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6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8年第1期)图书

China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Research 2018 Vol.1 (Issue 1)

SSAPID:101-0819-6205-66
ISBN:978-7-5201-322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主办的集刊,立足于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发展与减贫的时代主题,研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与减贫的科学理论和有益经验,探讨和剖析我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力求为促进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积极建言献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编辑委员会

 ·创刊词·

  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根与本

 ·特稿·

  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基础性作用

  激发内生动力 指引中国稳定脱贫实践*

   一 激发内生动力的内涵

    (一)激发内生动力是扶贫脱贫的根本目标

    (二)尊重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体地位

    (三)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

    (四)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结合

    (五)注重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

   二 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关于内生动力不足——精神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

     1.精神贫困的界定

     2.精神贫困的表现

     3.精神贫困的测量

     4.精神贫困的原因

     5.解决精神贫困问题的对策

    (二)内生动力不足——精神贫困的现实挑战

     1.内在表现

     2.外部表现

   三 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实践

    (一)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二)创新激励激发内生动力

    (三)更新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四)提高技能激发内生动力

    (五)发展促进激发内生动力

    (六)典型带动激发内生动力

    (七)综合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四 推进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政策体系及各地先进典型

    (二)加强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的针对性培训

    (三)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帮扶能力

    (四)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对各类扶贫项目实施监督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推精神扶贫

  百年大计 治本之策

   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二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三 搞教育扶贫没有扶持对象的内在动力不行,要教育引导包括贫困家庭学生在内的广大学子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教育扶贫:社会组织能做点什么?

   一 “双师教学”:教育扶贫需要有新模式

   二 “青椒计划”:公益机构的规模化扶贫

   三 “乡村振兴”:走出学校教育的局限

 ·政策研究·

  从“治标”到“治本”: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事业的回顾与前瞻

   一 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扶贫事业的回顾

    1.区域扶贫阶段

    2.整村推进阶段

    3.精准扶贫阶段

   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扶贫事业从治标到治本的变化轨迹

    1.从区域扶贫到精准扶贫

    2.从政策扶贫到战略扶贫

    3.从开发扶贫到扶贫攻坚

   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扶贫事业的经验

    1.把扶贫纳入国家战略

    2.以完善的扶贫政策作为保障

    3.因贫制宜探索了多种扶贫方式

    4.建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扶贫体系

   四 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我国扶贫攻坚的展望

    1.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2.把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3.把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中国教育脱贫政策演进与制度创新

   一 中国教育脱贫政策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定位

    (一)政策工具分类理论

    (二)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二 中国教育脱贫政策的变迁路径及其特征

    (一)以组织建设性政策工具为主,初步构建教育脱贫政策体系

    (二)强制与引导性政策工具并重,基本形成教育脱贫政策体系

    (三)以能力建设性政策工具为主,逐步完善教育脱贫政策体系

   三 中国教育脱贫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

    (一)完善教育脱贫政策对象瞄准工具

    (二)完善教育脱贫政策评估指标工具

    (三)持续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工具

 ·理论探索·

  教育扶贫如何“精准”

   一 教育扶贫的基本问题:“四种关系类型”和“两类扶贫政策”

   二 国际经验

   三 当前的“教育扶贫”研究的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扶贫问题思考

   一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一)扶贫产业类型

    (二)利益分享机制

     1.“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联结机制

     2.“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结机制

     3.“乡村党政+合作社+基地+农户”联结机制

     4.“合作社+农户互助合作”联结机制

     5.“技术员+基地+农户”联结机制

     6.“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

   二 当前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一)扶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产业扶贫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扶贫的思考

    (一)产业扶贫必须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

     1.产业扶贫必须树立新理念

     2.产业扶贫需要瞄准新业态

     3.产业扶贫需要建立新机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业扶贫的优化思考

     1.产业扶贫与区域特点有效结合

     2.产业扶贫与贫困人口有效结合

     3.产业扶贫与绿色生态有效结合

     4.产业扶贫与科学技术有效结合

 ·调研报告·

  让家庭内在的力量生长出来

   一 贫困地区家庭教育凸显“教育生态贫困”现象

    (一)“家庭教育生态贫困”的含义

    (二)家庭教育生态贫困现象描述

     1.经济生态堪忧

     2.乡村文化教育生态恶劣

      (1)传统文化传承发生断裂

      (2)乡村教育被“城市中心论”左右与裹挟

     3.农民生存的主体地位丧失,发展的内在动力萎缩

     4.“父母教育”极度匮乏

      (1)婚姻基础不牢固

      (2)“父母教育”失位

     5.儿童早期经验贫乏

   二 家庭教育生态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 如何让家庭内在的力量生长出来

    (一)重建农民生存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

    (二)滋养文化热土,重建乡村文化与乡村美德

    (三)建立乡村互助组织,发展乡村慈善事业

    (四)推动大学生反哺报恩活动

     1.大学生心灵互助行动

     2.大学生假期返乡行

     3.大学生回乡就业绿色通道

    (五)提升陪伴与阅读质量,帮助贫困家庭儿童获得较好的早期经验

    (六)为贫困地区家庭建立教育专业服务系统

     1.每月定期家访

     2.开发家庭教育乡土教材

     3.开发“乡村家庭教育微电影”

