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3

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7~2018)图书

Research Report on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017-2018)

SSAPID:101-0860-6699-79
ISBN:978-7-5201-244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随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进入全面落实的攻坚阶段,作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日益凸显出必要性和紧迫性。本书秉持学术性、原创性、前沿性和主题性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实践篇”“地区篇”“专题篇”五大部分,力图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京津冀教育疏解与承接的内涵、形势、进展与问题,进而提出推动和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改革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津冀教育蓝皮书
编 辑:王楠楠;张雯鑫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京津冀教育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Abstract

 摘要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京津冀区域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研究

   一 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区域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推动首都实现城市战略定位

    (三)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是打造世界级大城市群的重要基础

   二 首都教育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与要求

    (一)首都功能与非首都功能中的教育定位

     1.首都功能与教育的“四个中心”支撑功能

     2.非首都功能与教育领域的禁限目录

    (二)“都”与“城”中的教育地位、作用与发展要求

     1.与“都”的定位相匹配的教育地位与作用

     2.与“城”的定位相匹配的教育发展要求

   三 区域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内涵

    (一)京内疏解与京外疏解

     1.教育资源的京内疏解主要配合并引导人口空间布局

     2.教育资源的京外疏解主要配合产业结构布局

    (二)集中承载与分散疏解

     1.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是两块集中承载地

     2.分散疏解使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普惠到京津冀整个区域

   四 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基本思路

    (一)疏解教育资源要“以疏解促优化”

     1.根据京津冀区域城市发展定位优化三地教育资源布局

     2.根据首都各功能区定位优化首都教育资源圈层结构

    (二)承接教育资源要“以承接促转型”

     1.努力实现承接地教育资源的“造血功能”

     2.促进承接地转型为多个教育特色城市

   五 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路径安排

    (一)近期——控增量、调存量

    (二)中期——调结构、转方式

    (三)长期——搭平台、建机制

 Ⅱ 分报告

  B.2 京津冀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一 京津冀三地经济和人口发展现状

    (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北京最高,京津遥遥领先于河北,而且差距逐年扩大

    (二)产业结构:北京接近国际大都市水平,天津以二产和三产为主,河北以二产为主、一产仍占一定比重

    (三)人均收支情况:北京最高,天津其次,北京约为河北的2.7倍

    (四)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河北人口数量庞大,总抚养比高,且农村人口占比高,京津人口总抚养比低,城镇人口占比高

   二 京津冀三地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一)教育总体规模:三地基础教育在校生数约占全国的7%,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多,北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及其城乡分布:河北总数大,而且乡村学生占比高,京津乡村学生占比很小

    (三)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河北与京津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相差较大

    (四)基础教育生师比:河北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师比都高于京津,其中学前教育生师比差距最大,河北和天津学前教育生师比都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

    (五)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以及获得“双证书”的毕业生占比:天津两个比例都最高,河北“双师型”教师少但毕业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高,北京与之相反

    (六)普通高校数及高等教育在校生层次结构:北京央属高校、本科高校多,河北和天津的本科高校及专科高校各占一半;三地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层次结构都在提升,三地之间没有差异性的变动

   三 京津冀三地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一)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情况:河北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很高,但难以追赶京津

    (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河北正在以较大力度追赶,但同时北京的投入力度也很大,河北与京津的差距仍然很大

    (三)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北京以较稳健的速度增长,河北高等教育增长幅度最大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B.3 京津冀人口分布与学龄人口预测

   一 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情况概述

   二 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

    (二)地理因素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

    (三)公共服务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

    (四)人口疏解政策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

    (五)“全面二孩”政策对区域教育的影响

   三 京津冀学龄人口预测

    (一)预测方法与数据来源

     1.预测方法

     2.数据来源

    (二)预测结果

     1.学前阶段

     2.义务教育阶段

     3.高中阶段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公共资源及政策变动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的研究

