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序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口城市生态环境安全
一 河口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
(一)从重大环境事件看河口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
(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和河口城市生态环境风险
(三)河口城市上海的生态环境风险
1.上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
2.上海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的双重影响
3.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健康
4.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扩张导致环境负荷的结构性变化
二 上海生态环境安全的评价
(一)生态环境安全的内涵
(二)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和模型
1.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
2.河口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模型
(三)上海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
1.权重及评价标准确定
2.评价结果分析
三 提升上海生态环境安全的若干建议
(一)发展转型,降低环境负荷
(二)关注气候变化影响,提升城市气候适应能力
(三)滩涂湿地开发与保护并重,构筑生态屏障
1.滩涂湿地对保护河口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南汇东滩湿地的保护以及临港新城的开发
3.河口城市滩涂湿地需加强制度保护
(四)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与合作,共享生态环境安全
BⅡ 综合篇
B.2 经济发展与上海的生态环境负荷
一 上海生态环境负荷的历史与现状
(一)生态环境负荷的概念界定
(二)上海生态环境负荷的演变
1.污染物排放
2.环境质量
二 上海生态环境负荷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1.人均GDP
2.第二产业增加值
(二)人口因素
(三)能源因素
(四)政策因素
1.火电机组脱硫建设,二氧化硫浓度明显下降
2.控制区创建工作的推行,使粗颗粒物污染得到改观
3.重点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
4.机动车污染控制
三 上海生态环境负荷的展望
(一)上海生态环境负荷的发展趋势
1.生态环境负荷总体仍然增加
2.主要污染物发生结构性变化
3.潜在生态环境风险仍然存在
(二)降低上海生态环境负荷的建议
1.转型发展降低生态环境负荷
2.环境治理应从工程治理向管理治理转变
3.积极应对新的环境污染形势
4.旧城区雨水泵站有待改造和完善
5.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6.区域协作机制仍需完善
7.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
B.3 城市扩张与上海的生态环境负荷
一 上海城市扩张现状
(一)城市空间扩张演变与发展
(二)城市扩张变化
二 环境影响
(一)交通出行增加,使能源消费增长、大气污染加剧
(二)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使城市生态服务价值降低
(三)城市用水量增加
三 如何应对城市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负荷增加问题
(一)棕色地带再开发
(二)环境敏感区保护
(三)公共交通优先战略
(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B.4 上海的生态足迹与水足迹分析
一 生态足迹相关理论与方法
(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
(二)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与计算方法
(三)关于生态赤字
二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相关数据来源
(一)耕地、草地、水域生态足迹计算的数据来源
(二)生态承载力计算的数据来源
(三)各种系数的数据来源
三 生态足迹的纵向比较和结构分析
四 生态承载力的纵向比较和结构分析
五 生态赤字的纵向比较和结构分析
六 单位GDP生态足迹及其纵向比较
七 水足迹计算与分析
八 小结
BⅢ 专题篇
B.5 水环境与河道治理的成就、挑战与对策
一 实施大型水环境与河道整治工程
(一)滚动实施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二)三期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三)郊区万河整治及其后续行动
(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五)面源污染治理步步推进
二 加强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制度建设
(一)完善水环境与河道治理法规
(二)建立水环境与河道治理的经济补贴机制
1.郊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补贴
2.其他水环境与河道治理补贴
(三)制定多层次的相关政府官员考绩体系
(四)水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就业结合
三 水污染减排、治污能力增加和水质改善
(一)工业废水排放逐年减少
(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逐年下降
(三)污水集中处理量和集中处理率不断增加
(四)各主要河流水质小幅改善
四 上海水环境与河道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非工业废水排放不断增长,带动废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
(二)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三)市政泵站污染问题突出,郊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四)多数区(县)水质未达标,水质性缺水未缓解
(五)河流生态系统未得到有效修复
(六)上游来水影响凸显,流域协调尚待加强
(七)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上海水环境
(八)公众参与及监督机制未真正建立
五 应对水环境与河道治理挑战的对策建议
(一)未来水环境治理重点:非工业废水与面源污染
(二)进一步加强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三)加大河道生态修复力度
(四)加强流域合作
(五)建立参与式的水环境管理体系
B.6 浦东新区农村河道水质现状调查及其治理措施
一 浦东新区总体河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成因
(一)总体河道水环境质量状况
(二)农村污水排放方式现状
1.直接排放
2.一级处理排放,即化粪池处理排放
3.二级处理排放
(三)浦东新区河道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1.河道水流不畅、河道水体得不到有效置换
2.环境违法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3.畜禽污染的问题不容小视
4.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5.种植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二 农村污水的处理模式及研究进展
(一)国外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无动力处理技术
2.自然生态处理技术
3.强化处理技术
(二)国内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无动力处理技术
2.自然生态处理技术
3.生物生态组合技术
(三)改善河道水质模拟试验
1.漂浮植物塘净化水质的原理
2.漂浮植物的净化作用
(1)吸收作用
(2)富集作用
(3)吸附作用
(4)气体传输和释放作用
3.微生物的作用
