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08年卷)图书

JOURNAL OF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TORIOGRAPHY

SSAPID:101-1018-3290-11
ISBN:978-7-5097-0341-0
DOI:
ISSN:
关键词: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内容简介] 近30年来的中国史学成就,不论在理论方面、宏观和微观研究方面,在文献整理和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方面,在自身的学科建设方面等,都有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亟待研究的有价值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的创造的起点,是21世纪中国史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瞿林东
编 辑: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附录二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事记

 卷首语

 稿约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编委会

 附录一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著要目

 三十年来中国史学思潮及史学发展

  一 突破思想禁区: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与创新

   打破唯一动力论,全方位探索历史发展

   打破史家主体不能参与历史认识过程的禁区,实现认识理论上的突破

   打破封闭式的史学模式,实现方法论上的突破

  二 打破学科藩篱:多学科、多视角地考察历史

   社会史的兴盛拓宽了史学的研究领域

   文化史研究的崛起促进了史学范型的更新

   心理学方法的运用使史学研究的触角深入到群体及个人的内心世界

  三 克服闭塞状态:在与国际史学交流互动中发展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首先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

   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兴起,拓展了近现代史的范围

   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展开打开了探索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新领域

   对全球史观的关注将形成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新模式

  四 小结:思想解放与史学思潮及史学发展

 让马克思主义照耀历史的天空

 历史理论的光辉著作

  一 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典型特征

  二 历史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理论架构

  三 对两种错误倾向的批判

 永不懈怠的动力

 瞿秋白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一 瞿秋白接受唯物史观的主要过程

  二 瞿秋白对唯物史观的全面理解和阐扬

  三 瞿秋白运用唯物史观所进行的理论实践

 嵇文甫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论

  一

  二

  三

 恭三师与辽宋西夏金史研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柴德赓先生的史学成就和学术风格

  一 对明季遗民斗争和清代学术史的研究

   1.关于明季遗民斗争

   2.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

  二 对目录文献和史部要籍的研究

   1.目录学成就

   2.文献学成就

   3.对史部要籍的研究

  三 对苏州地方史的研究

  四 学术风格

 20世纪中国学者关于“二十四史”综论的几个问题

  一 “二十四史”的内容和价值

  二 关于“二十四史”之局部的研究

  三 关于“二十四史”的补作、校正和考订

  四 关于“二十四史”的校勘和版本

 司马迁的《史记》及20世纪《史记》研究

  一 司马迁的成长经历

  二 司马迁撰《史记》

   (一)突出历史人物自身的特点

   (二)运用历史人物的语言

   (三)结合历史环境的描写

   (四)根据人物特点进行评论

  三 司马迁的思想

   (一)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要探究人与“天”的关系

   (二)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主要是想弄清历史发展变化的奥秘

   (三)司马迁所提“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是探讨政治成败和政权兴亡的道理

   (四)在民族关系上,司马迁主张友好相处

   (五)司马迁的经济思想非常突出

   (六)司马迁修撰历史的思想也值得一提

  四 20世纪对《史记》的研究

 20世纪《汉书》研究述评

  一 《汉书》研究的初步展开

  二 深入探索并经历严酷考验阶段

  三 《汉书》研究重要发展阶段

   (一)“断汉为史”的著史新格局与“宣汉”的旨趣

   (二)“实录”精神和卓越史识

   (三)历史编撰成就

   (四)十志的成就

   (五)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

  四 《汉书》研究的展望

   (一)对《汉书》史学成就和历史地位的考察,不但应从班固对司马迁创立的史学传统之继承、发展关系来分析,还应从传统史学演进的长过程中来评价

   (二)深入进行《史》、《汉》比较的研究,但应注意彻底摆脱扬此抑彼思维方式的影响,正确的指导思想是马班并提,各有优长

   (三)从历史编纂学的视角,对《汉书》中一些重要篇章作分析、阐发,实为推进《汉书》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四)还应开展《汉书》与西方史学名著的比较研究

 20世纪《后汉书》和《三国志》研究述评

  一

  二

  三

 20世纪《晋书》、“八书”、“二史”研究述评

  一

  二

  三

 20世纪新旧《唐书》与新旧《五代史》研究述评

  一 总论

  二 史料研究

   1.校勘

   2.史源

   3.史事考订

   4.辑补

  三 编纂体例

  四 编修考辨

  五 比较研究

 20世纪的《宋史》研究

  一 元代史家对《宋史》的撰修

  二 历代史家对《宋史》的研究

   (一)《宋史》研究专著

   (二)《宋史》专题研究论文

   (三)《宋史》注疏和考证文章

  三 《宋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0世纪《辽史》《金史》《元史》研究述评

  一

  二

  三

  四

 20世纪《明史》研究述评

  一 《明史》研究的发轫及其发展阶段

  二 《明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1.关于编修进程的阶段划分

   2.关于监修总裁及重要参与者

   3.对于分撰诸人及志传稿的研究

   4.对《明史》的总体评价

  三 新世纪《明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继之成之,三代学人协力;开焉拓焉,铺展专业通途

