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7

政府竞争、财政转型与中国农区工业化图书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Fiscal Reform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SSAPID:101-0926-9090-81
ISBN:978-7-5097-439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有一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区的存在和整个国家或某个经济区域的工业化并不冲突。然而,传统的农耕文化、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正在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和资源因素等,都构成了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因子。本书立足于中部传统农区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与公共财政转型的规律,探讨了财政转型与工业化转型的关系,研究财政“积极”促进工业化的政策选择,在研究思路上是一个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作 者: 徐全红
编 辑: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总序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区工业化之惑

   一 中国传统农区的空间范围与经济特征

   二 乡镇企业发展与中国传统农区的工业化

   三 政府间竞争格局下的中国的农区工业化——一种无奈之举

   四 财政分权条件下的中国农区工业化——逼上梁山

   五 中国农区工业化的宏观经济环境——扩大内需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传统农区工业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农区工业化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区工业化之困

   一 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工业化

    (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的农区工业化

     1.重义轻利的经济价值观

     2.静态均衡的传统审美价值观

     3.传统时间观

    (二)传统心理束缚下的农区工业化

     1.守旧心理

     2.愚忠心理

    (三)传统行为方式影响下的农区工业化

     1.限制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阻碍了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传统家庭与社会结构阻碍了工业化的推进

     1.传统家庭

     2.传统社会结构

    (五)传统文化对工业文明的推波助澜

   二 农耕文化与传统农区工业化*

   三 资源禀赋约束下的农区工业化

   四 耕地红线和资源环境保护约束下的农区工业化

    (一)我国耕地现状及耕地红线的提出

    (二)中国农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资源问题

   五 劳动力短缺条件下的农区工业化

    (一)如何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

    (二)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如何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

    (四)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

  第三节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公共财政困局

   一 社会转型对财政转型提出新要求

   二 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建设对财政支出提出更高要求

   三 加快推进城镇化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更高要求

   四 具有农区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五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农区必须率先有所作为

  第四节 文献综述与本书的研究意义

   一 工业化与区域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创新

    (一)国外学者的工业化理论评述

    (二)国内关于工业化一般理论的研究

    (三)区域工业化研究的理论创新

   二 我国财政制度转型研究评述

   三 本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 本书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结论

    (一)农区工业化的诱因、内容、实质与困局

    (二)文明变迁与财政制度演化

    (三)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与传统农区工业化

    (四)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与传统农区工业化

    (五)工业发展差距与地区财政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六)加快财政转型促进传统农区工业化

 第二章 文明变迁、工业化与财政制度转型

  第一节 文明变迁的一般规律

   一 游牧文明(狩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的变迁

   二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迁

   三 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变迁

  第二节 不同文明阶段的财政制度特征

   一 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进程中的财政转型

    (一)贡赋国家财政

    (二)领地国家财政

    (三)税收国家财政

    (四)农耕文明时期中欧税收文化差异

     1.纳税义务的彻底强制性

     2.征税权力的人治特征和随意性

     3.重视税收效率和国家财源的开辟、涵养

     4.重本抑末的宏观调控理论与税收的工具性

   二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进程中的财政转型

    (一)重商主义时期的财政转型(16~18世纪)

    (二)从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到功能财政理论(18世纪末至20世纪)

   三 工业文明时期的财政结构演进

    (一)工业文明时期税制结构的演变

    (二)工业文明时期财政支出理论的演进

   四 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过程的财政转型

   五 结论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推动财政制度变迁

   一 工业化推进了财政收入制度的公平性

   二 工业化推进了财政支出制度的公益性

   三 工业化进程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公正性

   四 工业化推动财政调控制度的不断创新

  第四节 财政制度变迁促进或阻遏现代工业化进程

   一 财政制度创新是英美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领先的重要因素

   二 财政制度创新是德日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来居上的关键因素

   三 西班牙、俄罗斯等国的衰落与财政制度僵化密切相关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区发展之惑

