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3

农民工人力资本培训评估图书

Training Evaluation on the Human Capital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SSAPID:101-0838-3507-56
ISBN:978-7-5097-1749-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研究构建的农民工人力资本培训评估体系,通过对农民工培训前、培训中及培训后的评估和干预,增强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并通过实验干预、信息反馈,整合资源,健全农民工培训体系,使其充分发挥培训效果,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农民工群体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职业选择和社会流动,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提高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的目标。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戴烽
编 辑:王颉;申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录一 农民工培训调查问卷

 Abstract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理论意义

    三 应用前景

   第三节 培训评估理论研究范式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培训评估理论模型

     1.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

     2.CIRO培训评估模型

     3.考夫曼的“五级评估模型”

     4.菲利普斯(Phillips)的五层次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框架*

     5.诺伊的培训效果模型

    三 公共培训项目评估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一 农民工培训评估的分析框架

    二 农民工培训评估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调查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时间与地点

    三 抽样

    四 调查问卷的修订与试调查

    五 样本回收与有效率

   第二节 调查总体与样本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二 比较研究方法与动态评估相结合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

 第二篇 培训准备

  第3章 农民工培训动力的认知惰性与路径依赖

   第一节 培训动力的三个层面

    一 培训需求性

    二 培训意愿性

    三 培训主动性

   第二节 农民工培训动力的认知惰性

    一 主体认知惰性:内在驱力不足

    二 组织认知惰性:外在拉力有限

   第三节 农民工培训动力的路径依赖

    一 培训动力的惯性

    二 归因上的差异性比较

   第四节 提升农民工培训动力的建议

    一 增进主体发展认知,加大内驱力

    二 改善客体消极认知,提高推动力

    三 营造积极认知体验,拓展吸引力

  第4章 农民工学习力的代际变迁

   第一节 农民工是迫切需要提高学习力的群体

   第二节 农民工学习力的代际差异

    一 目标要素的代际差异

    二 经验要素的代际差异

    三 意志要素的代际差异

    四 成就要素的代际差异

   第三节 农民工学习力代际差异的探索

    一 主观差异:城市取向还是农村取向

    二 客观差异:人力资本投资的多与寡

   第四节 农民工学习力代际差异的启示

    一 加快市民化进程,推动80后农民工学习力提升

    二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升40岁以上农民工的学习力

  第5章 农民工适应力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适应策略的分类

    一 适应型

    二 退避型

    三 屈从型

   第二节 适应力构成的主客观要素

    一 主体适应度

    二 社会支持度

    三 主体适应度对社会支持度的影响

   第三节 适应策略对适应力的影响

    一 因应适应型农民工的适应力

    二 退避型农民工的适应力

    三 意愿屈从型农民工的适应力

    四 不同适应类型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比较分析

   第四节 人力资本性别差异与适应力对收入的影响

    一 两性间的收入差异

    二 两性间人力资本的差异

    三 两性间的适应力差异

    四 资本不平等对收入的影响

   第五节 提高农民工城市适应力的建议

    一 破除身份权利论,体现市民化

    二 消除心理落差感,理想现实化

    三 解决就业歧视,权益法制化

    四 提高收入水平,投入回报化

  第6章 基于学习力的培训前评估模型的确立

   第一节 学习力中心的确立

   第二节 学习力中心的培训前评估模型的建构

 第三篇 培训过程的评估

  第7章 农民工的培训需求评估

   第一节 农民工培训需求的最优选择

   第二节 影响农民工培训需求的人口学因素分析

    一 性别:女性比男性培训需求更务实

    二 教育:教育程度高者更重发展需求

    三 收入:高收入者更倾向理性选择

