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梁钊韬先生评传图书

Critical Biography of Liang Zhaotao

SSAPID:101-0936-2918-72
ISBN:978-7-5097-2769-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梁钊韬先生评传》是梁钊韬先生的纪念文集,以此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三十献礼。全书分为两部分,“人类赤子,杏坛名儒——梁钊韬先生小传”运用优美的文学笔法,对梁钊韬先生的学术和人生轨迹进行了回顾。“缅怀梁钊韬先生回忆集”包括了梁先生的同事或师弟曾昭璇、张寿祺,弟子黄崇岳、杨鹤书、连铭志、杨耀林、乔晓勤,以及当时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Guldin)所写的纪念梁先生的文章。各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梁先生的学术研究、性格品质、社会贡献、师恩师德等多方面用饱含真挚感情的笔触进行了追忆。这些记忆不但是我们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复办人梁钊韬先生的珍贵资料,更是从中窥见一代宗师治学风范的一面明镜。特整辑于此,以示对先生的缅怀,兼以飨读者。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周大鸣
编 辑:王玮;童根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后记

 序言

 人类赤子,杏坛名儒

  小桥流水花千树,榕荫深处有书香

  枪声炮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

  桐花万里关山路,天涯辗转酬知音

  严谨治学入实地,峥嵘岁月写华章

  教书育人多趣事,心胸豁达度劫波

  遥迢不畏千程路,厚积薄发话复兴

  国际视野兴实学,多重证据求真知

  奖掖后进雄心在,发展学科不辞劳

  万古江河流日夜,千秋事业有传人

 缅怀梁钊韬先生回忆集

  梁钊韬先生的主要成就

   一 复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二 人类学的学术研究成就

   三 民族学研究的成就

    (一)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观点

    (二)关于我国南方百越民族的研究

    (三)对南方各民族研究的贡献

   四 考古学研究的成就

  中国早期的人类学与中山大学对人类学的贡献

   一 人类学传入中国的时间与时代背景

   二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人类学

   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类学

    (一)理论联系实际方面

    (二)翻译方面

    (三)这段时间,“人类学田野工作”亦开始活跃

     1.文化人类学方面

     2.体质人类学方面

   四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中国人类学

    1.华东区

    2.华南区

    3.华北区

   五 中山大学对于中国人类学的贡献

    1.从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和工作

    2.从事少数民族艺术整理工作

    3.从事语言调查工作

    4.从事军队与边民调协工作

   六 小结

  Long Live Liang Zhaotao!*

  爱生如子的师范之德,多科综合的治学之道

   一 爱生如子的师范之德

    (一)仰慕先生,投奔门下

    (二)追随先生,爱生如子

     1.重视基础知识的补课

     2.携手共度困难时期

     3.动荡年代为我“主婚”

     4.逆境中为我谋求出路

     5.同床夜谈我的事业前景

   二 综合研究的治学之道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视西方民族学的优秀成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滇西民族调查启开了石器时代和原始社会研究的大门

    (三)“薪火相传”,沿着梁先生指引的学术道路探索前行

     1.“如法炮制”,采用民族地区的教学实习,考古学、民族学、文献法“三结合”综合研究原始社会

     2.探索考古学方法在民俗文化调查的断代、类比和综合研究中的作用

    (四)器形综合分析法

  梁师在学术上与复办人类学的贡献

  梁师领我走上民族史研究之路

  岁月无痕 记忆可鉴

   一 磨难

   二 开拓

   三 创新

   四 回报

  梁钊韬教授与海洋文化研究

 附录一 梁钊韬主要著译目录

  附录一 梁钊韬主要著译目录

   1938年

   1941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51年

   1955年

   1959年

   1960年

   1962年

   1963年

   1978年

   1979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附录二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附录二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一 中山大学人类学的开创与奠基阶段(1927~1949)

    (一)源于民俗的人类学研究

    (二)奠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基础的杨成志

    (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成立

   二 人类学系停办时期的人类学研究(1949~1981)

    (一)参与国家组织的全国性调查工作

    (二)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民族考古

    (三)复办人类学系

   三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复办与中国人类学的重建(1981~)

    (一)标志

    (二)传承

   四 中山大学人类学的研究特色及贡献

    (一)人类学理论与本土化研究

    (二)族群和区域文化研究

    (三)民族考古研究

    (四)历史人类学研究

   五 结论

 附录三 学科恢复以来的人类学研究

  附录三 学科恢复以来的人类学研究

   一 新型研究格局的构建

   二 研究领域的拓展

    (一)宗教/民间信仰研究

    (二)族群与区域研究

    (三)都市研究

    (四)应用研究

    (五)分支学科发展

   三 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创新

   四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特色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