  第一节 工业化转型与农区发展关系的一般规律

   一 全球工业化转型与农区发展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 中国的工业化与农区发展关系

   三 工业化转型与农区发展关系的历史结论

  第二节 后工业化时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一 工业化阶段农业基础地位应有一个新的解释

   二 农业——从“国家之本”到“国家之基”

    (一)农业是人类维持自身发展的无奈选择

    (二)农业为国家之本——封建帝王的重农思想

    (三)工业革命时代农业开始了由“本”到“基”的转变

    (四)后工业时代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

  第三节 农区经济发展之惑

   一 农业解决不了农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二 农区未必只是经营农业,农民未必仅仅从事农业生产

   三 粮食问题仍寄希望于农区,但农区的问题已经不单是粮食

    (一)粮食问题仍然是农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粮食安全仍有隐患

     1.总量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2.波动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3.土地资源问题

    (三)农区发展已经不单是农业问题

   四 人多地少不是农业的问题,更不是农区的问题

   五 农业解决不了农区居民收入问题

    (一)农产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农业解决不了农区居民的收入问题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决定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已经多样化,农业收入已经退居次要位置

   六 农区市场化改革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

    (一)市场化改革已经渗透到农区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农区市场化进程中的诸多体制性障碍

    (三)农区市场化进程中的逆市场行为

     1.制度性过度竞争

     2.行政性经济规制

     3.单向性双层经营

     4.部门性市场分割

    (四)市场化取向与农户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四节 被工业化“驱赶”和“转移”的农民与日益贫困的农区

   一 被工业化“驱赶”和“转移”的农民

   二 农区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局

  第五节 全球化转型中的农区发展困局

   一 中国农区不得不面对来自西方的农业保护政策和全球化的农业竞争

   二 中国农区受到来自西方要求过度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压力

   三 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和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 社会保障越显脆弱

 第四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制度驱动力:政府间竞争

  第一节 政府间竞争的理论与中国的政府间竞争

   一 政府间竞争的早期文献回顾

    (一)横向财政竞争(Horizontal Fiscal Competition)

    (二)纵向财政竞争(Vertical Fiscal Competition)

    (三)标尺竞争(Yardstick Competition)

   二 中国的政府间竞争:动因及其激励机制

    (一)中国政府间竞争与主体之间的利益互动

     1.官员晋升与地方政府间竞争

     2.辖区公众“用脚投票”的推动

    (二)财政产权、税收剩余和投资冲动

     1.财政产权

     2.税收剩余

     3.投资冲动

   三 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主要特征

    (一)中央政府管制下的地方政府间有限竞争

    (二)竞争手段与途径选择的自主空间较大

    (三)体制内竞争与体制外竞争相结合,有序竞争与无序竞争并存

    (四)各种资源争夺激烈,地方保护与市场割据现象严重

    (五)竞争重点逐渐由资源竞争转向制度竞争,由无序竞争转向有序竞争

  第二节 中国政府间竞争的核心:财政竞争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三)改革前后的分权及地方政府竞争

   二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主要形式及其诱因

    (一)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主要形式

     1.减免税优惠

     2.税负输出与财政返还

     3.支出竞争

    (二)中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特征产生的原因

     1.中国现有的官员绩效考核标准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行为异化

     2.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

     3.税收收入和支出相对应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起来,税收收入和公共支出在很大范围内还是相互独立的

     4.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尚未确立

     5.财政支出决策的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经济效应分析

   四 促进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地方政府间良性财政竞争的政策建议

    (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税权

    (二)建立有效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制度

    (三)提高财政竞争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四)建立政府间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

