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社会转型的哲学反思图书

Thinking Society Transformation from Philosophical View

SSAPID:101-1011-9262-63
ISBN:978-7-5097-853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发展性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结构和质量正迈向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价值重建既呼唤传统文化的再生,又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发展。这一社会形态,引发着人们的哲学思考。本书从中国梦的哲学解读、转型社会的价值重建、社会工程与生态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反思、哲学范畴的探索创新等角度,反思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周志宽;刘云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后记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形成(代序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其形成(代序一)

   一 中国传统哲学之突出特质

    (一)宇宙本体与价值理想的融通

    (二)历史规律与价值追求的融通

     1.“生意成势”——生存价值与历史趋势的融通

     2.“同然即理”——公义价值与历史规律的融通

    (三)认识过程与价值意蕴的融通

     1.对认识主体的价值要求

     2.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参与

     3.认识目标中的价值意蕴

    (四)自然生命与道德价值的融通

     1.“气质之性”蕴涵“天地之性”

     2.“生以载义”

     3.“成身成性”

   二 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形成原因

   三 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重大意义

 谈谈哲学发展的现代转向(代序二)

  谈谈哲学发展的现代转向(代序二)

 “中国梦”的哲学解读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特质

   一 “中国梦”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二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梦”的前提、核心与归宿的统一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中国梦”的主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梦”的近期目标

     3.“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4.“中国梦”的主体——人民

    (二)“中国梦”的科学性

   三 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梦”特质研究

    (一)基于时空、主体视角的“中国梦”特质

     1.“中国梦”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2.“中国梦”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辩证统一

     3.“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二)“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的独特性质

     1.指导思想、本质内涵上的差异

     2.文化背景的差异

     3.主流价值观的差异

     4.实现路径差异

   四 乐观自信“中国梦”: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依据

     1.合规律性

     2.合目的性

    (二)实践基础

  中国模式:“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一 中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指明方向

   二 中国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三 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动力

  “中国梦”的社会共识凝聚功能

   一 以“中国梦”凝聚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二 “中国梦”在社会共识凝聚中的独特功能和优势

    1.“中国梦”的历史深度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2.“中国梦”的主体广度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3.“中国梦”的内容高度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4.“中国梦”的接受程度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三 优势转化成现实,共识转变为行动

  “三个倡导”:构筑“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一 “三个倡导”的价值意蕴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

   二 “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一)国家层面的富强之梦

    (二)民族层面的振兴之梦

    (三)个人层面的幸福之梦

   三 “三个倡导”支撑“中国梦”

 转型社会的价值重建

  中国发展与哲学精神

   一 创奇迹必有大智慧

   二 实践价值哲学是对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全面超越

   三 中国快速发展与实践价值哲学

  “会通”是永恒的文化主题

   一 “会通”是中国民族格局形成的核心动力

   二 “会通”是中国文化格局形成的主导力量

   三 “会通”决定了中国社会实现转型的根本方向

  社会发展与中国精神

  和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

   一 和谐世界观

   二 和谐价值观

   三 和谐思维方式

   四 和谐主体精神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思考

   一 发展的价值定位

   二 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 发展的价值准则

   四 发展的价值手段

   五 发展的价值创造

  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 什么是发展:发展内涵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

   二 为什么发展:发展机制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

   三 怎么发展:遵循实践活动规律、走科学性与人本性相统一的科学发展道路

   四 如何评价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

  现代责任伦理的重建*

   一 现代伦理变革的序幕:伦理觉悟

   二 革命理想主义的信念伦理

   三 现实经验主义的功利伦理

   四 实践理性主义的责任伦理重建

  马克思语境中的价值及其反思与批判*

   一 启蒙价值及其分析批判

   二 劳动异化与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批判

   三 对劳动价值论批判的批判

   四 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批判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三个向度

   一 实践的向度:俄国实践的桥梁作用

   二 文化的向度: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贵民重民传统的高度融合

   三 国情的向度: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中国普通大众的广泛性的有机结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科界的现实担当*

   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源头动力

   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科界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

  革命军人坚定理想信念问题

   一 革命军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军人人生的精神支柱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军人奋发进取的力量源泉

