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1

国外投融资体制研究与借鉴图书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Their Policy References for China

SSAPID:101-0862-8795-57
ISBN:978-7-5201-328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历经变革,既保持了中国特色,也充分吸收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先进经验。本书在查阅并梳理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投资增长与结构变动、政府投融资体制、公共服务与产业投融资、利用外资政策、城市经济发展六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在投资增长与投融资体制方面的发展历程、政策经验及相关做法,并在分析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林勇明
编 辑:冯咏梅;吴丽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政府与市场关系

  第一章 美、英等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践及启示

   一 美国的政府-市场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美国经济体制常被看作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范式

    (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规制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

    (三)强调政府规制的边界及政府管理活动的法治化

    (四)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政府-市场关系又在经历着新变化

   二 英国的政府-市场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最早构建出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民富”与“国强”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二)政府职能边界的定位重在“为”市场所不能“为”

    (三)在保持基本制度框架稳定的同时,政府-市场关系也经历着动态演变

   三 启示借鉴及思考

    (一)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各国发展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投融资体制的重要制度基础

    (二)各国发展模式的演化需要根据自身国情而做到“因地制宜”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动态调整的历史过程

   附录 美国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

    (一)联邦与地方政府管理职责的分工

    (二)需要联邦政府审批的行业领域

    (三)地方政府的行政许可与审批事项

    (四)美国投资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1.审批事项、流程与时限,有法可依,规范而明确

     2.管理手段实现常态化、多元化与现代化

     3.从美国经验来看成熟的监管体制的内在逻辑与好的监管体制的特点

     4.对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启示

 第二部分 投资增长与结构变动

  第二章 美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 1869~1955年美国资本形成的总量变动特征

   二 按资本品种类划分的资本形成结构

   三 政府投资与私营部门投资的比例结构及净外资流入的变化趋势

   四 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结构

    (一)按四大产业部门划分的投资结构变动

     1.农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

     2.采掘业投资先升后降,出现大起大落的趋势

     3.制造业投资持续高增长

     4.公用事业投资份额稳步下降

     5.四大部门资本形成、产出以及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呈现不同的特点

    (二)采掘业与制造业内部各分支行业的投资变动

     1.采掘业各分支行业

     2.制造业各分支行业

   五 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

    (一)企业投资的内部融资结构变动

    (二)企业投资的外部融资结构变动

     1.股权融资比重

     2.中长期借贷与短期借贷的比例

     3.金融机构融资份额及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六 几点结论

  第三章 美国住宅房地产投资研究

   一 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规模与结构

    (一)美国的住宅投资与消费的规模

    (二)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结构特点

   二 住宅房地产市场一直与美国宏观经济的兴衰紧密相连

   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住宅投资的发展演变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住宅投资增长趋势变化与结构特征演变

    (二)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变化

    (三)住宅建设周期、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四)住宅投资的融资结构变化趋势

    (五)政府在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四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改变了美国住宅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格局

   五 对美国房地产业泡沫及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简要分析

    (一)美联储所实施的低利率政策诱发了房地产市场的火爆

    (二)抵押贷款证券化造成银行系统放松了针对个人住房信贷的“银根”,也造成住房信贷的风险从银行部门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金融业

    (三)房价不断上涨进一步诱使“两房贷款”和次级债盛行

   六 主要结论与启示

 第三部分 政府投融资体制

  第四章 国外政府投资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 美国的政府投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一)美国政府支出的长期趋势

    (二)美国政府投资与私营部门投资的比例结构

    (三)美国政府投资的结构

    (四)美国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变化趋势与特征

   二 英国的政府投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一)1910~1950年英国政府公共支出的变化趋势

    (二)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政府公共支出与投资的发展趋势

    (三)英国政府的投资结构分析

   三 政府投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四 发达国家完善公共投资决策机制的主要政策经验

    (一)以立法规范政府在投资决策方面的权限,与国会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

    (二)在具体项目实施上,也贯彻“分权”的原则,使政府各部门之间形成权力恰当分工、相互制衡的关系

    (三)建立完善的公共项目决策与实施程序,确保政府投资决策与管理的制度化

    (四)建立多层次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

    (五)在项目决策中,以多种形式保证公众的必要参与

    (六)通过“决策信息公开化、监督机构独立化、项目管理合同化”等措施,保证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

   五 一些结论和启示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的基本经验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国外地方政府融资的普遍特点

    (三)政体的不同使各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地方政府融资体制

    (四)即使是在一国之内,地方政府融资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性

    (五)完善的法治环境与市场机制是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体制基础

    (六)宏观经济形势及法律、政策等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对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七)鼓励融资方式创新是国外地方政府融资发展的新趋势