  第三节 政府间竞争条件下的农区工业化

   一 政府竞争必然导致农区政府的工业化冲动

    (一)传统农区需要经济发展

    (二)传统农区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农业

    (三)传统农区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

    (四)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传统农区工业化

   二 竞争性政府与农区工业化路径创新

    (一)加强制度创新

     1.产权制度

     2.融资制度

     3.政策与保障制度

    (二)改善产业结构

     1.围绕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2.以发展分工合作为突破口建立集群产业

     3.模仿与创新并存

    (三)增强科技含量

     1.以人为本

     2.科技为先

     3.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重视环境保护,引入环境信息手段

     2.避免短期行为

 第五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公共经济环境:财政分权

  第一节 国内外财政分权理论与实践

   一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支出责任划分

   二 转轨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支出责任划分

   三 西方发达国家多级政府间的税收权限与税收范围划分

    (一)美国各级政府间税收权限与税收范围划分

    (二)德国各级政府间税收权限与税收范围划分

    (三)英国各级政府间税收权限与税收范围划分

    (四)日本各级政府间税收权限与税收范围划分

   四 我国政府的职能与财政收支划分

    (一)不同级次政府的职能划分

     1.省域经济与省级政府的职能

     2.市域经济与地级政府职能

     3.县域经济与县级政府职能

     4.乡镇经济与乡级政府职能

    (二)我国财政收支在政府间的划分

     1.收入的划分

     2.财政支出的划分

  第二节 财政分权效应与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

   一 财政分权的效应

    (一)资源配置功能与经济增长

    (二)引致公共投资功能与经济增长

    (三)硬化预算约束和提高地方企业效率与经济增长

    (四)引入竞争和制度创新机制与经济增长

   二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

    (一)税收竞争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二)税收竞争的基本特点

    (三)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分析

    (四)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经验分析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

     2.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

     3.政府内部部门之间的税收竞争

    (五)规范协调税收竞争

     1.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分税制改革,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关系

     2.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防止地方政府对经济资源及税收资源的恶性竞争

     3.规范一级政府内部各机构对税收资源的争夺

  第三节 财政分权下的农区政府工业化冲动

   一 财政分权下的农区政府竞争压力

   二 财政均等化与农区地方政府的工业化冲动

    (一)横向财政均等化的实现

    (二)中国的财政均等化问题

     1.中国的财政均等化问题突出

     2.财政不均等的形成机理

    (三)财政均等化与农区地方政府的工业化冲动

  第四节 分权财政体制改革与中国农区工业化

   一 从财政集权到财政分权——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二 分权财政体制下的农区工业化困局

    (一)我国现行税制——“分税制”与农区工业化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农区工业化

     1.税收返还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

     2.财力性转移支付实际比重仍然较低

     3.专项转移支付比重相对过高

    (三)税收返还制度与地区工业化的差距

   三 改革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促进传统农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一)积极推进流转税消费地征税原则,缩小地区间的税收差距

    (二)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为目标,改革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采取有利于传统农区发展的税收返还制度

 第六章 工业发展与地区财政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区域工业化发展的战略与区域工业发展差距

   一 我国工业化战略在地域范围内的演进

   二 区域工业化发展差距

    (一)从GDP总量角度看各区域之间的工业化发展差距

    (二)从地区工业生产总值角度看地区工业化发展差距

    (三)从工业化率角度看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

   三 区域财政收入差距

    (一)我国各省级财政收入总量差异

    (二)财政收入结构差异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发展对区域财政的影响

   一 工业生产总值对增值税影响的相关性检验

    (一)纵向数据比较

    (二)横向数据比较

   二 工业生产总值对营业税影响的相关性检验

    (一)纵向数据比较

    (二)横向数据比较

   三 工业生产总值对企业所得税影响的相关性检验

    (一)纵向数据比较

    (二)横向数据比较

   四 结论

 第七章 促进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 “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农区工业化

   一 农区工业化与“三化”协调发展

    (一)农区工业化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关系

     1.农业现代化可以为有效解决农区工业化面临的三个问题打下基础

     2.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农业的集约经营问题和工业化用地问题

     3.农区发展应立足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开拓新的农区后发工业化之路

    (二)“三化”协调发展对农区工业化的意义

   二 “三化”协调发展的农区工业化道路应如何走

    (一)坚持强农稳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农区发展之重中之重

    (二)坚持统筹协调,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农区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驱动力