     2.建立更加完善的学龄人口预测机制

     3.保持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适度规模和弹性发展

  B.4 京津冀高校科技资源配置与科技创新效率

   一 研究设计

    (一)文献评述

    (二)指标选择与分析方法

     1.高校科技资源配置

     2.高校科技创新效益

     3.科技创新产出滞后期的确定

     4.科技创新效率计算方法

   二 京津冀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比较

    (一)资源配置规模

     1.资源配置规模现状

     2.资源配置规模变化趋势

      (1)人力资本投入规模变化趋势

      (2)经济资本投入规模变化趋势*

      (3)社会资本投入规模变化趋势

    (二)资源配置结构

    (三)资源配置模式

     1.京津冀高校:聚焦原始研发创新的科技资源投入模式

     2.长三角高校:国际化—多元投入导向的科技资源投入模式

     3.珠三角高校:政府主导—成果转化导向的科技资源投入模式

   三 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效益的区域比较

    (一)科技创新效益现状

    (二)科技创新效益变化趋势

     1.学术效益

     2.经济效益

      (1)发明专利授权数

      (2)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

     3.社会效益

   四 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比较

    (一)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现状

    (二)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变化趋势

     1.人力资本投入效率

     2.经济资本投入效率

     3.社会资本投入效率

   五 研究结论

    (一)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1.京津冀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存在极化效应,聚焦原始创新方面的人员投入

     2.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效益高,但分布极不均衡

     3.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效率最高

    (二)京津冀区域内部的比较分析

     1.北京高校科技资源投入规模远高于津、冀地区高校

     2.北京高校科创政府投入比重高,天津高校在地国际化特征突出,河北高校侧重成果转化人员投入

     3.北京高校科技创新效益在京津冀地区“一家独大”

     4.河北高校为京津冀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洼地

   六 政策建议

    (一)强化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和组织

    (二)在进一步加强投入规模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三)完善津冀高校研发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投入布局

    (四)多渠道提升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的学术效益和效率

 Ⅲ 实践篇

  B.5 首都教育功能疏解任务监测研究

   一 首都教育功能疏解任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一)主要参照的政策依据

     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相关内容

     2.《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的相关内容

     3.《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中的相关内容

     4.《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意见》中的相关内容

    (二)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二 首都教育功能疏解任务进展监测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进展监测分析

     1.办学规模控制状况

     2.空间布局调整状况

      (1)西城区整合资源并拟外迁,推进难度大

      (2)东城区资源原区整合并转型,进展较明显

      (3)海淀和朝阳均区内整合资源,取得初步进展

      (4)平原地区新城策略各有特点,进展各不同

      (5)市级层面积极推进若干中职学校并入高等院校

    (二)高等教育领域进展监测分析

     1.办学规模控制状况

     2.空间布局调整状况

      (1)市属高校疏解项目

      (2)央属高校疏解项目

      (3)原校区转型状况

    (三)成人教育领域进展监测分析

     1.成人中专办学规模控制状况

     2.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控制状况

   三 当前疏解工作的主要特征、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特征

     1.总体处于疏解初期阶段,三大领域均取得较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借疏解之机促进首都教育内涵发展

    (二)主要问题

     1.政策设计的精细度亟待增强

     2.各级政府之间以及相关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亟待增强

     3.首都教育功能疏解政策导向与教育发展规律的结合亟待增强

    (三)相关政策建议

     1.强化研究,尽快形成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工作系统实施方案

     2.适时转换工作重心,稳健推进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工作

     3.完善首都教育功能疏解沟通协调机制,促进政策与实践的同向联动

     4.建立并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基础数据库,为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撑

  B.6 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分析

   一 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的形势要求

    (一)有助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发展目标

    (二)有助于实现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

    (三)有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相关要求

   二 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的目标要求

    (一)北京市人口总量目标及分布变化目标

    (二)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目标

     1.北京市小学教育功能疏解目标

     2.北京市普通中学教育功能疏解目标

   三 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的进展

    1.北京市小学功能疏解情况

    2.北京市普通中学功能疏解情况

   四 推进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的建议

  B.7 立足“三个示范”: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一 由行政副中心到城市副中心的政策背景与规划定位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政策背景

    (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三个示范”的规划定位

     1.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2.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3.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二 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人口与教育需求分析

    (一)人口现状

     1.人口总量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分布和密度

    (二)教育需求总体研判

   三 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教育资源与供给分析

    (一)总体学位供给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优质教育资源情况

   四 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三)教育引导人口疏解面临巨大挑战

   五 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立足于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通过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结构

