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3

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图书

House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Jyarong Tibetan

SSAPID:101-1028-1998-62
ISBN:978-7-5201-120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对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研究为切入点,讨论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结构,是一篇关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何种特殊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民族与社会丛书
作 者: 李锦
编 辑:张建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附录

 《民族与社会丛书》总序

 导论 人类学的家屋研究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

  人类学话语中的家屋

   家屋:建筑和象征意义

   家屋社会:一种社会类型

   家屋:一个社会的中心制度

  人类学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家屋及家屋社会的研究

   家屋的空间与社会建构

   家屋与人观

   家屋社会

  嘉绒藏族的家屋与名号

   嘉绒藏族的分布与语言

   家屋是嘉绒藏族社会的基本单元

  田野调查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硗碛的地理环境与历史面貌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建制沿革

   一 宝兴县的地理位置与建制沿革

    1.地理位置

    2.建置沿革和行政区划

    3.人口

   二 硗碛藏族乡的地理环境

   三 硗碛的建置沿革和聚落

   四 连接汉藏的通道

    1.道路

     (1)灵关道

     (2)贡道

     (3)支道

     (4)宝硗公路

     (5)村组公路

    2.桥梁

     (1)偏桥

     (2)横河桥

     (3)现代桥梁

    3.运输

  第二节 汉藏边缘与硗碛文化的双重性

   一 汉之边缘与唐之前的双重文明面貌

    1.唐代之前硗碛的文化双重性

   二 乌斯藏琼部的进入和藏之边缘的形成

    1.吐蕃军事征服和噶马洛的形成

    2.乌斯藏琼部与穆坪土司渊源

    3.藏传佛教下路弘传和硗碛的宗教认同

   三 明清的土司制度与硗碛的国家认同

    1.穆坪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第三节 1950年前的硗碛社会

   一 土司统治时代的硗碛社会

    1.中原王朝—土司—头人—属民的政治统治体系

    2.以份地和差役为特征的经济体系

    3.藏传佛教格鲁派成为宗教信仰的主流

   二 改土归流的历史记忆

   三 改土归流后的社会动荡

    1.原有的社会秩序瓦解

    2.社会的持续动荡

  小结

 第二章 土地制度与房名的获得

  第一节 土地和生计

   一 耕地、草坡和林地的分布

   二 山地农耕

    1.砍火地

    2.种田地

    3.养猪养鸡

   三 高山畜牧业

   四 采药和造林

    1.采药

    2.林地和造林

  第二节 房名的来源及意义

   一 冰丰的房名及来源

   二 丰收的房名及来源

   三 房名的意义

  第三节 土地制度与房名获得

   一 土司时代的土地制度与房名的获得

   二 改土归流后的土地制度和房名的获得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制度和房名的大量增加

  小结

 第三章 婚姻、居处与房名的继承

  第一节 婚姻

   一 婚姻规则和通婚范围

    1.婚姻规则

    2.通婚范围

   二 恋爱与择偶

   三 婚姻仪式的程序

    1.说亲

    2.订婚

    3.选日子

    4.备礼品

    5.接亲

    6.进门

    7.拜堂

    8.跳锅庄

    9.回门

  第二节 家庭、居处与房名的继承

   一 家庭

    1.1950年的十八户家庭

     (1)卧嘎龙家

     (2)阿夸尔家

     (3)呷尔达家

     (4)达尔嘎家

     (5)蚌如家

     (6)策棱木雅家

     (7)洁布若家

     (8)雅它家

     (9)得拉家

     (10)贝尔洛家

     (11)卡若家

     (12)阿利家

     (13)贝尔纳家

     (14)阿强家

     (15)特克若家

     (16)贝尔杜家

     (17)森提家

     (18)达尔嘎美杜家

    2.2009年底冰丰56户的家庭结构

   二 亲属称谓

   三 房名的继承

    1.一夫一妻家庭及房名的继承

    2.一夫多妻家庭与房名的继承

    3.过继与房名的继承

    4.绝嗣后的继承方法

    5.寄养在家中的侄儿侄女的继承权

    6.再婚和房名的继承

  第三节 房名继承与亲属关系

   一 房名继承与亲属关系的确定

   二 新房名建立前后家庭关系和财产拥有权的变化

   三 老房名和分出的新房名之间的联系

  第四节 象征性赎买:房名继承者的义务

   一 修建新的居所——坟山

    1.选址、择日及祭神

    2.修建

   二 安居的仪式——葬礼

    1.报丧、清洁、穿衣、入棺

    2.修法

    3.出殡

   三 赎买的仪式——打斋

  小结

 第四章 家屋中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家屋的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

