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4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 2015年卷图书

Chinese Ocean Sociology Study Vol.3

SSAPID:101-0972-6815-01
ISBN:978-7-5097-750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海洋社会学学术理论集刊,集刊依托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在参会论文集中遴选优秀论文集结出版。本集刊办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载、转载海洋社会学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为我国海洋社会学的连续性集刊在国内学界属于首创,对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有着开拓性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崔凤 陈涛
编 辑:佟英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成员

 卷首语

 编辑委员会名单

 海洋社会学基础理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洋强国

   一 中国在历史上是海洋强国

    (一)悠久的造船史和先进的造船技术

    (二)中国航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1.徐福东渡

     2.鉴真东渡

     3.郑和下西洋

    (三)唐宋元时期我国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四)历久而发达的渔盐业

   二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史上的辉煌一笔

   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海洋强国之策

  海洋社会学视域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一 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凸显“海味”

   二 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凸显其社会学属性

   三 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需要研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社会意义

    1.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对外开放的意义

    2.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深化改革的意义

    3.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意义

    4.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意义

   四 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需要研究其外在的海洋社会环境

    1.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协议(TPP)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挑战

    2.中国周边矛盾突出对顺利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负面影响

    3.缺乏政治互信妨碍沿线国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者

   五 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宗教文化交流也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时空、文化叙事与海洋族群

   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社会学研究范围

    (一)定义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社会学含义

   二 全样本的时间与历史节点

    (一)全样本的时间域

     1.先秦

     2.秦汉

     3.魏、晋、南朝

     4.隋、唐、五代

     5.宋代

     6.元代

     7.明代

     8.清朝

   三 海洋空间地域扩展

    (一)航海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空间

    (二)国家强盛与海上丝绸之路兴衰无紧密相关

   四 海上丝绸之路社会学的文化叙事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

    (二)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三)文化传播

   五 海上丝绸之路的社会及其结构

   六 结束语

  试论海洋社会互动及其主要形式

   一 行动与社会互动

   二 海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一)海洋竞争与合作

     1.海洋竞争

     2.海洋合作

    (二)海洋掠夺与交换

     1.海洋掠夺

     2.海洋交换

    (三)海洋控制与反制

     1.海洋控制

     2.海洋反制

  海洋社会学:回顾、比较与前瞻*

   一 海洋社会学的拓荒开路:一个简短的回顾

   二 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基于立论的比较

   三 海洋社会学的体系架构:基于理念的比较

   四 海洋社会学的范式立场:基于本土的比较

   五 海洋社会学的发展进路:基于评论的前瞻

   六 小结

 海洋文化与海洋民俗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一 引言

   二 我国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选择

    (一)海洋人文景观资源开发

    (二)海洋民俗文化资源开发

     1.饮食文化

     2.民间文化

    (三)海洋宗教文化资源开发

    (四)海洋商贸文化资源开发

    (五)海洋军事文化资源开发

   三 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对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海洋系统

    (二)有利于培育海洋意识

    (三)有助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

   四 当前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措施建议

    (一)完善海洋管理体制

    (二)提升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水平

    (三)加强海洋文化资源的品牌化与产业化

    (四)倡导海洋思维,建立合作局面

  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

   一 刘家湾渔民节与赶海节

    (一)刘家湾渔民节及主要传统海洋民俗

     1.开光

     2.上杠

     3.敬海神娘娘

     4.插重旗

     5.祭海

     6.拿行

    (二)赶海节

   二 刘家湾主要海洋民俗节庆的转变

    (一)变迁的特点

     1.民俗文化展现方式多样化

     2.节庆活动规模化

     3.旅游业化和娱乐化

    (二)变迁的各个方面

     1.举办主体的转变

     2.参与群体的变化

     3.节庆时间的变化

     4.节庆地点的变化

     5.节庆活动内容与性质的转变

   三 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变迁的社会条件

    (一)日照市国际海洋城的规划

    (二)旅游业的发展

    (三)生存环境的污染

    (四)渔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 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变迁的社会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健康互动