    (三)坚持节约集约,把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四)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

    (五)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作为农区发展的动力

   三 “三化”协调发展的农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着力点

    (一)积极推进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四)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五)促进产业与城镇的融合发展

  第二节 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

   一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二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区农业发展的出路

    (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区发展的出路

     1.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2.成熟的农业产业体系

     3.强大的农业技术支撑

     4.科学的农业组织形式

     5.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

    (二)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必然性

   三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公共财政政策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财政政策

    (二)加速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和升级的财政政策

    (三)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的财政政策

    (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财政政策

    (五)发展实施生态农业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财政政策

   一 传统农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农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选择

    (二)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2.信息化的工业化

     3.以教育发展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工业化

    (三)我国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可行的

     1.丰富的农产品原材料

     2.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

     4.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

     5.保农、惠农、支农政策支持

     6.明显的后发优势效应

    (四)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1.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

     2.承接产业转移中形成地区支柱产业

     3.发展产业集群,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二 传统农区现行的主要财政政策

    (一)“三农”财政支持政策

     1.从规范农村税费到取消农村“三税”

     2.对农民实行“三项补贴”政策

     3.加强对农村基础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4.对县乡财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

     5.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二)涉农财政收入政策

    (三)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1.涉农财政资金使用制度改革

     2.支持农业产业化计划

   三 现行传统农区财政政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性分析

    (一)单一性的财政政策目标

    (二)同质性的区域间财政政策

    (三)未能突出农区财政支持重点

    (四)政策前景不明朗

   四 促进传统农区工业化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目标的二元化调整

    (二)财政收支的适当调整

     1.要增加对传统农区基础设施的支出

     2.要增加对传统农区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支持

     3.增加对传统农区新型工业产业的支持力度

     4.对农区新型合作组织进行资金支持

     5.要切实加大对农区民生的投入,让广大农区居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6.加大对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力度

    (三)完善适当倾斜的转移支付制度

     1.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加大

     2.建立粮食主销区与粮食主产区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四)给予农区财政改革的优先“试点”权

    (五)建立稳定且可预期的财政政策

   五 建立一个适应农区工业化的公共财政转型的运行机制

    (一)理清工作思路,转变财政职能,适应农区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突出工作重点,把握投资走向,集中财力支持农区工业化战略实施

    (三)健全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构筑农区工业化战略支撑体系

  第四节 财政转型和农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协调

   一 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化的表现

    (一)城乡教育差距

    (二)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三)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

    (五)城乡就业差距

   二 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影响

    (一)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了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三)阻碍了工农业协调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 构建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建立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共预算体制

     1.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收入预算体制

     2.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支出预算体制

    (二)建立以实现最低公平为条件的农村公共服务内容体系

     1.确定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标准

     2.确定农村公共服务的经费标准

    (三)建立以平衡政府间公共财力为原则的转移支付体制

    (四)建立主体合理、机制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1.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供给体系

     2.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决策、市场运作”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五)建立完善与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

     1.财政均等化是农村基本公共财政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2.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