   第三节 城市适应策略主导培训需求

  第8章 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一节 培训整体评价较高

   第二节 培训方式选取

    一 培训的组织方式:最信任政府机构组织的培训

    二 培训的具体形式:最愿接受师徒帮带式的培训

   第三节 培训费用及时间

    一 培训费用:可接受100~500元之间的培训费用

    二 培训时间:倾向于一个月内的短期培训

   第四节 低成本高实效主导培训机构的评估

  第9章 培训效果的评价

   第一节 培训效果评价量表分析

    一 量表的构成

    二 培训效果量表及信效度分析

   第二节 培训效果的评价

    一 培训效果的总体评价

    二 培训效果评价的群体分析

     1.有培训经历者培训评价更高

     2.教育水平高者培训评价更高

     3.城市取向的农民工培训评价更高

     4.培训效果评价具有一定行业差异性

   第三节 教育与适应策略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回归模型

  第10章 影响培训效果评价的主观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主体内驱力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影响

    一 培训内驱力与培训效果评价的相关关系

    二 培训内驱力与培训效果评价的回归模型

   第二节 学习主动性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影响

    一 学习主动性与培训效果评价的相关关系

    二 学习主动性与培训效果评价的回归模型

   第三节 主体适应度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影响

    一 主体适应度与培训效果评价的相关关系

    二 主体适应度与培训效果评价的回归模型

   第四节 主观因素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回归模型

  第11章 影响培训效果的客观性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组织拉动力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影响

    一 组织拉动力量表及信效度检验

    二 组织拉动力与培训效果评价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学习经验性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影响

    一 学习经验性与培训效果评价的相关关系

    二 学习经验性与培训效果评价的回归模型

   第三节 社会支持度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影响

    一 社会支持度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二 社会支持度与培训效果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三 社会支持度与培训效果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客观因素对培训效果评价的回归模型

  第12章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培训效果理论模型

   第二节 培训效果回归模型

   第三节 路径分析

   第四节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第四篇 培训反馈

  第13章 农民工的培训预期

   第一节 培训效果预期量表

    一 量表的构成

    二 信效度分析

     1.效度分析

     2.信度分析

   第二节 培训预期的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农民工培训预期的群体分析

    一 职业技能培训预期

    二 工作地位提升预期

    三 农民工主观愿望培训预期

   第四节 培训预期的相关性分析

    一 培训预期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 培训预期与培训效果、培训动机、学习力及适应力的相关性分析

     1.培训预期与培训动机

     2.培训预期与学习力

     3.培训预期与适应力

     4.培训预期与培训效果

   第五节 对农民工培训预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一 模型1:职业技能预期

    二 模型2:工作地位预期

    三 模型3:主观愿望预期

    四 培训预期回归分析的综合讨论

   第六节 农民工培训预期的模型建构

    一 以培训动机为培训前评估变量的培训预期模型

    二 对培训预期模型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14章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修订

   第一节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理论模型修订

   第二节 修订后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验证分析

    一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 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

    三 农民工人力资本培训评估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培训效果评估的区域性宏观因素比较

