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年第1辑总第10辑)图书

SSAPID:101-0920-6739-57
ISBN:978-7-5097-5743-7
DOI:
ISSN: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10辑,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解读与阐发,深入研究了唯物史观以及生态观、政治解放、革命、社会冲突、个人自主活动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路径选择、话语权、辩证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批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价值观建设、人民主体地位确立进行了发展与创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 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

   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四 坚持用“两点论”观察和处理问题

   五 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

    (三)历史主客体:能动性与规律性

   二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社会基本矛盾各方面相互作用

    (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三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一)历史活动中的个人和群众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

    (三)生产力与人民群众决定作用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新在何处

   一 “新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 “新世界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 “新世界观”是新历史观和新物质观的统一

   四 “新世界观”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个人自主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价值

   一 个人自主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

   二 个人自主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托底范畴和价值

   三 个人自主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终极价值目标

  马克思论“政治解放”

   一 市民社会与国家

   二 财产权与市民社会

   三 关于犹太精神的批判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及其价值蕴涵

   一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内涵

   二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精髓

   三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实践指向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辩证法问题

   一 译名问题与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现象学解释

   二 古代通变思维在中国辩证法形态中的影响

    (1)瞿秋白

    (2)艾思奇

    (3)毛泽东

   三 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争论的一桩哲学公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核心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解决中国人在革命和建设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是实现时代化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指导社会实践和人的发展

   二 使用通俗化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三 实现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

  走向“3.0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

   二 反省“1.0时代”的计划经济哲学

   三 哲学话语的形上逻辑反思

   四 “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解析与筑造

   五 “走出马克思”和“走入中国”

  从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二 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

   三 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与全球化理论

   四 全球化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五 全球化下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小结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哲学分析

   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必然选择

   二 坚持和平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的必然选择

   三 坚持和平发展是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革命生涯的哲学轨迹

   一 青少年生活的哲学倾向

   二 中国式特殊革命道路的哲学辩护

   三 填补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精神空白的哲学创新

   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阐释

   五 晚年错误实践的哲学偏差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政治哲学研究

  人本、公正、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一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必要性

   二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原则

   三 以“人本、公正、民主”为核心价值理念

    (1)人本

    (2)公正

    (3)民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一 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看制度建设

    1.马克思主义的制度观:制度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2.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二 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视域下的制度建构

    1.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视域下的制度建构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基本遵循

   三 从公平正义观看制度建设

    1.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为制度建设提供契机

    2.公平正义为何应作为首要价值

    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公平正义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社会公正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

   结语 制度建设要行之有效,关键是破除私心、成全公义

  人的主体性与现阶段的人民主体地位建设

   一 人民主体地位离不开人的主体性

   二 人的主体性的现阶段表现及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影响

   三 以完善人的主体性为核心,全面加强人民主体地位建设

  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新拓展

   一 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

    1.“公正”是个阶级范畴,没有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的社会公正

    2.社会公正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必要条件

    3.彻底、全面的社会公正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二 《决定》对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三大新拓展

    1.《决定》着力于各种关系中阐释公正、体现公正,从而使公正为“各得其所”或“得其应得”的传统理论拓展为“追求利益的均衡与合理”,这使“公正”的践行具有更大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

    2.《决定》超越对公正作“所得比例相同”的传统观念,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度作为当前践行社会公正是否得力的评价标准,体现了对公正理解的递进与提升

    3.《决定》坚持人际差异性公正与人际同一性公正、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具有了鲜明的当代色彩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批判与革命: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哲学贡献

   一 马克思思想中“批判”的康德色彩

   二 马克思“批判”的形成:从“异化”到“断裂”

   三 思维与存在的断裂:革命合法性的理论前提

   四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保卫与再生产——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哲学观

   一 何种马克思哲学?何种保卫?

   二 理论的再生产与新的哲学实践

   三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启示意义

  以辩证法为纽带的“唯物主义戏剧”

   一 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戏剧”深意

   二 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消除对“戏剧”的指责

   三 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揭示“戏剧”的真假意识

  斯维塔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读

   一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分裂

    1.马克思主义中欧洲人道主义精神的衰落

    2.社会结构转型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

   二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1.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费尔巴哈人学前提

    2.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人类学基础

    4.未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制度设计

    1.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工人自治

   小结

 学会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10辑,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解读与阐发,深入研究了唯物史观以及生态观、政治解放、革命、社会冲突、个人自主活动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路径选择、话语权、辩证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批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价值观建设、人民主体地位确立进行了发展与创新。本书对于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国内外各种哲学思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