     3.建立和完善以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有一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区的存在和整个国家或经济区的工业化并不冲突,农区并不一定是和传统农业文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农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工业化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然而,在社会转型的初期,经营农业很难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农业部门自然很难吸引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经济要素,农区从事农业生产本应该具有的比较优势就不复存在;在现行的分税制条件下,农区政府靠农业产业很难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这就是农区地方政府工业化冲动的内在动因。可以说,农区政府在政府间竞争条件下必须推动本地区的工业化,现行的分权财政体制更加剧了这种工业化冲动。传统的农耕文化、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正在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和资源因素等,都构成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因子,现行财政制度更加剧了传统农区工业化的难度。可以说,农区工业化并非一帆风顺。游牧文明(采集和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变迁,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演进,都伴随着财政制度的进化。从贡赋到丁役,从土地、丁税到工商杂税,再到工业化时期的工商税收、所得税,从实物征收到货币征收,财政收入形式和渠道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而不断进化。从财政支出来看,从支出于“私”(王室宫廷)到支出于“公”(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财政变革无时不在进行。研究证明,工业化转型必然伴随着财政制度的转型,即收入方面的取之于“农”向取之于“工”转化、取之于“乡”向取之于“城”转化;在支出方面,由支之于“工”向支之于“农”转变、支之于“城”向支之于“乡”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财政的公共化取向日益突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在财政收支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不同经济体和人群作为纳税人可以享受相同的国民待遇。地方政府竞争是指各辖区为了本地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以争夺有限的经济资源的竞争过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同级次的地方政府间为了追求辖区利益最大化,相互之间就难免展开竞争。现有的大多数文献都把财政竞争划分为横向财政竞争、纵向财政竞争及标尺竞争三类。中国政府间竞争取决于竞争主体之间的利益互动,包括官员晋升竞争、公众的“用脚投票”推动、财政产权、税收剩余和投资冲动等。中国政府竞争的特色表现为中央政府管制下的地方政府间有限竞争,体制内竞争与体制外竞争相结合,有序竞争与无序竞争并存。财政竞争作为中国政府竞争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减免税优惠、税负输出与财政返还、支出竞争等。政府竞争必然导致农区政府的工业化冲动,这种冲动是一种合理的经济诉求,实现竞争性政府与农区工业化路径创新,关键是保证竞争的有序性。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都实行分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财政分权一直是公共财政领域的焦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转轨国家的支出责任划分各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多级政府间的税收权限与税收范围划分,为我国分权财政体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财政分权有其正面效应,包括资源配置功能与经济增长、引致公共投资功能与经济增长、硬化预算约束和提高地方企业效率与经济增长、引入竞争和制度创新机制与经济增长等,但同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分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税收返还制度等都决定了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获取更多的税收收入。可以说,财政分权正是地方政府工业化所面临的公共经济环境。改革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促进农区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正是造成传统农区工业化滞后的公共经济因素,传统农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包括粮食安全、廉价劳动力、环境和资源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改革现行财政体制,促进传统农区的工业化,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现行税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调整等都是这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应兼顾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很显然,农区工业化需要财政支持,公共财政的收入、支出政策均应适应农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农区工业化的公共财政转型的运行机制。公共财政转型应兼顾农业现代化和农区工业化,并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的目标相衔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Albert,O.Hirsehman,“The Rise and Fal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Essaysin Trespassing:Economics to Polities and Beyon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A.Lewis,“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22(May).

3. Besley,T . and A. Case,“Incumbent Behavior:Vote Seeking,Tax Set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

4.Chun Chang and Yijing Wang,“The Nature of th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4(19).

5. Flowers,M. R.,“Shared Tax Sources in Leviathan Model of Federalism”,Public Finance Quaterly,1988(16).

6. Gaboury,Genevieve and Francois Vaillancourt,“Tax Competition and Tax Mimicking by Subnational Entities: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Working Paper,Economics Department,Universite de Montral,2003.

7.Oates,Wallace E.,Fiscal Federali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8.Qian Yingyi,Rolanf G.,“Federalism and the Budget Constraint”,Amercian Economic Review,1998(5).

9. Zodrow,G. R. and P. Mieszkowski Pigou,Tiebout,“Property Taxation,and the Under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6(19).

