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研究基地主要成员
第一章 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第一节 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使命
第二节 支撑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使命
第三节 引领中国科技创新的先锋使命
第四节 建成具有全球经济影响力国际大都市的先行条件
第五节 强化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科技经济中心地位
第二章 “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界定
第一节 概念与内涵
(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2001年公布的“全球46个技术创新中心城市”
(二)澳大利亚咨询公司2thinknow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城市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城市排名
(三)Sappin Global Strategies(SGS)公司2014年发布的全球最具发明力城市榜单
第二节 特征、标志性指标
一 能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的创新环境
(一)创新治理体系
(二)创新政策
(三)创新文化
(四)空间环境
二 能够集聚和接入全球高端科技资源
(一)人: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公民
(二)财:资金投入
(三)物:先进制造
三 能够有效生产、利用、整合科学技术资源的创新主体
(一)技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科学:研究型大学
(三)共性技术和科技基础设施:公共研发机构
四 能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整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轴心
(二)技术流动和交易的枢纽
五 能够对全球科技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 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选择标准
第二节 国际经验
一 美国纽约——金融中心向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型
(一)实施重点项目营造创新氛围
(二)探索差异化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三)全球“金融中心”助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
(四)积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
二 德国慕尼黑——实用型科研助推优势产业升级
(一)政府因势利导,强化传统产业优势
(二)充分发挥公共创业平台的孵化功能
(三)提倡外向文化,提升城市辐射能力
三 日本东京——以体制机制激发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活力
(一)贯彻国家创新战略,明确阶段建设目标
(二)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实现城市功能的自我完善
(三)完善创新体系,弥补市场失灵
(四)巧用产业政策,重视政策引导
四 英国伦敦——创新创业为老城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一)政府积极引导,老城变科技城
(二)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激发创新活力
(三)构建产学研体系,将科学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四)吸引优秀人才,积极营造创新文化
五 新加坡——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
(一)将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二)调整机构设置,大力促进创新
(三)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发展新兴支柱产业
(四)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一 城市功能的嵌入性
二 产业升级的根植性
三 开放文化的包容性
四 公共政策的针对性
第四章 上海市科技创新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第一节 上海市科技创新的历史沿革
一 上海近代科技发展史(1840~1949年)
二 上海计划经济时期科技创新(1950~1978年)
三 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1978~)
第二节 上海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 上海具有天然聚集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
二 上海科技投入产出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可喜局面
三 上海科技发展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四 上海市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企业数量和科技投入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节 上海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1)买办文化影响了大众创新精神
(2)大国企弱创新影响上海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
(3)外资难以承担起上海自主创新的重任
(4)“强势政府”模式难以塑造科技创新的优质环境
(5)僵化的机制体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障碍
第五章 发展定位与总体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一 国际定位
(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地
(三)全球重大科技成果交易的重要枢纽和科技成果发布平台
二 国内定位
(一)创新体制改革的实验区
(二)现代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先行区
(三)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创新的示范区
第二节 总体目标
一 战略目标
二 发展目标(显示性指标)
第六章 实现路径与重点任务
第一节 主要原则
第二节 基本思路——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一 科技创新中心的复杂巨系统特征
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
三 建设科创中心重在优化创新生态
四 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路径选择——借鉴日德打造上海模式
一 借鉴日德经验,强化优势产业
二 立足渐进创新,盘活存量资源
三 扶持中小企业,培育激进创新
四 打造上海模式,提升国际影响
第四节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 增强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
二 跨越“死亡之谷”与“达尔文之海”
三 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和有效配置
四 打造若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七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二节 完善区域创新网络
第三节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第四节 加强先进制造技术突破方向、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部署和组织
第五节 发展平台企业,完善高技术创业环境
第六节 推进高层次对外开放,鼓励企业整合利用全球资源
第七节 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梯队
第八节 加快工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母工厂”
前言
[1]Asheim BT,Gertler M,2005,“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 Fagerberg J,Mowery D,Nelson R(eds),
[2]Lee,Keun,Chaisung Lim,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
[3]Perez,Carlota,L. Soete,1988 “Catching Up in Technology:entry Barriers and Windows of Opportunity”,(with),in Dosi et al eds.
[4]Philip Cooke,Kevin Morgan,1998,
[5]Pisano,Gary,
[6]Steinmueller WE(2010)Economics of technology policy. in Hall BH,Rosenberg N(eds)
[7]Tassey,G.,2005. The disaggregated technology production function:A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and corporate research,
[8]Godin,Beno?t,2006. “The Linear Model ofInnovation: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of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9]Jackson,Deborah J.,2010. What is an Innovation Ecosystem?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Arlington,VA.
[10]Nordfors,J.,J. Sandered,and C. Wessner(Ed.)2003. Commerci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VINNOVA Forum – Innovation Policy in Focus VFI 2003:1,Swedish Agency for Innovation Systems.
[11]NSF,2010.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NSF Directorate for Engineering,version 08/25/2010.
[12]Oksanen,Kaisa and Antti Hautam?ki,2014. Transforming regions into innovation ecosystems:A model for renewing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13]Peterson,Thomas W.,2009. Creating an Innovation Ecosystem,NSF Slides.
[14]Rothwell,R.,1994.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15]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24日。
[16]寿子琪:《完善创新生态的“要”与“不要”》,上海科委网站,2015年,http://www.stcsm.gov.cn/xwpt/kjdt/340075.htm。
[17]管驰明、李春:《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10期。
[18]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范式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19]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0]王小鲁等:《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3年报告》,中信出版社,2013。
[21]白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中介配合的城市科技创新模式探索——基于德国慕尼黑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经验》,《城市观察》2015年第5期。
[22]杜德斌:《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科学发展》2015年1月。
[23]黄吉、杨荣斌、杨帆:《坚持需求导向,为解决大都市问题提供科技支撑——解读〈东京都产业科学技术振兴指南〉》,《科学发展》2014年3月。
[24]黄群慧、贺俊等:《真实的产业政策——发达国家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最新进展》,经济管理出版社(即将出版)。
[25]李平、李晓萍、江飞涛:《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市场作用与政府作为——德国经验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4。
[26]杨丹辉、李晓华、渠慎宁:《当前产业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4。
[27]黄群慧、李晓华、贺俊:《“十三五”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4。
[28]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三五”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5。
[29]贺俊、刘湘丽:《日本依托“母工厂”发展先进制造的实践及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10期。
[30]史世伟:《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德国研究》2009年第1期。
[31]肖久灵、汪建康:《新加坡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11期。
[32]张仲礼:《近代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社会科学》1993年第9期。
[33]陈国威:《近代中国买办的卑微心理分析》,《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34]杨逢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的科技创新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2期。
[35]周小玲:《浅析上海科技发展模式的演变》,《世界科学》2011年第8期。
[36]刘东南:《上海、深圳两地技术创新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5期。
[37]顾文兴、陈积芬:《上海科技体制改的回顾与展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9年第1~2期。
[38]沈怡萱:《试论古代与近代上海科技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39]吴静芳:《外资研发对东道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0]徐珺:《关于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的调研》,《科学发展》2013年第6期。
[41]王立、张士远、李功越、刘好:《北京与上海、深圳的创新比较研究》2007年第8期。
[4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科技统计年鉴》(2002~2014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43]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3上海总部经济及商务布局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