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5

中日传播与公共外交图书

China-Japan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Diplomacy

SSAPID:101-1037-0989-91
ISBN:978-7-5097-310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由此引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得到准确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扭曲还广泛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关系复杂。日本是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对象国,在中国对外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对中国对日传播和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深入分析,是对相关理论研究的一次运用和深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前夕,这部论著的发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
作 者: 赵新利
编 辑:史晓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致谢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对外传播

   二 国家形象

   三 公共外交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关于对外传播的研究

   二 中日间信息传播的相关研究

   三 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

   四 关于中日公共外交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概观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日宣传工作

   一 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

    (一)土地革命期间的俘虏政策

    (二)抗日战争期间的俘虏政策

   二 延安工农学校的日俘教育

    (一)日本战俘的基本情况

    (二)日军战俘教育手段

    (三)日军战俘教育效果

   三 日军俘虏与对日宣传

    (一)毛泽东早期对敌宣传策略

    (二)组织转变立场的俘虏,展开对日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传统

   一 毛泽东对日公共外交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的“二分法”

   三 国共合作与对日公共外交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主要对日公共外交活动

 第三章 新时期对日传播和公共外交的现状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传播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传播

   三 冷战之后的对外传播

   四 当前对日传播概况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机构

   一 中国外文局

    (一)中国外文局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外文局主要对外传播机构及变更

   二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三 新华社

   四《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三节 对外传播与公关外交

   一 多种渠道的对外传播

   二 近年来中国对公共外交的重视

 第四章 对日传播的受众环境

  第一节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分析

   一 从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报道看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

    (一)日本媒体的议程设置

    (二)客观的形式和有倾向性的内容

    (三)日本媒体的“众口一词”

   二 “两会”报道:多元化视角与本国立场

    (一)报道视角多元化

    (二)议程设置体现本国国家立场

   三 辩证看待日本涉华报道的偏向性

   四 积极看待“饺子中毒”事件

   五 关于报道中国的对话

  第二节 日本媒体在“3·11”地震海啸中的表现

   一 电视媒体的快速反应和专业素质

   二 关于中国慰问和救援的报道

   三 报道中的问题和缺陷

  第三节 从记者俱乐部看日本媒介环境

   一 日本记者俱乐部的性质和任务

    (一)记者俱乐部的诞生

    (二)记者俱乐部的性质和任务的变迁过程

    (三)日本记者俱乐部的现状

   二 日本记者俱乐部的积极意义

    (一)推进政府等公共机关的信息公开

    (二)提高采访效率

    (三)积极运营新闻发布会

   三 记者俱乐部与日本媒介环境

    (一)封闭排他,开放性不足,造成信息单一

    (二)“亲密合作”容易使记者俱乐部丧失独立性

    (三)造成日本媒体众口一词,千人一面

  第四节 日本官员与媒体关系

   一 日本首相善用“记者围攻”

   二 媒体策略的成功者:大阪府知事桥下彻

   三 失败的教训:“因言下台”的日本高官们

   四 中国官员应积极应对“记者围攻”

  第五节 日本传媒企业上市情况概览

   一 日本传媒企业上市概况

   二 日本法律法规对传媒上市的规定

   三 各大报社对自身上市表现消极

  第六节 在日华文媒体的有限话语权

   一 日本涉华报道的舆论环境

    (一)日本媒体的绝对优势话语权

    (二)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刻板印象

   二 日本中文媒体的发展历程

    (一)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至中国改革开放

   三 当前日本中文媒体的特点

    (一)数量多,力量分散

    (二)人员不齐,原创新闻少,影响力较小

    (三)发行方式多元化

   四 中文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为

    (一)“中国热”背景下海外中文媒体的广阔前景

    (二)海外中文媒体成为中国触角的延伸

    (三)配合中国对外传播:塑造良好中国国家形象

 第五章 对日传播与国家形象

  第一节 国家形象

   一 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

    (二)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

   二 国家形象的复杂性

    (一)国家形象的塑造,涉及诸多因素

    (二)国家形象的研究是一个多指向、多维度、多领域、多关联的系统工程

    (三)对国家形象的判断标准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

   三 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内部因素

    (二)国际评价因素

  第二节 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

   一 “练内功”是根本

   二 日本民众的“中国印象”

