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41

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图书

SSAPID:101-0973-8236-86
ISBN:978-7-5097-675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文明的发生必伴随神话信仰。本书探究催生华夏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诠释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从中揭示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的创新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文明起源的神话学研究丛书
作 者: 叶舒宪
编 辑:颜林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绪论

  绪论

   一 比较神话学与文明起源研究

   二 中华文明探源:比较神话学的可能贡献

   三 比较神话学对国学范式的可能突破

 上篇 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神话学的跨学科范式

   第一节 神话学突破文字限制的意义

   第二节 神话学与考古学

   第三节 神话学与艺术史

   第四节 神话学与文化传播

   第五节 神话学与物质文化研究

   第六节 结论:神话学、意识形态与知识考古

  第二章 神话学与国学方法更新:四重证据法

   第一节 太庙中的稽古:从赋诗到书证

   第二节 从书证到物证

   第三节 三重证据法

   第四节 四重证据法

   第五节 在科学实证与人文阐释之间

   第六节 神话学与多重证据法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

   第一节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再定义

   第二节 延续与断裂:大、小传统的关系

   第三节 探寻汉字之前的大传统符号

   第四节 神话与象征——大传统的遗产

 中篇 文明起源的玉器时代

  第四章 玉器时代与文明起源的国际视野

   第一节 “玉器时代”说需要国际化视野

   第二节 黑曜石神话:文明前夕的“神圣石头”

   第三节 玉石神话:与文明伴生的“疯狂石头”

   第四节 玉石神话是文明起源的动力

  第五章 苏美尔青金石神话与各大文明的起源

   第一节 玉石之路的国际视野

   第二节 玉石神话:伊甸园生命树与印度如意树

   第三节 文学的历史信息:苏美尔史诗与伊甸园原型

   第四节 苏美尔的青金石神话及其发生

    (一)宇宙的构成:青金石天空

    (二)南纳赴尼普尔的旅程:恩利尔的青金石码头

    (三)埃麦什与恩滕——恩利尔选择农神:神之子的金玉之礼

    (四)镐头的创造:神造的金玉组合神圣法器

    (五)水神到尼普尔的旅程:神造的白银加青金石神宫

    (六)造人:恩利尔,大气之神

    (七)印南娜下冥府:女神的青金石饰品

    (八)马图的婚姻:神赐礼物银玉组合

   第五节 苏美尔青金石神话观的传播与影响

    (一)阿卡德与巴比伦文明

    (二)古埃及文明

    (三)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

    (四)迈锡尼和希腊文明

    (五)印度河文明

   第六节 小结:玉石之路与文明起源

  第六章 东亚玉器时代:神话观念基础

   第一节 “东亚玉文化”及其起源

   第二节 东亚玉器时代的展开及历史分期

    (一)玉器发生期

    (二)玉器时代的鼎盛期

    (三)玉器时代的终结期

   第三节 玉器之始:玉玦、玉璜的神话观

   第四节 中日玉石神话比较:以“记纪”为例

    一 创世神话之“天浮桥”与“天琼戈”

    二 玉串与太阳神:统治高天原的象征

    三 升天和创造生命所用“瑞八坂琼之曲玉”

    四 大国主神又名大国玉神

   第五节 中日韩玉石神话比较:赤玉、曲玉的原型

    一 新罗国天日矛:日耀如虹

    二 韩、日的曲玉:生命本源神话

  第七章 玉教:华夏文明的原始国教

   第一节 华夏文明发生的神话信仰之根

   第二节 以“玉教”为国教的理由

   第三节 玉教与中华文化的原型编码

   第四节 “圣人”与“玉音”

   第五节 圣人神话的民族志:天人中介者巫觋

   第六节 玉教信仰与虞夏商周圣王谱

   第七节 小结:玉德与玉美

  第八章 中国玉器起源的神话学分析

   第一节 玉文化发生的观念动机

   第二节 玉玦:玉耳饰的神话功能分析

   第三节 “以玉示目”的神话功能分析

   第四节 蛇-玦-珥: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

    一 新发现的红山文化玉蛇耳坠

    二 破解《山海经》“珥蛇”神话

    三 青与黄:《山海经》珥蛇之色

    四 珥蛇文化源流的四重证据梳理

    五 天人合一:珥蛇与玉文化起源

  第九章 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

   第一节 引论:从“金枝”到“玉叶”