   一 房屋的选址

   二 房屋的建筑技术

   三 房屋建筑的仪式性过程

  第二节 家屋空间中神、人、畜的上下关系

   一 神、人、畜的上下关系

   二 锅庄房——人的居所

    1.家人

    2.祖先

    3.家神

   三 喇嘛和经堂

    1.被称为阿乌的喇嘛

    2.家屋经堂中的喇嘛

    3.家屋经堂中喇嘛的仪式活动

  第三节 卡布阿乌:老人超越家屋的权威

   一 卡布阿乌

   二 仪式上的卡布阿乌

    1.结婚时的卡布阿乌

    2.建房庆典上的卡布阿乌

    3.丧事时的卡布阿乌

   三 老年协会和老人的权威

  第四节 卡石库和卡地:社会性别关系的实践

   一 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性别观

    1.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强调

    2.对女童的教育与要求

   二 男女的性别分工

    (1)烹饪

    (2)纺织

   三 互助互谅的夫妻关系

    1.共同管理家庭事务

    2.夫妻相互忠诚体谅

  小结

 第五章 山神信仰:家屋整合的纽带

  第一节 硗碛的神山和山神

   一 雅西拉姆

   二 仁沾喇嘛

   三 甲琼

   四 多喔嘎森格若达

   五 白色达若达

   六 其他山神

  第二节 人、植物、动物共居于山神怀抱

   一 人对山神的敬畏和信任

   二 植物被山神赋予灵性

    1.树的分类

    2.对于形状特别和有特殊意义的树木,人们都会赋予其神性

    3.植物无论是否可以利用,其生长都是由山神控制

    4.疾病大多数是得罪山神所护佑的植物和其他生命所致

   三 动物是山神的随从

    1.野生动物

    2.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

    3.家养动物

   四 十二属相——人与动物的联结

  第三节 山神的神性

   一 高远苍穹的显圣物

   二 喜怒无常的性格

   三 领地清晰、互不干扰的管理方式

  小结

 第六章 家屋与村落:地域性的社会结合

  第一节 家屋与村落的空间布局

   一 村落中的公共空间

   二 家屋间的空间关系

  第二节 祭山会与家屋间的地域性社会结合

   一 祭山会的含义和会期

   二 祭山会酬神还愿的仪式过程

    1.时间与参加的村落

    2.环境

    3.供塔房屋的内部布局

    4.祭品

    5.过程

    6.禁忌

    7.资金

   三 参加人员与仪式组织

    1.喇嘛

    2.其他成员

  第三节 永寿寺——村落间的公共信仰空间

   一 永寿寺神圣空间的形成

    1.硗碛人宗教信仰的变迁

    2.永寿寺的建立

    3.永寿寺的僧人

   二 永寿寺的宗教活动及乡民的参与方式

    1.正月十七“抬菩萨”

    2.四月十五念“哑巴经”

    3.六月十二日念经

    4.七月十五日念超度经

    5.九月二十二日,“九月降神节”念经

    6.十月二十三日,甘丹昂曲

   三 永寿寺宗教空间中社会结合的平等原则

    1.藏传佛教宗教权力的至上地位得以体现

    2.作为公共宗教空间,其神圣性与家屋中的宗教空间一致

    3.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永寿寺宗教活动遵循平等性参与的原则

  小结

 结论 嘉绒藏族的家屋社会

  一 家屋、房名、家人——嘉绒藏族家屋社会的三个要素

  二 家屋与村落——地域性的社会结合

  三 变革与延续——社会变迁中的家屋社会

 图表目录

本书根据对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研究为切入点,讨论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结构,是一篇关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何种特殊性。

1.边政设计委员会编《川康边政资料辑要·懋功概况资料辑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铅印本。

2.常明、杨芳燦等撰:嘉庆《四川通志》,台湾华文书局印行,据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本,1967。

3.曹抡彬、曹抡翰纂辑:乾隆《雅州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清乾隆四年刊本,1969。

