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4

贵州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图书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Guizhou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vies and TV Dramas

SSAPID:101-0938-0356-93
ISBN:978-7-5201-353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贵州题材影视剧这一角度来研究贵州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从“他塑”走向“自塑”,是贵州形象塑造的发展逻辑。国族认同和现代性思想是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思想内核。提升贵州形象的影响力,必须提升贵州题材影视剧的传播力。整合各种资源,完善影视产业链,以类型化推进产业化,坚持内涵式发展,打造精品力作,提高贵州题材影视剧的市场竞争力,方为治本之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权生
编 辑:薛铭洁;周爱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附录二 贵州题材电影参考影片(1960~2017)

 文前辅文

 绪论

 第一章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定义

  第二节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概况

   一 贵州题材电影的发展概况

    (一)塑造贵州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英勇斗争形象(1960~1978)

    (二)塑造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人民追求现代性的进步形象(1979~2001)

    (三)呈现贵州贫穷落后的边缘形象(2002~2005)

    (四)自觉推介贵州形象的理念开始形成,塑造多彩贵州形象(2006年以后)

   二 贵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他塑”与“自塑”:塑造贵州形象的文化立场分野

   一 “他塑”:“他者”理念导致贵州形象的夸张、变形

   二 “自塑”多彩贵州形象:文化自觉的必然诉求

 第二章 三种文化形象

  第一节 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象

   一 贵州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象的塑造

    (一)建筑文化

    (二)节日文化与仪式

    (三)服饰文化

    (四)婚恋文化

    (五)酒文化

    (六)造纸文化

    (七)民间文学艺术

    (八)少数民族医药

   二 原生态理念

   三 塑造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象的意义

  第二节 瑰奇的生态文化形象

   一 贵州瑰奇的生态文化形象塑造

   二 贵州生态文明探源

   三 塑造瑰奇的生态文化形象的意义

  第三节 厚重的历史文化形象

   一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二 贵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形象塑造

   三 贵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形象塑造的意义

   四 贵州题材影视剧塑造贵州历史文化形象的问题

 第三章 五个形象系列

  第一节 贵州风景品牌形象系列

   一 贵州题材影视剧助推贵州旅游景点的品牌效应

   二 贵州题材影视剧推介贵州旅游景点的方法

   三 贵州题材影视剧推介贵州旅游景点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贵州英模形象系列

   一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英雄情结

   二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英雄模范形象塑造

   三 贵州题材影视剧英模形象塑造的特征

   四 贵州题材影视剧英模形象塑造的方法

  第三节 贵州新时代追梦者形象系列

   一 新时代追梦者形象分析

   二 新时代追梦者形象塑造的特征

   三 正邪之辨:追梦者面临的严峻考验

   四 新时代追梦者形象塑造的意义

  第四节 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系列

   一 贵州题材影视剧塑造了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

   二 贵州题材影视剧揭示了贵州农村大发展的原因

   三 贵州题材影视剧塑造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的意义

  第五节 贵州现代城市形象系列

   一 贵州题材影视剧塑造了贵州现代城市形象

    (一)外在的城市空间

    (二)内在的精神形象

   二 贵州现代城市形象处于发展之中

   三 贵州题材影视剧塑造贵州现代城市形象的意义

   四 贵州题材影视剧塑造贵州现代城市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反贫困与剿匪

  第一节 自力更生反贫困

   一 贵州的贫困形象塑造

   二 谱写自力更生反贫困的壮美史诗,讴歌了扶贫政策

  第二节 义释当代女“孟获”

   一 贵州匪患成灾的形象塑造

   二 义释程莲珍的传奇故事——讴歌民族政策

 第五章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体制机制环境

  第一节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体制环境

   一 文化产业振兴与文化体制改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文化事业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产业振兴

    (三)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二 影视剧生产具有三重属性

   三 贵州题材影视剧与其体制环境的协调性问题

  第二节 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一 “多彩贵州”形象设计及其品牌化

   二 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

   三 提升产业化业绩:扩大传播贵州形象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运行机制

   一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生产单位

   二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主创人员

   三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运行机制及其问题

 第六章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思想内核

  第一节 国族认同:建构贵州形象影视剧的核心思想

   一 国族认同是建构贵州形象影视剧的核心思想

   二 贵州题材影视剧关于国族认同思想的表述

   三 家族叙事:贵州题材影视剧表达国族认同思想的重要叙事策略

   四 表达国族认同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建构贵州形象影视剧的现代性思想

   一 现代性的主要内涵

   二 贵州题材影视剧的现代性思想

    (一)政治现代性

    (二)经济现代性

    (三)社会现代性

    (四)文化现代性

    (五)影视美学的现代性

   三 贵州题材影视剧表达现代性思想的意义

 第七章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与传播贵州形象的问题及策略

  第一节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与传播贵州形象的主要问题

   一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传播效果述评

   二 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与传播贵州形象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建构贵州形象的影视剧提升传播力的策略

   一 国外省外影视剧建构区域形象的启示

    (一)好莱坞电影建构美国形象的启示

    (二)云南题材影视剧建构云南形象的启示

   二 建构贵州形象的影视剧提升传播力的策略

 后记

 结语

 附录一 贵州题材电视剧参考剧目(1987~2017)

本书从贵州题材影视剧这一角度来研究贵州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从“他塑”走向“自塑”,是贵州形象塑造的发展逻辑。三种文化形象、五个形象系列、反贫困与剿匪,是笔者对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总体概括。国族认同和现代性思想是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思想内核。提升贵州形象的影响力,必须提升贵州题材影视剧的传播力。整合各种资源,完善影视产业链,以类型化推进产业化,坚持内涵式发展,打造精品力作,提高贵州题材影视剧的市场竞争力,方为治本之策。贵州影视界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强化产业意识,依托影视剧市场绩效来扩大传播贵州新形象。

