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91

计量经济史研究方法图书

Research Methods of Cliometrics

SSAPID:101-0851-3663-37
ISBN:978-7-5201-0078-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计量经济史(Cliometrics)的研究方法,并提供了作者近年来尝试研究的案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研究方法,基本上遵从实证主义研究路线:前提假设——逻辑推理——实证检验;下编介绍了几个不同角度的研究案例,诸如文献评介、学术商榷与应答、中外经济史专题研究和理论质疑与补充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经济史研究系列
作 者: 刘巍
编 辑:陈凤玲;吴春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自序:对“经济史应当成为经济学之源”理念的思考

 导论

  导论

   0.1 计量经济史的内涵

   0.2 计量经济史与传统经济史的主要区别

    0.2.1 研究范式不同

    0.2.2 研究结论对现实宏观经济调控的意义不同

    0.2.3 研究者学术背景不同

   0.3 计量经济史学科开创与传入中国

   0.4 计量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

    0.4.1 检验和修正经济学理论框架,评价或预判经济政策

    0.4.2 正确描述近代以来的经济运行演变过程,逐步认识历史经验和教训

 上编:研究方法

  1 前提假设

   1.1 上位前提假设——宏观经济态势

    1.1.1 供给约束型经济

    1.1.2 需求约束型经济

    1.1.3 新供给约束型经济——以日本为例

     1.对日本国内市场的讨论

     2.对日本国外市场的讨论

    1.1.4 总供求态势的判断——数量分析思路

   1.2 下位前提假设——制度安排和其他市场条件

    1.2.1 关于正式约束——制度安排对经济行为的规范

     1.关于货币需求研究的前提假设

     2.关于劳动力流动制度安排对相关逻辑关系的影响

    1.2.2 关于非正式约束——习俗、伦理和传统等因素对经济行为的规范

    1.2.3 关于阶段性特征——同一经济态势下不同阶段的市场特点

   1.3 技术性假设——分析过程中的简化手段

  2 逻辑推理

   2.1 逻辑思路的形成——分析工具的选择与修正

   2.2 常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2.2.1 箭头图

    2.2.2 解析几何工具

    2.2.3 其他数学工具

  3 实证检验

   3.1 计量经济史与计量经济学

   3.2 计量经济史研究中的数量模型

    3.2.1 实证是对逻辑推理结论的实证

    3.2.2 数量分析模型的构成

     1.变量

     2.参数

     3.随机扰动项或误差项

     4.方程式

    3.2.3 数量分析模型的结构式与简化式

    3.2.4 最常用的方程形式

    3.2.5 选择方程形式的准则

   3.3 数量分析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3.1 统计量的选择和构造

    3.3.2 变换方程形式

    3.3.3 变换实证工具

  4 计量经济史文献范式简介

   4.1 正标题与副标题

   4.2 作者姓名和所属机构名称

   4.3 内容提要

   4.4 关键词

   4.5 正文

    4.5.1 引言

    4.5.2 正文各小节的内容

    4.5.3 图表所用资料的出处标注方式

   4.6 注释

   4.7 参考文献

   4.8 英文题目、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4.9 作者简介

  5 计量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定位

   5.1 经济史“研究链”上游环节——数据和故事的发掘整理

    5.1.1 合格数据的发掘和整理

    5.1.2 历史数据的计量推断

    5.1.3 重要故事发掘整理

     1.构建前提假设

     2.解释经济趋势的拐点

     3.提示某种因果关系的存在或不存在

   5.2 经济史“研究链”中游环节——解释经济现象和探讨逻辑关系

   5.3 经济史“研究链”下游环节——补充、修正或发现经济学理论

   5.4 总结

    5.4.1 原料开发环节应该发掘整理经济数据和重要的故事

    5.4.2 半成品制造环节应该对经济史的某一领域或层面做深入研究

    5.4.3 成品制造环节应该向最高境界——补充、修正和发现新的经济学逻辑发起冲击

 下编:研究案例

  6 文献评介与学术商榷

   6.1 1996年以来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研究评述

    6.1.1 时序数据估算与宏观经济运行研究评述

    6.1.2 国际贸易研究与货币经济研究评述

    6.1.3 投资财税研究与其他专题研究评述

    6.1.4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6.2 供给约束下中国的汇率、贸易收支与复本位制(1870~1900年)

