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1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7)图书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Safety in China (2016-2017)

SSAPID:101-0790-3557-62
ISBN:978-7-5201-090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数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心理学、安全工程、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分别对城市面临的风险、承载体的脆弱性、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层级的系统研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以期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公共安全蓝皮书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子库介绍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主编简介

 法律声明

 摘要

 Ⅰ 第一部分 总报告

  B.1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发展与评价

   一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现状与特点

    (一)社会安全现状与特点

    (二)事故灾难现状与特点

    (三)自然灾害现状与特点

    (四)公共卫生现状与特点

   二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措施与成效

    (一)重视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二)重视城市事故灾难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建设

    (三)重视城市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提高

    (四)重视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三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

    (二)城市事故灾难防御面临诸多挑战

    (三)城市的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四)城市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四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以政府为核心的治理机制

    (二)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全民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构建“互联网+公共安全”新模式

    (四)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保险保障体系

   五 国内各大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评价

 Ⅱ 第二部分 分类篇

  B.2 中国城市社会安全报告

   一 中国城市社会安全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点

    (一)基本状况

    (二)主要特点

   二 中国城市社会安全的政府应对措施

   三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经济社会转型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不断增多

    (二)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公众风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

    (三)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城市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城市网络舆情压力增大

   四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构筑牢固防线

    (二)完善城市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应急能力

    (三)解决好民生问题,完善信访机制,正确对待民意和正当诉求

    (四)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构建“互联网+公共安全”

    (五)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网上网下结合,编织城市公共安全网络

  B.3 中国城市事故灾难报告

   一 中国城市事故灾难基本状况与主要特点

    (一)基本状况

    (二)主要特点

   二 中国城市事故灾难事件的政府应对措施

   三 中国城市事故灾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城市公共设施脆弱性增大,设备老化或标准不够,隐患不断

    (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不断,运输线路的脆弱性凸显,风险增大

    (三)城市生产项目多,作业时间长且空间分布广,安全隐患较多

    (四)城市消防资源不足,消防队伍专业性不强,应急救险能力不够

    (五)城市公共场所公共安全管理薄弱,应急处置不当,监督不到位

   四 中国减少城市事故灾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统筹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防范力

    (二)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加强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城市风险

    (三)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城市应急能力

    (四)围绕易发多发事故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降低事故发生率

  B.4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报告

   一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点

    (一)基本状况

    (二)主要特点

   二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的政府应对措施

   三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应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城市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弱

    (二)城市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有待加强

    (三)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明显欠缺

    (四)城市政府和民众抗灾减灾意识薄弱

   四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一)以综合防灾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夯实应对城市自然灾害的基础

    (二)完善城市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城市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

    (三)重视科技支撑和部门联动作用,打造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合力

    (四)加强演练培训和防灾减灾宣教,促进城市防灾减灾的整体应对

  B.5 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报告

   一 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点

    (一)基本状况

    (二)主要特点

   二 中国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政府应对措施

   三 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流行性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防控难度不断加大

    (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形势依然严峻

    (三)城市卫生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应急能力有待增强

    (四)城市卫生治理的公众参与不够,社会资源缺乏整合

   四 中国城市公共卫生工作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城市突发性传染疾病防控工作,构筑坚实防线

    (二)做好城市食品和药品监管工作,确保民众安全健康

    (三)提高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四)加强公共卫生科普宣教演练,提升全民素质和应对能力

 Ⅲ 第三部分 评价篇

  B.6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指数评价

   一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层次性

    2.客观性

    3.可测性

    4.动态性

    5.代表性

    6.导向性

    7.考察政府独立善治能力

    8.普遍性

   二 理论指标体系

   三 客观指标体系

    1.社会安全

     (1)人口密度

     (2)失业率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大专以上人口比例

     (5)每万人法院受理案件数

     (6)保险密度

     (7)保险深度

     (8)人均人身保险赔付支出

     (9)人均财产保险赔付支出

     (10)人均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支出

     (11)人均重大赔付

     (12)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

     (13)失业保险参保率

     (14)人均公共安全财政支出

     (15)每百万人劳动争议受理数

     (16)每百万人行政复议申请数

     (17)每百万人行政应诉案件数

     (18)每万人律师工作人员数

    2.事故灾难

     (1)火灾事故:每百万人伤亡人数

     (2)火灾事故:人均直接财产损失

     (3)交通事故:每百万人伤亡人数

     (4)交通事故:人均直接经济损失

     (5)环境污染:突发环境事件次数

    3.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综合指数

     (2)地震灾害

    4.公共卫生

     (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年度均值

     (2)每百万人污染源数

     (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

     (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

     (8)每百万人医院、卫生院数

     (9)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10)每万人医生数

   四 其他说明

   五 评价方法

    1.数据标准化处理

    2.权重确定

    3.综合评价模型

  B.7 中国35城市公共安全指数(2016)

