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5~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 China ( 2015-2016)

SSAPID:101-1022-8926-08
ISBN:978-7-5201-068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主题,分别从科学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客体、互联网科普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书中对于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传播内容和传播力评价、传播话语的亲和力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时,还围绕智库发展主题,对于民间智库的作用、地位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民间智库对政府决策与科学传播的促进方面提出对策和措施。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学传播蓝皮书
作 者: 詹正茂 卜勇 孙颖
编 辑:郑庆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科学传播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课题组

 Abstract

 子库介绍

 中国皮书网

 Ⅰ 总报告

  B.1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学传播现状及体系构建

   一 中国科学传播的现状

    (一)宏观统筹,站在更高的高度规划科学传播工作

    (二)“分众化”“大科普”的格局已经建立

    (三)合作共赢,整合多类型科普资源

    (四)打造科学传播品牌,成就新的亮点

   二 科学传播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构建原则

    (二)运行标准

    (三)评估机制

   三 科学传播体系的构建框架

    (一)资源配置子系统

    (二)信息传送子系统

    (三)传播技术研发子系统

    (四)效果评估子系统

    (五)支持与政策环境

   四 “十三五”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五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学传播的重点工作与发展方向

    (一)发挥群团作用促进科学传播

    (二)科普网站需进一步优化

    (三)大力建设科学传播队伍

    (四)科学报道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发展

    (五)加强科学传播的话语亲和力

 Ⅱ 组织篇

  B.2 行业协会在信息服务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一 气象信息服务现状

   二 新型气象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一)新技术推动

    (二)产业快速拓展

    (三)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四)组织保障逐步完善

   三 气象行业协会在新型气象信息传播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一)发挥气象信息传播产业组织功能

    (二)促进气象信息传播供给能力提升

    (三)推动气象信息传播体制机制变革

    (四)加快完善气象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市场体系

  B.3 加强群团建设 适应科技传播新变化*

   一 媒体科技传播的现状

    (一)科技传播内容和结构都存在不合理性

    (二)优秀科普产品和品牌节目比较匮乏

    (三)现有的科技传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四)科技界与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充分

   二 科技传播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一)“互联网+”是科技传播大发展的潮流趋势

    (二)科技传播的速度、内容以及受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科技传播手段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四)新闻信息的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多元化互通模式

   三 群团在科技传播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

    (一)促进“互联网+媒体”全面结合,实现科技传播的迅速发展

    (二)群团社团对于构建科技传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是构建科技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

   四 发挥群团作用,加强科技传播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互联网+媒体”的科技传播思想

    (二)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促进行业间交流

    (三)丰富科技传播内容,创新工作方法

    (四)协助媒体优化科技传播与普及人员的队伍结构

    (五)积极主动地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获取支持

   总结

  B.4 发挥群团作用 促进科技传播*

   一 学会是科学传播的生力军

   二 学会的知识潜力未能完全释放

   三 学会科学传播面临内外交困局面

   四 省级及以下学会的科普工作的抽样情况

    (一)科普工作占有的比重

     1.学会机构设置情况

     2.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的情况

     3.科普工作方面经费占总经费的情况

     4.科普工作占总工作量的情况

    (二)科普工作的自我评价

     1.科普工作的自评结果

     2.科普工作方面取得的社会效益自评结果

    (三)开展科普工作的媒介和活动方式

     1.开发运用科普传媒的学会情况

     2.近年来学会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四)学会进一步开展科普工作的方向

     1.科普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2.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阻碍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因素

     4.学会还有比较大的潜力来开发制作的科普传媒形式

     5.进一步推动学会科普工作的关键因素调查

    (五)主要调查结论

   五 多层次加强学会科学传播能力

    (一)深化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加强内部改革,奠定担当重任的坚实基础

    (三)创新学会科普工作方式

    (四)实施学会科普网站群工程

   六 发挥群团社团作用,适应科技传播新变化新挑战——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为例

    (一)用好“互联网+”,更新科学传播理念

    (二)整合群团资源,建设科普联合体

    (三)吸收社会力量 扶持草根科普组织

  B.5 民间智库、政府决策与科学传播

   一 参与政府决策的形式

   二 对外科学传播的效果

   三 当前民间智库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民间智库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民间智库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