     1.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

     2.次级债券

    (八)建立公共资金和民间高效配合的机制是各国地方政府拓展融资渠道的有效手段

   二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

    (一)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资金转移

    (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发行地方债

    (四)银行贷款

    (五)公共项目投资基金

    (六)土地等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七)通过项目融资利用民间资本

   三 国外地方政府的投资结构与融资结构

    (一)英、美等国地方政府的投资结构

     1.英国

     2.美国

    (二)国外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

   四 各国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

    (一)普遍遵守“黄金规则”

    (二)建立符合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

     1.联邦制的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

     2.单一制的发达国家:以日本为例

     3.发展中国家:以巴西为例

    (三)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破产制度

   五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一些新经验与做法

    (一)根据新形势,推出新型地方政府债券

    (二)以政府资金提供信贷担保,鼓励银行部门放贷

    (三)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加强地方政府对投资的规划与管理:美国纽约州的经验

   六 主要结论和启示

  第六章 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使用的国际经验

   一 各国在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使用方面的总体思路、经验做法

   二 各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以财政资金引导信贷资金的具体政策

    (一)增强财政资金与央行资金之间的默契配合

    (二)出台帮助银行恢复信贷能力、鼓励银行增加信贷的政策“组合拳”

    (三)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等民间资金的杠杆作用

    (四)通过提供信贷担保机制等手段,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引导民间信贷资金方面的作用

   三 主要结论与启示

 第四部分 公共服务与产业投融资

  第七章 公共教育投资的国际经验比较

   一 各国教育投资增长的规模水平及结构特征

    (一)日本战后经济高增长期

    (二)经合组织国家

    (三)印度

   二 各国教育资金的来源结构与财政负担机制

    (一)OECD国家

    (二)日本

    (三)法国

    (四)印度

    (五)巴西

   三 印度在基础教育设施投资方面的经验

   四 美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性方面的经验

   五 各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八章 日、澳、印等国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

   一 日本的经验

   二 澳大利亚的经验

   三 印度的经验

   四 结论启示及政策建议

  第九章 国外促进可持续能源投融资的经验

   一 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投融资的特点

   二 “政府支持、市场为主”是各国促进可持续能源投融资的基本模式

   三 各国促进可持续能源投融资的具体做法

    (一)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与规划的制定,引导公众意识,促进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二)政府投资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促进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

    (三)采取各种财税激励手段以及市场规制手段,通过政策参数的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可持续能源的投资

    (四)政府部门的节能采购有力支持市场需求的扩大

    (五)充分发挥公益基金等政府性资金的投资杠杆作用

    (六)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中的作用

    (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投融资的公共信息平台

  第十章 国外养老服务投融资研究

   一 发达国家纷纷步入老龄化社会令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 福利多元主义是各国养老事业发展呈现社会化、多元化趋势的主要理论背景

   三 国外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与市场的分工

   四 政府的作用:制定法律、规划引导、加强监管、资金扶持

    (一)构建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并“与时俱进”

    (二)制定规划,引导社会资金

    (三)加大设施投入建设,给予资金扶持

    (四)关注老年人中的贫困人口

   五 养老模式、养老设施与服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一)德国的五种养老方式

    (二)美国的五类老年人居住设施

    (三)日本的养老设施类型

   六 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呈现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趋势

    (一)规模巨大,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产业链条深化

    (三)面向多元化的需求,满足老年人高层次的需求

    (四)服务更加专业化

   七 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筹资渠道

    (一)养老金的几大支柱: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共同承担

    (二)政府必要的财政拨款

    (三)合理的服务收费

    (四)民间慈善资金

    (五)老年人自己“以房养老”

   八 从中外对比看我国的差距与问题

    (一)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

    (二)养老服务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都发展滞后

    (三)法规体系不健全,体制障碍制约了民间资金的进入与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

   九 发达国家值得借鉴的主要政策经验

    (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推动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发展

    (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关键

    (三)应对老龄化,政府应未雨绸缪

    (四)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五)追求更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六)将高科技适当地运用于养老服务

    (七)发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第五部分 利用外资政策

  第十一章 外资并购影响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 美国规制外资并购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美国规制并购的法律体系与执行机构