    (三)综合考虑多种资源要素构成的城市承载能力,科学调控北京城市副中心人口数量

    (四)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学校治理结构

 Ⅳ 地区篇

  B.8 北京市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践与策略研究

   一 背景

    (一)国家提出了北京市职业教育调整的任务要求

    (二)北京市提出了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和路径

    (三)北京市现代产业发展和外迁企业提出了人才的新需求

   二 实践

    (一)全面推进转型升级,提升职业教育品质

     1.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

     2.扩大“3+2”中高职衔接试点规模

     3.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

     4.优化职业教育设施空间布局

     5.推进集团化办学与产教融合

     6.引进德国先进理念开展教学改革

     7.开放和高端:中心城区学校转型发展

     8.承接与升级:城市副中心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二)开展立体化交流合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1.开展政府间合作

     2.组建跨区域集团(联盟)

     3.开展院校间合作

     4.开展教科研合作

     5.组织师资培训和干部挂职

     6.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7.广泛搭建交流平台

   三 问题

    (一)行业总量限制

    (二)资源配置分散

    (三)跨区域协作不力

   四 建议

    (一)转型升级,提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能力

     1.提升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产业布局的匹配度

     2.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四个中心”行动

     3.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

    (二)淘汰低效资源,整合同质化学校和专业

    (三)输出优质资源,服务产业转移和精准脱贫

     1.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2.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3.在外迁企业所在地办分校或校区

     4.开展京冀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试点

     5.建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试验区

     6.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统筹协作平台

  B.9 天津市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与策略研究

   一 天津市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天津教育带来的机遇

    (二)天津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作为

   二 天津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

    (一)基础教育优质公平发展

    (二)职业教育示范引领发展

    (三)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四)终身教育网络不断完善

    (五)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 天津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成就

    (一)签署合作交流协议

    (二)组建基础教育合作联盟

    (三)推进职业教育产教对接

    (四)推动高校开展协同创新

    (五)深化师资交流培养

   四 天津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纵深发展的阻力分析

    (一)教育协同顶层设计的缺失

    (二)缺乏统筹机构

    (三)区域教育合作突破口和发展重点尚需明确

   五 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与借鉴

    (一)欧盟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经验

     1.强化观念认同,提高教育政策的约束力

     2.重视规划制定,实施系列行动计划

     3.加大教育经费,有效推进战略实施

    (二)长三角地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经验

     1.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2.建立和完善教育协作的长效机制

     3.分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

    (三)国内外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对天津的启示

     1.凝聚共识,助推国家战略实施

     2.加强组织协调,鼓励制度创新

     3.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推进区域教育协同

     4.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特点,落实合作主体地位

   六 天津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一)总体策略

     1.加强制度顶层设计

     2.创新体制机制

     3.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二)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突破口及路径

     1.优化资源布局,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2.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逐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3.深化校际交流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互通共享

    (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突破口及路径

     1.统一行业职业标准,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搭建职教协作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3.支援薄弱地区和学校,促进区域职教一体化发展

    (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突破口及路径

     1.探索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实现人才协同培养

     2.加快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科技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五)终身教育协同发展突破口及路径

     1.整合各类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管理和共享水平

     2.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调动市民的学习热情

    (六)提升区域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紧扣“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2.引进世界一流高校优质资源,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B.10 河北省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与策略研究

   一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保证京津冀协同发展顺利进行

     1.培养人才

     2.留住人才

      (1)子女教育

      (2)毕业生就业

    (二)对全国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二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原则

    (一)立足发展

    (二)区域协调

    (三)促进公平

   三 京津冀教育资源情况分析

    (一)京津冀教育现状

    (二)京津冀教育投入基本情况

    (三)河北省教育与京津的差距

   四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河北省主要任务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

     2.优化学校教育

    (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1.建立长效机制

     2.基础教育工作重点

    (三)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四)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五 结语

 Ⅴ 专题篇

  B.11 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学校的质量框架与现状分析

   一 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国际标准与中国结论

    (一)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国际标准

    (二)可持续发展学校的价值导向

    (三)可持续发展学校的中国结论

   二 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学校的问卷调查与结论分析

    (一)学生正在从“学会应试”走向“学会做责任公民”