4.《宝兴县第二区硗碛乡一年来的工作总结》,1951年1月12日,宝兴县档案馆,2-1-26卷。

5.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巴蜀书社,1984。

6.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

7.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

8.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9.黄廷桂等修,张吾生等纂:雍正《四川通志》卷十九《土司》,乾隆元年增刻本。

10.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11.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12.刘应、李原编,詹有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

1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1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16.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

17.西藏研究编辑部编辑《明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8.西藏研究编辑部编辑《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9.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20.曾公亮、丁度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边防》,《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3。

21.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

22.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南京正中书局,1936。

23.徐益棠:《康藏一妻多夫制之又一解释》,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二期。

24.谭英华:《康人农业家庭组织的研究(二续)》,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八期。

25.赵翼:《平定金川述略》,《中国野史集成》(第四十册),巴蜀书社,1993。

26.魏源:《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记》、《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圣武记》(卷7),生活社刊,1943。

27.李心衡:《金川琐记》,商务印书馆,1936。

28.吴羹梅修《直隶理番厅志》,清同治七年刻本。

29.兴元纂修《懋功厅乡土志》,民国六年抄本。

30.李锡书:《汶志纪略》,(清)嘉庆十年刻本。

31.黎学锦、徐双桂、史观:《保宁府志》,(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3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金川案》,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

33.《金川档》,冯明珠主编《故宫博物院典藏专案档暨方略丛编》,台北,沉香亭企业社,2007。

34.方略馆纂《平定金川方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

35.方略馆纂《平定两金川方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

36.《平定两金川军需例案》,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编辑室编《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

1.巴伯若·尼姆里·阿吉兹:《藏边人家——关于三代定日人的真实记述》,翟胜德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2.白湾·华尔登:《嘉绒藏族历史明镜》,刘建、谢芝编译,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3.陈宗祥、邓少峰:《〈白狼歌〉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4.曹宏主编《雅安少数民族》,雅安市政协学习文史联络委、雅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印,2001。

5.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陈庆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6.多吉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7.渡边欣雄主编《祖先祭祀》,凯风社,1989,转引自麻国庆《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

9.傅嵩沭:《西康建省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

10.格勒等:《藏北牧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11.高雅宁:《广西靖西县壮人农村社会中(魔婆)养成过程与仪式表演》,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12.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出版社,2001。

1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弗里德曼:《东南中国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弗雷德里克·巴特:《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黄建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黄应贵编《空间·力与社会》,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

18.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9.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上),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20.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蒙养山人译,华夏出版社,2005。

21.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李培茱译,陈观胜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2.李立:《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3.李涛、李兴友主编《嘉戎藏族研究资料丛编》,四川藏学研究所,1995。

24.李安宅:《李安宅藏学论文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25.李学琴译《格萨尔王传·赛马登位》,四川省《格萨尔》抢救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内部编印,1990。

26.列维-斯特劳斯:《面具之道》,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7.林向荣:《嘉绒语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8.刘志扬:《乡土西藏文化传统的选择与重构》,民族出版社,2006

29.马尔康县政协编《嘉戎史料集》,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1991,内部印刷。

30.马长寿:《缽教源流》,《民族研究集刊》第三辑,1942。

31.马菁林:《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巴蜀书社,2004。

32.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

33.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

34.麻国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和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5.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华夏出版社,2002。

36.雀丹:《嘉绒藏族史志》,民族出版社,1995。

37.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上、中、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38.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9.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8。

40.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41.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

42.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3.石硕:《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4.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郑振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45.石泰安:《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耿升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46.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王亚南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47.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48.王建民、赞拉·阿旺:《安多话、嘉戎话对比分析》,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49.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0.许烺光:《家元:日本的精髓》,于嘉云译,台北南天书局,2000。

51.徐平,郑堆:《西藏农民的生活——帕拉村半个世纪的变迁》,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52.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编《川西北藏族羌族社会调查》,民族出版社,2008。

53.杨嘉铭:《丹巴——千碉之国》,巴蜀书社,2004。

54.雅安市文管会编《雅安地区文物志》,巴蜀书社,1992。

55.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56.庄学本:《羌戎考察记》,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7。

57.赞拉·阿旺措成,夏瓦·同美:《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

58.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编《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59.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60.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宝兴县文化馆:《夹金山北麓发现汉墓》,《文物》1976年第4期。

2.包智明、万德卡尔:《藏北牧区亲属结构调查》,载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西藏社会发展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3.岑仲勉:《〈隋书〉之吐蕃——附国》,载《中外史地考证》(上册),中华书局,1962。

