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3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3)图书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23)

SSAPID:101-0915-6069-18
ISBN:978-7-5228-1480-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建、强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并列为“十四个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逐渐成为全党意志、国家意志和全民共同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新蓝图。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政策布局篇、碳达峰碳中和篇与地方实践篇五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政策布局篇、碳达峰碳中和篇与地方实践篇五个部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总体而言,本书围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战略方向、重点任务、政策布局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力求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生态文明绿皮书
编 辑:张丽丽;赵熹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1]郇庆治:《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础》,《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2]黄志斌、高慧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理论集成》,《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3期。

[3]廖志丹、陈墀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智慧之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李金惠:《“无废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方向》,《人民论坛》2021年第14期。

[5]陈映:《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历程回顾与未来取向》,《经济体制改革》2019年第6期。

[6]沈满洪:《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7]张明皓:《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逻辑理路与推进路径》,《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8]余敏江:《中央环保督察下地方核心行动者的环境精细化治理行为逻辑——基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行政论坛》2022年第5期。

[9]李全、张凯:《新常态下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中央环保督察的政策效力如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10]易兰、杨田恬、杜兴等:《减污降碳协同路径研究:典型国家驱动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9期。

[11]刘华军、乔列成、郭立祥:《减污降碳协同推进与中国3E绩效》,《财经研究》2022年第9期。

[12]栾林、阎博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破解全球环境治理“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研究》,《环境保护》2022年第21期。

[13]张彦著、周波:《环境智库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影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第6期。

[14]于宏源:《全球环境治理转型下的中国环境外交:理念、实践与领导力》,《当代世界》2021年第5期。

[15]毕军、曲常胜、黄蕾:《中国环境风险预警现状及发展趋势》,《环境监控与预警》2019年第1期。

[16]李健军:《PM2.5监测能力建设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2013年第5期。

[17]郎昱、欧阳鑫、范振林:《自然多样性、碳汇潜力提升与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江汉论坛》2022年第11期。

[18]秦天宝、刘斯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背景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再审视》,《阅江学刊》2022年第6期。

[19]刘轶楠、孟祥彬:《绿色金融助力城乡商贸流通结构升级:理论及实证》,《商业经济研究》2022年第23期。

[20]杜建勇、曹文娸:《“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学习论坛》2022年第6期。

[21]竹怀林、张雷、孙宁等:《强化长江流域协同治理的思考》,《环境保护》2022年第17期。

[22]周光富:《长江上游流域检察协同治理的检视与完善》,《中国检察官》2022年第7期。

[23]李松有:《纵横治理:关系视角下基层流域治理之道——以长江流域深度调查为例》,《北方论丛》2020年第3期。

[24]欧阳康:《“双碳”目标、绿色发展与国家治理——“双碳”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的若干前提性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25]李庆霞、刘玉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逻辑、理论向度和关键路径》,《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9期。

[26]孙雪妍、王灿:《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立法保障》,《环境保护》2022年第18期。

[27]何诚颖:《碳达峰约束背景下中国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9期。

[28]申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学习习近平关于实现“双碳”目标重要论述》,《党的文献》2022年第5期。

[29]Liu,Z.,Guan,D.,Moore,S.,et al.,“Climate Policy:Steps to China’s Carbon Peak”,Nature,2015,522(7556).

[30]Mi,Z.,Meng,J.,Green,F.,et al.,“China’s ‘Exported Carbon’ Peak:Patterns,Drivers,and Implication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8,45(9).

[31]Zhao,K.,Cui,X.,Zhou,Z.,et al.,“Impact of Uncertainty on Regional Carbon Peak Paths:An Analysis Based on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Modeling,and Driving Factor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29(12).

[32]Paavola,J.,“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A Reconceptualization”,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3(1).

[33]Holley,C.,Gunningham,N.,Shearing,C.,The New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Routledge,2013.

[34]J?nicke,M.,J?rgens,H.,New Approaches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Routledge,2020.

[1]穆艳杰、韩哲:《生态正义还是环境正义——论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归》,《学术交流》2021年第4期。

[2]黄承梁、燕芳敏、刘蕊等:《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6期。

[3]曹孟勤、姜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哲学思考》,《中州学刊》2019年第2期。

[4]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3期。

[5]李颂、曹孟勤:《从万物一体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6]石楠、王波、曲长虹等:《公园城市指数总体架构研究》,《城市规划》2022年第7期。

[7]成金华、彭昕杰、冯银:《中国城市生态文明水平评价》,《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1期。

[8]胡悦、金明倩、孙丽:《基于PSR模型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年第12期。

[9]牛敏杰、赵俊伟、尹昌斌等:《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

[10]杨加猛、叶佳蓉、王虹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研究》,《林业经济》2018年第11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21年度),2022年6月,http://www.mwr.gov.cn/sj/tjgb/szygb/202206/t20220615_1579315.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30期。

[3]杨得瑞、杜丙照、黄利群等:《加强地下水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水利》2021年第7期。

[4]李原园、于丽丽、丁跃元:《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思路与技术路径探讨》,《中国水利》2021年第7期。