    (二)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导向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对课改的推动作用得到高度认同

    (四)可持续学习创新正在成为一批学校教育教学常态

     1.学生文化认同素养比较薄弱

     2.学生参与可持续校园环境建设的空间较少

     3.教师对学校资助与社会机构的专业支持充满期待

   三 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未来愿景与实施建议

    (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引领学校发展的更高境界

    (二)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2030的京津冀主题整体框架

    (三)可持续发展学校新型育人模式成为京津冀教育变革的创新动力

    (四)构建京津冀可持续发展教育联盟的大格局

  B.12 京津冀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

   一 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背景

    (二)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二 数据库建设的普遍经验与实践探索

    (一)若干典型微观数据库建设分析及启示

    (二)国家和发达地区教育数据库建设的经验

   三 京津冀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京津冀教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二)京津冀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 京津冀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策略

    (一)建什么:教育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

    (二)谁来建:数据库建设的责任分工

    (三)怎么建:数据库建设的保障措施

  B.13 后记

 基本子库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京津冀三地在促进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工作推进呈现出“高关注、低共识”“有片段、无整章”“重发展、轻改革”“高呼声、低动力”的特点。随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进入全面落实的攻坚阶段,作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日益凸显出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要认清什么是非首都功能,厘清京内疏解与京外疏解、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的内涵,根据京津冀区域城市发展定位优化三地教育资源布局,根据首都各功能区定位优化首都教育资源圈层结构,努力实现承接地教育资源的“造血功能”,促进承接地转型为多个和谐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鉴于此,通过教育资源的“疏解促提升、承接促转型”,提高区域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首都实现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夯实基础。为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策划出版了《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这一蓝皮书,并选择以“疏解与承接”为报告第二部的主题,旨在研究和回应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期的关键问题。该研究报告秉持学术性、原创性、前沿性和主题性相结合的原则,以“设计主题、组织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为模式,组织京津冀三地的专业研究人员围绕主题框架内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以期较为深入、全面地反映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和分析战略落实中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研究为中央部门决策服务、为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服务、为三省市教育发展和改革服务的功能。本书在内容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实践篇”“地区篇”“专题篇”五大部分,共计12篇研究报告。“总报告”站在全局高度,对京津冀教育资源的疏解与承接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首都教育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与要求、区域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内涵、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基本思路、教育资源疏解与承接的路径安排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系统分析。“分报告”从比较视角出发,对京津冀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包含京津冀教育发展现状、人口分布与学龄人口预测和中国三大都市圈高校科技资源配置与科技创新效率三部分内容。“实践篇”从规划监测视角出发,分别从首都教育功能疏解任务监测、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功能疏解和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推进状况。“地区篇”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站在地方层面,聚焦北京、天津和河北在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方面的基础和策略,对三个地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体制机制、实践策略等进行了探索与展望。“专题篇”则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分析了在京津冀地区已具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实现覆盖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质量框架和现状,以及尚未开始但亟待建设的区域教育基础数据库问题,旨在从前瞻性研究的角度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更为深远的启示。报告力图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京津冀教育疏解与承接的内涵、形势、进展与问题,进而提出推动和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改革建议,以期为参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决策部门、教育管理者、教育科研工作者等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借此一并向为本报告的编辑出版出谋划策的诸位专家学者及为专题报告的研究撰写做出不懈努力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1]曹浩文:《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资源现状及优化对策》,《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方中雄、高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首都基础教育地位、作用与变革趋势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12月。

[3]高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探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4]高兵:《跨区域合作不能少了评估这一环》,《中国教育报》2017年4月4日,第5期。

[1]曹浩文、李政:《京津冀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教育协同发展的启示》,载方中雄主编《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殷星辰:《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高兵、李政:《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研究》,《北京教育》2015年第2期。

[1]王婧、刘奔腾、李裕瑞:《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格局与问题区域识别》,《经济地理》2017年第8期。

[2]张耀军:《人口是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人口报》2017年7月17日,第3期。

[3]安树伟、闫程莉、王宇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财经智库》2017年第3期。

[4]《习近平重要言论专题摘录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事报告》2017年第4期。

