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8

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Beij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2017-2018)

SSAPID:101-0980-1010-09
ISBN:978-7-5201-225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北京市开展科普事业工作的各项举措,从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各类科普资源保障、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的构建等方面归纳经验;对北京市在科普事业中组织开展各类国际交流,以科学普及工作促进首都创新创业环境形成的积极探索加以总结;对“互联网+”时代开展新媒体科普传播取得的突破与成就和其内部运作情况加以分析;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科普事业的指标体系,以定量化的方式分析了北京市科普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科普蓝皮书
作 者: 李群 孙勇 高畅
编 辑:高雁;郭锡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序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Abstract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北京科普事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 引言

   二 “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普事业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普事业发展成就

     1.科普能力显著增强

     2.科普活动蓬勃发展

     3.科普资源日益丰富

     4.统筹协调机制不断优化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普工作的特点

     1.科普制度和规划不断完善,科普工作出现新局面

     2.科普组织体系完备,促进科普资源整合形成新模式

     3.科普人才梯队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人才新高地

     4.营造“双创”环境,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形成新定位

     5.创新科普主题活动,提升北京社区治理能力形成新动能

     6.科技精准扶贫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给精准扶贫插上科技翅膀

     7.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齐发力,提升北京科普传播能力形成新供给

     8.加快促进京津冀科普协同发展形成新格局

   三 “十三五”时期北京科普事业发展展望

    (一)“十三五”时期北京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科学素质和科普资源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科学素质结构性问题凸显

     2.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制约科普创新和传播水平

     3.科普事业科技含量和影响力仍需提升

     4.科普产业化水平低,财政拨款仍然是主要经费来源

    (二)“十三五”时期北京科普工作发展趋势及目标

    (三)“十三五”时期北京科普工作的八大重点工程

     1.科普惠及民生工程

     2.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3.科普设施优化工程

     4.科普产业创新工程

     5.“互联网+科普”工程

     6.创新精神培育工程

     7.科普助力创新工程

     8.科普协同发展工程

   四 北京科普发展指数及科普综合评价

    (一)构建北京科普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北京科普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定

    (三)北京科普发展指数的数据计算

     1.历史可比较性和地区可比较性

     2.未来研究的可持续性

     3.简便易操作和指标稳定性

    (四)北京科普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五)北京同国内其他地区科普事业发展情况比较

   五 北京科普事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分类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二)完善科普法律和制度建设

    (三)加强科普人才队伍、科普设施建设,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四)推进科普发展区域协同与国际交流

    (五)加强科普科研深度结合,以科普促进科技创新全面繁荣

    (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 主要贡献及创新

 Ⅱ 理论篇

  B.2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科普政策法规历史沿革与展望

   一 引言

   二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科普政策法规建设历程

    (一)北京市科普政策特点

     1.社会公益性

     2.阶段规划性

     3.时代渐进性

    (二)北京市科普政策法规建设历程:按时间划分

     1.基础奠定期(1978~2005)

     2.深度规划期(2006~2010)

     3.逐渐成熟期(2011~)

    (三)北京市科普政策法规建设历程:按类别划分

   三 北京市科普政策法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政策宣传亟待提升,执行力偏弱

    (二)科普政策仍以行政手段为主

    (三)科普经费投入不足,普法人才队伍尚待健全

    (四)科普政策的评估体系亟待建立

   四 北京市科普政策法规建设建议

    (一)健全科普政策法律法规,强化科普政策宣传力度

    (二)拓宽科普资金投入渠道,建设科普人才队伍

    (三)构建科普政策法规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方法

    (四)提高科普政策的实效性,增强与其他法律政策的协调性

   五 结论

  B.3 北京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配套政策综述

   一 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配套政策梳理

    (一)“三张图”构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体系

     1.中央政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制定“设计图”

     2.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架构图”

     3.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施工图”

    (二)辐射效应显著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措施

     1.“1+6”政策

     2.“新四条”政策

    (三)促进教育、经济等领域全面创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1.“京校十条”

     2.“京科九条”

    (四)激活创新要素的“人财物”政策措施

     1.“人”的政策措施

     2.“财”的政策措施

     3.“物”的政策措施

    (五)主平台带动整体发展的“三城一区”政策措施

    (六)“28条措施”

