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扎根于生态、生计、文化的“和平妇女”行动研究图书

Peace Rooted in Ecology, Livehood and Culture : an Action Research with Chinese Peace Women

SSAPID:101-0900-9675-53
ISBN:978-7-5097-5328-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展示了在2008~2011年间于大陆、香港、台湾进行的“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行动研究的过程、结果与相关的分析,带出可持续和平是建立在可持续生态、生计和文化的互动,以至贯穿其中的、能体现个别妇女主体性和集体联结力量的知识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的。通过作者对行动过程进行的详细分析,读者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和平妇女”行动的效应和张力以及行动研究的知识生产与性别面向、可持续和平的条件和愿景。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惠芳 赵群 罗燕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第一编 总论、行动研究方法与研究总结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大陆、香港、台湾和平妇女行动研究”计划的缘起

   第二节 行动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 行动研究的前提

     (一)行动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途径而不是纯粹的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是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

    二 行动研究的认识论

     (一)变革或改变现状是如何发生的?

     (二)行动研究的知识论

     (三)行动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行动研究活动的安排与进程

   附录(一) 参与行动研究计划的“和平妇女”名单一览

   附录(二) 研究团队成员、研究助理及个别协作者名单一览

   附录(三) 行动研究活动一览(2007~2013年)

  第二章 行动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第一节 银川工作坊*

    一 互相看见的力量:玉珍与沙漠的实地考察

    二 知性的碰撞与认知的变化:在议题讨论过程中生产知识

     (一)聆听、包容、提示、对比的讨论方式

     (二)从各自表述到互相启发到达成共识的讨论过程

     (三)尝试结合实践与理论、微观与宏观的讨论过程

    三 情感互动体现的妇女主体性:“情物互通”与“把酒谈心”

    四 知识的借鉴与力量的集结:行动计划的讨论与确定

    五 协作者的总结与反思

     (一)赵群:“作为协作者来讲,在促进此次交流过程中付出了努力”*

     (二)芳子:“工作坊的协作者是每一个参加者”*

     (三)顺馨:“能否达到两岸三地的差异变成资源而不是障碍这个目标”*

     (四)志光:“原来,我看到的是另一种可能”*

   第二节 互访与知识交流

    一 农家女图书室:优内与王树霞和段锁兰的交流*

    二 绿肥种植:优内与徐兰香的交流*

    三 养草:王树霞和段锁兰与徐兰香的交流*

    四 醋的销售合作:杨宝熙与徐兰香的交流*

   第三节 香港工作坊*

    一 两年:我们走了多远?

    二 未来:我们怎样走下去?

    三 建设社区的动力来源、条件与策略

     (一)动力来源:情感、心灵、关系、物质和学习

     (二)实现理想:经济、文化与组织层面的条件

     (三)策略一:运用什么资源做集体动员?

     (四)策略二:如何寻找消费者或市场?

     (五)策略三:农村生活如何回应城市化的冲击?

     (六)条件与策略背后体现怎样的价值体系?

    四 对未来的期许:给一年后的自己的信

   第四节 影像记录、制作与放映*

    一 “妇女、和平与可持续生活”纪录片系列的缘起与制作过程

    二 对制作过程的反思

     (一)拍摄作为和平行动:对拍摄者、摄影机与被拍摄者关系的考虑

     (二)剪辑作为和平行动:理念与影像的磨合

     (三)谁的角度——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

    三 纪录片放映与发挥的作用

     (一)促进“和平妇女”之间互相“看见”和启发

     (二)发挥社区凝聚的力量

     (三)引起社会对生态、生计和文化问题的更大关注

   附录(一) 主流宏观发展如何造成微观社区的危机*

    一 《活动木马》

    二 金融资本主义的时代

    三 为什么食品安全成了这么大的问题?

    四 摸索自己的道路

   附录(二) 新的全球秩序(失序)下的生计与生活的思考

    一 城乡拉近距离导致农村文化变得单调?

    二 全球化问题:全球经济失序对生计与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 全球化底下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

     (一)小农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二)全球暖化

     (三)粮食危机,生活不能自保

     附:与“和平妇女”的答问

     总结

  第三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危害日常生活的暴力:生态危机、生计困境与社区生活文化衰败问题背后

    一 生态危机

    二 生计困境

    三 社区生活文化衰败

   第二节 回应与挑战:“和平妇女”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可持续生计和社区文化建设的行动效应与张力

    一 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效应

    二 推进可持续生计的行动效应

     (一)合作经济

     (二)本土经济

     (三)生态品牌的建立

    三 社区文化建设的行动效应

     (一)关系的建立或重建

     (二)文化传统的承传

     (三)对集体/农村价值的重视

    四 生态、生计与社区文化之间的促进关系与张力

   第三节 和平行动研究的文化生产:知识与性别

    一 “和平妇女”推进行动计划过程的知识生产

     (一)“和平妇女”有非常高的自行摸索和创建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生产能够体现知识生产者的主体性