  一 总体规划,纲举目张

  二 学术开新,精义充盈

  三 注重理论分析,贯穿通识精神

  四 铺展专业通途,推动学科建设

 史学、思想与时代

  一

  二

   1.六卷本《中国史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分期以及对每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总体把握,得自于史学史与社会史相贯通的视角,故而能准确把握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2.六卷本《中国史学史》尤其重视阐发历代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我们得以具体理解中国古代史学“资治”、“经世”之性质,并由此可见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功能,以及中国文化强烈的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

   3.多卷本《中国史学史》重视对古代史学多方面思想成就的总结,对古代历史思想之发展的考察与论述,尤其全面、系统、深入,令人有视野大开之感

   4.自梁启超提出应研究“史学”的成立和发展即中国古代有关史学理论的思想成就以来,对传统史学批评及其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刘知幾、郑樵、章学诚等几个大家,而六卷本《中国史学史》重点挖掘、研究了历代史学批评及理论,对这个领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这应该是该书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

  三

 融中外史学于一体的课程新体系

  一

  二

  三

 史学史研究的新路径

  一 中外史学交流研究的垦荒者

  二 新视角、新窗口、新增长点

  三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理解观念 理解历史

  1.〔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耶尔恩·吕森、胡昌智编选,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德〕亨里希·李凯尔特:《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涂纪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4.〔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金寿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6.〔英〕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何兆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7.〔波兰〕埃娃·多曼斯卡:《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郭店、上博简中的天人关系略述*

  一

  二

  三

 以史论政

  一 《时务报》政论及其传播效果

   1.梁启超、汪康年的“变法”言论及反响

   2.《时务报》有争议的几篇政论文章

   3.从发行及传阅率看《时务报》政论的传播效果

  二 《湘报》的“论说”及其传播效果

   1.谭嗣同、唐才常的政论文

   2.《湘报》后期引起争议的政论文章

   3.从发行及读者反馈看《湘报》“论说”的传播效果

  三 戊戌维新时期报刊政论的史论特色

 梁启超新史学的学术机制与当代价值论略*

  一 从“史界革命”到“史之改造”

  二 把握中国史内在逻辑,重建中国史研究模式

  三 从政治史到社会文化史的转向

  四 多学科治史的开阔视野

 傅斯年对近代学术转型的构想与实践

  一 傅斯年对近代史学转型的基本构想

  二 历史学和语言学:借鉴西方与继承传统

  三 近代的历史学语言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等同样性质

  四 学术转型: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之间相互为用

 兰克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一 兰克史学的真谛

  二 兰克史学之东传

   1.取自日本

   2.转道美国

   3.径自欧洲

  三 兰克史学的中国回响

 马基雅维里的史学

  一 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二 突出的矛盾性

  三 余论

 历史叙述中的历史审美

  一 布尔斯廷史学作品的魅力

  二 “写人民的故事,为人民而写”

  三 历史是一种个人的、亲密的体验

  四 历史学家是“与天使摔跤”Hidden History,New York:Vintage Books,1989,p.3.">*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新趋势

  一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二 以理论分析和理论思维的研究理念提升国史研究的新境界

  三 国史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研究者对史料有了新的认识

  四 提倡知人论世的史学批评和历史主义的历史评价

  五 倡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国史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六 宏观的大历史研究和微观的专题史研究相得益彰

  七 国史研究更加注重学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匿名审稿实施办法

近30年来,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气象,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引导下,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二是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三是扩大了中外史学交流,中国史学正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近30年来的中国史学思潮,固然是诸家学说,各陈其论,大多自有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因其理论的正确和逻辑的魅力,显示出不可代替的治史道路和学术生命力,引领着中国史学继续前进。近30年来的中国史学成就,不论在理论方面、宏观和微观研究方面,在文献整理和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方面,在自身的学科建设方面等,都有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提出了—些亟待研究的有价值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的创造的起点,是21世纪中国史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发表有新意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中外史学的研究论文,是本刊的基本宗旨,也是我们热心期待于中外同行的衷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