[5]杨得瑞:《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奋力开创地下水管理新局面》,《中国水利》2021年第23期。

[6]吕彩霞、马超:《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访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中国水利》2021年第24期。

[1]王灿发、程多威:《新〈环境保护法〉下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法律适用》2014年第8期。

[2]蔡守秋、张翔、秦天宝等:《公法视阈下环境法典编纂笔谈》,《法学评论》2022年第3期。

[3]吕忠梅:《环境法典编纂方法论: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政法论坛》2022年第2期。

[4]琪若娜:《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双重属性困境与出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5期。

[5]吕忠梅:《〈长江保护法〉适用的基础性问题》,《环境保护》2021年第Z1期。

[6]陈虹:《“保护法”与“开发法”的共生相融:彰显〈长江保护法〉的绿色发展之维》,《环境保护》2021年第Z1期。

[7]齐婉婉、柯坚:《自然保护地政府规制行为的规范化——以类型化分析为进路》,《旅游科学》2021年第5期。

[8]齐婉婉、柯坚:《论政府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中职能的法律属性》,《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9]徐以祥、刘继琛:《论碳达峰碳中和的法律制度构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10]秦天宝:《“双碳”目标下我国涉外气候变化诉讼的发展动因与应对之策》,《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4期。

[11]邓树刚、何斌:《绿色气候基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机制的新发展》,《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3年第6期。

[12]齐婉婉:《绿色气候基金法律问题研究》,《学理论》2018年第4期。

[1]尹昌斌、福夺、王术等:《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年第1期。

[2]杨滨键、尚杰、于法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问题及对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年第2期。

[3]刘珉、胡鞍钢:《中国创造森林绿色奇迹(1949-2060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4]徐晋涛、易媛媛:《“双碳”目标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森林碳汇的潜力和政策需求》,《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9期。

[5]郑绸、冉瑞平、陈娟:《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化困境及破解对策——基于四川邛崃的实践》,《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年第3期。

[6]王恒、王博:《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7]于天飞:《影响中国林业自愿碳市场稳健发展的几个问题分析》,《世界林业研究》2022年第4期。

[8]印桁熠:《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价格月刊》2017年第9期。

[9]冯丹娃、曹玉昆:《“双碳”战略目标视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求是学刊》2021年第6期。

[10]宁攸凉、沈伟航、宋超等:《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策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2期。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罗杰·W.利、丹尼尔·A.伯:《环境法概要》,杨广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4]理查德·A.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张红霄、杨萍:《公共地役权在森林生态公益与私益均衡中的应用与规范》,《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1]王法硕、陈泠:《社会治理智能化创新政策为何执行难?——基于米特-霍恩模型的个案研究》,《电子政务》2020年第5期。

[2]何大安、任晓:《互联网时代资源配置机制演变及展望》,《经济学家》2018年第10期。

[3]张文博、周冯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环境治理变革及应对策略分析》,《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

[4]周冯琦、张文博:《垃圾分类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特征及其优化路径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5]王泗通:《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基于垃圾分类智能化实践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6]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期。

[7]贾亚娟、赵敏娟、夏显力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与建议》,《资源科学》2019年第2期。

[8]刘永谋、李佩:《科学技术与社会治理:技术治理运动的兴衰与反思》,《科学与社会》2017年第2期。

[9]董飞、扶漪红、吴笑天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城市发展研究》2021年第2期。

[10]钟伟军:《地方政府的分散创新与中央主导下的创新整合——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实践路径》,《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1]李云新、韩伊静:《国外智慧治理研究述评》,《电子政务》2017年第7期。

[12]陈跃华:《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人民论坛》2019年第2期。

[13]张成岗、李佩:《科技支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中的公众参与:从松弛主义到行动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14]孙伟平:《人工智能导致的伦理冲突与伦理规制》,《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8期。

[1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6]陈水生:《我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运行逻辑及其实现策略》,《电子政务》2019年第10期。

[1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1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19]叶荣、易丽丽:《科层制下组织成员的参与自主性:困境与超越》,《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3期。

[20]王锋:《智慧社会环境下的政府组织转型》,《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7期。

[21]陈磊:《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学习时报》2021年2月5日第3版。

[22]任剑涛:《智能与社会控制》,《人文杂志》2020年第1期。

[23]韩传峰:《基于区块链的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人民论坛》2020年第5期。

[24]朱水成:《公共政策与制度的关系》,《理论探讨》2003年第3期。

[25]李明德、邝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作用、风险和路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1]张建国:《“十三五”建筑节能低碳发展成效与“十四五”发展路径研究》,《中国能源》2021年第6期。

[2]付维舟:《木结构近零能耗示范项目设计要点》,《建设科技》2019年第17期。

[3]阙泽利:《模块化SIPs在贵州传统木构民居改良中的应用》,《林产工业》2017年第11期。

[1]陈伟:《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4。

[2]Heimann,M.,Reichstein,M.,“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Dynamics and Climate Feedbacks”,Nature 451,2008.

[3]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2021.