     (三)知识生产的不同性别土壤

     (四)情感方面的知识是通过妇女集体参与生产出来的

    二 工作坊、互访与访谈、录像记录的知识生产

    三 知识生产与和平

   第四节 可持续和平行动的条件与愿景

    一 从日常生活做起

    二 重视妇女的智慧与行动力量

    三 打破身份、地域界限

     (一)研究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界限

     (二)地域上的界限

    四 和平的逻辑及价值的传播

 第二编 “和平妇女”行动计划与实践案例分析

  第四章 山西 王树霞、段锁兰与妇女协会、合作社:生态耕作转型与知识生产*

   第一节 背景情况与历史脉络

    一 王树霞、段锁兰、妇女协会和合作社

    二 栗家庄村的生态变迁

    三 中国农业污染情况及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的历史

   第二节 以沼液代替农药的生态试验行动过程

    一 行动计划的缘起

    二 生态理念和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三 生态耕种技术的在地实践

    四 搭建交流与销售的平台

    五 行动计划的后续宣传

   第三节 行动过程分析

    一 生态耕种转型与短期生计保障的矛盾

    二 农民自己的生态农耕知识及生产方式

    三 妇女的认知与行动方式

    四 协作者与“和平妇女”的互动:罗燕自述

   第四节 结语:改变,那就是和平的愿景

   附录 山西栗家庄村行动日志(2008~2010年)(部分)

    行动

    营养液的制作

    反思(2009年7月)(段锁兰)

  第五章 云南 优内与妇女小组:在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暴力中寻找出路*

   第一节 云南勐宋的基本情况及“和平妇女”行动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暴力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 行动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

    二 如何开始?

    三 计划的改变

   第四节 行动研究反思一:制作有机肥的尝试

    一 勐宋爱伲人农耕肥料使用演变简史

    二 绿肥种植的尝试

    三 从绿肥种植中学到的经验

    四 有机堆肥培训

   第五节 行动研究反思二:加强妇女小组建设及其困难

    一 传统爱伲社区公共管理事务中女性的缺席

    二 妇女组织的建立及其功能

    三 妇女组织的进一步推动及局限

    四 通过“社区漫步”动员妇女和男性村民关注环境健康问题

    五 如何防止内部差异和分歧阻碍妇女间的内部凝聚

   第六节 行动研究反思三:如何回应村民对市场的期待,一直是我们行动研究中的短板

   第七节 未尽的思考

    一 重新思考发展——勐宋发展的折射

    二 社会变迁与性别关系的改变

    三 有机耕种农业发展环境的障碍

    四 社区建设的难题——公共治理

    五 行动研究之协作者和行动者的定位*

  第六章 江西 王华连与妇女鼓队:我鼓、我歌、社区、互动*

   一 2008年12月

   二 我们

   三 研究行动2006/2008/2010

   四 反思·改变

   五 没有答案的疑惑(我)

   六 昨日你·今日我

   七 故事如是展开

   八 选择诠释

   九 百合与妇女储金会

   十 迷失在银川2008(华连)

   十一 迷失在(被)资本、市场、都市发展中

   十二 富饶中的贫穷白水

   十三 宗族种姓编织的安全网

   十四 喧嚣骚动的阴冷城镇

   十五 农村自然资源(被)资本自由市场化

   十六 历史似梦似真

   十七 理想与现实误区的缝隙

   十八 人与土地、自然既分亦合的缝隙

   十九 理想、现实是真是梦

   二十 迷失在缝隙中的传统客家农村文化

   二十一 缝隙中的永新和平鼓队

   二十二 脱茧蝴蝶震动翅膀

   二十三 情感·愿力·共业

   二十四 缝隙中的身体不骗人

   二十五 不可即的彼岸

   二十六 踩上音乐桥梁

   二十七 音乐·生活·个人的·共生的·社区

   二十八 从远方到咫尺到白水的(社区音乐)文化身份

   二十九 ?+秧歌+华尔兹+山歌+革命红歌+民谣+流行曲+?=白水

   三十 寻找·社区音乐

   三十一 有话要说

   三十二 从猪舍旁的泉眼飞上云端

   三十三 幸会“初心”·打开社区音乐地图

   三十四 社区在身体、生活、行动中

   三十五 舞踏与鼓声背后的社区

   三十六 朱红木门板上的对联

   三十七 互相看见·互相听见

   三十八 从此以后

   三十九 我相信

   四十 2011/2010/2009/2008年的王华连

   四十一 祠堂中贵州农村的老品种

   四十二 行动·生计·生态·文化·生活

   四十三 回到2008/2009/2010/2011年

  第七章 香港 王爱华、杨宝熙、陆少琼:社区厨房与人地情的温柔*

   第一节 快乐的私厨房@妇女

   第二节 为什么是食物?