   一 社会安全

    (一)社会环境

    (二)治安安全

    (三)风险保障能力

    (四)社会保障

    (五)公共安全财政支出

    (六)行政与法律

   二 事故灾难

    (一)交通事故

    (二)火灾事故

   三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

   四 公共卫生

    (一)公共环境

    (二)污垃处理

    (三)人类流行性疾病

    (四)公共卫生控制能力

  B.8 中国35城市公共安全区域分析

   一 “北上广深”特大城市分析

   二 东北城市分析

   三 中部城市分析

   四 东部城市分析

   五 西部城市分析

 Ⅳ 第四部分 城市篇

  B.9 北京市城市公共安全评估

   一 引言

   二 北京市城市公共安全概况

    (一)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1)洪涝

      (2)干旱

      (3)沙尘暴

      (4)寒潮

     2.地质灾害

      (1)泥石流

      (2)崩塌

      (3)滑坡

     3.地震灾害

     4.森林火灾

    (二)事故灾难

     1.生产安全事故

     2.火灾事故

     3.交通运输事故

     4.环境污染

    (三)公共卫生

    (四)社会安全

   三 评估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资料

    (二)技术路线

    (三)过程与方法

     1.权重获取

     2.评价步骤

      步骤一: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步骤二:综合计算

     3.评估涉及的其他方法

   四 北京市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结果

   五 北京市市民公共安全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北京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客观认知能力

     2.关于北京市居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方面的调查

     3.北京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安全整体感知情况调查

     4.知识信息获取及建议反馈等情况

    (二)对策建议

     (1)风险管控和排查治理方面

     (2)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3)应急设施与硬件方面

     (4)监测预警方面

     (5)应急预案与演练方面

     (6)应急队伍建设方面

     (7)宣传教育方面

  B.10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评估

   一 前言

   二 深圳市公共安全概况

    (一)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1)干旱

      (2)台风

      (3)暴雨

      (4)高温

      (5)寒冷

      (6)大雾

      (7)大风

      (8)冰雹

      (9)雷电

     2.洪涝灾害

     3.地质灾害

     4.地震灾害

     5.海洋灾害

     6.生物灾害

     7.森林火灾

     8.小结

    (二)事故灾难

     1.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控制情况

     2.事故灾难总体情况

      (1)火灾事故

      (2)交通安全

      (3)生产安全

      (4)核事故和辐射事件

      (5)口岸安全事故

    (三)公共卫生

    (四)社会安全

     1.社会治安

     2.其他社会安全

   三 评估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资料

    (二)评估方法

   四 深圳市公共安全评估结果

   五 深圳市市民公共安全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

     1.深圳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客观认知能力

     2.关于深圳市居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方面的调查

     3.深圳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安全整体感知情况调查

     4.知识信息获取及建议反馈等情况

    (二)对策建议

     (1)完善法规制度

     (2)提升应急处置与灾后重建能力

     (3)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4)加强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B.11 重庆市城市公共安全评估

