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论中国的“大政府”与“强政府”图书

SSAPID:101-0883-3252-22
ISBN:978-7-5097-240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视野探索中国建立“大政府—强政府”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是作者多年研究工作的精华,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齐桂珍
编 辑:高雁;梁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序

 专论之一 改革开放必须由政府主导,创新构想,有序推进

  一 政务公开,依法治政——论行政体制创新

  二 建立四种新机制——论计划体制创新

  三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论财政体制创新

  四 有效控制经济波动——论金融体制创新

  五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指标——论投融资体制创新

  六 抓中心环节,活经济整体——论企业体制创新

  七 合并内外贸,发展新业态——论内外贸易体制创新

  八 让农业高效,使农民增收——论农村经济体制创新

  九 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论社会保障体制创新

  十 实施引进输出双向战略——论开放体制创新

  十一 坚持两结合的原则——论分配体制创新

  十二 科教事业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论科技和教育体制创新

 专论之二 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基础

  一 服务型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归宿

   (一)服务型政府的历史回归

   (二)罗斯福对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探索

   (三)中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践

  二 中国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事权和财权划分不对称,造成了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存在高度垄断,价格机制发生了严重扭曲,影响了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社会各阶层颇有微词,强烈要求各级政府予以重视

   (四)政府投资不足,影响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应与公众的消费

   (五)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监管不力,影响了公共资源的分配和消费

  三 中央与地方划分公共服务事权、财权的原则和现状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定位

    1.历史的教训

    2.政府职能定位的探索

    3.政府职能的最新定位

   (二)中央与地方划分公共事务权限的原则、现状和特点

    1.公共事务划分的原则

    2.中国公共服务事权划分的现状

    3.中央与地方划分公共服务事权的特点

    4.中央与地方划分事权的法律保障

   (三)中央与地方财权划分的原则、现状和特点

    1.中央与地方划分财权的原则

    2.中央与地方划分财权的现状

     (1)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范围的划分

    3.中央与地方划分财权的特点

  四 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事权、财权划分的走向

   (一)中国公共事务划分的总体态势

    1.中央承担的公共事务

    2.地方承担的公共事务

    3.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公共事务

   (二)中央与地方公共财政收支权划分的走向

    1.公共财政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比例

    2.要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扩大地方税政自主权

   (三)提高中国公共事务和公共财政的法制化水平

 专论之三 公共事业改革必须引入市场机制,但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

  一 电力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进程

    1.政企合一阶段(1978~1984年)

    2.鼓励集资办电阶段(1985~2001年)

    3.加强电力监管阶段(2002~2007年)

   (二)我国电力监管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1.建立了电力监管制度

    2.电力市场初步形成

    3.监管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当前电力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权力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2.现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不适应监管要求

    3.现行“监管合一”的体制,很难“问责”

   (四)电力监管改革的未来走向

    1.要将分散的监管职能集中统一起来,以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改革现行国有电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3.将现行的“监管合一”体制分离,构建新的监督体制

  二 铁路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铁路监管体制改革的进程

    1.放权让利改革阶段的监管体制(1978~1982年)

    2.承包制改革阶段的监管体制(1983~1991年)

    3.资产经营责任制阶段的监管体制(1992~2004年)

    4.监督与管理分离阶段的监管体制(2005~2007年)

   (二)铁路监管体制改革积累的基本经验

    1.铁路监管体制改革考虑自身的特殊性

    2.在铁路系统内部开展适度竞争,在社会开展自由竞争

    3.以世界铁路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为试点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铁路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尚未确定

    2.铁路的运营模式尚未确定

    3.实现对监督者的监督是一个难题

   (四)铁路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投资体制改革应多元化

    2.可采用多模式进行监管

    3.现行铁路的监管体制应进一步改革

    4.要搞好各种运输方式的整合

  三 石油和天然气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石油、天然气监管体制改革的进展

    1.“政企合一”阶段(1978~1987年)