  第三节 不断改善的中国形象

   一 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

   二 从温家宝访日看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变化

    (一)温家宝访日新闻价值分析

    (二)日本各报关注度走势分析

    (三)日本媒体改变片面报道中国方式

    (四)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变化的意义

   三 抗震救灾改善中国形象

    (一)快速透明的信息公开让人刮目相看

    (二)“神秘的解放军”形象发生改变

    (三)人文关怀打动人心

   四 北京奥运会促进世界了解中国

    (一)奥运会促进中国政府重新认识海外媒体

    (二)奥运会成为中国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

    (三)奥运会成为海外民众了解真实中国的契机

    (四)“人文奥运”促进文化交流

  第四节 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一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

    (一)日本媒体对中国的高度关注

    (二)中日媒体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三)报道初衷与报道效果的差异

   二 《中国铁路大纪行》消除误解

    (一)真实的中国景象打动日本受众

    (二)真实的中国人感动日本受众

    (三)真实的报道改变日本受众的对华偏见

   三 《激流中国》展示的中国形象

    (一)不同新闻价值观下的“相对客观”

    (二)网络的兴起为“异国监督”提供了渠道

    (三)不够全面的中国形象

  第五节 中国对日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对日传播脉络——以《人民中国》为例

   二 对日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牢牢把握对外传播主方向

    (二)突出“本土化”

   三 对日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味道尚存

    (二)传者本位,针对性不足

    (三)平民视角不足

 第六章 新时期对日传播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有限性

   一 绝对客观报道之不可能

   二 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有限性

   三 “相对客观性”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节 对外翻译中的“信达雅”与“外宣三贴近”

   一 线性传播模式下外宣翻译的“信达雅”

   二 外宣翻译的“信达雅”与受众理论

   三 外宣翻译中的“信达雅”与“外宣三贴近”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与国内和谐舆论构建

   一 信息公开滞后给外媒炒作以可乘之机

   二 突发公共事件凸显国内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三 政府、媒体与公众:共同引导舆论

  第四节 负面事件的应对与国家形象

   一 及时准确报道,构建和谐舆论

    (一)信息公开滞后的危害

    (二)积极应对,可变坏事为好事

   二 及时准确报道对海外舆论的引导

   三 负面事件与国家形象

   四 反华信息与国家形象

  第五节 “走出去”与“引进来”

   一 利用来华记者做好对日传播

   二 逐步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

   三 多渠道为在华外籍人士提供信息

  第六节 对日传播中媒体的人文关怀

   一 对日传播应关注受众信息需求

    (一)传播学关于受众需求的理论

    (二)“外宣三贴近”的要求

    (三)“宣传意图”与“受众需求”的平衡

   二 用富有人情味的信息打动受众

    (一)从“共同经验范围”看人情味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

    (二)塑造关注民生的对日传播媒体形象

   三 平民视角增加亲和力

    (一)重大事件是关键

    (二)内外有别,注重“人文关怀”

  第七节 网络环境下的对日传播

   一 纠正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受话语主体决定

    (二)作为话语主体的网络媒体可制衡国外媒体的话语霸权和刻板印象

   二 减少对日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一)线性传播模式

    (二)传统对外传播模式“噪音”分析

    (三)网络对外传播模式的“噪音”分析

   三 通过网络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研究受众心理,增强权威网站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二)发挥优势,迅速反应,抢占突发事件舆论主动权

    (三)积极引导,避免危害国家形象的虚假信息的传播

  第八节 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对中国的启示

   一 留学生与公共外交密不可分

   二 韩国推动留学生公共外交的主要举措

   三 日本推动留学生公共外交的主要举措

   四 对中国的启示:机遇与挑战

    (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外留学

    (二)每位中国留学生都是民间大使

    (三)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华留学空间巨大

    (四)通过留学生公共外交培育“知华派”