10.〔德〕鲁道夫·吕贝尔特:《工业化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1.〔美〕H.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12.〔美〕H.钱纳里、M.塞尔昆:《发展的形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3.〔美〕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4.〔美〕格罗斯曼、哈特:《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载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

15.〔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6.〔美〕狄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上海三联书店,1992。

17.〔美〕吉利斯等著《发展经济学》,黄卫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美〕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韩建军、商戈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0.〔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1.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2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25.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源起、演化及其中国化境况》,《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6.崔学贤:《从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看我国公共财政模式的建立》,《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第10期。

27.崔运政:《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8.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辽宁师范大学论文,2010。

29.方欣:《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场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30.樊纲、张曙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

31.方齐云、叶泽方:《论工业化的理论依据》,《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2.冯曲:《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渐进转轨》,《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5期。

33.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

34.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长垣县工业化发展模式考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5.耿明斋:《农业区工业化的一般理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6.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2008。

37.耿明斋:《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38.耿明斋、李燕燕:《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9.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

40.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5期。

41.季燕霞:《论我国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动态演变》,《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4期。

42.姜爱林:《近年来中国工业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3.江静、陈柳:《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基于苏南和温州的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2期。

44.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与效率水平分析》,《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45.李冬梅:《刍议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6.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47.李宏图:《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期。

48.李同彬:《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构建和谐城乡关系》,《农业经济》2006年第1期。

49.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重庆出版社,2000。

50.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地理科学》2004年第4期。

51.刘汉屏、刘锡田:《地方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改革》2003年第6期。

52.刘守刚、刘雪梅:《从家财型财政到公财型财政》,《山东经济》2009年第4期。

53.刘泰洪:《我国地方政府竞争机制: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

54.陆铭:《不确定的复兴:不平等是否会威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12月26日《文汇报》。

55.罗军:《传统平原农业区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56.麻宝斌、王郅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7.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8.马静:《财政分权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上海三联书店,2009。

59.马克尭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0.马学广等:《从行政分权到跨域治理: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第1期。

61.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商务印书馆,2001。

62.潘锦云:《“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与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63.苗东升:《文明的转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4.庞明礼:《地方政府竞争的约束与激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5.彭月兰:《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山西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66.平新桥、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财贸经济》2006年第2期。

67.钱海刚:《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恶性竞争》,《财政研究》2009年第3期。

68.任淑萍:《信息技术对信息文明社会公众的影响》,《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9.沙安文、沈春丽:《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中信出版社,2005。

70.时红秀:《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理论演进和中国的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71.时红秀:《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2.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体制剖析》,《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

73.史慧明:《从财政支出结构看公共财政转型》,《河北金融》2009年第8期。

74.宋丙涛:《财政制度变迁与现代经济发展——英国之谜的财政效率解释》,河南大学论文,2007。

75.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6.田国强:《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改革》,《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77.王会川:《农业现代化财政政策体系构建》,《公共支出与采购》2011年第12期。

78.王理:《制度转型与传统农区工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9.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80.魏朗:《建立小康社会的农业财政政策》,《农业经济》2003年第9期。

81.吴春贤:《兵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政策的选择》,《兵团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82.邬焜:《论人类信息活动方式与文明形态、价值观念变革的一致性》,《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3.夏永祥:《新型工业化与小康社会》,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84.肖育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分析》,《改革与策略》2010年第9期。

85.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86.徐全红:《转型期三农公共财政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7.徐全红:《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财政政策选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88.徐全红:《公共财政视角的政府土地收入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7期。

89.许序雁主编《世界文明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0. 杨爱平、陈瑞莲:《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91.杨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中国商界》2009年第8期。

92.杨之刚:《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3.姚林香:《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4.殷存毅:《区域协调发展:一种制度性的分析》,《公共管理评论》2004年第2期。

95.余大庆、彭骥鸣:《中英传统税收文化比较》,《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6.张恒山:《论文明转型及其原因》,《学术前沿》2010年第12期。

97.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

98.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99.张平:《中西方财政运行状态及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天津财经大学论文,2009。

100.赵祥:《地方政府竞争与FD1区位分析》,《经济学家》2009年第8期。

101.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2.张明军、汪伟全:《论和谐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构建:基于府际治理的新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1期。

103.张维迎、粟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104.郑勇军、陈潘武:《中国乡镇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变迁的制度分析》,《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105.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06.周民良:《论我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政策》,《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

107.周业安:《投资冲动的财政根源》,《中国投资》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