    (三)其他方面

   四 办好民间智库的策略建议

 Ⅲ 媒介篇

  B.6 互联网科普发展阶段论

   一 判断互联网科普发展阶段的主要维度

    (一)技术维度

    (二)内容维度

     (1)科学内容的展示

     (2)科技信息的实时发布

     (3)科学理念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

    (三)用户维度

   二 北京地区互联网科普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一)技术导向阶段

     1.主要特征与起止时间(1995~2004年)

      (1)互联网对科普信息只起到简单传递的作用

      (2)科普呈现精英传播格局

      (3)科普模式以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为主

      (4)科普网站内容以介绍概况信息和开展基本宣传工作为主

     2.核心任务

      (1)加快科普网站建设

      (2)为互联网科普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组织准备

     3.贡献与意义

    (二)内容导向阶段

     1.主要特征与起止时间(2005~2013年)

      (1)精英与草根并存的科普传播格局

      (2)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融合的传播模式

      (3)独特的传播机制

      (4)科普内容丰富多彩

     2.核心任务

      (1)加强网站内容建设,打造品牌网站

      (2)注重首都地区科普资源的集成共享

      (3)注重公众参与科普平台的搭建

     3.贡献与意义

    (三)服务导向阶段

     1.主要特征(2014年至今)

      (1)泛在式科普服务

      (2)精准式科普服务

      (3)交互式科普服务

      (4)智能科普服务

     2.核心任务

      (1)按照用户需求完善网站内容和功能,提升科普服务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程度

      (2)开通适用于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加强互联网科普服务的人性化

      (3)全面融入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科普服务模式的创新

     3.贡献与意义

   小结

    (一)技术导向阶段是科普网站发展的起步阶段

    (二)内容导向阶段是科普网站发展的提升阶段

    (三)服务导向阶段是科普网站发展的成熟阶段

  B.7 网络科普平台内容质量及传播力评价

   一 网络科普内容质量评估

    (一)网络科普内容质量评价标准

    (二)内容质量评分细则

    (三)平台信息质量评估得分状况

   二 科普传播力评估

    (一)不注重社交关系的科普平台传播力评估

     1.网站流量指标

     2.网站用户指标

     3.网站链接指标

     4.网络可见度

    (二)注重社交关系的科普平台传播力评估

     1.受众接触度

     2.日志活跃度

     3.博主权威性

     4.博主互动性

   三 存在的问题

   四 发展对策

    (一)利用不注重社交关系的网站平台加强组织化科普服务

     1.围绕公众需求开展科普服务

     2.加强原创内容建设

     3.优化运营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利用注重社交关系的网站平台加强个体化科普服务

     1.鼓励科学家和科学文化人开办博客

     2.加强媒介创新,增强内容的可读性

     3.建立分级把关人制度

  B.8 新媒体科学传播话语亲和力的构建

   一 科学传播中话语亲和力的积极意义

   二 科学传播中的话语亲和力的原则

    (一)去权威化

    (二)构建社会语境

    (三)吸引情感投入

   三 话语亲和力的构建途径

   四 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话语构建的重点:思维转向

    (一)建立求异型的思维模式

    (二)建立多向型的思维模式

    (三)建立动态型的思维模式

    (四)建立全面型的思维模式

    (五)建立前瞻型的思维模式

   五 着力增强科技新闻的亲和力

 Ⅳ 人才篇

  B.9 “粉丝经济时代”特征的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

   一 科普信息如何达到有效传播

    (一)立足传统媒体,加强新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建设

    (二)创新传播方式

   二 科学家要成为科学传播人

   三 科学传播的下一个“战场”

  B.10 新媒体时代科普人才的类别与特征

   引言

   一 科普人才的界定与分类

    (一)科普人才的界定与标准

     1.科普人才的界定

     2.科普人才的基本标准

    (二)科普人才属性

    (三)科普人才分类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科普人才的分类现状

    (一)科普人才的分类

     1.科普专职人才

     2.科普兼职人才

     3.注册科普志愿者

    (二)科普人才的现状

    (三)全国科普人才发展目标

   三 我国科普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科普人才分类存在的问题

    (二)科普产业分类

    (三)基于科普产业的科普人才分类

    (四)科普人才统计的技术支撑

     1.建立全国性的科普统计大数据中心

     2.建立全国性的科普资源标准

     3.形成第三方科普评估中心

 Ⅴ 效果篇

  B.11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

   一 我国科学素养测量存在的问题

    (一)界定科学素养的目的不明确

    (二)理论体系缺乏“本土化”