   二 科技创新政策尚待完善的问题

    (一)产业政策高地尚未形成,低端产业转型困难

    (二)人才政策高地尚未形成,高端人才难以聚集

    (三)法律法规冲突,阻碍产业发展

   三 制定实施配套政策的建议

    (一)设立“大数据政策平台”

    (二)设立“高端国际人才特区”试点

    (三)成立“北京科创中心政策研究工作组”

  B.4 北京科普工作服务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 科普工作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现实需要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

    (三)是发挥“创新发展两翼”功能的必然选择

   二 科普工作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基础

    (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智力支撑的科普人才仍显匮乏

    (二)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实基础的科普阵地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力要素科普经费仍显不足

    (四)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传播媒介的科普产品仍需丰富

    (五)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要载体的科普活动品牌仍需扩大

    (六)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引擎的科普产业仍需加强

   三 科普工作服务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推进科普与科技创新人才的相长,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以多元投入推动各区平衡发展,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三)打造国际科普品牌,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四)培育优势科普产业,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五)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科普角度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B.5 北京大科普事业发展及国际化建设情况报告

   一 大科普事业的概念与内涵

   二 北京大科普事业建设情况

    (一)北京大科普事业建设现状

    (二)北京大科普事业存在的问题

    (三)北京大科普事业建设的趋势

   三 北京大科普事业国际化建设状况

   四 北京开展大科普事业及国际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国际化大科普建设的体制机制

    (二)国际化大科普的资源保障

    (三)拓展科普资源的国际化传播

    (四)引进国际先进人才技术,推进科普

    (五)采用国际合作方式,开展科普活动

  B.6 区域性科普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综合评价研究综述

    (一)科普发展情况综合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科普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三 构建北京科普发展指数

    (一)总体步骤

    (二)科普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三)权重确定方法

    (四)指数计算方法

     1.去量纲方法

     2.发展指数计算

    (五)北京科普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1.方案1

     2.方案2

     3.方案3

    (六)指数综合

   四 研究展望

 Ⅲ 专题篇

  B.7 科技类微信公众号热度探析

   一 微信公众号现状介绍

   二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区别于其他公众号的主要特征

   三 影响科技自媒体文章关注度和阅读量的因素

    (一)科技自媒体的“先天基因”

    (二)自媒体抓取热点的能力

    (三)对热点再创造、再消费的能力

    (四)自媒体对科技资讯娱乐化的程度

    (五)所呈现的信息与现实的贴合程度

   四 提高大众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的途径

    (一)建立相对完善的微信公众号运行体制机制

    (二)有效挖掘用户数据,增强账号推广的力度

    (三)建立一支优秀的运营团队

  B.8 大数据技术与北京科技传播体系建设

   一 引言

   二 北京科普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传播体系发展不平衡

     2.科普类电视节目、网站、微信、出版物等缺乏创意,受欢迎程度低

   三 大数据技术在北京科技传播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一)推动科技传播大数据开发共享

    (二)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互联网等新型科普传播方式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科技类电视节目制作水平

    (四)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北京科技传播体系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北京科技传播体系发展进行调节

   四 结语

  B.9 北京科普人员现状分析与评估

   一 引言

   二 北京科普人员现状分析

    (一)科普人员总体情况

    (二)科普人员构成情况

     1.科普人员职称及学历

     2.女性科普人员

     3.农村科普人员

     4.科普管理人员

     5.科普创作人员

     6.注册科普志愿者

   三 北京科普人员现状评估

    (一)总量评估

    (二)科普人员综合发展水平评估

     1.指标选取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指标权重选择

     4.评价结果

   四 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相关建议

     1.完善科普人才成长环境

     2.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对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