4.岑仲勉:《从女国地位再论附国即吐蕃——附任乃强答案》,载《康藏研究月刊》第10期。

5.蔡仁政:《金川嘉绒藏区的土屯制》,载《四川藏学研究》(四),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6.陈默:《西藏农区的家屋空间及其意义——以西藏曲水县茶巴朗村社区调查为例》,《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

7.陈泛舟:《略论历史上的川西北地区的藏汉贸易》,《藏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8.邓廷良:《明正土司考察记》,载李绍明、童恩正主编《雅砻江上游考察报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印,1985。

9.多尔吉:《嘉绒藏区的“哈瓦”》,载《四川藏学研究》(四),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10.多尔吉:《试析嘉绒地区藏族的丧葬习俗》,《中国藏学》2002年第4期。

11.邓廷良:《石碉文化初探》,《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12.高怡萍:《亲属和社会群体的建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3.格勒:《西藏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初探》,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编《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14.格勒:《阿里农村的传统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载《格勒人类学、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5.格勒:《论本教的神》,载《格勒人类学、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6.顾颉刚:《浪口村笔记》,《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23期。

17.郭立新:《打造生命:龙脊壮族竖房活动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8.郭立新:《荣耀的背后:广西龙脊壮族丧葬仪式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9.郭立新:《劳动合作、仪式交换与社会结群》,《社会》2009年第6期。

20.郭卫平、国庆:《川西本教调查报告》,《藏学研究》第六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21.郭声波:《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2.何翠萍:《人与家屋:从中国西南几个族群的例子谈起》,载张江华、张振国主编《区域文化与地方社会: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11。

23.何撒娜:《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人类学研究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24.何撒娜:《“一根根骨”抑或是“死路一条”:从丧葬仪式与家屋象征看纳人的亲属关系》,林超民主编《民族学评论》(第二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黄布凡:《川西藏区的语言关系》,《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

26.坚赞才旦:《论兄弟型限制性一妻多夫家庭组织与生态动因》,《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

27.贾大泉:《川茶输藏的历史作用》,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28.蒋斌、李静怡:《北部排湾族家屋的空间结构与意义》,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29.列维妮(Nancy Levine):《“骨系”(rus)与亲属、继嗣、身份和地位——尼泊尔尼巴(nyinba)藏族的“骨系”理论》,格勒、赵湘宁、胡鸿保译,《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

30.南希·列维妮:《西藏阿里传统税收制度之比较研究》,格勒等译,载《格勒人类学、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

31.陆蒂莲:《藏族》,载严汝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

32.陆晓芹:《歌唱与家屋的建构——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暖屋的观念与实践》,《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33.李绍明:《唐代西山诸羌考略》,《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34.李家瑞:《川西北嘉戎藏族的土屯制度》,《思想战线》1983年第3期。

35.李家瑞:《川西北藏族地区本教的历史及其特点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3期。

36.李锦等:《藏区水库移民宗教设施迁建的政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7.李涛:《鸦片烟在嘉绒藏区的传播》,《西藏民俗》1994年第1期。

38.李仲康:《“嘉绒”文化浅说》,《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39.李兴友:《嘉绒语与藏语关系词汇分析》,转引自《嘉戎藏族研究资料丛编》,四川民族研究所,1995。

40.林耀华:《川康北界的嘉绒土司》,载《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1.林耀华:《川康嘉绒的家族与婚姻》,载《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2.刘君:《近代四川藏区鸦片贸易及其社会危害》,《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43.刘正刚、唐伟华:《清代移民与川西藏区开发》,《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

44.罗二虎:《试论青衣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45.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46.马长寿:《嘉绒民族社会史》,载周伟洲编《马长寿民族学论集》,人民出版社,2003。

47.麻国庆:《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48.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载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

49.C.戈尔斯坦:《巴哈里和西藏的一妻多夫制度新探》,何国强译,载《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50.彭建中:《嘉绒藏族历史浅析》,载《嘉戎史料集》。

51.瞿霭堂:《嘉戎语的方言——方言划分与语言识别》,《民族语文》1990年第4~5期。

52.瞿霭堂:《嘉戎语概况》,《民族语文》1984年第2期。

53.冉光荣、刘君:《试述川西北藏区的禁烟与政局》,《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54.任乃强:《附国非吐蕃——质岑仲勉先生》,载《康藏研究月刊》第4期。