    2.政企分开的改革进入探索阶段(1988~1997年)

    3.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股权多元化(1998~2007年)

   (二)石油、天然气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

    2.监管错位的情况比较突出

    3.政府按区域划分市场,影响了企业的竞争

    4.石油、天然气价格波动过于频繁,引致消费者的不满

   (三)石油、天然气监管体制改革的走向

    1.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2.建立统一的石油、天然气市场

    3.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监管必须实现法制化

    4.深化石油、天然气价格改革

    5.要建立石油、天然气储备制度

  四 世界公用事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当今世界各国的公用事业都是由政府监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二)公用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监管目标和监管形式

   (三)当今世界各国公用事业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要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必须构建与监管目标相适应的监管政策、监管工具、监管机构和监管评价体系

    1.监管目标

    2.监管政策

    3.监管工具

    4.监管机构

    5.监管业绩评价体系

  五 国内外公共事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专论之四 水资源需求调节应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监管体制

  一 世界水务产业的定位

   (一)世界水务产业定位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

    1.私有产业和自由竞争产业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

    2.公有产业和非竞争产业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3.混合所有制产业和适度竞争产业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7年)

   (二)我国水务产业定位的变化

    1.公有产业的“政企合一”阶段(1949~1978年)

    2.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水务监管体制阶段(1979~1999年)

    3.水务产业进入投资多元化,水权交易开始起步的阶段(2000~2007年)

   (三)我国水务产业定位的未来走向

  二 我国水务产业的制度设计

   (一)水务产业决策制度的设计

    1.决策机构设计

    2.决策研究机构的设置

    3.决策执行体制设计

   (二)水务产业的监管体制设计

    1.监管合一模式

    2.监管分离模式

    3.官督民办模式

   (三)水务市场的设置

    1.虚拟水资源市场

    2.水权市场

    3.隐含水市场

    4.水权置换市场

   (四)监管工具的设计

    1.政策工具的设置

    2.法律工具

    3.技术工具

    4.信息工具

    5.评价工具

  三 水资源需求调节的综合对策构思

   (一)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对策

    1.将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调配列为国家安全战略

    2.建立涉外水资源利用的协商机制,有利于国际安全

    3.转变观念,增强节水意识,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经济层面的对策

    1.地区的产业对策

    2.行业区域对策

    3.用经济政策引导水需求调节

    4.利用市场的力量调节水需求

   (三)社会层面的对策

    1.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为水务产业改革和经营提供全面服务

    3.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节水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层面的对策

    1.建立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体制

    2.按水资源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3.水生态环境保护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4.利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水资源保护区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

   (五)工程技术层面的对策

    1.建立水资源需求调节的工程技术国家决策体制

    2.选择研发高新技术路线,提升水资源需求调节技术的整体水平

    3.大力推进水务工作标准化管理

   (六)法制层面的对策

    1.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和需求调节立法的现状

    2.现阶段我国水资源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3.对我国水资源、水环境立法的几点建议

 专论之五 政府职能转变应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汲取教训,但不能照搬照抄

  一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国外动态

   (一)政府对经济不干预时期,政府职能理论受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支配

   (二)政府对经济进行强干预时期,政府职能理论受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

   (三)政府对经济放弃或减少干预时期,政府职能理论受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

   (四)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时期,政府职能理论受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

  二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国内动向

   (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将政治型政府转为经济型政府

    1.通过思想理论解放的路径,提高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自觉性

    2.通过农村改革的路径,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3.通过对外开放的路径,塑造了外向型政府的职能

    4.通过政企分开、下放权力的路径,使企业经营逐步摆脱了政府的直接干预

    5.通过地区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路径,扩大了地方政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

   (二)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重点是研究政府怎样由直接管理经济转向间接管理经济

    1.通过对外开放向中西部纵深拓展的路径,使政府职能转变出现了新的突破

    2.通过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的路径,使政府职能转变向更高的层级推进

    3.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找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4.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路径,成功地进行了公共福利制度改革