   第二节 玉宝:夏商周的神话历史

   第三节 玉宝:物神崇拜与文明发生的社会整合

   第四节 中华认同的神话基因

   第五节 龙-虹-璜: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

  第十章 太初有熊:黄帝名号的神话历史编码

   第一节 黄帝及其名号问题

   第二节 轩辕的原型:天人合一神话解析

   第三节 二重证据:从有熊到天熊

   第四节 太初有熊:重构华夏创世神话

   第五节 二重证据:《楚帛书》“太初有熊”神话

   第六节 三重证据:轩辕、有熊、天熊、穴熊通解

   第七节 四重证据:秦先公墓熊车为轩辕帝车说

   第八节 四重证据:红山文化双熊首三孔器神话解

   第九节 狮子能代表中国吗?

  第十一章 班瑞:尧舜的政治神话

   第一节 唐尧虞舜传说的虚实

   第二节 “辑五瑞”与“班瑞”的政治

   第三节 “瑞玉”:文献与考古实物

   第四节 “班瑞”何以可能

 下篇 夏商周秦神话历史

  第十二章 夏禹的中央熊旗

   第一节 玉的叙事与夏代神话历史

   第二节 一重证据:鲧禹启化熊或熊化

   第三节 二重证据:夏禹中央熊旗

   第四节 三重、四重证据:熊图腾文化记忆

  第十三章 二里头铜铃、铜牌

   第一节 文明起源研究的人类学视角

   第二节 二里头三座中型墓葬的民族志解读

   第三节 二里头墓葬法器组合的整体解读

   第四节 神圣法器源流:三星堆与齐家文化

   第五节 礼乐文明探源

  第十四章 夏禹建鼓

   第一节 夏禹悬钟鼓:文献中的真伪疑案

   第二节 二重证据:《容成氏》夏禹建鼓

   第三节 三重证据:君王之鼓的神圣权力

   第四节 四重证据:神鼓神话图像

   第五节 华夏鼓文化发生谱系

  第十五章 夏桀伐岷

   第一节 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第二节 夏桀为何伐岷山

   第三节 神话化的巴蜀

   第四节 蚕丛与凸目之神

  第十六章 天命玄鸟

   第一节 玄鸟原型研究的困局与突破

   第二节 四重证据:鸱鸮图像学系谱六千年

   第三节 三重证据:玄鸟即旋转眼睛之鸟

  第十七章 玄鸟溯源:红山文化勾云玉器即鸮形玉牌

   第一节 考古学“鸮女神”说与玄鸟、玄牝再认识

   第二节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漩涡眼”辨析

   第三节 龙山文化“鹰鸮纹玉圭”说

  第十八章 虎食人卣:商周青铜器的图像叙事

   第一节 虎食人卣的命名与解读

   第二节 妇好圈足觥的神话学意蕴

   第三节 西方白虎:从西王母到“母老虎”

   第四节 虎威与驺虞神话

  第十九章 天德凤书:西周政治神话

   第一节 西周、西夷、岐周

   第二节 神鸟置换:从鸮到凤

   第三节 凤鸣岐山神话的民间版

   第四节 图像叙事的凤神话源流

   第五节 天德与凤书:“革命”的合法性

  第二十章 玉璧、玉玺、玉衣:秦汉神话历史

   第一节 秦史叙事中的玉玺、玉璧

   第二节 长城、直道、阿房宫

   第三节 金缕玉衣之梦

  第二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全书总结

   第二节 研究经验

   第三节 研究展望:重建中国神话历史

    一 中国史前玉石之路研究

    二 文明起源的动力研究

    三 重建中国神话历史

[1]Karen Armstrong,A Short History of Myth,Edinburgh:Canongate,2005.

[2]Charles Penglase,Greek Myths and Mesopotami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3]Walter Burkert,Babylon,Memphis,Persepolis:Eastern Contexts of Greek Cultur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Martin P.Nilsson(Martin Persson),The Mycenaean Origin of Greek Myth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2.

[5]Joseph Campbell,The Masks of God:Primitive Mythology,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59.