[4]袁梅、谢晨、黄东:《减少毁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REDD)机制研究的国际进展》,《林业经济》2009年第10期。

[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

[6]姜霞:《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和发展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6。

[7]IPCCSecond Assessment Report,1995.

[8]车琛:《我国林业碳汇市场森林管理项目的潜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5。

[9]Lu Jin,Yuanyuan Yi and Jintao Xu,“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hina’s Potential:the Rise of a Nature-based Solution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China Economic Journal,13(2),2020.

[10]徐冰、郭兆迪、朴世龙等:《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第40期。

[11]尹晶萍、张煜星、付尧等:《中国碳排放与森林植被碳吸收潜力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21年第3期。

[12]刘纪远:《应用空间遥感技术开展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载《遥感在中国》徐冠华等主编,测绘出版社,1996。

[1]刘丽辉、韦丹:《国家储备林碳汇价值潜力研究》,《林业建设》2022年第4期。

[2]吴蒙:《宣州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讨》,《安徽林业科技》2022年第3期。

[3]邓敏欣、李雪莲、王皓玥等:《我国碳汇市场现状及问题与成因分析》,《商讯》2019年第4期。

[4]季然、宋烨:《我国碳汇市场发展的问题及建议》,《中国林业经济》2020年第5期。

[5]曹平苹、朱立轩、贺依婷等:《全国人大代表梁庆凯:积极完善林业碳汇市场体制机制建设》,《金融时报》2022年3月10日第6版。

[6]石敏俊、陈岭楠:《GEP核算:理论内涵与现实挑战》,《中国环境管理》2022年第2期。

[7]樊轶侠、王正早:《“双碳”目标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及路径优化》,《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8]许丁、张卫民:《基于碳中和目标的森林碳汇产品机制优化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年第12期。

[9]周佳、董战峰:《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科技导报》2022年第11期。

[10]许骞骞、孙婷、曹先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林业碳汇作用路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21年第20期。

[1]李荣荣、姚倩:《中国家具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林业和草原机械》2021年第4期。

[2]熊先青、吴智慧:《家居产业智能制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林业工程学报》2018年第6期。

[3]Xiong Xianqing,Yue Xinyi and Dong Weihang,et al.,“Current Statu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Used-furniture Recycling in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

[4]熊先青、岳心怡:《中国家居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林业工程学报》2022年第2期。

[5]祁忆青、徐然、俞大飞:《家具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年第8期。

[6]Ren Y.,Yang Y.,and Zhang J.J.,et al.,“Innovative Conversion of Pretreated Buxus Sinica into High-Performance Biocomposites for Potential Use as Furniture Materi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22.

[7]Nam Jihee,Choi Ji Yong and Yuk Hyeonseong,et al.,“Thermal Behavior Analysis of Wood-based Furniture Applied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Finishing Treatment for Stable Thermal Energy Storage”,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22,224.

[8]熊先青、任杰:《面向智能制造的家居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木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期。

[9]钟世禄、张辉亮:《面向智能制造的参数化三维设计在定制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木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6期。

[10]朱兆龙、熊先青、吴智慧等:《面向智能制造的定制家居数字化设计虚拟现实展示技术》,《木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5期。

[11]熊先青、马清如、袁莹莹等:《面向智能制造的家具企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林业工程学报》2020年第4期。

[12]惠小雨、吴智慧、刘振新:《定制家居行业参数化三维设计软件应用评估》,《家具》2020年第1期。

[13]Fu W.L.,Guan H.Y.,“Numer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act Force of Oval Mortise and Tenon Joints Concerning Outdoor Wooden Furniture Structure”,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6(4),2022.

[14]熊先青、岳心怡:《面向智能制造的家居企业ERP/MES集成管理技术》,《木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4期。

[15]张冬春、刘志辉、庞菲等:《定制家居订单智慧标签一码贯通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人造板》2022年第1期。

[16]熊先青、袁莹莹、潘雨婷等:《基于揉单生产的定制家居自动识别与智能分拣技术》,《林业工程学报》2020年第6期。

[1]薛达元、包浩生:《森林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生物多样性》1995年第3期。

[2]时宇、李明阳、杨玉锋等:《基于CLUE-S模型的城市森林公园土地利用情景规划方法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韩慧平、陈益民:《基于SWOT分析的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中国林业经济》2020年第2期。

[4]孙帅:《波士顿大都会区的情景规划:探索城市未来发展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风景园林》2013年第6期。

[5]Liang X.,Liu X.,Li X.,et al.,“Delineating Multi-scenario Urban Growth Boundaries with a CA-based FLUS Model and Morphological Method”,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04(016),2018.

[6]吴欣昕、刘小平、梁迅等:《FLUS-UGB多情景模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

[7]Xiaoping L.,Liang X.,Li X.,et al.,“A 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FLUS) for Simulating Multiple Land Use Scenarios by Coupling Human and Natural Effect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68,2017.

[8]刘雅楠、李明阳、荣媛等:《基于情景分析与多准则评价的集体林经营规划方法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9]许怀东:《情景分析:一种灵活而富于创造性的软系统方法》,《科学学研究》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