55.任乃强:《隋唐之女国》,载《康藏研究月刊》第5~6期。

56.任乃强:《四川第十六区民族分布》,《康藏研究》第24期1949六月三十日;《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

57.任乃强:《天芦宝札记》,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58.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宝兴县文物管理所:《四川宝兴硗碛水电站淹没区考古发掘报告》,《四川文物》2004年增刊。

5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雅安市文管所:《宝兴硗碛水库淹没区文物调查报告》,《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60.松冈正子:《羌族、川西南“西番”、嘉绒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的“祭山”——祭山的系谱》,发表于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藏彝走廊专题会议,2009年7月。

61.石硕:《试论康区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62.孙宏开:《“邛笼”考》,《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

63.孙宏开:《试论“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民族语文》1986年第2期。

64.孙宏开:《藏语支属问题初探》,载《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

65.孙宏开:《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载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66.孙宏开:《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民族学报》1983年第3期。

67.孙宏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及语言学研讨会述评》,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73/73_04.htm。

68.唐家卫、李涛:《清政府治理嘉戎藏区的政策初探》,载《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69.田必伟:《藏族原始宗教观念演变试析》,《西藏研究》1989年第3期。

70.翁乃群:《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71.吴文晖、朱鉴华:《西康土地问题》,《边政公论》1944年第3卷第6期。

72.吴从众:《民主改革前西藏藏族的婚姻与家庭》,吴从众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73.吴吉远:《鱼通土司及其衙门考略》,《西藏研究》1991年第4期。

74.王大犇等:《西藏藏族妇女的婚姻与生育》,张天路主编《中国是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

75.王尧:《藏语mig字古读考——兼论藏语声调的发生与发展》,《民族语文》1987年第4期。

76.武建华、董荣清、杨书章:《西藏自治区人口状况分析》,孙竞新主编《当代中国西藏人口》,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77.闻宥:《嘉戎语中动词之方向前置及其羌语中类似》,《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3期。

78.闻宥:《记有关羌族历史的石刻》,《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79.闻宥:《论嘉戎动词之人称尾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下)1944年第4期。

80.夏格旺堆:《西藏高碉建筑刍议》,《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

81.谢继胜:《藏族的山神神话及其特征》,《西藏研究》1988年第4期。

82.晏春元:《本波教起源地象雄为嘉绒藏区试析》,《西藏研究》1989年第3、4期。

83.杨明:《四川藏区的本波教》,《藏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84.杨国治:《西康省雅属的烟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委员会编辑《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85.杨嘉铭:《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碉”文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86.杨世槎:《宝兴县从改土建县到和平解放大事记:1928年6月—1950年5月》,《宝兴文史资料》1992年第3辑。

8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山剑滇黔区》篇叁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

88.衣辉锋:《家屋的建构与人观的叠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89.衣辉锋、徐杰舜:《宜州“百姓人”家屋文化及其变迁研究》,《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

90.雍继荣:《羌族族源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

91.张建世、土呷:《军拥村藏族农民家庭调查(上、下)》,《中国藏学》2005年第3、4期。

92.张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与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2002。

93.赞拉·阿旺措成、张锦英:《嘉绒藏戏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征》,《四川戏剧》1994年第1期。

94.赞拉·阿旺措成:《试论嘉戎藏语中的古藏语》,《中国藏学》1999年第2期。

95.曾宪江:《嘉绒研究综述》,《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96.邹立波:《略论明代董卜韩胡、杂谷二土司之争——兼论硗碛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97.邹立波:《一个“边缘”族群历史与文化的考察》,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8.邹正中:《汉族和藏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30日。

99.周宝韩:《宝兴视察记》,《宝兴县文史资料》1992年第3辑。

100.周国康:《喇嘛教在硗碛》,《夹金山下浪漫城——文化宝兴》,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101.庄学本:《丹巴调查报告》,《康导月刊》1939年第1卷第7期。

102.张海超:《建筑、空间与神圣领域的营建》,《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志编委会编《阿坝州志》,民族出版社,1994。

2.编辑组编《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第三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3.编辑部编《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第五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4.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印:《青海玉树囊谦称多三县调查报告》,1941。

5.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6.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7.四川省宝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宝兴县志》,方志出版社,2000。

