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博弈的伦理共识与中国选择图书
Ethical Consensus of Climate Game and China's Selectio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气候问题的政治伦理审视,探讨了气候冲突中的博弈问题,揭示了气候博弈对伦理共识的诉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正义原则、责任原则、合作优先于冲突原则、生存权与发展权统一原则等四个伦理共识,以保证气候谈判的顺利进行,并以此为基础,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阐发了中国的气候伦理战略选择。
相关信息
总序
前言
后记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 气候变化的现实危情
二 气候博弈陷入囚徒困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路、可能突破点和不足之处
一 研究理路
二 可能突破点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气候问题的政治伦理审视
第一节 气候何以是问题
一 气候问题的提出
二 气候问题的科学认知
第二节 气候问题何以是政治问题
一 气候问题的政治考量
二 气候政治的理论向度
第三节 气候问题何以是伦理问题
一 气候问题的善恶追问
1.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善恶问题
2.气候资源利用的“公地悲剧”是恶的体现
3.气候问题的合理解决需要善的引导
二 气候伦理的理论向度
1.气候伦理是对生态伦理的拓展
2.气候伦理属于国际关系伦理的范畴
3.气候伦理属于应用伦理的范畴
第二章 气候冲突中的博弈
第一节 气候问题引发冲突
一 气候政治冲突的体现
1.南北对立:是“减贫”还是“减排”
2.北北对峙:是“争夺主导权”还是“应对气候变化”
3.南南分化:是“团结”还是“决裂”
二 气候政治冲突的根源
1.经济性根源:利益的冲突
2.主体性根源:不道德的社会
3.哲学性根源: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
第二节 气候博弈的内容
一 减排问题的博弈
二 资金技术的博弈
第三节 气候博弈的实质
一 政治话语权的博弈
1.欧盟:争当话语权“领导者”
2.美国:收复话语权失地
3.发展中国家:谋求话语权
二 经济主导权的博弈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主导权之争
2.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经济主导权之争
三 伦理价值取向的博弈
1.发达国家的目的论伦理价值取向
2.发展中国家的义务论伦理价值取向
第三章 气候博弈对伦理共识的诉求
第一节 伦理共识的图景
一 伦理共识的底蕴
二 伦理共识的实质
第二节 达成伦理共识何以必要
一 气候谈判彰显伦理共识的价值性
二 博弈走向伦理共识的必然性
第三节 达成伦理共识何以可能
一 现实依据:国际关系的向善之道
二 利益基础: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
三 理论依据:普世伦理的复兴
第四节 如何达成伦理共识
一 生态思维路径
二 商谈对话路径
三 宽容精神路径
第四章 伦理共识之一:正义原则
第一节 从正义到气候正义
一 正义的探寻
二 气候正义:何以生成
第二节 正义的“落寞”
一 正义的缺失
二 正义的困境
第三节 达成共识性的正义原则
一 “平等而又差别”的正义原则
二 自然正义和社会正义统一原则
三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统一原则
第五章 伦理共识之二:责任原则
第一节 气候危机与责任伦理
一 西方责任理论的演进
二 责任伦理的理论向度
第二节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审视
一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现实困境
二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陷入困境的原因
第三节 达成共识性的责任原则
一 “区别而又共同”的责任原则
二 “为后代而在”的责任原则
三 “为他者和自者而在”的责任原则
第六章 伦理共识之三:合作优先于冲突原则
第一节 气候冲突的伦理反思
一 气候冲突的“三角难题”*
二 伦理反思:自者和他者的背离
第二节 气候合作的伦理思考
一 哲学依据:自者和他者由背离走向融合
二 交往依据:互惠利他理论
三 现实依据:风险社会的来临
第三节 合作优先于冲突的应然性证明
一 气候冲突的恶果:人类的自我毁灭
二 气候合作的善果:人类“公共福祉”的实现
第七章 伦理共识之四:生存权与发展权统一原则
第一节 气候博弈中生存权与发展权的背离
一 发达国家强调享乐式的发展权
二 发展中国家强调生存式的发展权
第二节 生存权与发展权统一的合理性
一 “需要层次”理论对其合理性的证明
二 “物质变换”理论对其合理性的证明
第三节 生存权与发展权统一的实现
一 发达国家应该放弃环境利己主义
二 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三 主权国家应该调整国家利益
第八章 中国气候伦理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气候伦理战略选择何以必要
一 国际气候谈判压力所迫
二 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所需
第二节 中国气候伦理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一 中国气候伦理战略选择的道德立场
二 中国气候伦理战略选择的谈判宗旨
第三节 中国国际气候伦理战略
一 与发达国家开展深度对话
二 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深度沟通
第四节 中国国内气候伦理战略
一 文化的整合
二 低碳社会的构建
结语
《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编辑委员会
序
[1]Aldy,J. and Stavins,R.,
[2]Patrick Curry,
[3]Steve Vanderheiden,
[4]Sven Harmeling,
[5]Vanderheiden S.,
[6]Harris P.,
[7]Stephen Gardiner,Simon Caney,Dale Jamieson and Henry Shue(eds.),
[8]Farhana Yamin,Joanna Depledge,
[9]J. Eyckmans,M.Finus: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uccess of Global Climate Treaties,
[10]Brett Clark and Richard York,“Rifts and Shifts:Getting to the Root of Environmental Cirses”,
[11]Stephen M.Gardiner,“Ethic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澳〕大卫·希尔曼、〔澳〕约瑟夫·韦恩·史密斯:《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民主的失灵》,武锡申、李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德〕孔汉思、〔德〕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法〕米歇尔·苏、〔法〕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0]〔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1]〔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2]〔美〕埃里克·波斯纳、戴维·韦斯巴赫:《气候变化的正义》,李智、张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4]〔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应奇、杨立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5]〔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6]〔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上、下卷),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7]〔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五版),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8]〔美〕布赖恩·费根:《大暖化: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苏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2]〔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33]〔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4]〔美〕亨德里克·房龙:《宽容》,迮卫、靳翠微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
[35]〔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6]〔美〕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7]〔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8]〔美〕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冯韵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9]〔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陈嘉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40]〔美〕笆笆拉·沃德、〔美〕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1]〔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2]〔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5]〔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6]〔美〕卡洛林·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7]〔美〕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张定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8]〔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9]〔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50]〔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1]〔英〕迈克尔·S.