    6.2.1 银币贬值、贸易逆差与供给约束型经济

    6.2.2 进出口价格与银铜复本位制

    6.2.3 银币贬值、银铜复本位制与其他问题

     1.关于银钱比价的性质定位与表述问题

     2.银币贬值、复本位制与“镑亏”的关系

     3.银币贬值、复本位制与下层民众“贫困化”的关系

    6.2.4 总结

     1.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近代中国银币贬值不能改善贸易收支

     2.贸易逆差与银铜复本位制无关

     3.“镑亏”与银铜复本位制无关

     4.下层民众“贫困化”与银铜复本位制无关

   6.3 近代中国GDP估算理念、方法与功用

    6.3.1 GDP概念的学理与功用、统计与估计

    6.3.2 关于计量推断GDP尝试中的问题

    6.3.3 结论

  7 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

   7.1 近代化起步以来中国经济态势初探

    7.1.1 总供求态势研究的基本逻辑

     1.从总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角度分析

     2.从贸易条件角度分析

     3.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角度分析

    7.1.2 近代中国的经济态势研究

     1.基于总供求的分析

     2.基于贸易条件的分析

     3.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角度分析

    7.1.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态势研究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分析

     2.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态势质变的转折点分析

    7.1.4 简单的结论与尚待研究的问题

   7.2 资本品短缺、货币紧缩与中国总产出下降

    7.2.1 近代中国总产出趋势考察:欧战期间是最差的周期

    7.2.2 近代中国经济运行逻辑分析:供给约束和资本品缺口

    7.2.3 中国经济增长与一战期间负增长:实证检验

    7.2.4 简单的结论

   7.3 1979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波动

    7.3.1 改革开放初期的物价变动分析:起步与尝试

     1.对市场价格变动的逻辑分析

     2.对各变数的统计量讨论

     3.对1979~1984年价格走势与影响因素的讨论

    7.3.2 对1985~1996年的物价走势分析:通货膨胀主基调

    7.3.3 对1997~2008年的物价走势分析:通货紧缩主基调

    7.3.4 对1979年以来物价与货币流量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7.3.5 结论

  8 外国经济史专题研究

   8.1 美国经济波动中的进口贸易研究——近百年历史经验分析

    8.1.1 美国经济增长率周期中的进口波动分析

    8.1.2 美国的货币流量与经济增长:货币是最重要的观测指标

    8.1.3 对美国进口走势的判断

   8.2 美国大萧条的逻辑起点:收入分配不公(1919~1929年)

    8.2.1 美国大萧条之前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

    8.2.2 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需求不足

     1.美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2.无信贷条件下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模型讨论

     3.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8.2.3 消费信贷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掩盖作用分析