     1.米勒体系本身的缺陷

     2.中美社会情境存在较大差异

     3.科学的文化语境不同

    (三)调查结构不完整

     1.缺乏对特定群体的研究

     2.没有开展纵向的跟踪研究

     3.定性、定量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

     4.对具体科学事件的专题性调查与研究不充分

   二 改进科学素养测量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多元化科学素养调查目的

     1.针对高校学生,检验科学教育成果与其对科学的反思

     2.针对普通劳动者,关注科学的功用性与其运用科学的能力

     3.针对精英阶层,关注科学的风险与其参与科学的意愿、行为

    (二)构建基于中国社会语境和公众参与的理论体系

     1.引入公众参与科学的理念

     2.基于中国社会情境构建理论体系

     3.加强科学素养维度关系研究

    (三)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的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构

     1.定性与定量,横向与纵向相结合

     2.加强对重点人群的调查

     3.开展对公众具体科学知识、态度的调查

  B.12 科学传播要关注传播对象差异性

   一 科学传播者与公众的距离

    (一)科学家与公众观点差异巨大

    (二)一些科学传播者对公众存在偏见

    (三)公众对专家的信任感逐渐削弱

   二 观点差异不是因为公众无知

    (一)公众的判断不可能完全是科学理性的

    (二)公众会受自己亲身经历的影响

    (三)公众会受自己的情感影响

    (四)公众会受自己已有价值体系影响

    (五)公众会受周围人的影响

    (六)有的问题不单纯是科学问题

   三 “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家也要理解公众

    (一)说服的前提是知己知彼

     1.了解自己,了解受众

     2.了解相关科学问题涉及的其他因素

     3.了解科学传播无效的真正节点

    (二)要教会公众科学方法

    (三)说服要靠形成共同认识

    (四)用价值观、情感、行为来传播科学

     1.针对价值观来传达信息

     2.利用情感来传播

     3.用行为影响态度

 Ⅵ 综述篇

  B.13 国内科学传播的评估综述*

   一 国内科普媒体的评估现状

    (一)科普网站

     1.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

     2.北京地区科普网站评估指标体系

     3.国内科普网站影响力指标

     4.三维度科普网站评价的体系

     5.中科院科普网站评估标准

     6.基于满意程度的网站评估

     7.新媒体科学传播平台评估

    (二)科普图书

     1.基于编辑过程的科普图书评价指标体系

     2.“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标准

    (三)科普期刊(科技期刊)

    (四)科普影视

     1.基于广告市场调查的影视评估

     2.全国科技活动周评选优秀科普微视频

   三 国内科普活动的评估现状

    (一)科学节、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

     1.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评估

     2.基于科普项目过程的大型科普活动评估

     3.北京市科普基地活动日效果评估实例

    (二)科普展览

    (三)科普讲座

   四 国内科普宣传与广告评估现状

    (一)科普媒体广告

     1.基于广告层次模型的科普广告评估

      (1)广告态度

      (2)品牌态度

      (3)参与或购买意愿

      (4)注意度

      (5)认知度

      (6)交互度

      (7)行动度

     2.科普网络广告

    (二)科普活动宣传

    (三)科普新闻发布

  B.14 国外科学传播评估现状与经验*

   一 科学素质的评估

    1.美国米勒体系

    2.欧盟科学素养测评

    3.日本与印度的科学素质测评

    4.PISA测评

    5.TIMSS测评

    6.美国国家进步评价

   二 国外科普活动与科普项目评估

    1.美国科普活动与科普项目的评估

    2.欧盟对科学传播项目的评估

    3.评估实例

     (1)爱因斯坦年活动评估

     (2)英国科学节评估

     (3)澳大利亚科学节评估

   三 国外科普展览的评估

    1.美国展览评估的发展阶段

    2.科普展览项目的评估要求

    3.科普展览项目的效果评估

    4.中美科普展览评估的比较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当前改革发展进入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期。《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5~2016)》围绕“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主题,将近两年我国科学传播事业改革中的创新内容集聚起来,对于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和详细的描述。全书包括总报告和13篇分报告,分别从科学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客体、互联网科普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报告课题组对于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传播内容和传播力评价、传播话语的亲和力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时,本年度报告还围绕智库发展主题,对于民间智库的作用、地位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民间智库对政府决策与科学传播的促进方面提出对策和措施。此外,本年度报告中还包括气象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专题内容,以及对于国内外科学传播领域发展和研究现状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