   (三)21世纪初的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点是要将经济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将“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型”政府

    1.关于“十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

    2.对“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3.“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规划和部署

    4.深化政府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

    5.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可操作性方案研究

    6.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试点

  三 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设计与对策思路研究专项理论观点综述

   (一)新世纪、新环境,中国政府职能要重新定位、进行新的转变

    1.中央关于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变理论的创新

    2.专家、学者关于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变理论的创新观点

    3.外国专家、学者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观点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关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和特点的理论观点

    2.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3.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设计与对策思路研究

    4.一些专家学者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提出的治理对策

 专论之六 政府职能转变应从国情出发,重点是解决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

  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定位

   (一)中央对“十一五”期间政府职能的定位: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1.党的十六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规范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部署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规范

    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新要求、新高度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职能分项转变的目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经济调节职能的目标:建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节机制

    2.市场监管职能转变的目标:建立现代流通体制,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3.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4.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目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

  二 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历程及其评价

   (一)在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1978~1991年)

    1.通过农村体制改革的路径,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实践经验

    2.通过对外开放的路径,塑造了外向型政府的职能

    3.通过企业扩权试点和利改税、承包制等改革路径,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干预

    4.通过地区和城市的综合改革试点的路径,扩大了地方政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

   (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过程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1992~2001年)

   (三)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2002~2007年)

    1.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政府的外向型职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200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改进了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了行政效率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4.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

  三 政府职能转变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障碍

    1.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缺乏刚性约束,影响政府的行政能力

   (二)政企、政资、政事不分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的情况仍较突出,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1.政企不分,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2.政资不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政事不分,影响政府的行政能力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

    4.政府与市场中介分而不离,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和中介组织行为的公正性

   (三)行政审批仍很宽泛,分散了政府行政工作的重心

    1.政府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土地审批权上收,增加了中央和省审批项目的工作量

    2.中央行政审批管得过于宽泛,影响了宏观调控能力

    3.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投资项目弹性过大,刺激“跑部钱进”,引发不正之风

    4.审批改为核准,并没有简化工作程序、加快审批和核准的速度

    5.项目“审批”、“核准”没有法制化、制度化、公开化,暗箱操作仍较普遍

   (四)政府机构设置、职能设计有缺陷,行政行为缺位、错位、越位问题比较突出

    1.行政权力缺位,导致一些垄断行业和企业行为失控

    2.行政权力错位,影响了行政能力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3.行政权力越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五)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合一”、“多头管理”难以问责

    1.在自然垄断行业,自我监管的体制很难问责

    2.政府部门的“多头监管”,加重了企事业单位负担

    3.公共部门的监管流于形式,问题突出,公众反应强烈

  四 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1.政府必须具有创新协调发展的功能,缩小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2.政府应具有创新制度建设的职能,完善民主法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政府应具有创建和谐文化的职能,善于化解社会矛盾

    4.政府应创新社会管理职能,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安全感

    5.政府应创新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1.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政府的核心职能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政府的根本职能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潜能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1.深化所有制改革,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3.加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4.强化市场的统一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7.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管理

    8.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

    9.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稳定的关系

   (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原则*

    1.加强党对政府的领导,坚持执政兴国的正确方向

    2.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3.改革和完善政府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创新制度,提高政府的执政活力和执政效率

    5.完善法制,提高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水平

  五 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和对策

   (一)“十一五”期间,建立政府职能转变总体框架的路径和对策

    1.实现经济调节目标的路径和对策

    2.实现市场监管目标的路径和对策

    3.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路径和对策

    4.实现公共服务目标的路径和对策

   (二)“十一五”期间,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处理好几个全局性问题

    1.关于政府架构的模式选择

    2.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

    3.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

    4.关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府监督体制

 专论之七 政府职能转变要考虑经济区的崛起,弱化行政区的干预功能,强化经济区的协调功能

  一 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要求

  二 经济区具有超国家(超地区)的干预和协调功能

   (一)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

   (二)共同体(或共同市场)