[5]郝锋:《京津冀城镇化水平速度实证研究》,《经济论坛》2017年第3期。

[6]李帅、程杨、高斯瑶:《京津冀地区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研究》,《人口与发展》2017年第1期。

[7]辜胜阻、王建润、吴华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1期。

[8]王春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人口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64期。

[9]阎东彬:《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10]王振坡、姜智越、郑丹、王丽艳:《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西北人口》2016年第5期。

[11]李国平、罗燕:《多目标约束下京津冀地区人口功能分区研究》,《河北学刊》2016年第1期。

[12]张耀军、张振:《京津冀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3期。

[13]封志明等:《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疏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4]OH,K.,Y. Jeong,D. Lee.,“Determining Development Density Using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1):1-15.

[15]马强、宗跃光、李益龙:《京津地区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6]刘爱华:《京津冀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6期。

[17]刘擎:《非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人口调控政策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18]张鹏:《京津冀人口分布与产业布局的特征及关联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9]王玉婷:《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0]沈亚男:《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1]张耀军、张振:《京津冀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3期。

[22]席强敏、李国平:《京津冀地区人口均衡发展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4期。

[23]赵佳音:《“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全国及各省市学龄人口预测——2016~2025年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4期。

[1]金怀玉、菅利荣:《考虑滞后效应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系统工程》2013年第9期。

[2]王蓓、刘卫东、陆大道:《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0期。

[3]尤丹君:《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王俊、郭伟:《深化高等教育综改助力北京新发展——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桑锦龙》,《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第21期。

[5]孙瑜康、李国平:《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期。

[6]朱强、赵飞、廖三三、刘素清:《资源配置对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产出的影响实证分析——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7年第8期。

[7]孙绪华:《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王珍珍、黄茂兴:《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和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

[9]孟卫东、王清:《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4期。

[10]李清贤、曲绍卫、齐书宇:《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基于2007~2011年Malmquist指数法的动态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11]游达明、邸雅婷、姜珂:《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产出导向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软科学》2017年第8期。

[12]吴建国、张经强、王娇:《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5期。

[13]华恩顺、吕建秋、蒋艳萍、黄俊彦、陈江涛:《广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2006~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的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1期。

[14]杨武、宋盼、解时宇:《基于季度数据的区域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5期。

[15]李国平:《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6期。

[16]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10期。

[17]Goldstein E.,“Effect of Same-Sex and Cross-Sex Role Models on the Subsequent Academic Productivity of Scholars”,American Psychologist(5)1979.

[18]Shin J. C.,Cummings W. K.,“Multilevel analysis of academic publishing across disciplines:research preference,collaboration,and time on research”,Scientometrics(2)2010.

[19]Smeby J. C.,Try S.,“Departmental Contexts and Faculty Research Activity in Norway”,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6)2005.

[20]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1]胡振华、刘笃池:《我国区域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绩效评价——基于滞后性的绩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8期。

[1]柳燕君、吕良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高职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5期。

[2]徐建秋:《布局调整、转型升级、合作共赢——东城区职成社教育工作2015年总结暨2016年思路》,2015年12月。

[3]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委会:《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2016年12月。

[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2016年工作总结》,2017年1月。

[5]侯兴蜀:《北京市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研究》,2017年1月。

[6]侯兴蜀:《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探索与实践》,2017年1月。

[7]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建议报告》,2017年3月。

[8]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招生培养创新模式》,2017年3月。

[9]方中雄主编《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6~2017):协同发展平台体系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0]吉利、林世员、侯兴蜀:《北京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研究》,2017年11月。

[11]刘莹、王怡然:《北京新城职业学校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2017年总结和2018年计划》,2017年12月。

[1]王寰安、蔡春:《创新区域教育治理结构,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曹浩文、李政:《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定位、现状与对策》,《上海教育科研》2017年5月。

[3]桑锦龙:《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思路》,《北京日报》2017年7月13日。

[4]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育部官网,2017年9月21日。

[5]傅志华:《“十三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62期。

[6]施剑松:《京津冀教育协同难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13日。

[7]张力:《重视教育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经济日报》2017年3月24日。

[8]杨桂青:《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4日。

[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官网,2017年9月25日。

[10]中共中央政治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官网,201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