 第七章 从对日传播到公共外交

  第一节 对日传播活动的泛化

   一 对外传播与对外宣传

   二 全球化背景下对日传播活动的泛化

   三 国内媒体改革的对外传播学意义

    (一)“领导活动上二版”的意义

    (二)从“领导活动上二版”看党报运营弊端

    (三)党报应探索更高明的说服手段和舆论导向模式

    (四)“领导活动上二版”的对外传播意义

  第二节 从政治语境看宣传新思维

   一 从“小平您好”到“胡哥加油”

   二 “两会”白话语言的宣传意义

   三 《新闻联播》用词“很猛”折射宣传新思维

  第三节 从对外传播到公共外交

   一 “汉语角”:民间交流塑造真实中国形象

   二 国际友人与公共外交

    (一)通过国际友人开展国际公关

    (二)公共外交只是一个载体

    (三)国家形象构建: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第八章 温家宝对日公共外交活动分析

  第一节 温家宝的棒球外交

   一 棒球在日本,犹如乒乓球在中国

   二 与立命馆大学棒球交流

    (一)温家宝的棒球愿望

    (二)棒球的危险性

    (三)“35号棒球手”的诞生

    (四)日本媒体关注

   三 与福田康夫的棒球交流

   四 与上智大学的棒球交流

   五 棒球外交的影响

  第二节 温家宝的俳句外交

   一 俳句在日本,犹如唐诗在中国

   二 温家宝的俳句外交

    (一)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冬去春来早

    (二)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

    (三)春到瑞雪迎,宾朋齐聚自东瀛,世代传友情

    (四)融冰化春水,雨过青山分外翠,大地生葳蕤

    (五)浓绿夏日长,万物生机新气象,硕果满枝上

  第三节 与百姓交朋友

   一 与日本农民长滨义和的“西红柿”情缘

   二 给日本青少年回信

  第四节 日本大地震后温家宝对日公共外交活动

   一 中国政府的主要公共外交活动

   二 温家宝访问福岛灾区

   三 面向未来的公共外交

  第五节 温家宝访日的公共外交艺术探析

   一 公共外交促进日本民众了解中国

    (一)重视民间力量

    (二)重视人文交流和媒体作用

   二 “棒球外交”体现温家宝高超外交艺术

   三 温家宝访日促进中日公共外交

    (一)中日公共外交源远流长

    (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构建

 第九章 日本对华公共外交初探

  第一节 日本对华公共外交综述

   一 日本公共外交主体

   二 日本公共外交的主要形式

    (一)媒体的对外传播

    (二)援助外交

    (三)环境外交

    (四)动漫外交

    (五)吸引留学生

  第二节 中国涉日报道信息通道的拓宽和挑战

   一 日本地震促使中国媒体“走出去”

   二 驻外记者花费不菲

   三 海外华文媒体和特约记者

   四 新华社的报道员制度

   五 专家型记者值得期待

   六 中国人心中的两个日本

  第三节 近年来日本主要对华公共外交案例

   一 “3·11大地震”中日本的公共外交

    (一)媒体的快速反应和震后公共外交的开始

    (二)接受海外救援和解救灾区外国人

    (三)通过网络开展公共外交

   二 福岛核危机中日本的公共外交活动及其问题

    (一)福岛核危机主要经过

    (二)污水入海及“道歉式公共外交”

    (三)“纽带”公共外交的效果和问题

   三 日本震后恢复好感度的公共外交活动

    (一)日本政治人物的主要动作

    (二)国际舞台上的公关活动

    (三)通过相关国家领导人展开公共外交

    (四)吸引赴日外国游客

   四 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的公共外交活动

   五 SMAP北京演唱会充实中日文艺外交

 第十章 结论

  一 大力发展对外传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二 注重传播效果,发展对日传播

  三 注重对日传播策略和技术

  四 重视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

 《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由此引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得到准确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扭曲还广泛存在。在中国对外关系中,中日关系敏感而特殊,舆论环境对两国关系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双边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对日传播和公共外交改善中国国家形象非常重要。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对日传播和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是对相关理论研究的一次运用和深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前夕,该书的出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时事出版社,2011。