     1.美国国会的反垄断立法

     2.联邦政府的主要证券法案

     3.州一级的并购法律

     4.政府反垄断部门颁布的并购准则

    (二)并购审查的具体程序

    (三)美国对外资并购的特别规制

     1.《埃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

     2.审查外资并购美国企业的专门机构

     3.外资进入(包括外资并购)的行业限制

     4.美国规制外资并购的另一主要手段:要求事前或事后进行登记

    (四)对我国的启示

   二 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及日、韩、新加坡等东亚国家规制外资政策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英、法、德等欧洲经济强国规制外资政策的主要特点:总体上采取的是中性的规制政策,但“外松内紧”,更多依靠非正式防范机制与规制手段

    (二)爱尔兰作为欧洲后进工业化国家调整其外资政策的主要经验:从原先“盲目引进、单纯依赖外资”转向“有选择引进、内外资并重”的模式

    (三)日本规制外资政策的主要特点:对外资的开放充分考虑本国的产业成熟度、产业安全度,采取“先保护育成、后开放竞争”的方针

    (四)韩国规制外资政策的主要特点:充分权衡外资进入的利与弊,在给予国内产业必要保护的前提下,有步骤、有次序、有重点地实施对外资的开放

    (五)新加坡利用外资政策的特点:鼓励性政策与必要的规制并重,对外资流向的引导以及吸引外资的手段“与时俱进”

   三 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外资并购概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一)拉美国家外资并购概况

    (二)拉美主要国家规制外资政策简析:以巴西为例

     1.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巴西外资政策的主要内容

     2.20世纪90年代巴西所采取的新外资政策的特点及其政策效果

     3.90年代的投资自由化政策使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巴西经济中所占份额与重要性不断提高

    (三)跨国并购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外资在部分行业居垄断地位、市场集中度提升

     2.跨国公司与本国企业差距不断加大

     3.跨国公司在原材料、设备采购方面存在一定的“进口偏好”,影响了其技术外溢性

     4.外资并购对新增生产能力及就业的贡献不大

     5.跨国公司的资金外移对拉美国家外汇账户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四)给我们的主要启示

   四 结论与启示

    (一)不同的国家类型,关于外资的产业安全观是不同的

    (二)世界各国中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利用与规制外资模式,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与成功实现经济追赶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对外资是采取放任自流态度的

    (三)对外资应鼓励与防范两手抓,对其“利”加以鼓励、引导,对其“弊”加以限制、防范

    (四)在利用外资的类别上,应强调以绿地投资为主、以并购投资为辅

    (五)制定符合国情的外资并购规制政策体系,实现内、外资的“共荣”与“双赢”

 第六部分 城市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国外主要城市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出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及其对北京的启示

   一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墨西哥城等城市人均GDP迈过1万美元后出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一)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1.纽约市的产业结构变动

     2.伦敦市的产业结构变动

     3.东京市的产业结构变动

     4.巴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

     5.莫斯科市的产业结构变动

     6.墨西哥城的产业结构变动

    (二)经济增长动力转向“服务-消费拉动型”,产业发展从资本要素主导阶段开始转向知识经济阶段

    (三)创新型产业、创意产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的新引擎

    (四)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高,消费结构转向以发展型、享乐型消费服务为主

    (五)城市经济的国际化、区域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中心管理职能不断提升

    (六)城市发展面临空间重组,更加强调“多极化、均衡化”的空间布局

    (七)公共服务投入进入平稳快速增长期,更加重视解决服务配置不均等的问题

    (八)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加大,城市环境“倒U形”曲线经过拐点进入上升曲线

   二 国外主要城市在这一时期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面临趋缓的风险

    (二)在建立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不同地区和部门政策之间缺乏协调会产生各种问题

    (三)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产业发展缺乏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带动,将影响城市增长的长期动力

    (四)地价高涨和缺乏房地产市场的有效管理对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五)环境“先污染后治理”,代价高昂

    (六)全球化加剧了社会分化,贫富分化成为世界城市的共性问题

    (七)城市发展空间差距加大,引发社会经济问题

   三 主要政策经验

    (一)城市化带动城镇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纽约的经验

    (二)消除“单极集中”模式的弊端,增强大都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

    (三)建立创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使城市核心竞争力长盛不衰

    (四)强调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城市经济体系的多样化

    (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内空间再造,建设“紧凑型”城市

    (六)在城市建设中考虑中低收入者的需要,加大政府对廉租房的投入

    (七)鼓励市民参与,消除城市对任何社会群体的“排斥”,打造“和谐都市”