[6]Steven Mithen,After the Ice—A Global Human History 20000-5000 B.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7]Jàcques Cauvin,The Birth of the Gods and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Translated by Trevor Watki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8]Karl Schefold,Gods and Heroes in Later Archaic Greek Ar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9]Steven Mithen,The Singing Neanderthal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0]Nicholas J.Conard ed.,When Neanderthals and Modern Humans Met,Kerns Verlag,2006.

[11]Colin Renfrew & Iain Morely,Image and Imagination:A Global Prehistory of Figurative Representation,McDonald Institute of Archeological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7.

[12]Bruce G.Triger,Understanding Early Civiliz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3]Ian Hodder ed.,Changing Materialities at Catalhoyuk,Baker & Taylor Books,2005.

[14]Bruce Lincoln,Theorizing Myth:Narrative,Ideology,and Scholarship,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15]M.Gimbutas,The Living Goddess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6]Susan Woodford,Images of myths in classical antiquit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7]Christiane Sourvinou-Inwood,Reading Greece Culture:Text and Images,Rituals and Myth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18]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19]Haridas Bhattacharyya,ed.,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a,Vol.Ⅲ,Calcutta:Institute of Culture,1953.

[20]Sergio Donadoni,etc.,Egypt From Myth to Egyptology,FabbriEditori,1990.

[21]Richard Rudgley,The Lost Civilizations of the Stone Age,the Free Press,1999.

[22]Garrett G.Fagan,Archaeological Fantas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23]I.L.Finkel and M.J.Seymour ed.,Babylon:Myth and Reality,London:The British Museum Press,2008.

[24]Samuel Mark,Homeric Seafaring,Texas:Texas A. & M.University Press,2005.

[25]S.N.Kramer,Sumerian Mythology,Philadelphia:The America Philosophical Society,1944.

[26]Chrised Scarre,The Human Past,London:Thames & Hudson,2009.

[27]George Hart,The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London:Routledge,2005.

[28]E.A.Wallis Budge,The Egyptian Heaven & Hell,La Salle,Illinois: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89.

[29]Rollo Ahmed,The Black Art,London:Arrow Books,1971.

[30]George Frederick Kunz,The Magic of Jewels and Charms,New York:Dover,1997.

[31]Sinclair Hood,The Minoans:Crete in the Bronze Age,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71.

[32]H.A.Shapiro,Myth into Art:Poet and Painter in Classical Gree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33]Peter Bellwood,First Farmers: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al Societies,Malden(MA):Blackwell,2005.

[34]Graeme Barker,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e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5]Richard Bradley,Image and Audience:Rethinking Prehistoric Ar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6]Gregory Schrempp and William Hansen,eds.,Myth:A New Symposium,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2.

[37]Ione Mylonas Shear,Kingship in the Mycenaean World and its Reflections in the Oral Tradition,Philadelphia,PA:INSTAP Academic Press,2004.

[38]Barry B.Powell,Homer and the Origin of Greek Alphabe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9]Philip L.Kohl,The Making of Bronze Age Euras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0]Mircea Eliade,The Forge and the Crucible,translated by Stephen Corri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41]Janowitz Naomi,Magic in the Roman Worl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42]Ariel Golan,Prehistoric Religion:Mythology·Symbolism,Jerusalem,2003.

[43]John V.Day,Indo-European Origins:The Anthropological Evidence,Washington D.C.: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2001.

[44]Stanislav Grof,Books of the Dead:Manuals for Living and Dying,London:Thames & Hudson,1994.

[45]Harold Bayley,The Lost Language of Symbolism,New York:A Citadel Press Book,1990.

[46]Theodor H.Gaster,Myth,Legend,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New York:Harper & Row,1969.

[47]Neil S.Price ed.,The Archeology of Shamanis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

[48]Michael Loewe and Ediward L.Shaughnessy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 o f Civilization to 221B.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9]Robert A.Segal,Theories of Myth,6Vols.New York:Garland Pub.,1996.