     1.消费信贷存在条件下对消费函数的修正

     2.美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信贷对消费的推动

     3.消费信贷锐减、外需骤降与大萧条

    8.2.4 结论

  9 经济学理论探索

   9.1 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学说的质疑——基于美国大萧条的经验

    9.1.1 对“流动性陷阱”暗含前提的讨论

     1.“流动性陷阱”的逻辑与政策意义

     2.对“流动性陷阱”暗含前提的讨论

      1)当局货币供给能力的讨论

      2)公众对证券收益率是否存在着“不能再低”的一致认识

    9.1.2 迄今最低迷经济的案例分析:美国大萧条

     1.美国在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

     2.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

      1)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

      2)美联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力

      3)有价证券交易量、有价证券收益率和M1的变动

    9.1.3 总结与余论

   9.2 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供给约束与国家虚无

    9.2.1 文献综述

    9.2.2 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比较优势原理无效

     1.大多数国家已经进入了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

     2.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比较优势模型失效

    9.2.3 国家利益优先前提下的分析

    9.2.4 简单结论

   9.3 IS-LM模型的必备前提:有效需求小于潜在需求——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逻辑分析

    9.3.1 文献综述

     1.关于IS-LM模型

     2.关于有效需求

    9.3.2 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

     1.对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的讨论

     2.对“潜在需求”概念的讨论

    9.3.3 IS-LM模型有效的前提:LD与ED之间的差额足够大

    9.3.4 结论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计量经济史(Cliometrics)的研究方法,并提供了作者近年来尝试研究的案例,可供计量经济史爱好者、经济史研究者和理论经济学其他学科研究者参考。本书正文共9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研究方法,基本上遵从实证主义研究路线:前提假设—逻辑推理—实证检验。本书将“前提假设”分为上位前提(总供求态势)、下位前提(制度安排、习俗和发展阶段特征等)和技术性前提(为分析方便而做的暂时假设),并分别做了讨论。在“逻辑推理”部分,本书简要考察了经济学逻辑和前提假设的关系,总结了几种常用的逻辑推理工具。在“实证检验”部分,本书总结了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基本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本书讨论了计量经济史的“研究链”——经济史研究的相互连接的三个层次,并对研究者的定位问题提出了建议。下编介绍了几个不同角度的研究案例,诸如文献评介、学术商榷与应答、中外经济史专题研究和理论质疑与补充等。

[1]鲍莫尔:《全球贸易与国家利益冲突》,中信出版社,2003。

[2]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九卷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从第五卷起为近代以来经济史)。

[3]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经济学家》1998年第5期。

[5]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人民出版社,2010。

[7]邓亚平、任小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规律》,《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1期。

[8]邓亚平、任小江:《有效需求不足的定义、成因及对策》,《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9]恩格尔曼、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1]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1867~19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大繁荣时代》,秦传安、姚杰译,新世界出版社,2009。

[13]霍俊江:《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4]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5]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

[17]卡莱茨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8]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9]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信出版社,2009。

[20]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信出版社,2008。

[21]刘洪军、陈柳钦:《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制度基础——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修正》,《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2]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华夏出版社,2009。

[23]刘巍、郝雁、陈昭:《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与实证——基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角度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4]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操作简明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5]刘巍:《储蓄不足与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近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研究》,《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

[26]刘巍、陈昭:《大萧条中的美国、中国、英国与日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7]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6.0建模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8]刘巍、陈昭:《近代中国50年GDP的估算与经济增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9]龙步海:《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新探》,《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30]陆寒寅:《再议金本位制和30年代大危机:起因、扩散和复苏》,《复旦学报》2008年第1期。

[31]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32]马尔萨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人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33]迈克尔·J.希斯考克斯:《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上海三联书店,2008。

[35]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6]隋福民:《创新与融合——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1957-2004)》,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37]斯坦利·恩格尔曼等:《剑桥美国经济史》(三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8]唐任伍:《美国经济增长“停滞”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39]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唐巧天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0]王璐:《有效需求问题探源:马克思和凯恩斯》,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06年。

[41]汪新波:《从流量平衡到存量平衡——明斯基“金融凯恩斯主义”的方法论贡献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3期。

[42]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3]吴承明:《中国近代资本集成和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产值的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44]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2007。

[45]休斯:《美国经济史(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6]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7]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

[48]张风科:《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产出过剩问题的批判与思考》,《区域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

[49]张乃丽:《从国外部门角度对战前日本总供求态势的研究——基于M-L条件和贸易条件学说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第7期。

[50]中村隆英等:《日本经济史》(八卷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1]Axel Leijonhufvud. What would Keynes have Thought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M]. 1983.

[52]Axel Leijonhufvud. Hicks on Time and Money[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4,Vol.36,pp.26-46.

[53]Bernanke.B.S. 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J].1983.

[54]Brander,J and B.Spencer,International Rivalr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3.

[55]Crucini M J,Kahn J. Tariffs and aggregate economic activity:Lessons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8(3):427-467.

[56]David Romer,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without the LM Curve[M].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0.

[57]Edward Chamberlin.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9.

[58]Fogel,Robert William. “Historigraphy and Retrospective Econometrics”,History and Theory,Vol.9,No.3(1970),pp.245-264.

[59]Fogel,Robert William. “The Limits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Histor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80,No.2(Apr.,1975),pp.329-350.

[60]Fogel,Robert William. “The Reunification of Economic History with Economic 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iview,Vol.55,No.1/2(Mar.,1965),pp.92-98.