   四 结论和主要启示

 附录 美国养老社区调研报告

本书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投资增长与结构变动、政府投融资体制、公共服务与产业投融资、利用外资政策、城市经济发展六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在投资增长与投融资体制方面的发展历程、政策经验与相关做法,并在国际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研究结论与建议。政府与市场关系对于投融资体制来说,是重要的制度基础,也是各国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本书第一章以美、英两国为例,对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成熟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就如何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一些理论概括与思考。第二章对美国投资增长与结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主要选择了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对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资金来源结构、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等方面的情况与变化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第三章对美国住宅房地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的现状与相关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回顾,探讨了住宅投资在美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对美国房地产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章对美、英等国家的政府投资(包括政府投资的增长趋势、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投资的比例关系、政府投资主要投向、重点投入领域的变化趋势与特征等)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第五章对国外地方政府融资的基本经验进行了归纳梳理。第六章进一步分析介绍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在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使用方面的总体思路、经验做法。第七章对有关国家公共教育投资的增长情况、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及支出结构、各国教育投资的成效等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在构建公平、高效率的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相关经验。第九章分析了美、英等国在鼓励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投资、推动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经验。第十章分析总结了伴随老龄化进程,各国在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方面的相关经验做法。第十一章全面梳理了世界各国在利用与规制外资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由各国经验可以看出,外资进入往往有利有弊,应对其“利”加以鼓励、引导,对其“弊”加以限制、防范,以实现利用外资收益的最大化、成本风险的最小化。最后一章(即第十二章)围绕大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墨西哥城等大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市国际化进程、城市增长动力、城市空间布局、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等方面出现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城市发展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

尹翔硕、尹翔康:《资本积累、模仿与创新——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看落后国家如何赶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韩毅、张兵:《美国赶超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邹东颖:《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辛晓维:《浅谈美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统计与预测》2001年第1期。

何自力:《加强国家干预:美式市场经济在转型》,《红旗文稿》2013年第2期。

李颖:《英国市场经济下的计划调控》,《商品与质量》2012年第S2期。

雷成群、曾涓:《从“市场失败”和“政府失败”看英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华商》2007年第22期。

〔日〕青木昌彦:《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改革》1997年第5期。

陈平:《中国道路的争议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迷思》,《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2期。

胡云超:《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效果比较分析》,《欧洲研究》2005年第4期。

孔田平:《东欧经济改革之路——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苏振兴:《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回顾与评估》,《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第4期。

张立:《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天府新论》2009年第5期。

张海玉、刘平:《论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博弈》,《未来与发展》2012年第11期。

李新、沈志义:《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政策的调整》,《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李雪松:《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个理论性概述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年第3期。

陈玉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述评》,《世界经济》1996年第1期。

王学武:《当代美国投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刘大志:《西方资本形成理论发展综述》,《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杨飞虎:《公共投资腐败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4期。

任树本、江显华:《美国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特点及启示》,《中国投资》2001年第4期。

李健盛:《政府公共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经济纵横》2008年第6期。

周天勇:《中美财税立法体制及支出结构比较》,《财贸经济》2005年第6期。

赵连友:《美、日地方公债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其借鉴》,《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美〕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吴俊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张海星:《美、日地方公债及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

张志华等:《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2期。

王卉彤:《地方政府融资手段》,新浪财经网,2006年2月22日。

李建英、于科鹏:《地方政府财政危机国际经验综述》,《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10期。

楚钢:《以邻为鉴:美国地方债券市场对中国的启示》,新华网,2009年6月8日。

廖理、朱正芹:《从金融产品创新看美国体育场馆融资》,《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

宋慧中、侯世宇:《欧美在金融危机中的政策选择及其启示》,《中国货币市场》2009年第3期。

郑新蓉:《公共教育的平等理念与制度》,《教育研究与实践》2000年第1期。

廖楚晖、唐里亚:《政府教育支出有关问题的研究》,《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吕炜:《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中国财经报》2005年3月8日。

吴建华:《日本战后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高如峰:《法国义务教育投资研究》,《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

王雅文:《教育投资的国际比较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10期。

纪万师:《日本公共卫生机制重在引入竞争》,《中国经济导报》2003年6月11日。

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李秋芳:《世界主要国家卫生绩效对比分析》,《医学研究通讯》2005年第7期。

张明正:《全民健康保险满意度调查》,台湾省家庭计划研究所,1997。

关柯:《当代美国住宅的思考》,《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3期。

陈聪:《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警示》,新地产网站,2009年10月18日。

陈玉京:《中美住房金融理论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9。

〔美〕丹尼尔·格罗斯等:《美国房地产泡沫成因》,《价值与财富》2008年第4期。

〔日〕横山寿一:《社会保障的市场化与营利化》,新日本出版社,2003。

范健:《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福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报》2007年第2期。

桑永旺:《国外养老服务经验可鉴》,《社会福利》2006年第11期。

毕素华等:《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

〔俄〕波兹南斯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佟宪国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宋军:《跨国并购与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胡峰等:《跨国并购与新设投资的比较——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财经研究》2003年第2期。