檀有志:《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时事出版社,201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中国外文局编《书刊对外宣传的理论与实践》,外文出版社,1999。

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沈苏儒:《对外报道业务基础》,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沈苏儒:《对外报道教程》,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甘险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全球传播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7。

王众一等:《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外文出版社,2007。

刘志明主编《中国的“厌日”与日本的“厌中”》,日本JCC,2005。

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卜正珉:《公众外交:软性国力,理论与策略》,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

刘继南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窦其文:《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朱金平:《舆论战》,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徐显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姜思毅主编《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七十年史》(第一卷),解放军出版社,1991。

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美〕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2000。

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美〕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理论》(第五版),杜力平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李元授、陈扬明:《新闻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1。

沈苏儒:《“信达雅”漫谈——翻译的最高境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美〕宣威伯:《传媒、信息与人》,余也鲁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英〕D.麦奎尔、S.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新华出版社,198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26日第1版《中国青年报》。

张蓉、赵新利:《浅议日本媒体的议程设置与话语霸权》,《新闻大学》2005年第3期。

韩源等:《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战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3期。

马祥林:《毛泽东与延安日本战俘学校:亲自为学校命名》,2005年8月9日第3版《中国国防报》。

杜玉芳:《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述略》,《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

1945年8月15日《解放日报》。

何立波:《抗战期间的延安日本战俘学校》,《湘潮》2007年第11期。

廖海敏:《5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评》,《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王立彬、孙玉波:《休闲社会:中国人准备好了吗?——第17个黄金周盘点》,2006年5月8日第9版《浙江日报》。

马吟秋:《记者俱乐部:日本新闻界的怪胎》,《传媒观察》2004年第4期。

文舟:《全球22个国家调查显示:中国形象超过美俄》,2005年3月9日第16版《环球时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驻日使馆首次举行在日中国及华文媒体联谊会》,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xsgxx/t214240.htm。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7-02/26/content_5775737.htm。

汤光鸿:《论国家形象》,《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陈一壮:《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方法”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体现》,《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张知彬等:《生态复杂性研究——综述与展望》,《生态学报》1998年第4期。

李亚杰、卫敏丽:《7名省部级干部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2/13/content_5735267.htm。

季明:《调查显示:大多数中日青年期待中日关系得到改善》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08/content_5948882.htm。

何德功:《日本教育借重中国传统文化》,《环球》2007年第6期。

新华网:《美时代周刊公布最新民意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第五》,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7/content_5902837. htm。

郝亚琳、邹声文:《境外记者首次可直接联系采访人大代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7-03/01/ content_5789769.htm。

〔日〕高井洁司:《日媒体改变片面报道中国》,2007年2月15日第6版《环球时报》。

王国庆:《北京奥运会媒体公关与城市形象塑造》,http://www.beijing2008.cn/boda-activity/n214609831.shtml。

曾庆香等:《谁在新闻中说话——论新闻的话语主体》,《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赵新利:《从NHK〈激流中国〉看“异国监督”与中国媒体责任》,《声屏世界》2008年第5期。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7-02/26/content_5775737.htm。

曹辛、郭力:《军方高层回应解放军热点话题》,2007年2月15日A4版《南方周末》。

寇莹:《评广州三大报在“神五”报道中的表现》,《新闻知识》2004年第1期。

蒋明倬、杨磊:《那五天发生了什么?》,2005年11月28日第1版《21世纪经济报道》。

刘红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自来水取水口发现不明絮状物》,2006年2月22日第5版《人民日报》。

林龙:《政府、公众、媒体关系与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宏磊:《国新办王国庆: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10期。

孟娜:《遇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要抢先机》,2005年12月3日第2版《新华每日电讯》。