     4.大力提升科普研发和创作能力

     5.重点培养面向社区和基层的科普人才

     6.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

     7.注重科普人才的均衡化发展

  B.10 北京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供给研究

   一 引言

   二 北京科普供给侧现状

    (一)近年来北京科普供给能力发展情况

     1.科普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2.科普经费投入持续上升

     3.科普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

     4.科普形式日益多样

     5.科普作品总体规模向好

     6.科普活动数量和规模日益增加

    (二)北京各区科普能力发展情况

     1.科普人员数量

     2.科普经费投入

     3.科普活动规模

    (三)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取得的成绩

   三 北京科普事业的特点与科普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北京科普供给侧的特点

    (二)北京科普供给侧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衡

    (三)北京市科普受众对科普服务能力提出新需求

    (四)科普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问题日益凸显

   四 北京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分析

    (一)进一步提升北京科普供给质量

    (二)以科技驱动促进北京科普供给能力飞跃

    (三)北京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可借鉴的经验

    (四)以重点工程推进北京科普供给侧全面提升

   五 总结和评价

  B.11 新形势下北京科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 引言

   二 科普产业相关概述

    (一)科普产业的内涵

    (二)科普产业的特征

     1.政治属性

     2.社会属性

     3.文化属性

     4.经济属性

    (三)发展科普产业的重要性

     1.发展科普产业是推动北京科普事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2.发展科普产业是提高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的有力平台

     3.发展科普产业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动力

   三 北京科普产业发展现状

    (一)北京科普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1.科普图书产业

     2.科普影视产业

     3.科普旅游业

     4.科普基地

    (二)北京市科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科普产业资金不足,税收优惠单一

     2.科普产业创新意识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存在差距

     3.科普产业标准化规范有待提升

     4.科普产业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5.科普产业国际化水平较低

   四 新形势下北京科普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科普产业融资多元化

    (二)科普产业理论化

    (三)科普产业标准化

    (四)科普产业参与多元化

    (五)科普产业市场化

    (六)科普产业国际化

 Ⅳ 案例篇

  B.12 “北京科普”品牌影响力和北京新媒体科普资源平台建设报告

   一 “北京科普”工作品牌

   二 “北京科普”项目品牌

   三 “北京科普”基地品牌

   四 “北京科普”资源品牌

   五 “北京科普”创作品牌

   六 “北京科普”活动品牌

    (一)北京科技周

    (二)北京科普日

    (三)北京科学嘉年华

    (四)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

    (五)城市科学节

   七 “北京科普”创新教育

    (一)青少年科技创新计划

    (二)青少年科学教育

    (三)青少年科技竞赛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

   八 “北京科普”基层品牌

    (一)社区

    (二)农村

   九 “北京科普”传播品牌

    (一)平面媒体

    (二)影视节目

    (三)新媒体

   十 “北京科普”品牌影响力

  B.13 在京津冀率先开展“公民科研”活动的实施路径研究

   一 公民科研与中国未来科普发展趋势

   二 美国开展公民科研已卓有成效

   三 公民科研的任务类型和实施原则

   四 在京津冀开展公民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北京科普活动需要转型升级

    (二)公民科研可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大众参与

    (三)公民科研成为京津冀科普协调发展的新抓手

    (四)公民科研能够让公民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民生问题中

   五 在京津冀率先开展公民科研的建议

  B.14 通州区社区科普体验厅建设模式探讨

   一 引言

   二 通州地域特点与科普内容的需求

   三 通州科普体验厅的建设历程

   四 体验厅建设的成效分析及提升

    (一)通州科委建设的社区科普体验厅内容分析及类型

    (二)北京市其他区科普体验厅状况

    (三)通州区社区科普体验厅与其他区科普体验厅的比较

    (四)通州科普体验厅的效果及提升的途径

  B.15 驻京科研机构科普宣传的途径与效果分析

   一 引言

   二 生态试验中心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 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促进科学普及的途径