   (三)经济区(经济联盟)

  三 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监督机构的设计

   (一)欧洲经济区模式

   (二)美国田纳西模式

   (三)欧洲莱茵河管理模式

    1.经济区初级阶段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监督机构设计

    2.经济区中级阶段的功能定位和机构设计

    3.经济区高级阶段的功能定位和机构设计

  四 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对各级政府功能的影响

   (一)经济区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经济区发展的中级阶段

   (三)经济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专论之八 政府的国际职能和国内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中国政府的公共职能

  一 中国政府的国际公共职能

   (一)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的科学定位

   (二)中国政府的国际政治职能

    1.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安全保障体系

    2.建立国际政治多边协商体制

    3.改革联合国机构和职能

   (三)中国政府的国际经济职能

    1.发挥联合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

    2.利用WTO的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合作

    3.开展经济外交和领袖外交,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体制。经济外交、领袖外交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处理国际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新战略

    4.利用民间“外交”,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四)中国政府的国际社会职能

    1.改革联合国人权大会

    2.建立国际灾难预警机制和救助体制

    3.进一步完善世界卫生防疫体系

    4.开展友善外交,让世界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5.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让世界更清洁、更美好

  二 中国政府的国内公共职能

   (一)中国政府的国内职能定位

    1.全能型政府时期(1949~1977年)

    2.经济型政府时期(1978~2002年)

    3.服务型政府时期(2003年起)

   (二)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1.政府加强经济调节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

    3.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

    4.经济结构调整

    5.增长方式的调整

    6.开展区域整合和区际竞争

   (三)中国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1.世界各国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2.西方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3.中国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四)中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1.完善民主法制,保障公民的权益

    2.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建立长效就业机制

    3.利用再分配机制,建立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分配制度

    4.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和社会救助体系

    5.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五)中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1.保持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2.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3.以改革开放促发展

    4.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三 中国特色的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

   1.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政府的职能相匹配

   2.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

   3.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有利于政府问责制的建立

   4.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有利于政府监督、激励机制的完善

   5.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经济发展状况指标

   2.经济环境指标

   3.社会发展状况指标

   4.可持续发展指标

   5.政府施政成本指标

   (一)政治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1.政权稳固度

    2.民主制度健全度

    3.法制完善度

    4.国家安全度

    5.政治吸引力

   (二)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1.GDP与GDP增长速度(绿色GDP)*

    2.通货膨胀率

    3.财政收支平衡度

    4.货币发行、信贷规模控制度

    5.适度的外汇储备

    6.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率

    7.投入产出率

    8.资本利润率(收益率、盈利率)

    9.国内需求增长率

    10.国内负债率和国际债务率

    11.国际依存度

    12.国际影响度

   (三)社会业绩评价指标

    1.劳动就业指标

    2.社会公平分配指标

    3.社会安全度

    4.公众权益保障度

    5.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满足水平

    6.公共关系紧密度

    7.社会应急、救助体制完善度

    8.社会保障覆盖率

    9.政府监督体系完善度

    10.公众信任度

    11.国际亲和力

   (四)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1.资源消耗减量指标

    2.环境损益减量指标

    3.“三废”处理率

    4.清洁生产工艺采用率

    5.生态环境修复率

    6.生态环境保护率

    7.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完善度

 专论之九 政府的责任重塑目标是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一 罗斯福“新政”,提高了政府对危机的治理能力

