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劳动论图书
theory of creative labor
[内容简介] 本书视角独特,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出发,以马克思的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创意劳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构建的创意劳动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创新,从创意、创意劳动的概念及劳动二重性、创意劳动的圈层结构、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属性等角度,思考马克思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现实中拓展的途径和发展方向,因而也将对马克思的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推向了崭新的领域。本书在运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解决具有前沿性的现实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同时,本书也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M501459)“创意劳动的价值决定与分配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相关信息
附录一 国家统计局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ABSTRACT
摘要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一)马克思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之声逐渐沉默
(二)重新寻找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模式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向前推进的理论品格
(四)在现实中创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上手状态”*
(五)现实的诉求
二 研究意义
(一)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系
(二)走向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三)现实的必要性
(四)挑战性和开拓性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本书的研究起点
一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
(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
1.非物质劳动理论
2.新劳动价值论和新价值源泉
二 创意劳动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创意经济与创意产业的定义
(二)创意产业的特征
(三)创意产业的行业分类
(四)从事创意活动的社会群体
(五)对创意城市的研究
三 目前研究中的理论空白以及本书的研究起点
(一)国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空白
(二)国内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三)本书的研究起点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劳动篇
第二章 创意劳动的概念及成立性论证
第一节 创意劳动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阐释
一 创意劳动的概念界定
(一)创意劳动的概念界定
(二)创意劳动的基本内涵
(三)创意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工具
二 创意劳动的特征
三 创意劳动与其他劳动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创意劳动与创新劳动
1.两者都是以人的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
2.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二)创意劳动与知识劳动
(三)创意劳动与精神劳动、艺术生产劳动
1.创意劳动与精神劳动
2.创意劳动与艺术生产劳动
第二节 创意劳动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对象化劳动观点的继承
(一)劳动是人与人之间取得相互承认的活动
(二)劳动是一种对象化的赋形活动
(三)劳动是一种属人的活动
1.劳动是一种属人的活动,首先体现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
2.劳动是属人的活动,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劳动体现着人的类本质特征
二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三 “本真劳动”——马克思对未来劳动的构想
第三章 创意劳动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创意产业类型与结构划分的研究现状
一 欧洲前沿经济研究所(FE)对创意产业的划分
二 我国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划分
第二节 创意劳动的圈层结构划分
一 核心层创意劳动
(一)核心层创意劳动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
①创造性
②赋形性
③可复制性
④核心层创意劳动是柔性劳动
①独特性
②无形性
③“天然”的公有性和“人为”的专有性
④可复制性
(二)核心层创意劳动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三)核心层创意劳动的劳动者
二 中间层创意劳动
(一)创意管理劳动与管理型创意劳动
(二)中介和经纪活动
(三)产品生产型中间层创意劳动
1.与技术直接相关的产品生产型创意劳动
2.与技术间接相关的产品生产型创意劳动
三 拓展层创意劳动
第四章 创造商品的创意劳动二重性
第一节 作为具体劳动的创意劳动与体验型使用价值
一 创意劳动的具体劳动特质
(一)创意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
(二)创意劳动是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劳动
(三)创意劳动是一种发现新问题从而提供创造性解决途径的脑力劳动
(四)创意劳动是审美劳动与严谨的知识劳动、普通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型劳动
二 创意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一)创意劳动产品的功能型使用价值
(二)创意劳动产品的人性化使用价值
(三)创意劳动产品的体验型使用价值
第二节 创意劳动的抽象劳动属性与价值创造
一 创意劳动的抽象劳动属性
二 创意劳动产品凝聚巨大价值量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问题
第一节 生产劳动特殊在不同经济关系中的不同标准
一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二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第二节 商品性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研究
一 核心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研究
(一)纵向整合中的核心层创意劳动
(二)独立的核心层创意劳动
二 中间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研究
(一)生产体系之中的中间层创意劳动——管理型创意劳动
1.管理型创意劳动生产劳动的一般性分析
2.创意产业的新特征——集群性
(二)经纪人和中间商的中间层创意劳动
三 拓展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研究
四 策划活动的生产劳动再判断
(一)创意企业战略策划活动的生产劳动属性
(二)产品策划活动的生产劳动属性
(三)价格策划活动的生产劳动属性
第三节 非商品性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界定
价值篇
第六章 当代新价值论争论中的价值本质问题
第一节 对价值本体论的认识
一 抽象层面上的价值含义
二 具象层面上价值的含义
第二节 对价值存在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对价值问题研究起点的认识
第四节 对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第五节 当代新价值论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研究的启示
第七章 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基本假设
一 制度背景
二 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
(一)我国著作权、专利权、注册商标的保护期限
(二)关于创意劳动产品的一些规定
1.固定性
2.独创性表达
(三)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权利客体和标的的分化
(四)知识产权转让的类型
(五)知识产权转让过程中的价值评估
1.专利评估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2.版权评估
三 创意产业中价值凝结的关键环节
四 依制度背景而并存的两种类型创意劳动产品
(一)具有商品属性的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权利商品
(二)固化为物质产品的创意劳动产品
1.创意劳动参与传统产业生产过程
2.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劳动产品
第二节 两种形态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一 知识产权权利商品的价值决定
(一)创造性生产劳动时间对知识产权权利商品的价值决定
1.创意劳动创造出的使用价值具有新内涵
2.技术使用的差异性
(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在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中的新形态及其作用