诺斯科特:《气候伦理》,左高山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2]〔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5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5]〔英〕奈杰尔·劳森:《呼呼理性:全球变暖的冷思考》,戴黍、李振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57]〔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8]〔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9]〔英〕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0]〔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1]〔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学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孟勤、徐海红:《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曹荣湘:《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鹤:《气候危机与中国应对——全球暖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软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丁大同:《国家与道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9]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方秋明:《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汉斯·约纳斯责任伦理学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2]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高扬先:《走向普遍伦理——普遍伦理的可能性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7]龚群:《现代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8]甘绍平:《伦理智慧》,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19]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0]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1]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2]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3]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4]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6]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李少军:《当代全球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8]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9]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0]聂文军:《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1]宋希仁:《西方伦理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2]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3]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4]孙庆斌:《为他人的伦理诉求》,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5]唐凯麟:《西方伦理学经典命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6]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7]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8]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39]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自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0]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1]王晓升:《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2]韦正翔:《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3]肖显静:《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大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4]谢春:《〈寂静的春天〉导读》,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5]熊文驰、马骏:《大国发展与国际道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6]谢军:《论责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7]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
[48]俞吾金:《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精神探要》,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49]杨洁勉:《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0]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2]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3]张之沧:《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4]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55]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6]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7]张旺:《国际政治的道德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8]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59]庄贵阳、陈迎:《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0]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安维复、王志扬:《人类困境:本质、由来及其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批判之一》,《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2]薄燕:《国际环境正义与国际环境机制:问题、理论和个案》,《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
[3]薄燕、陈志敏:《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国与欧盟》,《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2期。
[4]曹孟勤:《政府生态责任的正义性考量》,《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
[5]曹孟勤:《环境正义: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曹孟勤:《论人向自然的生成》,《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曹孟勤:《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
[8]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9]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陈爱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经济与伦理悖论的认同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11]董晋骞:《“共同利益”的现实性奠基及其“异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哲学看》,《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
[12]杜鹏:《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6期。
[13]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14]龚群:《网络信息伦理的哲学思考》,《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
[15]龚群:《罗尔斯与社群主义: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
[16]高兆明:《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7]高兆明:《生态保护伦理责任:一种实践视域的考察》,《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
[18]高兆明:《人道主义视域中的生态经济——基于中国语境的生态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19]龚向前:《解开气候制度之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探微》,《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20]甘钧先、虞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21]何怀宏:《哪些差异?何种共识?》,《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2]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23]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
[24]黄之栋、黄瑞祺:《全球暖化与气候正义:一项科技与社会的分析——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二》,《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5期。