    (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军人永葆纯洁性的思想保证

   二 革命军人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内容

    (一)革命军人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革命军人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革命军人应增强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信心和勇气

   三 革命军人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打牢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

    (二)拓宽理论视野,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辨别力

    (三)立足理论的实践转化,形成坚定理想信念的自觉行动

 社会工程与生态文明

  社会工程视角下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 社会工程及发展模式的内涵

    (一)社会工程的内涵

    (二)发展的内涵

    (三)发展模式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模式

    (一)改革开放前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模式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模式的社会工程分析

    (一)发展模式是否有效和对规律的认识密切相关

    (二)发展模式和当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

    (三)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发展模式的交错性

  社会工程视域下的城镇化实践

   一 城镇化进程中的工程及其双重性

   二 城镇化进程中的工程决策

   三 城镇化进程中的工程质量

   四 结论:强化社会理性的体制、机制和规则体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维度

   一 传统城镇化的生态之殇

    (一)人口城市化流动明显,环境卫生等生态问题突出

    (二)城市外扩速度加快,农业生产用地流失严重

    (三)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堪重负

   二 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合理内核

    (一)生态文明的理性契合构建新型城镇化的理念

    (二)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关联

    (三)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三 以生态文明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强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格局

    (二)提升生态质量,完善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布局

    (三)完善制度建设,牢固树立建设生态城镇的公民意识

    (四)统筹城乡发展,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论社会工程活动中的价值维度

   一 社会工程中价值的内涵

    (一)社会工程论域中的价值是反思人的存在、人之生活建构的一种关系范畴,是一个渗透于人所创建的社会关系、指向未来发展的规范性的概念

    (二)社会工程理论承认价值的客观性

   二 社会工程中的价值的主体尺度

    (一)在价值引领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活动中,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主体价值尺度,把社会主义的主体价值尺度落实在以人为本上

    (二)把人的发展为根本主体价值尺度的价值立场融入具体的社会制度模式中,要坚持要促进人的发展

   三 社会工程活动中主体价值尺度的唯物主义立场

  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思考

   一 为什么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 改革的难点是存量改革

   三 改革成效取决于宏观微观的结合

  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反思

   一 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

   二 到哲学里寻找智慧

   三 中国古代哲学的答案

   四 马克思哲学的答案

   五 新实学的答卷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实践论根基

   一 实践活动与人的生成

   二 实践活动与自然的生成

   三 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统一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

   一 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价值探讨

    (一)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

    (三)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现实状况分析

    (一)生态文明意识略显片面,缺乏整体观

    (二)具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但“政府依赖性”较高

    (三)生态文明意识的践行层次有限

   三 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路径探析

    (一)普及现代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

    (三)鼓励丰富的生态实践

    (四)健全生态文明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态”平衡辩证观

   一 生态的特征与生态功能

   二 世态的特征与世态矛盾

   三 心态的特征与心态平衡

   四 “三态”的辩证关系

  共生理念的基本特征和多样性、复杂性方法论析*

   一 共生理念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

    (2)多样性

    (3)互动性

    (4)生成性

    (5)开放性

    (6)协调性

    (7)交融性

    (8)互利性

    (9)自组织性

    (10)复杂性

   二 在多样性中推进事物发展的方法

   三 复杂性分析事物的方法

  当前我国转型发展期风险共生问题的哲学思考

   一 当前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风险共生

   二 当前我国转型发展期风险共生的深层成因

   三 当前我国转型发展期风险治理的价值范导

  文化旅游产业论

   一 旅游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1.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二者共生互融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及问题

    (一)文化旅游业概述

    (二)文化旅游业的问题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不当

     2.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3.文化旅游所占比重低

     4.法规体系不健全

     5.缺乏文化旅游人才

   三 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一定要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二)提升创新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三)提高政府对文化旅游业的重视

    (四)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文化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

    (五)严格旅游行业的管理,建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六)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当代反思

  他律:儒学重建的梦魇

   一 引入他律重建儒学面临的困境

   二 他律可以引入道德领域吗?