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中国记者》1998年第9期。

CCTV新闻会客厅:《王国庆:新闻发言人刚及格》,http://news.cctv.com/china/20070713/109210.shtml

白剑峰:《国建立食品危险性评估体系 卫生标准达400余项》,2007年8月11日第2版《人民日报》。

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9期。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研究加强产品质量等工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7/25/content_6429575. htm。

CCTV新闻联播:《“两会”一年间:外国记者看变化》,http://news. cctv.com/xwlb/20070304/102023.shtml。

潘圆、刘声:《自信迎八方 文明传世界》,2007年3月4日第1版《中国青年报》。

王丹蒂:《专访: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07-03/19/content_5867734.htm。

李宜良、高寒青:《中国总理带来救灾物品》,2005年1月7日第31版《江南时报》。

赵新利:《谈外宣翻译的“信达雅”与“外宣三贴近”》,《国际广播影视》2006年第6期。

赵新利:《浅议突发事件中的人文关怀》,《荧屏内外》2006年第4期。

陈滨:《东京电影节:〈千里走单骑〉倾倒日本观众》,2005年10月23日《北京晚报》。

李柯勇、倪四义、张景勇:《中国政府网开通首日吸引世界目光》,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06-01/02/content_4001381. htm。

新华网,《刘云山强调紧紧抓住有利契机,积极开展对外宣传》,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1/content_ 5633178. htm。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tml/Dir/2007/01/22/4395.htm。

http://news.cntv.cn/20110720/105212.shtml.

田文生:《重庆党政领导为群众腾出党报一版》,2007年4月3日第1版《中国青年报》。

http://www.gov.cn/ldhd/2007-04/04/content_572019.htm.

http://www.gov.cn/jrzg/2007-12/29/content_847093_2.htm.

王光荣:《日军战俘在延安“洗礼”》,《百年潮》2004年第9期。

http://www.hz-jxw.com/list.asp?Unid=3040.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0/07-20/2413841.shtml.

http://news.163.com/10/0427/14/659KJRBD000146BD.html.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855/77118/9204094.html.

http://news.cctv.com/world/20071229/100345.shtml.

http://homepage.mac.com/naoyuki_hashimoto/iblog/C478131471/ E20070413112622/index.html.

《期待有更多地方政府“勇于纳谏”》,2009年2月17日第3版《新华每日电讯》。

http://www.gov.cn/jrzg/2011-05/21/content_1868591.htm.

廉德瑰:《日本公共外交的特点》,《日本学刊》2011年第1期。

陈宗权:《日本与德国的国家形象建设比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李广民、李进浩:《国际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日本公共外交》,《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5期。

李娟、李月敏:《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姚奇志、胡文涛:《日本文化外交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日本学刊》2009年第5期。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日本学刊》2008年第5期。

《温家宝在日本国会的演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07-04/12/content_5968135.htm。

在河内総領事宗村丑生『支那側宣伝関係第三巻―仏領印度支那』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B05014003900。

〔日〕山本武利编译《延安报告:美国战时情报局的对日军事工作》,岩波书店,2006。

2005年3月9日、3月15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

2006年3月4日~3月15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

2007年4月12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7年4月14日《读卖新闻》。

2011年4月11日《产经新闻》。

NHK:《中国铁路大纪行》博客,http://www.nhk.or.jp/tabi-blog/500/。

“社团法人·日本新闻协会”网站,http://www.pressnet. or.jp。

“社团法人·日本记者俱乐部”,http://www.jnpc.or.jp/index.html。

〔日〕山口仁:《地方报纸的新闻生产过程》,《庆应义塾大学媒体传播研究所纪要》2006年第56号。

〔日〕小林雅一:《隠すマスコミ、騙されるマスコミ》,文春新書,2003。

〔日〕杉山祐之:《北朝鮮は危険分子,援助核実験手助け,中国市民ネットで本音》,2006年10月12日《読売新聞》。

〔日〕木村文:《报纸的信息源与新闻俱乐部》,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图书馆,1999。

段跃中:《日本中文媒体研究(1985~1994)》,北溟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