      (1)“好好说话”模块

      (2)“感恩”模块

      (3)“善行”模块

      (4)“心理与行为”模块

      (5)“女性教育”模块

  河南省贫困人口学历特征及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调查方法

    (二)分析方法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人口学历状况的调查分析

    (二)贫困人口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1.培训内容

     2.培训方式

     4.培训机构

     5.培训教师

     6.培训地点

     7.培训时间

     8.培训时长

   三 调查结论与对策

    (一)调查结论

     1.河南省贫困人口性别、年龄和学历状况

     2.不同学历贫困人口培训要素的绝对需求

     3.不同学历贫困人口培训要素的相对需求

    (二)对策建议

     1.精准调查贫困人口培训需求

     2.依据培训需求优化培训要素

     3.持续提升培训要素质量水平

     4.强化贫困人口培训活动管理

     5.健全培训效果评价追踪制度

 ·国际视野·

  巴西家庭补助金项目

   一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及其特点

   二 巴西家庭补助金项目: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在教育扶贫中的实践

    (一)法律和政治背景

    (二)教育扶贫目标

    (三)教育扶贫对象

    (四)收益人群的瞄准方法

   三 巴西家庭补助金项目的效果

    (一)对儿童入学率和出勤率的影响

    (二)使儿童留级率增加

    (三)对不平等与贫困的影响

    (四)受益者受教育的控制和监督机制消耗的成本

   四 巴西家庭补助金项目的创新点

    (一)推动了教育中的“家庭共同责任”进程

    (二)减少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对现金支配的部分自主性和强制性

 ·典型案例·

  “美丽女孩”在行动

   一 “美丽女孩”行动的缘起

   二 “美丽女孩”行动的开展

    (一)团队与支持

    (二)行动目标

    (三)行动内容

     1.“美丽女孩”课堂

     2.“美丽女孩”课外体验活动

     3.对“美丽女孩”课程和课外体验活动的评价

      (1)课程评价原则

      (2)课程评价方法

      (3)课外体验活动评价原则

   三 “美丽女孩”行动的成果

    (一)信心帮扶让小楠插上天使的翅膀

    (二)爱心行动为小玲送去冬日暖阳

    (三)美丽行动让小慧梦想成真

   四 “美丽女孩”行动的经验

    (一)“美丽女孩”信息的精准核查

    (二)“美丽女孩”的四维精准帮扶

    (三)“美丽女孩”行动的持续推进

    (四)市级留守女孩关爱帮扶体系的建立

   五 “美丽女孩”行动的创新

    (一)学习国学经典的文化精准帮扶

    (二)对接志愿服务的合力精准帮扶

   六 后记

  实施“雨露计划”,助力教育扶贫

   一 “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基本情况

   二 “雨露计划”教育扶贫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管理

    (二)瞄准实施对象,确保精准扶贫

    (三)规范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效果

     1.制定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严格要求,规范管理

     3.开展文体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四)建立跟踪服务,实现真正脱贫

    (五)严把资金审核,规范项目运作

    (六)创新培训机制,适应市场需求

   三 “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服务区域经济,助力农民脱贫

    (二)服务西部开发,助推老区发展

    (三)热心公益事业,支持灾区重建

   四 “雨露计划”教育扶贫的主要启示

    (一)“雨露计划”项目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加大“雨露计划”的宣传力度

    (三)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范围

    (四)把扶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学历教育作为“雨露计划”重点

  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与反思

   一 对教育扶贫问题的理解决定方法的选择

   二 “爱心+技术”的多元教育精准扶贫救助模式的形成、运行及成效

    (一)模式的形成及运行

     1.学业救助的四种形式

      (1)组织贫困学生夏令营

      (2)实验校

      (3)救助中心

      (4)孤儿微校

      (1)教师黑板前讲授翻转为教师线上线下辅导

      (2)学生被动听课翻转为程序化的主动学习

      (3)静态知识填鸭翻转为基于知识点的动态能力培养

      (4)翻转的三步骤:呈示→交互→游戏化

     2.经济和心理救助

     3.“临床指导式”教师培训

    (二)模式的运行成效

     1.学生救助成效

     2.教师培训成效

   三 “爱心+技术”的多元教育精准扶贫救助模式基本特征

    (一)明确的理念与作为信仰的教育

    (二)教育研究贯穿扶贫行动过程之中,注重教育扶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统筹资源,强调救助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四)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四 反思与建议