(三)由知识产权的衍生权利所决定的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
1.第二专利和演绎作品版权的价值决定
2.版权邻接权的价值决定——以《哈利·波特》为例
二 知识产权监管缺失下的盗版商品价值决定
三 复制模式中的物质生产劳动时间对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第三节 纵向整合中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
一 雇佣关系中的创意劳动产品
(一)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与作者不重合
(二)存在于创意劳动产品创造过程中的雇佣关系的表现
二 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的此类创意劳动产品价值
(一)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产品的价值决定
(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对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第四节 公共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一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二 非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的本质
第八章 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决定
第一节 商业秘密保护创意劳动产品的原因及背景
一 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实现的脆弱性
二 商业秘密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制度背景——商业秘密
一 商业秘密的概念和内涵
二 商业秘密的法学实质
三 创意劳动产品属于商业秘密保护范畴的原因分析
(一)有价值的创意和创意劳动产品具有秘密性特征
(二)创意劳动产品具有商业价值或者潜在商业价值
(三)对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的保护具有保密性
四 商业秘密的保护方式
(一)保密协议
(二)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的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对创意劳动产品的创作、生产和营销策划等环节进行保护。
第三节 商业秘密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作用机理
一 核心层商业秘密保护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作用机制
(一)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核心层商业秘密的价值决定
1.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存在本质不同
2.商品的价值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必要物质前提的
3.商品的价值实质在静态上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动态上表现为“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
(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核心层商业秘密的价值决定
二 中间层商业秘密保护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作用机制
三 拓展层商业秘密保护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作用机制
(一)第一类拓展层商业秘密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作用机理
(二)第二类拓展层商业秘密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作用机制
四 商业秘密交易与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
第四节 法律意义上商业秘密的保护与惩罚机制的价值决定模式
一 三种不当行为对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的影响
(一)不正当获取行为
(二)不正当披露行为
(三)不正当使用行为
二 商业秘密交易合约所体现的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量
三 商业秘密诉讼所体现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决定
第九章 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
第一节 研究前提
一 研究对象
二 基本假设
(一)创意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在资本的支配和组织下完成的
(二)创意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出售
(三)生产创意劳动产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是商品
(四)创意劳动是生产劳动
三 两种形态的创意劳动产品
第二节 纵向整合中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构成
一 不变资本价值部分
(一)使用价值一次性消失,价值发生一次性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cSMP)*
(二)使用价值全部投入,但价值发生多次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cRMP)*
(三)使用价值全部进入价值增值过程,但只是部分地进入劳动过程的生产资料价值(cNL)*
(四)为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所花费的费用(通常表现为专利申请费用和维持专利的费用)(cIP)
(五)为保护商业秘密所支付的费用(cCS)
(六)耗费在商业秘密诉讼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cCSL)
(七)在销售环节进行创造性营销策划活动所支付的费用(cM)
二 可变资本价值部分
三 可变资本增值了的价值部分
第三节 未实现纵向整合的创意劳动产品价值构成
一 权利商品(WIP或者WCS)的价值构成
(一)知识产权权利商品的价值构成
1.价值构成总公式中代表c的部分
2.价值构成中v的部分
3.价值构成总公式中代表m的部分(mIP)
(二)商业秘密交易中商业秘密商品的价值构成
1.价值构成总公式中代表c的部分
2.价值构成总公式中代表v的部分
3.价值构成总公式中代表m的部分(mCS)
二 有形创意劳动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专利或版权的有形创意劳动产品价值构成
(二)商业秘密权利商品的有形创意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
分配与消费篇
第十章 创意劳动产品分配方式
第一节 马克思的分配思想
一 按劳分配方式及其基本前提
二 分配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第二节 按创分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 按创分配的研究思路及其缺陷
二 马克思分配理论及其对创意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的启示
第三节 创意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一 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
(一)知识产权主体与产品原创者的分离及其对分配的影响
1.专利权领域
2.版权领域
(二)按要素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并存于商品性创意劳动产品分配体系内的原因分析
二 公共性创意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
(一)马克思关于公共产品分配的思想及其对公共性创意劳动产品分配的启示
1.马克思关于公共产品分配的思想
(二)马克思公共产品分配理论对公共性创意劳动产品分配关系的启示
第四节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核心层创意劳动者收入差距悬殊
(一)作家的收入水平
(二)画家的收入水平
二 其他行业核心层创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悬殊
三 核心层创意劳动者收入差距悬殊的原因分析
第十一章 创意劳动产品的消费问题
第一节 创意劳动产品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创意劳动产品消费与生产的内在逻辑
一 “生产的消费”与“消费的生产”
(一)创意劳动产品的生产直接也是消费
(二)创意劳动产品的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二 “生产媒介消费”*与“消费媒介生产”*
(一)创意劳动产品的生产“媒介”着创意劳动产品的消费
1.创意劳动产品的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和对象
2.创意劳动产品生产创造其消费的性质和消费的规定性
3.创意劳动产品生产创造了进行创意劳动产品消费的人
(二)创意劳动产品的消费“媒介”着创意劳动产品的生产
第三节 创意劳动产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一 生产层次的提升带来消费层次的提升
二 市场化生产机制赋予消费商品化和有偿化的性质
三 我国创意劳动产品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导致消费的不平衡
(一)我国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创意劳动产品消费不平衡的表现
(二)创意劳动产品消费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1.城乡之间创意劳动产品消费不平衡的原因
2.地区之间创意劳动产品消费不平衡的原因
3.同一个地区或城市中不同消费群体的创意劳动产品的消费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四节 实现创意劳动产品消费健康发展的途径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理论展望:不断推进中的创意劳动研究
附录二 北京市统计局2006年制定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