(1)微生物降解作用
(2)生物吸附、沉淀作用
4.食物链的作用
5.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
(1)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
(2)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6.现场试验结果
三 农村河道黑臭治理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基础先行、环境先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注重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
1.贯通河道,沟通水系
2.科学地实施中小河道抢救措施
3.引入河道生态化整治
4.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采用对污染河道实施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三)非工程与工程措施齐抓共进,推进管理创新
1.强化水务执法,维护水务设施安全和秩序
2.水面保洁管理工作应全面铺开
3.加强沿河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管理
4.加强河道水质监测
(四)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促进污染减排
四 结语
B.7 防洪防汛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上海防洪防汛形势及特征
(一)台风多发
(二)潮位趋高
(三)短时局部强降雨突发
(四)风暴潮“三碰头”和风暴潮洪“四碰头”
二 上海防洪防汛体系
(一)防洪防汛工程
1.千里海塘
2.千里江堤
3.区域除涝工程
4.城市排水系统
(二)防洪防汛管理机制
1.防汛法规条例
(1)《上海市防汛条例》
(2)《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
2.指挥机构
3.应急管理
4.防汛信息化建设
5.排水抢险措施
三 上海防洪防汛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直接威胁
1.海平面上升
2.短时集中强降雨增加
3.极端天气事件
(二)防汛基础设施防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防汛墙和海塘
2.城市排水系统及雨水泵站
(三)地面沉降等异常地质现象增加城市防汛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防汛隐患
四 完善上海防汛防洪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建立“洪水管理”机制
(二)完善防汛基础设施建设
(三)重视多种调蓄系统对城市防汛的作用
(四)防汛事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1.防汛金融
2.旅游业
B.8 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地保护机制研究
一 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地形势
二 影响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生活污染的影响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三)外来人口的影响
三 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挑战
(一)水源地的代价
1.第二产业:“关、停、并、转”,限制招商引资
2.农业:种植
(二)责任的分担问题
四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一)产业转型与人的发展
(二)结合郊区的快速城镇化过程,推动农业要素流转
(三)生产服务体系的重建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构社区集体行动机制
(五)完善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1.生态补偿的导向
2.生态补偿的方式
3.生态补偿的标准
4.生态补偿的运作方式
B.9 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探索海岸带开发与保护平衡之路
一 城市发展对湿地和海岸带的压力
二 上海湿地和海岸带的现状与问题
(一)湿地现状
(二)湿地问题
(三)海岸带现状
(四)海岸带问题
三 上海对湿地保护和修复、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整体政策框架与思路
(一)上海市湿地保护、海岸带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湿地保护的政策框架与措施
1.将湿地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明确湿地规划目标,分阶段推进
2.推进立法
3.相关政策创新,与日常环境保护形成协同联动
(三)海岸带保护的政策框架与措施
四 案例:崇明东滩
(一)崇明东滩现状和目标
(二)崇明东滩的问题
五 依然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一)湿地保护与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缺乏整体推进机制,“各自为战”,统筹不足
(二)公众对湿地和海岸带的认知和参与都很缺乏,一方面导致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制衡机制,另一方面也缺乏保护和开发的深层动力
(三)缺乏颇具地方特色的保护性法规,尽早开展立法建设
(四)公共投入有限,必须尽快多渠道筹措资金
(五)对一些涉及湿地和海岸带管理的新现象、新问题的认知、预防能力有限,必须及时跟踪、推进和研究
B.10 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对策建议
一 上海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垃圾清运总量快速增长,人均垃圾清运量下降
(二)厨余果皮垃圾含量过半,可回收垃圾约占三成
(三)垃圾分类持续10余年,分类观念逐步普及
(四)垃圾源头减量有进展,白色污染大幅下降
(五)资源化回收系统初步建立,为废品回收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六)垃圾处理能力有所增强,无害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 上海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垃圾全程分类系统未建立
(二)垃圾减量缺乏配套机制
(三)资源化利用处于初级、无序状态
(四)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无害化程度仍需提高
(五)管理体制不顺畅
(六)市民观念习惯有待转变
三 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三化”处理的建议
(一)坚持实施生活垃圾“三化”处理的长期战略
(二)建立以最终处置为主导的分类收集、运输系统
(三)建立以减量化为目标的全程管理系统
(四)完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系统
(五)完善适应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的多模式处置系统
(六)完善领导体制,强化社会公众参与
BⅣ 管理篇
B.11 参与式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 河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 参与式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角色
(一)政府:制定并执行规则
1.借助法定强制力,制定和执行相关规则
2.借助公共财政实力,实施各种工程性措施
(二)企业:履行环境责任
1.履行环境责任利人利己
2.履行环境责任的三种方式
(三)民众:守法并对政府提供支持
(四)社会组织:中间层和政府助手
三 环保非政府组织促进河口城市环境治理的合作交流
(一)推动跨城市的河口城市环境合作交流
(二)推动跨城市的三角洲保护交流
(三)培育河口生态安全及环保意识
1.以论坛形式促进跨区域和跨部门的流域合作交流
2.以会展形式传播河口城市环保理念
3.协助政府推进制度和能力建设