    (一)增强科普活动中人文思想的宣传

    (二)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主题科普教育区

    (三)固定与临时展览相结合,扩大展览灵活性

    (四)加强麋鹿苑主题科普作品创作

    (五)积极与网络平台和现代传媒合作

    (六)创新科普展览形势,创作一批高水平科普话剧

    (七)开展STEM理念专题讲座

    (八)以麋鹿苑为基地开展科普“走出去”活动

    (九)开展夜间麋鹿苑参观活动,加强科普深度

   四 近年来麋鹿生态园促进科学普及的成效

  B.16 北京市科普专项工作发展及管理情况浅析

   一 北京市科普专项工作发展情况

    (一)2010年以前:全面启动阶段

    (二)2011~2015年:加速发展阶段

    (三)2016年至今:迈向新征程

   二 北京市科普专项管理制度及实施成效

    (一)项目类别管理

     1.科普项目社会征集

     2.调动全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

    (二)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

   三 讨论与建议

    (一)推动高端科技成果与科普的结合

    (二)将科普项目的评价纳入项目管理过程

    (三)注重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

    (四)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四 结语

 主要编撰者简介

 “北京科普蓝皮书”编委会

本报告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北京市颁布的各类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对营造科普氛围、构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产生的深远影响。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北京市开展科普事业工作的各项举措,从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各类科普资源保障、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的构建等方面归纳经验。对北京市在科普事业中组织开展各类国际交流,以科学普及工作促进首都创新创业环境形成的积极探索加以总结;对“互联网+”时代开展新媒体科普传播取得的突破与成就和其内部运作情况加以分析。本报告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科普事业的指标体系,计算出2008~2015年全国及北京市数据,并得出科普发展指数,以定量化的方式分析了北京市科普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1]李群、陈雄、马宗文:《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佟贺丰、刘润生、张泽玉:《地区科普力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3]李婷:《地区科普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7期。

[4]张艳、石顺科:《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综合实力评价研究》,《科普研究》2012年第38期。

[1]孙萍、孔德意、许阳:《我国科普政策的嬗变与发展——基于1993年~2012年109项科普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裴世兰、汪丽丽、吴丹、陈晨:《我国科普政策的概况、问题和发展对策》,《科普研究》2012年第4期。

[3]任福君、任伟宏、张义忠:《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科普研究》2013年第1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52号),2016年9月11日。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16]44号),2016年9月22日。

[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2016年8月18日。

[1]闫傲霜:《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人民日报》2016年1月12日第013版。

[2]伍建民:《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形势》,《前线》2014年第10期。

[3]包松娅:《北京如何创建全国科创中心?》,《人民政协报》2017年11月8日第002版。

[4]申明:《汇智聚力 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日报》2017年10月9日第003版。

[5]柯妍编《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在增强“五力”上出实招》,《科技智囊》2017年第9期。

[6]李群、王宾:《中国科普人才发展调查与预测》,《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7期。

[7]杨海丽、张玉娟等:《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探索研究》,《“科技情报发展助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论坛论文集》,2017年11月。

[8]中国科学院学部:《加强科普场馆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第4期。

[9]谢广岭、周荣庭:《信息化时代中国科普传播的现状调查、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10期。

[10]王向云:《我国科普网站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1]张加春:《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的路径依赖与突破》,《科普研究》2016年第4期。

[12]张彤、查辉鹏:《打造科普品牌 创新科普途径》,《科协论坛》2017年第10期。

[13]李会卓:《我国科普产业发展评价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4]莫扬:《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科普研究》2010年第1期。

[15]马琳娜:《科普行动在大众传播体系中的分析和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第14期。

[16]陈威:《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的作用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江晓原:《论科普概念之拓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4期。

[2]徐善衍:《在“大科普”时代中探索》,《科学新闻》2010年第12期。

[3]朱效民:《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大家谈——建立“大科普”的协调机制》,《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3期。

[4]胡升华:《“大科普”产业时代来临》,《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第10期。

[5]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

[6]《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52号,2016年9月。

[7]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2016年6月。

[8]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市科协八届九次常委会审议通过。

[1]李红、朱建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评述》,《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9期。

[2]佟贺丰、刘润生、张泽玉:《地区科普力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3]李婷:《地区科普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7期。

[4]张艳、石顺科:《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综合实力评价研究》,《科普研究》2012年第38期。

[5]郑学敏:《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5期。

[6]王小顺:《对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的再认识》,《财贸研究》1996年第6期。

[7]汤兵勇、张文渊:《协调发展指数模型》,《系统管理学报》1996年第3期。

[8]温东琰、于光:《AHP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电子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年第26期。

[9]李群、凌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模糊理论综合评价》,《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年第34期。

[10]李群:《我国宏观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体系评价的属性理论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9期。