  二 里根“革命”的反复,说明政府责任重塑应允许失败

  三 克林顿“重塑政府”的改革,开创了责任政府的新模式

  四 美国政府责任重塑对我国建立责任政府的启示

   (一)政府责任的重塑,要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战略要求而及时调整

   (二)我国政府的改革应探索“大政府”、“强政府”模式

   (三)政府责任重塑必须坚持公众利益第一的原则

 专论之十 中国应走“大政府”、“强政府”道路,建立大部委制

  一 小国的崛起、大国的兴衰对我国选择“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制的战略启示

   (一)威尼斯城邦国家,政府选择了和平崛起的战略,使小国成为沟通欧亚大陆的“贸易大国”*

    1.有强有力的政府

    2.有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

    3.有高超的外交策略

   (二)经济不发达的葡萄牙,政府采用了“海洋立国”的战略,打通了欧洲与非洲、亚洲和拉美的贸易渠道,建立了贸易帝国*

   (三)西班牙在王室政府的支持下,依靠控制“制海权”的战略,建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海上贸易、殖民帝国*

   (四)荷兰依靠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了高度专业化的经济和海外投资市场,跻身于“经济大国”的行列*

   (五)“日不落”大英帝国,依靠军事强权和贸易立国战略称霸世界,国内的战略失误和殖民统治崩溃,导致帝国消亡*

   (六)美国的崛起,得益于罗斯福“新政”制定的复兴战略,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重视应用科技的研究*

   (七)德国的崛起,由于战略选择不当,经历了成功—失败—再成功的曲折过程*

   (八)日本用战争方式称霸世界的战略选择教训深刻,以政府为主导的和平崛起战略创造了“东亚模式”*

   (九)城市国家新加坡,选择了“精准”战略,仅用30年时间,就将一个不发达国家建设成发达国家

   (十)小国以色列,以发展高端技术为战略,成为世界高科技农业“大国”和高端防务产品出口“大国”

   (十一)塞舌尔政府的战略深谋远虑,建成非洲最环保的国家,其影响深远

   (十二)强大苏联的解体,关键在于政府改革战略选择的失误,忽视民生问题的解决

  二 中国走“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制的道路,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要求中国确立大国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1.共同安全和经济利益已成为大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准则

    2.国家关系之间的对立、对抗被对话、合作所代替

    3.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由国别的合作与竞争转向区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二)中国国内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要求有强有力的“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制来主政

    1.经济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要求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做相应的调整

    2.解决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必须由“强政府”来领导

    3.国内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向,要求政府增加跨地区合作协调的机构和能力

   (三)中国政府有能力、有义务消除外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1.消除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威胁论”的疑虑

    2.要消除中国崛起会给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灾难”的疑虑

    3.要消除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加入“大国俱乐部”后,不关心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疑虑

  三 中国选择“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模式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需要

   (一)“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二)“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制是一些大国的普遍选项

   (三)对中国“小政府”、“大社会”及小部委制改革思路的反思

  四 中国要建立“强政府”,必须提高“软实力”

   (一)在经济调节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要准确认识和界定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2.关于宏观调控的目标问题

    3.关于经济区域化发展的政府协调问题

    4.关于对外开放问题

   (二)在市场监管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关于诚信制度建设问题

    2.关于公共产品市场建设问题

    3.关于虚拟经济市场的监管问题

    4.关于市场的开放和保护问题

   (三)在社会管理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国家安全问题

    2.贪腐和浪费问题

    3.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4.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问题

    5.承担社会责任问题

    6.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管理问题

   (四)在公共服务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历史方面的原因

    2.体制方面的原因

    3.理论的偏差

    4.改革方面的失策

    5.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

  五 中国“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机构设置的现实思考

   (一)我国“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制机构设置要遵循的原则

    1.应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作为指导思想

    2.应有利于我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大国作用的发挥

    3.应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我国“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机构设置的小方案

    1.组建国际协调委员会

    2.恢复能源部

    3.调整国家环保总局的职能

   (三)我国“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机构设置的中方案

    1.将国家发改委的经济社会发展职能与改革职能相分离

    2.撤销人事部,成立公务员管理局

    3.将民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

    4.强化“人大”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四)我国“大政府”、“强政府”及大部委机构设置的大方案

    1.组建国家对外关系协调委员会

    2.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

    3.组建国家经济调节委员会

    4.组建国家市场监管委员会

    5.组建社会管理委员会

    6.组建公共服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