四 环保组织在社区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用专业优势,向社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二)鼓励居民亲身参与环保,对其行为规范加以引导
(三)引导公众参与专业性较强的环境保护行动
五 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设计
(一)明确双方合作的基础
(二)协商机制的建立
(三)委托社会组织管理部分环境事务的授权和监督机制
B.12 流域综合管理与上海生态环境安全
一 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流域综合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流域综合管理的内涵
(三)流域综合管理对河口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 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一)长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及对河口的影响
1.水质
2.盐水入侵和河口供水安全
3.上游来沙和河口地形地貌
4.河口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急速衰退
(二)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演变
1.我国政府对长江流域综合管理的历程
2.非政府组织以流域综合管理问题研究与交流推动流域综合管理
3.各参与主体以示范项目推动流域综合管理
(三)保障上海生态环境安全所面临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方面的挑战
1.环境持续恶化,发展受到制约
2.流域所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3.流域上下游之间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分歧
4.缺少流域之间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可行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四)完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保障上海生态安全的建议
1.推动建立直属中央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
2.重新认识河口水安全及评估指标,并入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调控指标
3.呼吁全流域规范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三 太湖流域综合管理探索实践
(一)太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1.管理权分割
2.现有流域管理机构的局限
(二)太湖流域综合管理立法尝试与规划实施
1.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断提升
2.流域综合管理的科学实践持续活跃
(三)完善太湖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
1.成立太湖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
2.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
3.多方参与式水管理
四 保障河口生态安全,推动流域综合管理
(一)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
(二)建立河口城市及全流域污染防治和应急体系
(三)积极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
(四)鼓励各方积极参与流域综合管理
(五)加强公众宣传、环境教育,鼓励公众参与
(六)加强国际交流
BⅤ 案例篇
B.13 珠江河口治理机制和香港的参与
一 珠江河口区域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二)滩涂开发混乱,出现诸多问题
(三)气候变化使河口区域出现一些问题
二 珠江河口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三 香港对珠江河口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
B.14 河口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
一 气候灾害对河口城市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灾害
(二)河口城市在气候灾害面前的脆弱性
二 气候适应战略现状分析
(一)河口城市的“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二)典型城市气候适应策略和实现路径
(三)伦敦气候变化适应战略草案
(四)气候弹性
1.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城市的行动项目
2.适应与减缓的综合气候政策工具
三 河口城市水资源气候适应战略的国际经验
(一)东京:建立完善的洪灾防治机制
1.东京面临的洪水灾害
2.日本国土交通省河流管理政策建议
3.东京应对洪水措施
4.灾害信息化管理
(二)新奥尔良的非工程性气候变化适应措施
1.新奥尔良面临的洪水灾害
(三)温哥华:以水环境保护为主的气候适应战略
1.温哥华面临的水环境问题
2.饮用水质量管理和保护
3.水资源节约计划
4.废水处理与雨水管理
5.温哥华河口管理的战略举措
(四)纽约市减少雨污合流溢出的绿色基础设施战略
1.绿色基础设施战略出台背景
2.绿色基础设施战略
BⅥ 附录
B.15 附录1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2年度指标
一 环保概况
二 污染物减排
三 大气环境
四 水环境
五 固体废弃物
六 声环境
七 绿化
八 能源
B.16 附录2 上海资源环境大事记
B.17 后记
Abstract
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王祥荣、王原:《全球气候变化与河口城市脆弱性评价——以上海为例》,科学出版社,2010。
曹伟:《城市生态安全绪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陈昕等:《基于熵值法的青岛市资源节约综合评价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9期。
韩晨霞等:《石家庄市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趋势及预警机制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5期。
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二: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环境保护》2002年第7期。
文传浩等:《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预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
徐明等:《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杨志、赵冬至、林元烧:《基于PSR模型的河口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第1期。
鄢忠纯等:《上海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综合评价结果》,《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1期。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第2期。
江易:《上海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蒋云霞、刘冬荣、肖新华:《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负荷关系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5期。
刘江龙、钱小蓉、丁培道、孙阳、顾恒岳:《钢铁材料的泛生态环境负荷及其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8年第4期。
马晓芸、唐志:《浙江省经济增长中的生态环境负荷分析》,《经济论坛》2011年第1期。