   三 回到儒学自身重建儒学

  章太炎对“吾丧我”的解读

   一 人我法空

   二 对“吾丧我”的历代注解

   三 章太炎的解读

  太极函三为一:清儒刘沅对理学本体论的贡献

   一 太极函三为一

    1.太极为万物之原

    2.太极函三

    3.刘沅所谓神

     (1)神,心之妙也

     (2)心者,人之神明

     (3)神生气

     4.函三为一

   二 刘沅太极本体论的历史渊源

    1.宋明理学中理、气、心三本走向融合

    2.前贤对太极与理、气、心关系的表述

    3.道教中的一气化三清与新道教内丹学

   三 刘沅学术的知音

  道家亲自然传统的环境哲学价值

   一 以“自然”基因定义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和模式

   二 “自然”即自然常态的省略表述

   三 道家的“内在价值”论为实现深层环保确立了价值哲学基础

   四 道家提出了“玄德”、“无为”的理论为人类的超越和自律指明了出路

   五 慈爱万物

  试析陈寅恪“中体西用”文化战略方针

   一 “中体西用”文化战略内涵

   二 “中体西用”文化战略实施方针

   三 落实陈寅恪“中体西用”战略方针的意义

  张载“以礼为教”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复兴

   一 明清之际张载“以礼为教”思想复兴的体现

   二 明清之际张载“以礼为教”思想复兴的原因

   三 明清之际张载“以礼为教”思想的继承发展

    (一)礼理同源

    (二)知礼成性

    (三)以礼化俗

  梁漱溟建构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自觉

   一 “文化自觉”及其思想渊源

   二 梁漱溟的文化自觉

   三 梁漱溟文化自觉的意义

  儒家的生态思想

   一 儒家生态思想的结构

   二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 提高人的修养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

  老子之“德”对为政者道德修养的启示

   一 为政者应节制私欲

    1.要内心和谐,淳朴自然

    2.要着重自身,修身养性

    3.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二 为政者要谦虚处下

    1.要有不争观念

    2.要有贵柔意识

    3.要有民本思想

   三 为政者要慈朴包容

    1.要有仁慈之心

    2.要有包容精神

    3.要生活朴素,勤俭修身

 哲学范畴探索

  “反思”的观念

   一 胡塞尔的反思与后思

   二 胡塞尔反思概念的问题

   三 一种关于反思的理解

  一个拒斥逻辑矛盾、容纳辩证矛盾的命题演算系统

   一 命题演算系统PC6及其可靠性、完全性

    (一)PC6的语法、语义及定理的证明

     1.语法

     2.语义

     3.定理的证明

    (二)PC6的可靠性

    (三)PC6的完全性

     1.合取范式

     2.PC6的完全性定理:重言式均为PC6的定理

   二 PC6的一个重要特征:拒斥逻辑矛盾,容纳辩证矛盾

    (一)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二)PC6拒斥逻辑矛盾,容纳辩证矛盾

   三 PC6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直观依据

  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评价

   一 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妇女的“家务劳动”不被社会所认可是其社会地位低下的物质基础

    (二)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结合是导致妇女受到压迫的根本原因

    (三)私人领域中的家庭是性别压迫的主要场所

    (四)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影响妇女的地位的重要因素

   二 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特点

    (一)在政治经济学分析基础上,运用多种学科进行分析

    (二)在批判私有制的基础上,突出私有制和父权联合对女性的压迫

    (三)在倡导经济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以全面社会改革来解放妇女

   三 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成就和不足

    (一)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成就

     1.提出妇女解放策略

     2.对资本主义霸权和男性霸权的双重批判

     3.探讨了非经济因素对妇女地位的影响

    (二)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不足

     1.对女性特征界定的偏差

     2.忽视妇女群体的内部差异

     3.将妇女划为一个阶级有失妥当

  布鲁诺的质料学说与近代哲学的转向

   一 布鲁诺质料学说的来源

   二 布鲁诺的质料学说

   三 布鲁诺质料学说对近代哲学的意义

  先验提法的两个角度及其疑难

   一 先验提法的两个角度

   二 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性的实在性

   三 不协调的论述

   四 先验提法的疑难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