     1.赶海节的发展为保护滨海生态提供动力

     2.与国际海洋城建设和日照生态文明建设良好互动

   五 结论与启示

  我国海洋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一 海洋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二 海洋民俗文化保护现状

   三 海洋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探究

    (一)国际公约保护

    (二)国内立法保护

   四 海洋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与对策

 海洋群体与渔村社会

  我国涉海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一 问题与假设

    (一)基本概念

    (二)指标的确定

    (三)基本假设

   二 数据、方法与程序

   三 研究结果

    (一)海洋型涉海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关系

    (二)陆源型涉海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三)海洋型涉海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回归分析

    (四)陆源型涉海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污染的回归分析

   四 研究总结

  海洋渔业“双转”政策与风险社会中的渔民

   一 “双转”政策与风险社会:渔民社会的新问题

   二 生活性风险对渔民社会影响的实证分析

    1.“双转”政策实施前后的家庭收入与支出

    2.“双转”政策后的社会保障情况

    3.渔民对“双转”政策的评价

   三 从政策到渔民的全面应对:削弱风险社会的建议

    (一)政策层面

     1.改进支持性政策

     2.扩大引导性政策

     3.完善保障性政策

    (二)渔民自身

     1.增强对子女的技能教育

     2.积极开展自救,而不是消极抵抗

     3.适应岸上生活,注重生活理财

    (三)社会组织介入

  水上居民群体认同问题实证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三姓水上居民的来源与分布

   三 三姓水上居民群体认同调查

    1.调查样本的基本人口特征

    2.身体认同基本情况

    3.职业与生活水平调查

    4.不同基本特征的群体认同情况差异检验

    5.年龄段与群体认同情况的交互分析

    6.小结

   四 总结

  心理学视阈下的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构建

   一 海洋意识研究的思想流派

    (一)海权说

    (二)人海关系说

    (三)实践—认识说

   二 海洋意识的心理学解读

    (一)海洋意识的学科归属及内容范畴

    (二)海洋意识的维度

   三 海洋意识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形成过程

    (一)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回顾与评价

    (二)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四 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建构方法:来自环境意识指标体系的启示

    (二)纵—横划分法下的海洋意识指标体系

   五 总结与展望

 海洋生态文明

  大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

   一 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海洋环境意识的定义

    (三)海洋环境意识的构成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抽样方法、样本选择

    (四)问卷收集

    (五)研究假设

    (六)样本数据概况

   三 青岛市高校大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现状

    (一)青岛市大学生海洋环境经验

    (二)青岛市大学生海洋环境感知

    (三)青岛市大学生的海洋环境情感

    (四)青岛市大学生的海洋环境行动意向

   四 对青岛市大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的综合分析

    (一)青岛市大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的整体评价

    (二)海洋环境意识各维度之间相关性分析

    (三)影响青岛市大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的因素

   五 结论

  围填海造地问题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 围填海造地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海洋环境问题

     1.围填海造地损害滨海地形地貌,破坏自然景观

     2.围填海造地影响海洋水沙动力环境

     3.围填海造地造成海洋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

    (二)海洋生态问题

     1.围填海造地削弱海洋生态服务功能

     2.围填海造地破坏滩涂湿地的生态平衡

     3.围填海造地造成渔业资源锐减

   二 我国围填海造地立法现状及国外可借鉴经验

    (一)我国围填海造地立法现状

     1.我国围填海造地相关立法与政策概述

     2.我国围填海造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国外围填海造地立法经验

     1.日本

     2.荷兰

     3.韩国

   三 治理围填海造地引发环境问题的法律制度建设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法治理念

    (二)建立健全围填海造地法律体系

    (三)完善围填海造地具体法律制度

     1.规划管理制度

     2.生态补偿制度

     3.环境税收制度

     4.论证评估制度

     5.公众参与制度

    (四)建立围填海造地法律制度实施的保障制度

  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探析*

   一 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机构间协调管理的实践

    (一)中央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二)同一行政区域内部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三)中央与地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四)跨行政区域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各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五)相关涉海行业与所在区域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二 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机构间协调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机构管理缺乏纵向分工