    1.输入地培训效果高于输出地

    2.大城市比小城市培训效果更好

   第四节 农民工培训与一般成人教育的特征比较

 第五篇 结论与讨论

  第15章 农民工人力资本培训评估模型的运用

   第一节 农民工培训评估的三个中心环节

    一 培训前的学习力中心

    二 培训中的学习效果评价中心

    三 培训后的培训预期中心

   第二节 农民工培训的改进策略

    一 培训前的分类策略

    二 培训中的匹配策略

    三 培训后的追踪策略

    四 结项后的改进策略

   第三节 农民工发展权及企业公民意识

    一 以有效的培训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发展权

     1.培训政策保障发展权的现状

     2.培训政策保障农民工发展权的不足

     3.借鉴国外培训政策的经验,保障农民工发展权

    二 提升农民工培训机构的企业公民意识

     1.农民工培训机构企业公民意识缺失的表现

     2.农民工培训机构企业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

     3.加强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社会责任建设

 中文摘要

 附录二 培训机构填写问卷

本书在分析农民工培训动力、学习力与适应力及培训效果评价和培训期望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农民工培训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及培训动力、培训效果与培训预期的关系,并构建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研究内容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分析我国农民工培训评估现状,提出问题,界定相关概念,根据文献及现有培训评估理论模型形成农民工培训评估的分析框架,并设计调查方法、分析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二部分:培训准备。综述近年来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农民工的培训动力的路径依赖、农民工学习力的代际变迁、农民工适应力的类型学三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影响农民工培训动力的群体性因素,分析主客观因素对培训动力的影响,并构建培训前的学习力中心模型。第三部分:培训过程的评估。综述影响农民工学习效果的潜在因素,探索学习力、适应力、培训动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主客观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构建培训效果模型。第四部分:培训反馈。以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时间为轴,探讨培训动力、培训预期和培训效果的关系,并构建培训预期模型。第五部分:结论与讨论。探索人口学变量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分析培训动力模型、培训效果模型和培训预期模型的关系,整合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修订。模型指出,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估包含三个重点环节,即培训前的学习力中心、培训中的效果评价中心和培训后的培训预期中心,针对这三个重点环节,为增强培训效果,提出了培训前的分类策略、培训中的匹配策略、培训后的追踪策略及结项后的反馈策略。本书还指出,以有效的培训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发展权和提升培训机构企业公民意识,对于农民工的培训效果及农民工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

2.巴格丘斯:《在政策工具的恰当性与适配性之间权衡》,载盖伊·彼得斯、弗兰斯·冯尼斯潘编《公共政策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蔡昉:《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与农民工培训的迫切性》,《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27期。

5.蔡昉:《如何未雨绸缪?》,《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7期。

6.董明伟:《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云南商贸学院》2008年第2期。

7.德里克·博斯沃思、彼得·道金斯、索尔斯坦·斯特龙巴克:《劳动市场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高国富、徐艳:《日本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6期。

10.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1.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2.胡宝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13.郭险峰:《基于企业公民假说下的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房地产》2006年第5期。

14.黄乾:《农民工培训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08年第4期。

15.黄会欣、马前广、刘电芝:《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16.〔美〕J.L.弗里德曼:《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7.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http://www.lm.gov.cn/gb/faqs/2002-05/14/content_684.htm。

18.金南顺、崔姝昆、赵颖惠:《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

19.金崇芳:《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价值分析》,《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3期。

20.江宜航、张娜、王小霞:《农民工培训调查第二部分·培训机构篇》,2009年10月23日《中国经济时报》。

21.柯兰君、李汉林:《城市里的农民——中国大城市的农民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2.蓝李焰、何水:《城市农民工社会支持中的问题与对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3.李湘萍:《富平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

24.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5.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等:《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6.李立文、余冲:《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6期。

27.李功奎、何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农业经济》2006年第4期。

28.〔美〕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9.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30.刘春建:《ABC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内蒙古教育》2003年第11期。

31.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年第9期。

32.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3.刘斌祥、周建亚:《学习力结构释义》,《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9期。

34.连玉明:《学习型组织》,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5.柳娥、蒋爱群、李菁:《农民工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报告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10期。

36.孟传慧、田奇恒、王绪朗:《进城农民个体劳动者去与留的实证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7.尼克斯·阿弗罗纳斯:《关注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中国质量》2004年第10期。

38.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35期。

39.齐心:《延续与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0.欧阳河:《职业教育五十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1.任国强、靳卫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42.邵瑞银、刘又礼:《软系统方法论在战略性培训中的应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3.石永明、邱道持、冯玲玲等:《农民工培训驱动机理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44.石鑫炯、金允昌、沈秀芬:《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农业教育》2006年第3期。

45.宋丽智、胡宏兵:《我国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46.孙喜林、荣晓华:《现代心理学教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7.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8.沈菊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49.肖舒楠、韩妹:《62.5%的农民工认为接受培训更易就业和创业》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0-01/07/content_19194541.htm.