1.谢廷秋:《文化孤岛与文化千岛——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齐鲁书社,2011。

2.申茂平:《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吴正光:《沃野耕耘: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学苑出版社,2009。

4.周帆:《贵州少数民族文艺审美意识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5.刘京伟:《西部大开发中的贵州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段丽娜:《当代传播下的贵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刘玲玲:《贵州布依戏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8.郭鹏群:《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9.黄会林:《影视受众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游飞、蔡卫:《电影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

12.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3.陈林侠:《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人民出版社,2014。

14.潘源:《影视艺术传播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15.徐蓉:《核心价值与国家形象建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6.胡晓明:《国家形象》,人民出版社,2011。

17.李智:《中国国家形象:全球传播时代建构主义的解读》,新华出版社,2011。

18.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0.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2.蔡晓芳:《“镜”城:电影中的北京记忆与想象(1980~20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何春耕:《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2012。

24.韩永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35年历史叙事与理论反思》,人民出版社,2014。

25.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6.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7.饶曙光:《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28.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0.赵昱:《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3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2.杜书瀛:《新时期文艺学前沿扫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3.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4.金丹元:《新中国电影美学史(1949~2009)》,上海三联书店,2013。

35.史可扬:《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6.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37.郝建:《类型电影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8.陈焱:《好莱坞模式:美国电影产业研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9.〔法〕雷吉斯·迪布瓦:《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李丹丹、李昕晖译,商务印书馆,2014。

40.〔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

42.〔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43.〔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刘成富、房美、胡园园、王璐译,商务印书馆,2012。

44.〔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

4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6.〔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7.〔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8.〔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三联书店,2006。

49.〔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0.〔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51.〔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修订版)》,钟大丰、鲍玉珩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52.〔美〕悉德·菲尔德:《电影编剧创作指南(修订版)》,魏枫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53.〔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胡尧之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5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5.〔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高铦、高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6.〔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7.〔荷兰〕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9.〔美〕托比·米勒:《全球好莱坞》,冯建三等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3。

60.〔美〕巴里·R.李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1.〔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2.Renee Harmon.. New York:Walker and Company,2004.

63.John Howkins. Penguin Global,2013.

64.William M Kunz. .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2007.

65.Poul Mcdonald,Jant Wasko. . MA:Wiley-Blackwell,2008.

66.John Thornton Caldwell. 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2008.

67.Tom Kemper.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9.

1.余永霞:《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2.杨经华:《书写与歧视——“夜郎自大”现象与少数民族历史的异化》,《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3.杨经华:《贵州民族形象的百年误读——从“黔之驴”文化现象的传播异化谈起》,《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3期。

4.王明贵:《影视剧作与彝汉史志中奢香夫人形象的比较研究》,《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安燕:《贵州少数民族的仪式象征与影视创意》,《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6.段卫东:《形象生成与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7.何苗、胥宇虹:《贵州地区形象的选取与确认:来自省内外的调查与实验的报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8.李波:《〈多彩贵州风〉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塑造》,《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2期。

9.汪太伟:《电视剧〈绝地逢生〉的“盘江精神”与贵州开发》,《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0.王启宏:《拟态环境与多彩贵州旅游形象传播》,《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1.李效文:《西部开发背景下贵州红色题材影视创作的现实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2.李俊:《荧屏上的“红流”:长征电视剧》,《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3.王林、李晓霞:《“一带一路”战略与云南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思想战线》2015年第3期。

14.黄式宪:《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主体性及其现代审美维度》,《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4期。

15.沈桂萍:《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6.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饶曙光:《电影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道路》,《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

18.饶曙光:《电影与国家形象:产业、文化与美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19.沈义贞:《塑造国家形象:影视艺术的新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0.马志强:《论区域形象与区域发展》,《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1.柯泽:《论李普曼舆论宣传研究及其心理学特点》,《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2.卢风:《发展主义与片面发展的代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3.王莉:《论城市形象的内涵及构成》,《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4.于洪平:《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5.徐海娜:《好莱坞与美国公共外交》,《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26.徐海娜:《电影的力量——好莱坞与美国软权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7.路璐:《金融危机中美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呈现与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28.储双月:《2016年美国电影商业美学实践的观察与思考》,《艺术评论》2017年第3期。

29.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30.陈旭光、肖怀德:《文化创意产业与活动经济链条——关于影院产业经营策略的思考》,《当代电影》2009年第2期。

31.陈旭光:《当代中国电影:创意产业与创意主体研究》,《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32.陈旭光:《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问题的思考》,《当代电影》2012年第11期。

33.陈旭光:《试论中国电影的制片管理:观念转型与机制变革》,《当代电影》2014年第1期。

34.陈旭光:《猜想与辨析——网络媒介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新力量”》,《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

35.陈旭光:《当代中国电影生产:作为一种创意产业与“创意制胜”》,《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3期。

36.陈旭光:《“受众为王”时代的电影新变观察》,《当代电影》2015年第12期。

37.车琳:《电影“明星”的创意研究:形象的创意转化和再生产》,《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3期。

38.刘进、孙宜君:《电视剧传播创新与本体新质论》,《现代传播》2010年第6期。

39.沈正斌:《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现代传播》2016年第5期。

40.周云龙:《中国崛起与文化本真性:当代华语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东南学术》2016年第5期。

41.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42.黄艳:《新媒体背景下的我国影视传播力提升对策》,《当代文坛》2015年第2期。

43.于晓风:《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媒介生态与政策调整》,《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44.周光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艺术百家》2015年第3期。

45.李淼:《中国电影中的“云南想象”》,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6.喻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47.〔美〕阿里夫·德里克:《发展主义:一种批判》,赵雷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