    (二)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政策制定不完善

    (三)对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考核不到位

    (四)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应急协调机制不完善

   三 完善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协调机制的建议

    (一)设立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

    (二)加强有关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政策制定

    (三)完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考核体系

    (四)完善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中的应急协调机制

  “维稳压力”与“去污名化”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三 溢油事件中的渔民与政府

    (一)渔民的环境抗争

     1.向基层政府表达利益诉求

     2.通过律师索赔

     3.开启“跨国索赔”

    (二)基层政府的行为与策略

     1.“慢作为”与“不作为”

     2.“乱作为”与“反作为”

   四 基层政府走向渔民环境抗争对立面的社会机制

    (一)维稳压力机制

    (二)去污名化

   五 研究结论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综述*

   一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二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理论研究概述

    (一)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1.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内涵研究

    (三)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整体目标

     1.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2.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3.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整体目标

    (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三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策研究概述

    (一)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对策

   四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述评

   五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展望

  海员关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化因素

   一 海洋生态文明:新世纪的新使命

   二 海员关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组件

   三 航海社工:海员关怀的具体实现形式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研究*

   一 概述

   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海洋资源利用粗放,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竭

    (三)海洋资源争夺引发的争端和冲突凸显

   三 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改善半岛海洋环境现状

    (二)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

   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现状及不足

    (一)海洋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海洋生态安全保护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海洋生态安全的投融资政策缺乏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剧生态恶化

    (五)海陆生态环境统筹整治制度缺失

    (六)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海洋生态安全意识淡薄

   五 完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海洋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二)健全海洋生态安全管理机制

     1.建立海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

     2.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

     3.建立环境保护合作制度

     4.完善海洋生态安全监控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为海洋生态安全提供资金保障

     1.加大对海洋生态建设的财政投入

     2.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海洋生态环境建设

    (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科学用海

    (五)建立海陆生态环境统筹整治制度

     1.建立一个海陆生态环境统筹治理的综合机构

     2.搞好陆域排海污染物治理,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

    (六)提高全民海洋生态安全意识,加强舆论监督

     1.提高全民海洋生态安全意识

     2.加强舆论监督

   六 结语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评估的概念框架*

   一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和分类

    (一)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征和内涵

    (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来源

     1.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2.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来源

   二 人类福祉的内涵与分类

    (一)人类福祉的内涵

    (二)人类福祉的分类

   三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一)海洋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二)海洋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三)海洋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四)海洋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四 人类福祉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反馈

   五 结论与讨论

  海洋生态文明的路径研究:湛江徐闻经验总结

   一 回到40年前,沿海很多地方都称得上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建成

   三 落后的湛江也只有徐闻胜出,原因何在

    1.地理位置

    2.统筹城乡,打造生态海峡新城

    3.远离重污染产业

    4.加大宣传,使保护海洋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快速恶化到基本稳定”:论1989~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的变迁

   一 海洋环境与生态状况的变迁

    (一)海洋环境状况的变迁

    (二)海洋生态状况的变迁

   二 主要入海污染物状况的变迁

    (一)陆源污染状况的变迁

     1.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状况

     2.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海状况

    (二)海上污染状况的变迁

   三 主要海洋灾害状况的变迁

    (一)赤潮

    (二)绿潮

   四 近岸不同海域水质状况的变迁

    (一)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1.渤海

     2.黄海

     3.东海

     4.南海

    (二)主要沿海省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1.山东省

     2.广东省

     3.浙江省

     4.福建省

     5.天津市

   五 海洋功能区状况的变迁

    (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

    (二)海洋重要养殖区水环境质量状况

   六 海洋环境变迁的基本规律

    (一)海洋环境状况快速恶化

    (二)海洋环境状况基本稳定

孔远志:《中国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唐嘉弘、张建华:《海上丝绸之路疏证》,《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吴瑞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之船”》,《拉丁美洲研究》1983年第11期。