[11]李红:《谈人类发展指数的理论评价与应用》,《经济问题》2007年第5期。

[1]徐雅琴:《微信营销的特点、优劣势和解决之道》,《新闻世界》2015年第5期。

[2]吴晓天:《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7期。

[3]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5期。

[4]程雪娇:《微信营销模式利弊分析》,《新闻传播》2015年第4期。

[5]王海燕:《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编辑与运营策略分析》,《编辑之友》2015年第2期。

[6]陈海波:《融媒时代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策略》,《新闻前哨》2015年第1期。

[7]刘博文:《浅析基于微信平台的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新闻世界》2015年第1期。

[8]朱建华:《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冷热两重天——武汉地区微信公众号调查》,《新闻前哨》2014年第12期。

[9]刘景景、杨淑娟、沈阳:《2014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分析》,《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12期。

[10]邬晶晶:《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时尚传播新模式——以“石榴婆报告”为例》,《当代传播》2014年第6期。

[11]黄楚新、王丹:《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类型及发展趋势》,《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7期。

[12]黄娟:《微信公众号的营销效果研究——以“我的美丽日志”微信公众号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16。

[1]刘峰:《大数据时代电视科普节目的传播策略探析》,《科普研究》2013年第8期。

[2]邢佳妮:《大数据时代下科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观察》2014年第6期。

[3]李大光:《大数据时代的公众理解科学》,《科普研究》2015年第10期。

[4]张璐:《大数据时代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科技展望》2015年第18期。

[5]徐锡莲:《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科技资讯》2015年第8期。

[6]董全超、李群、王宾:《大数据技术提升科普工作的思考》,《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年第48期。

[7]董全超、刘涛、李群:《浅析大数据技术对科普工作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11期。

[1]李婷:《地区科普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7期。

[2]胡俊平、石顺科:《我国城市社区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研究》,《科普研究》2011年总第34期。

[3]董全超:《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科普研究》2011年总第35期。

[4]刘敢新:《中国基层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1期。

[5]莫扬、张力巍、温超:《促进科普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研究》,《科普研究》2014年第9卷总第52期。

[6]朱世龙:《北京科普工作特点及对策研究》,《科普研究》2015年第4期。

[7]张加春:《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的路径依赖与突破》,《科普研究》2016年第4期。

[8]王刚、郑念:《科普能力评价的现状和思考》,《科普研究》2017年第1期。

[9]王晶莹、张宇:《北京市中学生科普教育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0]杨传喜、侯晨阳、赵霞:《科普场馆运行效率评价》,《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年第2期。

[11]刘广斌:《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科普投入产出效率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5期。

[12]王康友:《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3]任蓉:《以北京科普场馆为例的科普类临时展览受众群体调研浅析》,《科技经济导刊》2017年第22期。

[14]杨文志:《科普供给侧的革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5]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2016年6月。

[1]任福君、张义忠、刘萱:《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科普研究》2011年第3期。

[2]劳汉生:《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黄丹斌:《从美国科普旅游的旺势看我国科普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6期。

[4]阚成辉、袁白鹤:《中国科普产业内向国际化效应分析》,《科技和产业》2012年第1期。

[1]李群、陈雄、马宗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6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3]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地方志办公室:《北京通州年鉴(2016)》,方志出版社,2016。

[1]李婧:《浅谈科学传播》,《科学观察》2006年第4期。

[2]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科普研究》2009年第2期。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国办发〔2016〕10号。

[1]朱世龙:《北京科普工作特点及对策研究》,《科普研究》2015年第4期。

[2]朱世龙、伍建民:《新形势下北京科普工作发展对策研究》,《科普研究》2016年第4期。

[3]汤乐明、苗润莲、胥彦玲:《新形势下北京科普工作的发展模式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期。

[4]董全超、李群、王宾:《大数据技术提升科普工作的思考》,《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年第2期。

[5]房迈莼、任海:《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3期。

[6]陈夕朦、白欣、郑念:《大科学装置科普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7期。

[7]任福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科普研究》2011年第5期。

[8]侯艳萍:《科技项目的特点及其管理的对策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第21期。

[9]俞学慧:《科普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科技通报》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