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8

宗教与哲学(第二辑)图书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SSAPID:101-0890-6158-95
ISBN:978-7-5097-441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是自从哲学被人类“自觉地”认识到其独立于宗教时便开始的。它既是哲学的一个老问题,也是贯穿宗教学百多年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学科上说,宗教学与哲学是可以分立的两个领域,但是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可以说从苏格拉底和老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轴心时代”以来的2500多年中,总是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中,时而合作、时而冲突。在新的世纪里,当关注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从宗教学的角度推动宗教与哲学的相关研究时,如何看待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依然是绕不开的问题之一。然而,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毕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用“谁取代谁”就可以解决的。

相关信息

丛书名:宗教学理论研究丛书
作 者: 赵广明 金泽
编 辑:范迎;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稿约

 宗教哲学

  康德与哈曼往来书信集*

   【Ⅹ.7】11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Ⅹ.20】14与15[13和14]*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2封信)

   【Ⅹ.22】续

   【Ⅹ.26】17[16]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附录

   【Ⅹ.153】86[78] 致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87[79]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88[80] 致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89[81]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Ⅹ.168】92[83]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Ⅹ.172】96[87]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97[88]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Ⅹ.182】103 自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Ⅹ.309】190b 致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宗教思想中的后现代主义

   对照一: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

   对照二: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对照三:零碎化与整体化

   对照四:特殊与普遍

   对照五:自我与他人

   对照六:相对与绝对

   对照七:多元主义与齐一性

   对照八:激情与理智

   对照九:歧义与清晰

   对照十:见解与真理

  简论西方哲学神学

   一 “哲学神学”的问题意识

   二 哲学神学与宗教哲学的边界

   三 “哲学神学”的核心问题

   四 “哲学神学”的探究特点

   结语

  情感何以是有序的?*

   一 情感的分类:本原的意向性感受活动与本原的价值现象

   二 意向性感受活动如何构成非意向性感受活动的基础?

   三 感受的质性与深度

   四 偏好与价值级序——伦理学的事实基础

   五 爱的秩序——伦理学的本原基础

  王阳明三教之判中的五个向度

   引子

   道一而已

   “吾之用”乃第一义

   现世的生命关怀

   中国意识

   终极认同

   结论

  道德并不必然导致宗教

   一 康德的命题

   二 一个邪恶的上帝的可能性?

   三 德性和幸福的结合在显象世界是否可能?

   四 求助上帝是唯一的选择?

   五 重复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错误?

 经典诠释

  巫术、宗教与科学:既是分类,也是发展序列?

   一 “宗教”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二 弗雷泽的“巫术—宗教—科学”三段论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批评

   三 黑格尔的宗教演进论与韦伯的宗教理性化进程

   四 我们如何把握宗教的内在张力?

  伊斯兰哲学新论

   一 伊斯兰哲学定义

   二 伊斯兰教中的哲学传统

   三 正统教义学和哲学

   四 伊斯兰哲学的后期发展

  关于道家思想与中西价值观融合的一篇读书述评

  寻求解脱的思辨方式

  从《梵经》及其注释看佛教与吠檀多派的理论差别*

   一 《梵经》及其注释中对佛教的主要批判

   二 两派的主要理论差别

   三 综合评述

  道德学社与道德宗教

   一 段正元与道德学社

   二 道德认同及其历史意义

   三 若干需要反思和澄清的问题

    1.段正元所讲的道德是哲学、宗教还是伦理?

    2.段正元所讲的道德及道德学社的宗教性问题

    3.道德的实行问题

    4.道德的普世性问题

  哲学能否成为“严格的科学”

   一

   二

   三

  论阿伯拉尔的榜样伦理学

   一 “商人”的隐喻

   二 善意的优先性

   三 榜样伦理学

 思想视野

  宗教的两个型态:“连续”与“断裂”

   一 前言

    1.宗法国家涉及的权力、符号与象征

    2.权威的确认、权力的独占、神祇的安排、仪式的置定等息息相关

   二 “言说的论定”下的“绝对一神论”

    1.言说的论定下之权力、理性、结构样态与宗教之神之确立

    2.绝对的一神论与征战、权力、语言、命令、执著性、对象化、理性、约制、绝对、专制、共相等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三 “气的感通”下的“万有在道论”

    1.万有在道论与和平、仁爱、情气、感通、无执著性、互为主体化、道理、调节、和谐、根源、整体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

