政”概念辨析——从“三权分立”到“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9期。

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孔祥智、金洪云、史冰清等:《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

孔祥智、史冰清、钟真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百社千户调查》,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

寇浩宁、李平菊:《村庄派性与派系:两种组织形态及其形成机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结果——东韩村案例: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演进》,《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李汉卿:《自主与参政:日本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1900~1975)》,法律出版社,2012年。

李林艳:《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寻访新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李培林:《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变革》,《求是》2013年第15期。

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李祖佩:《论农村项目化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李祖佩:《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4期。

廉如鉴、张玲泉:《“自我主义”抑或“互以对方为重”——“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的一个尖锐分歧》,《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林坚、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

林滢、任大鹏:《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化现象探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0年。

刘老石:《合作社实践与本土评价标准》,《开放时代》2010年第12期。

刘少杰:《陌生关系熟悉化的市场意义——关于培育市场交易秩序的本土化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刘婷:《不同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路径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

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楼栋、仝志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发展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和相关案例的分析》,《开放时代》2010年第12期。

卢锋:《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陆学艺:《培育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9期。

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陆学艺、张厚义:《农民的分化、问题及其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1年第1期。

罗家德、李智超:《乡村社区自组织治理的信任机制初探——以一个村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例》,《管理世界》2012年第10期。

罗家德、孙瑜:《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罗晓华、郭正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基础与制度设置》,《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马丽岩:《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马彦丽:《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识别和判定》,《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3期。

马彦丽、孟彩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兼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毛丹、任强:《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a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b年。

梅志罡:《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均衡性村治》,《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

孟颖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障碍构成原因探析——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阈》,《西北人口》2011年第3期。

宁二:《尤努斯之外,小额贷款的中国出路——永济富平小额贷款模式调查》,《南风窗》2010年第2期。

潘劲:《妇女参与合作社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妇女在合作社治理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6期。

祈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角色、优势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0期。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任大鹏、于欣慧:《论合作社惠顾返还原则的价值——对“一次让利”替代二次返利的质疑》,《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邵科、徐旭初:《成员异质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影响——基于浙江省88家合作社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申端锋:《农民行动单位视域中的小亲族》,《江海学刊》2007a年第4期。

申端锋:《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与三农问题的转型》,《中国发展观察》2007b年第10期。

石嫣、程存旺、雷鹏、朱艺、贾阳、温铁军:《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兴起相关性分析——基于“小毛驴市民农园”社区支持农业(CSA)运作的参与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宋丽娜:《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孙琼欢、卢福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竞争》,《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孙亚范、余海鹏:《立法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机制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研数据》,《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2期。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

谭同学:《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0年。

唐宗焜:《合作社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唐宗焜:《合作社真谛》,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4期。

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万江红、梁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绩效的社会资本分析》,《探索》2010年第6期。

汪和建:《超越纯粹经济理论——韦伯经济社会学探索的思想历程与现代意义》,《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汪和建:《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汪力斌、姜邵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妇女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绍光:《不应淡忘的公共决策参与模式:群众路线》,《民主与科学》2010年第1期。

王曙光:《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兼评胡必亮等著〈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4期。

王星:《利益分化与居民参与——转型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理论转向》,《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王勇:《青年成长与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王忠武:《试论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同经济学的基本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韦伯:《支配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温铁军:《合作社实践中形成的三个基本经验》,《人民论坛》2006年第17期。

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第7期。

温铁军:《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发展趋势》,《中国合作经济》2011年第1期。

吴彬、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益贫性及其机制》,《农村经济》2009年第3期。

吴宏洛、范佐来:《农村妇女的贫困与反贫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吴瑞财:《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1期。

吴毅:《何以个案,为何叙述》,《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

武东生:《“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2期。

武广汉:《“中间商+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夏纪军:《公平与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邢成举:《耕地抛荒与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5~6期

熊万胜:《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基于组织能力的产权安排》,《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

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5期。

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

徐雪高、马九杰:《农村各阶层“知沟”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

徐勇:《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农民组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燕红忠、刘建生:《晋商信用制度启示》,《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杨灿君:《合作社中的信任建构及其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基于浙江省Y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杨国枢:《华人社会取向的理论分析》,载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社会心理学》(上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杨华、欧阳静:《阶层分化、代际剥削与农村老年人自杀》,《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树森:《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2期。

杨团:《借鉴台湾农会经验 建立大陆综合农协》,《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杨团:《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杨团、孙炳耀等:《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突破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杨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杨宜音:《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叶敬忠、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应星:《“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应星:《“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于水:《多中心治理与现实应用》,《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苑鹏:《“公司+合作社+农户”下的四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析——从农户福利改善的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4期。

苑鹏:《合作社与股份公司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翟学伟:《报的运作方式》,《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张静:《土地使用规则不确定:一个法律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士杰:《专业合作社: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张雪莲、冯开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权分割的博弈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

张颖、任大鹏:《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从合作社的真伪之辩谈起》,《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理性选择》,《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8期。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赵晓峰:《公域、私域与公私秩序:中国农村基层半正式治理实践的阐释性研究》,载周晓虹、谢曙光主编《中国研究》2013年秋季卷总第18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赵晓峰:《农民合作:客观必要性、主观选择性与国家介入》,《调研世界》2007年第2期。

赵晓峰:《找回村庄》,《学术界》2012年第6期。

赵晓峰:《重读税费改革: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的视角》,《人文杂志》2010年第3期。

赵晓峰、付少平:《通过组织的农村社区文化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赵晓峰、韩庆玲:《政策诱导与阶层驱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双重动力机制分析》,《农村经济》2013年第1期。

赵晓峰、何慧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2期。

赵晓峰、孔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嵌入式发展及其超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赵晓峰、王艺璇:《阶层分化、派系竞争与村域合作社发展》,《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3期。

赵晓峰、钟琴:《权利二重性:解读农民自杀的一个视角》,《青年研究》2012年第1期。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古籍出版社,2003年。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甄砚:《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郑丹:《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状况探究》,《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4期。

郑杭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郑也夫:《信任与社会秩序》,《学术界》2001年第4期。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社会》2012年第1期。

周立:《谁来支付合作社的成本?》,载贺雪峰主编《三农中国》2005年第7辑。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朱晓阳:《“延伸个案”与一个农民社区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Burchardt,T. & Hills,J.Financial Services and Social Exclusion,Insurance Trends,1998(7).

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1985.

Jean.C.Oi,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J.S.Ettema,F.G.Kline,Deficits,Differences,and Ceilings:Contingent Cond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4,No.2,April,1977.

Larry E.Greiner: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 Grow,Harval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1972.

Polanyi,K.,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oston,MA:Beacon Press,1944.

Polanyi,K.,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in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Economics in History and Theory,edited by Karl Polanyi,Conrad Aresberg and Harry Pearson,Chicago:Henry Regnery Company,1957/1971.

P.J.Tichenor,G.A.Donohue,and C.N.Olien,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34,No2,1970.

Sharon Zukin,Paul Dimaggio,Structures of Capital: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Economy,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Shue,Vivienn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98.

Weber,M.,The Religion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1.

Woodrow Wil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竺乾威,马国泉.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英文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