50.〔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

51.谭铁军:《完善农民工教育内容,促进农民工城市适应》,《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2.谭正萍:《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3.魏敏:《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民工培训的启示》,《求索》2005年第4期。

54.谭深:《农民工流动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学网,2009。

55.谭新政:《调查显示第二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2007年5月15日《解放日报》。

56.〔美〕汤姆·W.戈特:《培训人才八步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7.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人口学刊》1996年第4期。

58.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9.王晓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成人教育的因应举措》,《职教论坛》2007年第3期。

60.王克、张峭:《国外农民培训的模式及经验启示》,《农业经济展望》2009年第2期。

61.王建初:《英国再就业培训研究》(上),《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第5期。

62.王奋宇、赵延东:《流动农民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minggong/347063.htm。

63.王东:《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4.王政、石铮:《劳动力输入地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世界农业》2007年第2期。

65.魏毅:《阳光工程:江西农民工培训的绩效、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66.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江苏教育》2005年第1期。

67.向志强:《人力资本生命周期与人力资本投资》,《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68.熊汉富、袁雯妮:《湖南农民就业、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2期。

69.吴振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式选择及其原因探析》,《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5期。

70.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1.薛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再认识》,《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

72.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5期。

7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时代农民工程师社会适应研究》,《南方人口》2007年第4期。

74.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政府介入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启示》,《乡镇经济》2007年第7期。

75.徐显明:《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76.杨正喜、唐鸣:《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9期。

77.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8.杨定全:《当前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十大特征分析》,《南方农村》2009年第2期。

79.严清华、刘穷志:《略论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学家》2001年第2期。

80.俞会新、张志勇、李宁:《主要发达国家职业培训政策和措施综述及启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2期。

81.叶引姣:《农民工培训的实然分析和应然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

82.易全勇、周谊:《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83.姚琼瑶:《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今日南国》2009年第1期。

84.姚本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5.张羽、邹兰:《“中国制造”谁来制造》,《半月谈》2002年第9期。

86.张翠莲:《农民工培训中三大主体的参与意愿与承担能力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7期。

87.张婷婷:《强弱关系的双向转化——社会网络与农民工的城市》,《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8期。

88.张晔林、应瑞瑶:《农民工对培训需求的优先序选择及投入主体角色定位》,《农村经济》2007年第11期。

89.张古鹏、姜学民、任龙:《城市农民工人力资本收益率及收益差异分析——对青岛市农民工调查》,《统计观察》2007年第7期。

90.张凤华:《女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学习论坛》2007年第12期。

91.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92.赵方杜、夏丽:《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职业获得——在天津市TD电子工业区的实证研究》,《青年与社会》2009年第3期。

93.周艳春:《关于组织学习力的思考》,《管理观察》2008年第21期。

94.宗晓慧:《转型期农民工就业培训行为研究——以吉林市为研究个案》,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Bourdieu,Pierre.The Form of Social Capital.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Press,1986:46-58.

2.Cohen and Thomas A.Wills.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310-357.

3.Goldscheider.G. Urban Migrants in Developing Nations. Westview Press,1983.

4.Flaherty,Joseph A. and Judith A.Richman.Effects of Childhood Relationship s on the Adult’s Capacity to Form Social Suppor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6(143):851-855.

5.Fischer,Claud S,Stacey J.Oliker.A Research Note on Friendship,Gender,and the Life Cycle[J]. Social Forces,1983(62):124-133.

6.Leavy,Richard L.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Disor2der:A Review[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3(54):438-46.115.

7.LDewenstein,M.A&SPletzer,J.R.Dividing the Costs and Return to General Training[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8,16(1):142-171.

8.Pior e.M.J.(1970).The Dual Labor Market:Theory and Application.in Barringer,R. and Beer,S.H,(ed),The State and the Poor,Cambridge Mass Winthop.

9.Williams,George C.1966.Adapta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a Critique of Some Current Evolutionary Thought.Princ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