[25]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6]刘湘溶:《人类共同利益: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的旗帜》,《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
[27]刘建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28]刘慧、陈欣荃:《美欧气候变化政策的比较分析》,《国际论坛》2009年第6期。
[29]刘旭东:《论国际政治中普世伦理的复兴》,《学术界》2010年第11期。
[30]刘激扬、周谨平:《气候治理正义与发展中国家策略》,《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1]刘福森:《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32]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6期。
[33]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建构的应有视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4]李伦:《网络传播伦理的建构路径》,《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2期。
[35]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36]李滨:《建设道德制高点——中国对外关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7]李欣:《“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38]李春林:《气候变化与气候正义》,《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9]李凤华:《我们能否共同求生——对哈丁救生艇理论的逻辑批判》,《哲学动态》2011年第3期。
[40]李晓元:《“共同体人伦”: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新视域》,《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41]李东燕:《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政治分析》,《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2000年第8期。
[42]陆丕昭:《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治博弈论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43]马建英:《美国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
[44]马建英:《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
[45]梅萍:《再议“普世伦理与民族文化话语权”》,《中州学刊》2010年第11期。
[46]牛庆燕:《生态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悖论”与生态难题》,《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47]钱皓:《正义、权利和责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伦理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
[48]饶异:《互惠利他理论的社会蕴意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49]沈湘平:《反思价值共识的前提》,《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50]孙法柏、丁丽:《后京都时代气候变化协议缔约国义务配置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1]孙友详、戴茂堂:《论西方正义思想的内在张力》,《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4期。
[52]史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正义探析》,《阅江学刊》2011年第6期。
[53]田海平:《从“本体思维”到“伦理思维”——对哲学思维路向之当代性的审查》,《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5期。
[54]田海平:《“环境进入伦理”的两种道德哲学方案》,《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55]陶正付:《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博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6]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57]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
[58]王小锡:《经济道德观视域中的“囚徒困境”博弈论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59]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60]王伟男:《国际气候话语权之争初探》,《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61]王雨辰:《生态政治哲学何以可能?——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62]王建明:《“红”与“绿”:展现新全球化时代生态政治哲学新思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2期。
[63]王建廷:《气候正义的僵局与出路——基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考察》,《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
[64]王苏春、徐峰:《气候正义:何以可能、何种原则》,《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65]王小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哥本哈根协议〉和中国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66]向玉乔:《论道德宽容》,《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
[67]肖兰兰:《对欧盟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的战略认知》,《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68]杨通进:《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69]杨通进:《全球环境正义及其可能性》,《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70]杨春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创新制度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4期。
[71]杨理堃:《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2期。
[72]余潇枫:《伦理视域中的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
[73]于宏源:《气候变化与全球安全治理:基于问卷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
[74]于宏源:《国际环境合作中的集体行动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75]杨理堃、李昭耀:《坎昆气候大会》,《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2期。
[76]叶三梅:《从哥本哈根会议看西方大国的“气候霸权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77]严双伍、高小升:《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78]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79]赵景来:《关于“普世伦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0]张之沧:《新全球伦理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1]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绿叶》2009年第5期。
[82]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辑思教授访谈》,《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83]张胜军:《全球气候政治的变革与中国面临的三角难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
[84]张纯厚:《环境正义与生态帝国主义:基于美国利益集团政治和全球南北对立的分析》,《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
[85]张康之、张乾友:《从自我到他人: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86]张康之、张乾友:《在风险社会中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东南学术》2011年第1期。
[87]张丽君:《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形象:西方媒体与公众的视角》,《欧洲研究》2010年第6期。
[88]詹世友、钟贞山:《“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之学理根据》,《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89]曾建平:《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
[90]曾建平:《气候伦理是否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91]曾黎:《全球伦理的建构、价值及其局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92]曾贤刚、朱留财、吴雅玲:《气候谈判国际阵营变化的经济学分析》,《环境经济》2011年第1期。
[93]章一平:《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认知与视角》,《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94]郑艳、梁帆:《气候公平原则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
[95]周谨平:《论代际道德责任的可能性基础》,《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