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0

追寻主体图书

An Inquiry into Subject

SSAPID:101-0981-0011-06
ISBN:978-7-5097-0451-6
DOI:
ISSN:
关键词:

主体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近代主体诞生时就内含着的四对矛盾冲突出发,着重于以前我们并不重视的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及施蒂纳的相互关联,探讨了劳动主体与浪漫主体在反讽与现实、存在与意识、史诗与浪漫诗、艺术与劳作、主体性与社会性、纯粹主体与经验主体、感性与超验形上学、遏止虚无主义等问题上呈现出的不同视野和观点,并针对流行见解提出了较为独到的看法。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作 者: 刘森林
编 辑:范迎;陈俊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委会

 伟大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前言 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

  一 新旧主体:能支撑和承担什么?

  二 “人”作为现代主体的矗立

  三 从社会性转向自我主体

   1.自我还是社会性更可靠?

   2.“制作”模式替代“行动”模式:主体性的不断强化

  四 与主体性相对的“社会性”

  五 社会性能支撑起主体性吗?

   1.启蒙规划中的个体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2.社会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主体性的实现,而不一定是挫折、扭曲与异化

 第一章 内向性主体的四个矛盾维度

  一 内向性主体及其蕴含的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二 两种实践主体(Ⅰ)

  三 两种实践主体(Ⅱ)

  四 第一种矛盾:超验性与经验性的内在紧张

  五 第二种矛盾:自我决定与自我实现的分离

  六 第三种矛盾:主体的等级性与压迫性

  七 第四种矛盾:理性与虚无的内在悖谬

 第二章 启蒙主体与浪漫主体(个我抑或普遍之我)

  一 从启蒙主体到浪漫主体

  二 绝对主体(自我)与现实主体(自我)

  三 原我(Ur-ich)及其意蕴

   1.启蒙的浪漫主义修正

   2.最根本的本体:Ur-ich

   3.个体性的进一步确立

   4.使经验自我转向绝对自我

  四 审美与反讽

   1.最高存在借助什么得以表达:反思抑或隐喻?

   2.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的差距导致反讽

   3.两种反讽

   4.反讽对生存中的矛盾、悖谬性的发现

   5.反讽是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和象征

   6.主体与现实:反讽的审美解决

   7.过分的主体性

   8.审美现代性的中国评价

  五 马克思与反讽

   1.对审美反讽的不满:寻找新的经验主体

   2.从浪漫派的“存在先于意识”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反讽形而上学的限度

  六 另一种内在性,另一种诗篇

   1.从浪漫自我到马克思的主体

   2.另一种内在性

   3.“人”的内在品性:神圣性

   4.“史诗”与“浪漫诗”的对接

 第三章 马克思对近代主体观念的批判:进展与问题

  一 从内在性根基到社会性根基

  二 一种新基质的重建

  三 为新主体奠基的“劳动”与“社会性”

   1.“劳动”与“交换”:两种视角的差异

   2.“劳动”如何实现主体性?如何为主体性奠基?

   3.主体的永久性奠基的永久性消失

  四 劳动的绝对性与非绝对性

   1.对谁而言的绝对性?

   2.庸常与时尚:劳动价值的层次性递减

  五 目标方向维度上的近代主体性遗留

  六 以群体主体替代个体主体

  七 问题与继续探讨的空间

   1.社会性根基与千人一面的“社会人”

   2.价值方向维度上的主体性框架

   3.群体主体内在异质性的诸多麻烦

   4.理性化的同质化个人

 第四章 主体批判的限度:施蒂纳的启示

  一 施蒂纳真实问题的还原与马克思批判的启示

   1.马克思的踌躇与施蒂纳的刺激

   2.“现实的人”与Einzige:主体性批判的边界

  二 激进的施蒂纳:把主体的自持性推向极端

   1.告别基督教的“精神”王国

   2.超越自由主义的“思想圣物”

   3.告别平庸性,走向自我的伟大

  三 独自性的绝对和贫乏

   1.“惟一者”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归宿

   2.“惟一者”的内在亏空与基础暴露

  四 虚无主义的可怕深渊

   1.面对独自性的虚无:施蒂纳的“勇敢”与马克思的拯救

   2.主体性哲学的归宿就是虚无主义

  五 历史的辩证架构与中间性求解

   1.法权和道德主体性是社会层面上最基本的实践主体性

   2.哲人与大众的对立

   3.神圣性维度的保留与意涵

  六 经验主体与纯粹主体

   1.马克思的经验主体重释

   2.缺乏超验维度支撑的经验主体不是马克思主张的主体

   3.马克思的“主体”与施蒂纳Einzige的区别

  七 社会性背景下的独自性与个性

   1.独自性的发达性根基

   2.遏制虚无主义的两种模式

   3.走出虚无的深渊

  结语 辩证法是主体性理论

在当代哲学批评普遍、连续、永恒的主体性,而关注当下、个别、断裂、多变的自我主体性,在马克思批判内在的自我主体和伸张以劳动为新奠基的社会性专题之间,主体性何去何从?主体还能为什么奠基?为真理、秩序、历史、发展,还是只为伸张个性的自我?认识论意义和实践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有何区别?主体真能自足自立吗?当马克思强调个我主体的内在奥秘是某种社会性时,这种社会性是主体的支撑还是消解?主体性与社会性能协调一致、获得统一吗?苏格拉底的死预着哲学主体性只能退回自身内在,还是近代启蒙重新致力于对大众社会的改造,指望所有人都能成为主体,从而使得再回到苏格拉底之路又重开光明?循着这些问题,本书从近代主体诞生时就内含着的四对矛盾冲突出发,着重于以前我们并不重视的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及施蒂纳的相互关联,探讨了劳动主体与浪漫主体在反讽与现实、存在与意识、史诗与浪漫诗、艺术与劳作、主体性与社会性、纯粹主体与经验主体、感性与超验形上学、遏止虚无主义等问题上呈现出的不同视野和观点,并针对流行见解提出了较为独到的看法。

简 介:本书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关于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为研究主题,旨在揭示经典作家走出思辨囚笼的心路历程、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及其终极关怀。

作者: 黄秋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简 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意识形态研究就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力图摆脱传统的“人头式”的或概念史式的研究方式,而以一种原创性研究来建立一套意识形态的纯粹理论。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启示下,本书旨在从语言维度探析“意识形态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并就如何建立良性的意识形态生...

作者: 卢永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简 介:本书是陕西省哲学界近年开展的“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系列研究活动又一重大成果。作者立足现实历史之上,既反对“全盘苏化”,又反对“全盘西化”,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对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创造的新哲学唯物史观作出了全新解读,把马克思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实践唯物主义原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务实求实的中...

作者: 张周志 周树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