   第三节 从柴米油盐再出发……

   第四节 为什么是厨房?

   第五节 热情的、柔润的、性情的厨房人

   第六节 快乐厨房@屯门

    一 石头汤

    二 马打滚汤圆

   第七节 快乐厨房@菜园村

   第八节 快乐厨房@扫管笏

    一 柴火粽子

    二 斑兰月饼

   第九节 快乐厨房@和平妇女

    一 奶奶的老陈皮

    二 Jay的饭盒

   第十节 快乐厨房@南涌+……

   第十一节 社区有厨房,厨房有社区

   第十二节 后记:爱华的“社区厨房”笔记

  第八章 台湾 徐兰香:以护土养生抵抗资本主义*

   第一节 背景与历史脉络:徐兰香、台湾生态与环保运动

    一 前言

    二 兰香记忆中的乡土台湾

    三 60年代以后台湾环境的恶化与环保运动的兴起

    四 兰香的环保抗争历史:反农药厂与高尔夫球场

    五 台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的历史背景

    六 兰香与环保人士的生态农业实践

   第二节 兰香的行动计划——“养生护土俱乐部”

    一 “养生护土俱乐部”的提出与涉及的理念

     (一)护土的理念——“多一个有机农村,少一间大型医院”

     (二)养生的理念——对生命、生活、生计的认知

      1.生命

      2.生活

      3.生计

    二 “养生护土俱乐部”行动过程与分析

     (一)第一阶段的行动:从外向型交流中获得启发与寻找可能性

      1.乡愁的发酵,传统的呼应:云南、江西和平之旅

      2.看到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山西和平之旅

      3.从批判消费主义的角度强化养生护土的理念——香港和平之旅

      4.尝试构想一个设在沙漠的“养生护土俱乐部”——内蒙古和平之旅

     (二)第二阶段的行动:在台湾“集村”的尝试

      1.对集体性的追求:对抗个人化与零散化

      2.人的共识与地的寻找:起步中的集村行动

      3.集村的实践意义与困难

     (三)护土反击行动:反美丽湾度假村与反核废料抗争

      1.反美丽湾度假村抗争

      2.反核废料抗争

   第三节 生态、生计与文化的结合:以养生护土抵抗资本主义的暴力

    一 针对结构性暴力的和平行动

    二 针对文化暴力的价值重建

   第四节 结语:一位地球守护者与母亲的和平愿景

  第九章 四川 高清蓉:以建立城乡共同体保护地球*

   第一节 背景

    一 安龙村的生态农业与高清蓉的返乡

    二 分隔的暴力

     (一)乡与城: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历史背景

     (二)农民与土地:农民外出打工的情况

    三 “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情况

     (一)理念与一般情况

     (二)郫县安龙村的实践

   第二节 城乡共同体:蓉蓉的理念与行动

    一 理念的构成

     (一)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寂静的春天》的启发

     (二)对城市生活的反思:什么是美好生活?

     (三)土地与母亲:情感与意象

     (四)与农户和城市消费者的互动经验

     (五)用心与众生平等:佛教信仰与生态理念的呼应

    二 行动形式与过程

     (一)生态种植知识与技术的掌握

     (二)建立较有规模的生态农耕示范园:尝试与困难

     (三)面对城市消费者的配送与教育:差异、困难与进展

     (四)生产者的联系和教育

   第三节 分析与总结

    一 城乡互动的基础与建立“共同体”的含义

    二 青年返乡从事生态农耕对于重建农村社区的重要性

    三 维持生态与生计的文化挑战:家庭、代际、性别与城市经验

    四 结语:打破分隔的和平行动

  第十章 内蒙古 殷玉珍:种树治沙与发展的拉力*

   第一节 背景

    一 殷玉珍“被命运抛到的地方”:毛乌素沙地

    二 毛乌素沙地的历史面貌与荒漠化过程

    三 人为暴力造成的环境破坏与治理问题

   第二节 玉珍的行动计划:继续种树治沙和建立生态教育基地

    一 继续种树治沙

    二 建立生态教育基地

   第三节 生态、生计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反思

    一 种树治沙的生态考量

    二 维持生态环境的生计考量

    三 保护生态环境与维持生计的文化考量:知识与性别

本书展示了在2008~2011年间于大陆、香港、台湾进行的“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行动研究的过程、结果与相关的分析,带出可持续和平是建立在可持续生态、生计和文化的互动,以至贯穿其中的、能体现个别妇女主体性和集体联结力量的知识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的。通过作者对行动过程进行的详细分析,读者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和平妇女”行动的效应和张力以及行动研究的知识生产与性别面向、可持续和平的条件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