[50]〔日〕矶前顺一:《记纪神话与考古学》,角川丛书44,2009。

[51]〔日〕森雅子:《西王母的原像》,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5。

[52]〔日〕吉田敦彦:《神话考古学》,福武书店,1989。

[53]〔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4]〔英〕艾兰:《龟之谜》,汪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5]〔法〕埃里邦:《神话与史诗——乔治·杜梅齐尔传》,孟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法〕 乔治·杜梅齐尔:《从神话到小说》,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7]〔美〕麦克金德里克:《会说话的希腊石头》,晏绍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8]〔英〕塞顿·劳埃德:《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杨建华译,文物出版社,1990。

[59]〔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向红笳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60]〔英〕伊恩·霍德等:《阅读过去》,徐坚译,岳麓书社,2005。

[61]〔英〕柴尔德:《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方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62]〔韩〕金贞培:《韩民族的文化和起源》,高岱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63]〔美〕乔纳森·马克·基诺耶:《走近古印度城》,张春旭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4]〔美〕张光直:《商代文明》,毛小雨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

[65]〔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66]〔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叶建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7]〔法〕安德烈·勒鲁瓦-古昂:《史前宗教》,俞灏敏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68]〔法〕 布罗代尔:《地中海考古》,蒋明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9]〔美〕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叶舒宪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0]〔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修昔底德:神话与历史之间》,孙艳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71]〔美〕凯利:《神话历史》,载陈启能等主编《书写历史》,陈恒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72]〔美〕彼得·赫斯:《神话、历史和理论》,载陈启能等主编《书写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

[73]〔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4]〔英〕 戴维·罗尔:《传说——文明的起源》,李阳译,作家出版社,2000。

[75]〔美〕费根:《地球上的人们》,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学教研室译,文物出版社,1991。

[76]〔美〕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孙书姿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77]〔美〕尼可拉斯·戴维德等:《民族考古学实践》,郭立新等译,岳麓书社,2009。

[78]〔美〕哈婷:《月亮神话》,蒙子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79]〔日〕上野精一:《有竹斋藏古玉谱》,那志良等译,台湾中华书局,1971。

[80]〔日〕百田弥荣子:《中国传承曼荼罗——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范禹译,民族出版社,2005。

[81]〔韩〕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82]〔法〕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3]〔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李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4]〔德〕罗泰主编《奇异的凸目——西方学者看三星堆》,巴蜀书社,2003。

[85]张云:《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86]李京华:《冶金考古》,文物出版社,2007。

[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

[90]杨伯达编《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三编下),紫禁城出版社,2007。

[91]邓聪主编《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

[92]杨伯达:《巫玉之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3]费孝通主编《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94]杨建芳:《长江流域玉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9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6]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允晨出版公司,1987。

[97]胡适:《胡适作品集》,远流出版公司,1986。

[98]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9]顾颉刚:《史林杂识》,中华书局,1963。

[100]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十卷本),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101]顾颉刚主编《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2]赵光贤:《古史考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3]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0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人民出版社,1982。

[10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06]臧振华编《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1997。

[107]张金仪:《汉镜所反映的神话传说与神仙思想》,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

[108]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09]傅斯年:《傅斯年选集》,岳玉玺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10]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112]陈江风:《汉画与民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13]李立:《汉墓神画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考察与分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4]汪小洋:《汉墓绘画宗教思想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115]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商务印书馆,2011。

[116]王倩:《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7]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118]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4。

[119]陈器文主编《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台湾中兴大学中文学报》增刊,2010。

[120]杨向奎:《略论王国维的古史研究》,《 经室学术文集》,齐鲁书社,1989。

[121]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

[122]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一),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

[123]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12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

[125]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6]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

[127]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拱玉书译《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昆仑出版社,2006。

[128]孙亚兵、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载宋振豪主编《商代史》(第10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29]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130]陈德安:《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31]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

[132]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三《侯家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

[133]李永迪编《殷墟出土器物选粹》,“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9。

[134]王海龙:《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135]林华东:《河姆渡文化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36]郭大顺:《红山文化考古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137]北京艺术博物馆编《时空穿越——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

[138]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39]王纪、王纯信:《萨满绘画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140]郑杰文:《穆天子传通解》,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141]吕微:《神话何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简 介:将上古区分为神话和信史,并加以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最重要的实践之一。“神话—古史”话语系统对立互补、缠绕共生的关系及发展过程是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与认同中非常重要的面相,但遗憾的是,历来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关注史学、哲学、政治思想方面,忽略甚至遗忘了神话学。本书在重勘“神话”进入中国学术界过程的...

作者: 谭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