盛观熙:《海上丝绸之路与明州港》,载《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1994。

吴平:《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探索》,载《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1994。

祝捷:《试论九世纪东亚的海上通交》,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6。

张书裔:《海上丝绸之路与琼州的开发》,载《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1994。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出版社,2005。

刘赐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第6期。

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第4期。

庞金周、高维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广东海洋经济管理机制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朱龙:《山东蓬莱的滨海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第3期。

国家海洋局:1993~201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国家海洋局:1993~2012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周大鸣:《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1。

弗里德里克·巴斯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李丽琴译,马成俊校,商务印书馆,2014。

葛大兵、吴小玲、周严凯:《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理论思考》,《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第1期。

何东进、洪伟、胡海清:《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12期。

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刘缵延:《科学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4期。

刘庄、谢志仁、沈谓寿、王建民:《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第3期。

马桂婵:《我国海洋生态建设问题若干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0期。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年第1期。

王烈:《关于生态社会学学科群的划界问题》,《江苏市场经济》2001年第2期。

王忠伟、王玉飞:《加快完善生态示范区建设推进机制》,《北方环境》1999年第4期。

徐建华、张淑娥、范会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4期。

杨朝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示范区》,《环境生态》1995年第11期。

杨志普、孔运梅、梁建锋:《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第7期。

叶属峰、房建孟:《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第25期。

于良巨、侯西勇、施平:《基于两型社会的蓝色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9期。

张佳佳:《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问题研究综述》,《才智》2012年第1期。

赵利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调查与思考》2010年第9期。

周国辉、舟山:《从海洋生态文明起航》,《环境经济》2010年第84期。

朱懿、韩勇、齐先朴:《广西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思考》,《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董春蕾:《山东威海:积极创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威海日报》2012年6月8日。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国海发2012〔44〕号)等文件。

刘安琪、夏正周:《连云港启动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http://www.lyg01.net/news/lygxw/2013/0801/171002.html,2013年8月1日。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研究课题组:《宁波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年3月20日。

王勇军、谢汉杰:《福建东山:着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岛》,《经济参考报》2013年5月8日。

谢汉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http://www.dongshanisland.gov.cn/web/viewnews.asp?ID=15408,2013年4月24日。

谢汉杰:《东山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闽南日报》2013年3月4日。

许晶盈、李梅英:《徐闻: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湛江日报》2013年3月4日。

徐振丽:《山东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d/2013-03/11/content_16299674.htm,2013年3月11日。

薛瑞明:《无棣全力推进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http://www.hssd.gov.cn/article/news/201312/news_77314.asp,2013年12月16日。

闫慧:《吉林省农安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07年。

张连城:《大鹏新区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深圳特区报》2014年1月23日。

张永斌:《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日照上榜》,《齐鲁晚报》2013年3月8日。

Barry Cournoyer:《社会工作技巧手册》,朱孔芳、杨旭、丁慧敏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崔凤:《再论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属性》,《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今日中国论坛》 2007年第12期。

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俞树彪:《舟山群岛新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未来与发展》2012年第1期。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2009年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http://www.soa.gov.cn/soa/hygb/yhgb/nine/webinfo/2010/06/1281687829218830.htm。

国家海洋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成人教育中心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海洋出版社,1998。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公报》(1989~2013)。

国家海洋局:《20世纪末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国家海洋局:《2000~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国家海洋局:《2010~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信息》(第1~21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200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交通部、农业部:《2002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3~200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交通部:《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5~2006)。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1)》。

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7~2008)。

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9~20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3~20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7~2012)。

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