姜鸿:《国外吸引外资的经验教训及武汉的借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孙笑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资并购情况及其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2期。

康君:《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第11期。

吴树青等:《〈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出版发布会暨理论研讨会纪要》,《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9期。

胡峰:《美国对跨国并购的监管制度及启示》,《经济纵横》2003年第5期。

余振武:《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

贺力平:《合作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

王劲松:《非正规金融市场研究——微观结构、利率与资金配置效率》,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

熊继洲、罗得志:《民营银行:台湾的经验与教训》,《金融研究》2003年第2期。

王革:《中国转轨时期民间金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

裴天士:《从民间金融组织到正规金融机构——谈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之问题》,《东岳论丛》2005年第5期。

Simon Kuznets,Capital in the American Economy:Its Formation and Financ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

Simon Kuznet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Capital Formation and Financing,”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 8(1995):763-790.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Fixed Assets and Consumer Durable Good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5-1999(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3).

Leo Grebler,David M.Blank,Louis Winnick,Capital Formation in Residential Real Estate:Trends and Prospect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6).

Daniel Creamer,Sergei Dobrovolsky,Israel Borenstein,Capital in Manufacturing and Mining:Its Formation and Financ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Melville J.Ulmer,“Capital in 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s,and Pulbic Utilities:Its Formation and Financing,”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3(1960):69-76.

Christopher Chantrill,Derivation of UK Public Spending for 1900-1950,usgovernment spending.com,2011-8-29.

Christopher Chantrill,US Government Spending History from 1900,usgovernment spending.com,2011-8-29.

Riccardo Rovelli,Economic Policies for A Two-Sided Crisis:Complexity is Hard to Manage,but Don’t Give up,riccardo.rovelli@unibo.it.

Shahin Yaqub,How Equitable is Public Spending on Health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Paper to WDR,2000.

S.Kalra,“An Investment in Children’s Health,Nutrition and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 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Indian Journ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3(1991).

Jayati Ghosh,Increasing 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macroscan.net,2005.

N.V.Varghese,“Reforming Education Financing,” Séminaire Octobr,2000.

D.Bestecher,R.Carr-Hill,Primary Education and Recess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Since 1980(Paris:UNESCO,1990).

Tan,Jee-Peng,Financing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86).

B.C.Sanyal,“Education in a Period of Change and Adjustment:Som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2(1992).

Dr.Jarl Bengtsson,Higher Education:Trends and Challenges,OECD.

Berman,Peter A.,Financing of Rural Health Care in India:Estimates of Resources Available and Their Distribution,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ealth Insurance in India(India,Banglore:IIM,1995).

Tu-Bin Chu et al.,“Household Out-of-Pocket Medical Expenditures and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Income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2005).

M.Whitehead,“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3(1992).

Charu C.Garg,Equity of Health Sector Financing and Delivery in India,researchgate.net,1998.

B.C.Sanyal,“Education in a Period of Change and Adjustment:Som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2(1992).

E.Harris et al.,“Achieving Equity in the Australian Healthcare System,”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9(2003):475-478.

Ha-Joon Chang,“Foreign Investment Regul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3(2004).

Pedro da Motta Veig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Brazil:Regulation,Flows and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researchgate.net,2004.

Nicola Phillips,Globalization and the “Paradox of State Power”:Perspectives from Latin America(Coventry:University of Warwick,CSGR,1998).

Aminatyabji,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and Development(Geneva: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00).

Green Richard K.,“Follow the Leader:How Changes in Residential and Non-Residential Investment Predict Changes in GDP,” Real Estate Economics 2(2010):253-270.

Gauger Jean,Coxwell Snyder Tricia,“Residential Fixed Investment and the Macroeconomy:Has Deregulation Altered Ke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 Economics 3(2003):335-354.

Edward E. Leamer,“Housing is the Business Cycle,”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3(2007):149-233.

John D. Benjamin,Peter Chinloy,G. Donald Jud,“Real Estate Versus Financial Wealth in Consumption,”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 Economics 3(2004):341-354.

Pozdena,R. J.,“Do Interest Rates still Affect Housing?” Economic Review 3(1990):3-14.

K.E. Dynan et al.,“Can Financial Innovation Help to Explain the Reduced Volatility of Economic Activit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2006):123-150.

A. M. Hillhouse et al.,Revenue Estimating by Cities,Chicago:Municipal Finance Officers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1965.

J.M.Poterba,Fiscal Institutions and Fiscal Performanc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