    2.上帝的言说与天的气运造化

    3.类型学之对比方法之恰当理解

    4.中国的理性化是在气的感通的格局下强调调节性原理、互为主体性

   四 “绝地天之通”的两个类型:“断裂的”与“连续的”

    1.绝地天之通与理性的诞生

    2.绝与再联结的不同型态:神人分隔与天人不二

    3.断裂型的理性与连续型的理性

    4.与连续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连续为一体

    5.与断裂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裂而为二

   五 结语:“因道以立教”与“立教以宣道”之差异

    1.天、命、性、道、德、行诸字义

    2.连续型理性是在“我与您”这存在样式下而展开的理性

    3.因道而立教与立教以宣道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

   一 《论语》的“直”与“直在其中”

   二 直道的实现:“隐而任之”

   三 亲亲相隐:范围、理据和评价

  儒家的历史形上观

   一 时

   二 名

   三 命

   四 讨论

  庄子、安萨里和商羯罗论人生之为梦

   一 庄周梦蝶

   二 大圣梦

   三 安萨里的人生梦

   四 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幻梦

   五 对幻论的反驳

   六 乔荼波陀—商羯罗与庄子的同异

 宗教研究

  “宗教概念”的观念史考察*

   引言 两个“为什么”

   一 《中国札记》:中国宗教的第一印象

    1.利玛窦的逻辑出发点

    2.儒教

    3.释迦

    4.老子

    5.文本内容小结

   二 《天主实义》:西方宗教的观念范式

    1.首要问题:天主概念

    2.天主就是主宰者

    3.天主就是创世主

    4.天主的唯一性和神圣性

    5.文本分析小结

   三 观念史反思:中国宗教的特性何在?

  从“神本神学”到“人本神学”

   引子

   一 拉纳对传统天主教神学的扬弃

    1.天主教之中的守成因素——拉纳锋芒所向

    2.天主教之中的创新因素——拉纳继往开来

    3.天主教之中的神哲汇流——拉纳借力哲学

   二 拉纳对当代天主教神学的担当

    1.神学的主体转向——拉纳引领潮流

    2.神学的双重任务——拉纳两全其美

    3.神学的方法问题——拉纳披荆斩棘

   余论

  宗教多样性的合理性挑战与人类认知的个体相对性

   一

   二

   三

   四

   五

  西方宗教信念认知合理性的两种解读方式*

   一 合理性问题与理性主义方式

   二 信念理性化的困境与意志意义的凸显

   三 信念合理性解读的意志主义方式

  阿奎那的实在论在天使观上的困境分析

   一 天使

   二 个体化

   三 天使的本质

   四 总结

  宗教经济学:成就与发展

   一 宗教的理性

   二 灵性资本

    1.灵性资本的定义

    2.灵性资本的构成要素

   三 宗教市场论

   四 宗教的需求方个体的投入产出分析

   五 宗教的社会效应

   六 中国的宗教市场

    1.宗教的非排他性

    2.崇拜的世俗性

    3.改教的不可逆性

   结语

理论范式是人们通过对现象做理论分析抽象而来的,但是它们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看事物的眼光。人类头脑中的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而是附加了认知网格的世界,人们在认知世界和解释事物或事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现象纳入这些框架。所以,在探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坚持哲学的批判精神,尤其是自我批判精神。我们要自觉的和不断的将哲学作为一种武器,反思宗教学的基本范式,并由此推动宗教学的拓展与深化。

(清)阮元校刊《十三经注疏》,台湾,艺文出版社印行,1956。

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5。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2。

杜维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中国哲学史研究》,北京,1981。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宗教与族群的文化观察》,台北,允晨丛刊,1992。

呂理政:《天、人、社会——试论中国传统的宇宙认知模型》,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印行,1990。

马伯乐:《尚书中的神话》,影印本,1937。

林安梧:《方法与理解——对韦伯方法论的认识》,台北,《鹅湖》1984年第110期。

林安梧:《绝地天之通与巴别塔:中西宗教的一个对比切入点的展开》,台北,《鹅湖学志》1990年第4期。

林安梧:《台湾、中国——迈向世界史》,台北,唐山出版社印行,1992。

林安梧:《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论》,台北,学生书局印行,1993。

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哲学考察》,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96。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费孝通:《乡土中国》,观察社出版,1948。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印行,1989。

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和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印行,1990。

罗竹风编《中华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华大百科全书印行,198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台北,问学出版社印行,1977。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75年再版。