1.宝兴县志办办公室编《宝兴县志·社会风土志》(草稿),1986年。

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宝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川府民政〔2006〕43号)。

3.赫伯特·斯蒂文斯:《经深峡幽谷走进康藏——一个自然科学家经伊洛瓦底江到扬子江的游历》,章汝雯、曹霞译,四川民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四川省宝兴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宝兴县资料集》,1986年铅印本。

5.硗碛藏族乡政府提供:《“穆坪”、“硗碛及其一些山水在藏文中的含义》。

6.硗碛藏族乡提供:《穆坪喇嘛庙简况》,2004年。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兴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宝兴县文史资料》,第3辑,1992年。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委员会编辑,《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6年。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马尔康县委员会:《马尔康文史资料》,第1辑,《四土历史部分》,1986年。

1.Bourdieu P.,“The Kabyle House of the World Reversed”,in The Logic of Practice,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2.Bourdieu P.,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77.

3.Charles F. McKhamn,“Fleshing Out the Bones:The Cosmic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Space in Naxi Architecture”,In Ethnicity and Ethnic Groups in China,eds. by Chien Chiao and Nicholas Tapp,HongKong:New Asia College,the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1989,pp.157-177.

4.Charles F. McKhamn,Fleshing Out the Bones:Kinship and Cosmology in Naqxi Religion,A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2.

5.Erik Mueggler,“Money,the Mountain,and State Power in a Naxi Village”,Modern China Vol.17(2):188-226,1999.

6.Errington,S.,“Incestuous Twins and the House Societies of Insular Southwest Asia”,Cultural Anthropology 2(4),1987,pp.403-444.

7.Elisabeth Hsu,“Introduction”,In Naxi and Moso Ethnography:Kin,Rites,Pictographs,eds. by Michael Oppitz and Elisabeth Hsu. Zürich:V l kerkunde-museum der Universitat Zürich,1998.

8.Elisabeth Hsu,Moso and Naxi:the House,in Naxi and Moso Ethnography:Kin,Rites,Pictographs,eds. by Michael Oppitz and Elisabeth Hsu. V l kerkunde-museum der Universitat Zürich,1998.

9.Fortes,M.,“Some Reflections on Ancestor Worship in Africa”,in Fortes,M. and G.Dieterlen eds. African Systems of Thought:Studie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African Seminar in Salisbu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10.Fox,J. J.,“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Australian House:A Introductory Essay”,in Inside Austronesian Houses,Fox. J.eds.,Canberra: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93.

11.Gudman,S. and Rivera,A.,Conversations in Colomb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Goldstein Melvyn C.,“Stratification,Polyandry,and Family Structure in Central Tibet”,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Vol.27,971.

13.Carsten,J.,Woman,Kinship and Community in a Malay Fishing Village on Pulau Langkawi,Kedah Malaysia,Ph.D. 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1987.

14.Carsten,J. and Hugh-Jones,S.,eds. About the House;Levi-Strauss and beyo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5.Carsten,J. eds,Cultures of Relatedness: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Kinship,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6.Carsten,J.,After Kinshi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7.Kuper,A.,Wives for Cattle,London:Routledge,1982.

18.Kuper,A.,“The House and Zulu Political Struc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34,1993.

19.Levi-Strauss,C.,Social Anthropology,New York:Basic Books,1963.

20.Levi-Strauss,C.,The Future of Kinship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Anthropolgyical Institute,1965.

21.Levi-Strauss,C.,The Way of the Mask,trans. S. Modelski,London:Jonathan Cape,1983.

22.Levi-Strauss,C.,Anthropology and Myth:Lectures,Oxford:Blackwell,1987.

23.Nancy Levine,The Dynamics of Polyandr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24.Nancy Levine,“The Demise of marriage in Purang,Tibet:1959-1990”,In Per Kvaerne,ed. Tibetan Studies Volume 1,Oslo:The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Human Culture,1994.

25.M.Fortes,Social Anthropology at Cambridge since 1900,1953.

26.Michael G. Peletz,“Kinship Studies in Late Twentieth Century Anthropology”,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 24,1995.

27.Radcliffe-Brown,The study of kinship systems,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941.

28.Schneider,David M.,“Some Muddles in the Models,or,How the System Really Works”,In The Relevance of Models for Social Anthropology. Michael Banton,(ed.)Ps. 25 86. London:Tavistock,1965.

29.Wilson,P.,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Human Speci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