[61]Fogel,Robert William. “The Specification Problem in Economic Hist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27,No.3(Sep.,1967),pp.283-308.

[62]Fogel,Robert William. “Three Phases of Cliometric Research on Slavery and its Afterma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5,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y-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1975),pp.37-46.

[63]Fogel,Robert William. “The Economic History.I.Its Findings and Method”,The Economics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19,No.3(1966),pp.642-656.

[64]Fogel,Robert William. “Quantitative Economic History:An Interim Evaluation Past Trends and Present Tendencie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1,No.1,the Tasks of Economic History(Mar.,1971),pp.15-42.

[65]Fogel,Robert William.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ailroa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A Report of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22,No.2(Jun.,1962),pp.163-197.

[66]Fogel,Robert William. “Current Direc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2,No.1,the Tasks of Economic History(Mar.,1972),pp.1-2.

[67]G.L.S.Shackle,Sir John.Hicks. “IS-LM:An Explana-tion”:A Comment[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2(3):435-438.

[68]Hagen. Some Problems in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0.

[69]Haiming Li. The Optimizing IS-LM Model:A New Fra-mework of Macroeconomics Teaching[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1:1427-1430.

[70]Huw Dixon,Bill Gerrard Old. New and Post Keyne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IS-LM Framework:A Contrast and Evaluation[J]. Recent Economic Thought,2000(73):7-28.

[71]Joan Robins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J]. London:Macmillan,1931.

[72]North,Douglass C. and Barry R.Weingast,“Introduction: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Economic Hist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60,No.2(Jun.,2000),pp.414-417.

[73]North,Douglass C. and Robert Paul Thoma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Western World”,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Vol.23,No.1(Apr.,1970),pp.1-17.

[74]North,Douglass C. and Robert Paul Thomas. “The Role of Governments in Economic Growth in Early Modern Times:Comment”,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5,No.1,the Tasks of Economic History(Mar.,1975),pp.18-19.

[75]North,Douglass C. “Beyond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4,No.1,the Tasks of Economic History(Mar.,1974),pp.1-7.

[76] North,Douglass C. “Determinants of Productivity in Ocean Shipping”,in Robert William Fogel and Stanley L.Engerman,ed.,The Re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Harper & Row,1971.

[77]North,Douglass C. “Government and the Cost of Exchange in Hist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44,No.2,the Tasks of Economic History(Jun.,1984),pp.255-264.

[78]North,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1,No.1,the Tasks of Economic History(Mar.,1971),pp.118-125.

[79]North,Douglass C.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3,No.1,Part 1(Mar.,1963),pp.128-130.

[80]North,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The Task of Economic Hist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6,No.3(Sep.,1978),pp.963-978.

[81] Paul R.Krugman.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

[82]Richard Brecher. “Minimum Wage Rates and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8,No.1(1974):98-116.

[83]Robert Torrens. The Budget:On Commercial and Colonial Policy[J]. London:Smith,Elder,1844.

[84]Romer C D. The nation in depression[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3:19-39.

[85]Robert W.Dimand. Macroeconomics without IS-LM:A Counterfactual[J]. Recent Economic Thought,2000,Vol.73:121-131.

[86]Robert W.Dimand. James Tobi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S-LM Model[J].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Vol.36:165-189.

[87]Robert W.Dimand,Keynes. IS-LM,and the Marshallian Tradition[J].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Spring 2007,39(1):81-95.

[88]Rudiger Dornbusch,Stanley Fischer. The Open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and Fiscal Polic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459-516.

[89]Stuart Chase,Prosperity Fact or Myth,Charles Boni Paper Books 1929.

[90]Temin P. Did monetary forces cause the Great Depression?[M].New York:Norton,1976.

[91]Victoria Chick,A Comment on “IS-LM:An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82(3):439-444.

简 介:本书从投资、资本存量、进出口和就业等角度研究了广州市改革开放40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本书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将广州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划分为供给约束型经济(短缺经济)和需求约束型经济(订单经济)两个时期,在不同前提下,归纳了广州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逻辑机制。在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和短期与长期界定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主流经济学...

作者: 刘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