蔡锦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释义》,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

顾忠华:《韦伯学说新探》,台北,唐山出版社印行,1992。

萨孟武:《儒家政论衍义: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2。

Alan C. Isaak:《政治学的范围与方法》,朱坚章主译,台北,幼狮译丛,1978。

卡西勒(E.Cassirer)著《论人》,刘述先译,台中,东海大学出版社,1959。

保罗·狄利希(Paul Tillich):《爱情、力量与正义》(Love,Power and Justice),王秀谷译,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73。

维科(G.Vico):《新科学》,朱光潜译,台北,骆驼出版社印行,1987。

Max Weber: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台湾,虹桥书店影印发行,1983。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中国的宗教》,简惠美译,台北,新桥译丛,1989。

Azzi,Corry and Ehrenberg,Ronald,“Household Allocation of Time and Church Attend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3(February 1975):27-56.

Becker,G. S.,and Landes,W. M.,eds. 1974. Esssays in the Economics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rger,Peter,L. and Robert W. Hefner.(2004). “Spiritual Capital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Paper. p. 3.

Casanova,Jose,2001,Secularization. In Neil J. Smelser and Paul B. Baltes(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Oxford:Elsevier.

Coase R. 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4,386-405.

Coleman,James 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Belknap P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urkheim,Emile.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A New Translation by Karen E. Fields).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12]1995.

Ekelund,Robert B. Jr.,Robert F. Hebert and Robert D. Tollison,2002,“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ume(Year):110,Issue(Month):3(June),pp.646-671.

Finke,Roger.(2003). “Spiritual Capital:Definitions,Applications,and New Frontiers.” Unpublished Article. p. 3.

Franck,Rapha?l and Iannaccone,Laurence R.,“Why did religiosity decrease in the Western World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published paper。网址:http://www.biu.ac.il/soc/ec/seminar/data/4_01_2010/franck%20iannaccone%20religiosity%20biu.pdf.

Guiso et al,2003,“People’s Opium?Religion and Economic Attitud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 5,pp. 225-282.

Hobbes,Thomas,[1651]1956,Leviathan,I. Chicago:Henry Regnery.

Iannaccone,Laurence R. 1991. “The Consequences of Religious Market Regulation:Adam Smith and the Economics of Religion.”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3:156-177.

——1994,“Why Strict Churches are Stro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1180-1211.

——2006,“The market for martyr”,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Research on Religion,Volume 2,Article 4.

Iannaccone,Laurence,R. and Jonathan Klick.(2003). “Spiritual Capital:An 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Unpublished Paper. p. 2.

James,William 1961,The Varie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First Collier Books Edition.

Jones,E. L. 1981,The European Miracle:Environments,Economies,and Geopolitic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 and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Kuran,Timur,2004,“Why the Middle East is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Historical Mechanisms of Institutional Stagn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8(Summer):71-90.

Lipford,Jody W. and Tollison,Robert D. 2002,“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nd Incom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Elsevier,Vol. 51(2),pages 249-260,June.

Liu,Alex,2007,4 “Capital and Performance”,http://www.researchme-thods.org/be4capital6.

Marx,Karl,1844,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Published in the Deutsch Franz?sische Jahrbücher.

Ng,Yew-Kwang,2000,Efficiency,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Macmillan Press Ltd.

Richardson,James T. 1991. “Cult/Brainwashing Cases and Freedom of Religion,” Journal of Church & State,33:1,pp. 55-74.

Stark,Rodney,1996,The Rise of Christianity:A Sociologist Reconsiders Histor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Exploring the Religious Life. Baltimore:Johns Hopkins.

——2005,“Economics of Religion”,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ed. Robert A. Segal. Oxford:Blackwell. pp. 47-67.

Stark,Rodney and Roger Finke. 2000. Acts of Faith: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ber,Max 1961,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Routledge,Chapman & Hall.

Zohar,Danah and Ian Marshall.(2004). Spiritual Capital:Wealth We Can Live By. 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贝林·杰西(Jesse Bering),《为何有人相信灵魂存在?》,冯志华译,《环球科学》2009年第3期。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霍伊卡(R. Hooykaas):《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钱福庭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梁漱溟:1989a,《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第320~547页。

——1989b,《乡村建设理论》,载《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美〕罗德尼·斯达克等:《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英〕斯密等:《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

〔英〕斯密等:《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杨凤岗:《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今黎、张蕾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