彭立颖、童行伟、沈永林:《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环境状况公告》,1991~2010。
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沈锋:《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潦关系的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8年第9期。
王丽萍、朱玉丽、王春、赵毓仁:《江苏省生态环境负荷预测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周建、顾柳柳:《能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增长模式转变——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理论模型的上海数据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9年第5期。
《上海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水利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丁曜:《上海市城市防汛排水若干问题的思考》,《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第5期。
李珍明:《上海苏州河市区段防汛墙的加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2010年第18期。
上海市水务局:《2009、2010、2011年汛期(6~9月)上海地区水情总结》。
徐祖信、黄沈发、罗海林等:《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成因分析》,《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21期。
徐祖信、沈根祥、黄沈发等:《上海市畜禽养殖业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21期。
邵一平、矫吉珍、林卫青:《上海市水环境污染现状以及水环境容量核算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第27卷。
黄沈发、吴建强、杨泽生等:《黄浦江上游地区水环境污染负荷特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1期。
黄沈发、王敏、杨泽生等:《黄浦江上游地区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王艳、杨洁:《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运作模式及启示》,《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李慧、刘平养:《以降低经济活动强度为支点 撬动水源区保护》,《环境保护》2010年第5期。
刘平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态补偿机制比较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9期。
金书秦、魏珣、王军霞等:《发达国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经验借鉴》,《环境保护》2009年第20期。
李秀芬、朱金兆、顾晓君等:《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蔡友铭等:《上海西郊湖泊湿地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7。
储静伟、周宽玮、韩晓蓉:《江湾湿地缩水质疑又起杨浦回应称未破坏原貌》,2010年10月21日《东方早报》。
高宇:《上海湿地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上海建设科技》2006年第4期。
侯西勇等:《海岸带陆源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期。
李九发:《上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途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
李娟娟:《上海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安全影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李蓉等:《快速城市化阶段上海海岸带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生态学杂志》2009年第28卷第11期。
刘兴坡、丁永生:《上海市海岸带管理的现状、挑战及发展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
马涛:《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新探索》,《生态经济》2011年第3期。
马云安主编《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上海东滩生态城:《无法照进现实的理想》,《城市住宅》2011年第Z1期。
马成樑主编《崇明东滩生态化建设高层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施玉麒等:《上海市海岸带资源现状与未来趋势》,《上海地质》2003年第1期。
汪松年主编《上海湿地利用和保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汪松年:《深化“促淤圈围”在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上海水务》2004年第2期。
许学工、彭慧芳、徐勤政:《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冲突与协调—以山东半岛为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杨永兴:《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湿地退化与保护对策》,《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12期。
张耀光等:《海岸带利用结构与海岸带海洋经济区域差异—以辽宁省为例》,《地理研究》2010年第1期。
朱燕玲、过仲阳:《崇明东滩海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诊断体系的构建》,《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第22卷第2期。
曾庆春:《航道局疏浚珠江河口被海洋局罚款?》,2003年1月15日《南方日报》。
陈军:《珠江河口岸线、滩涂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人民珠江》2011年第1期。
崔树彬:《珠江河口城市水源地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水利》2010年第1期。
崔伟中:《珠江河口水环境时空变异对河口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段黎星:《珠江河口治理战略框架研究》,《人民珠江》2007年第1期。
黄镇国、张伟强:《珠江河口近期演变与滩涂资源》,《热带地理》2004年第2期。
李碧、黄光庆:《城市化对珠江河口的生态影响及对策》,《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第5期。
梁海涛等:《珠江河口滩涂保护与利用方案浅析》,《广东水利水电》2011年第1期。
陆恭蕙等:《气候变化对香港及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思汇政策研究所,2006年11月。
王秋生:《珠江河口治理》,《人民珠江》2006年第6期。
易小兵、王世俊、李春初:《珠江河口界面特征与河口管理理念》,《海洋学研究》2008年第4期。
袁建国、朱士康:《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实施管理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珠江》2010年第6期。
岳中明:《在珠江委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珠江水利网,2010年1月26日。
朱三华:《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规律研究》,《珠江现代建设》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