    (一)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亟待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体现“教学+互联网”的高科技要求

    (二)加大高素质教育师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集刊,一年四期。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循问题导向、学术创新、引领发展、规范办刊的方针,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编辑刊发学术水平较高、应用推广价值大的优秀理论文章和科研成果,确保办刊质量,不断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本刊是在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她立足于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发展与减贫的时代主题,研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与减贫的科学理论和有益经验,探讨和剖析我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力求为促进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积极建言献策。

[1]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9月1日第2版。

[3]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第2版。

[6]黄承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理论实践创新总结》,《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7]程肇基:《精神扶贫:一个亟待关注的精准扶贫新领域》,《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8]余德华:《精神贫困对欠发达地区脱贫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魏立平:《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与实现方式探讨》,《社科纵横》2017年第9期。

[1]申秋:《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扶贫实践研究反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2]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

[3]李永友:《精准扶贫:如何实现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统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28日。

[4]许军涛、霍黎明:《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学习时报》2017年6月19日。

[5]龙迎伟:《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

[1]Albin,P.S.(1970),Poverty,Education,and U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4(1).

[2]Bailey,M.J.,& Dynarski,S.M.(2011),Gains and Gaps:Changing Inequality in US College Entry and Completion.NBER Working Paper No.17633.

[3]Bailey,M.J.,& Goodman-Bacon,A.(2015),The War on Poverty’s Experiment in Public Medicine: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and the Mortality of Older America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5(3).

[4]Barro,R.J.(2001),Human Capital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2),12-17.

[5]Becker,G.S.(1964),Human Capital Theory,Columbia,New York.

[6]Currie,J.(2009),Healthy,Wealthy,and Wise:Socioeconomic Status,Poor Health in Childhood,and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7(1).

[7]Glewwe,P.(2002),Schools and Skil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ducation Policies and Socioeconomic Outcom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0(2).

[8]Glomm,G.,& Ravikumar,B.(1992),Public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Endogenous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0(4),818-834.

[9]Hanushek,E.A.,& Woessmann,L.(2008),The Role of Cognitive Skill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6)3.

[1]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2]林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5期。

[3]龙海波:《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四个抓手》,《经济日报》2017年9月30日。

[4]王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工作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1期。

[5]祝慧、莫光辉、于泽堃:《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探索》,《农业经济》2017年第1期。

[6]刘清荣、程文燕:《产业精准扶贫的井冈山调查》,《老区建设》2015年第24期。

[7]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4期。

[8]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9]张人起:《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的问题及对策》,《北京农业》2015年第29期。

[10]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1]范东君:《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产业扶贫现状、模式与对策探析——基于湖南省湘西州的分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6年第12期。

[12]蓝海涛、张义博、周振:《我国产业扶贫的模式分析与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17期。

[13]李静:《产业扶贫难在何处》,《光明日报》2018年4月24日。

[1]司树杰、王文静、李兴洲:《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程猛:《“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7。

[3]朱永新:《中国小乡村重建需要乡土文化教育》,《中国教师》2016年8月下。

[4]林贤治:《我是农民的儿子》,花城出版社,2005。

[5]熊和妮:《父贫子“贵”:劳动阶层教育成功的家庭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6。

[6]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会田野》,台北财团法人导航基金会,2013。

[7]《为什么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斯坦福经济学家告诉你惊人的真相!》,“决策”微信公众号,http://mp.weixin.qq.com/s/ayHgpBqb-SgA6dG9PcrJ5g,20170920。

[8]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9]陈建翔:《新家庭教育论纲》,赵刚、王以人编《家庭教育学》,研究出版社,2016。

[10]于子洋:《家庭教育中的“隧道效应”——关于家族性文化心理结构的代际传承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1月。

[12]王金营、魏慧静:《农村贫困地区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外出状况与家庭经济发展——基于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的调查》,《人口学刊》2015年5月。

[13]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4]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仅15国制定了支持家庭育儿的三项基础性国家政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unicef.cn/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3&id=20499,20170921。

[15]王小平:《乡土教材:有根的教育》,《中国教师》2016年8月下。

[16]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6日第2版。

[1]陈雪梅:《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人口职业教育脱贫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3期。

[2]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唐锐:《基于培训视角对“扶贫三问”的探索解答——以宜宾市委党校开展精准扶贫培训为例》,《领导科学论坛》2018年第2期。

[4]徐国庆:《新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2期。

[5]Daniel Rauhut,Neelambar Hatti and Carl-Axel Olsson,Economists on Poverty:An Introduction,editors Daniel Rauhut,Neelambar Hatti,and Carl-Axel Olsson.Economists and Poverty,from Adam Smith to Amartya Sen,Vedams ebooks Pvt.Ltd.2006.

[6]李玉松:《发达国家政府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借鉴》,《农业经济》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