   一 前言

   二 重庆市公共安全概况

    (一)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2.地质灾害

     3.生物灾害

     4.森林火灾

    (二)事故灾难

     1.火灾事故

     2.交通安全

     3.生产安全事故

     4.突发环境事件

    (三)公共卫生

    (四)社会安全

   三 评估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资料

    (二)评估方法

   四 重庆市公共安全评估结果

   五 重庆市民公共安全认知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

     1.重庆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客观认知能力

     2.关于重庆市居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方面的调查

     3.重庆市居民对城市公共安全整体感知情况调查

     4.知识信息获取及建议反馈等情况

    (二)对策建议

     (1)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2)增强社会动员能力

     (3)完善防灾减灾建设

 Ⅴ 第五部分 附件

  B.12 附件1 城市公共安全认知调查问卷

   第一大类:基础信息了解

   第二大类:公众城市公共安全认知

   第三大类:公众对政府政策措施的满意度

 公共安全蓝皮书编委会

城市公共安全是世界任何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全世界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及影响逐步扩大的趋势,使得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公共安全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目前,国内对地区、城市、社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公共安全评价尚处在理论探讨阶段。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填补了这个领域皮书的空缺,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书将我国公共安全问题划分为社会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四个领域,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总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总结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评价结果。第二部分为分类报告。四篇分类报告站在全国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我国公共安全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等,分析了我国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了政策建议。第三部分为城市公共安全评价方案与指数分析。为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价方案,课题组采集了我国35个城市的数据,计算出我国35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指数并加以分析,并对全国35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情况进行了细致研究。第四部分对北京、深圳、重庆三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情况做了细致研究。三篇文章分析了三个城市的公共安全风险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共安全进行评估;通过开展公共安全认知问卷调查,分析了三个城市居民的城市公共安全感知和安全意识情况。

1.洪毅:《中国应急管理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2.徐世甫、段媛媛:《城市公共安全视野下的网络舆情与引导治理》,《上海城市管理》2016年第3期。

3.宋洁:《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4.赖时威:《平安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中国新通信》2016年第6期。

5.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第72期市管干部任职培训班课题组:《武汉市加快构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长江论坛》2016年第3期。

6.曹惠民:《风险社会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3期。

7.侯心一:《城市公共安全的脆弱性及防范对策——从“12.31”事件中反思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第4期。

8.孙泽红:《智能应急与城市公共安全融合发展三步曲》,《中国建设信息》2015年第15期。

9.董幼鸿:《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对策——以住宅小区电梯安全治理为例》,《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第1期。

10.刘鹏、陈召华、王志秀:《保驾民生促和谐 护航发展好扬帆》,《东营日报》2015年4月30日。

11.柴俊勇:《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注入“创新”的力量》,《解放日报》2016年8月16日。

1.洪毅:《中国应急管理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2.徐世甫、段媛媛:《城市公共安全视野下的网络舆情与引导治理》,《上海城市管理》2016年第3期。

3.宋洁:《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4.赖时威:《平安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中国新通信》2016年第6期。

5.吴艺:《上海全面构建超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人民公安报》2015年10月26日。

6.陈平:《“生命之殇”拷问城市公共安全》,《团结报》2015年1月13日。

7.《光明新区抓源头治理 消除隐患为城市保驾护航》,《深圳商报》2016年10月24日。

8.杨承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状与前景》,《祖国》2015年第2期。

9.《网信办查处360多个传播涉天津爆炸事故谣言网络账号》,中国网信网,http://news.sohu.com/20150814/n418899951.shtml。

1.洪毅:《中国应急管理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2.朱广黔:《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人民论坛》2013年第29期。

3.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第72期市管干部任职培训班课题组:《武汉市加快构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长江论坛》2016年第3期。

4.曹惠民:《风险社会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3期。

5.丁波涛:《大数据条件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第5期。

6.侯心一:《城市公共安全的脆弱性及防范对策——从“12.31”事件中反思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上海城市管理》2015年第4期。

7.孙泽红:《智能应急与城市公共安全融合发展三步曲》,《中国建设信息》2015年第15期。

8.董幼鸿:《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对策——以住宅小区电梯安全治理为例》,《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第1期。

9.杨承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状与前景》,《祖国》2015年第2期。

10.柴俊勇:《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注入“创新”的力量》,《解放日报》2016年8月16日。

11.《光明新区抓源头治理 消除隐患为城市保驾护航》,《深圳商报》2016年10月24日。

12.刘鹏、陈召华、王志秀:《保驾民生促和谐 护航发展好扬帆》,《东营日报》2015年4月30日。

1.洪毅:《中国应急管理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2.朱广黔:《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人民论坛》2013年第29期。

3.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第72期市管干部任职培训班课题组:《武汉市加快构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长江论坛》2016年第3期。

4.杨承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状与前景》,《祖国》2015年第2期。

5.柴俊勇:《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注入“创新”的力量》,《解放日报》2016年8月16日。

1.洪毅:《中国应急管理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2.朱广黔:《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人民论坛》2013年第29期。

3.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第72期市管干部任职培训班课题组:《武汉市加快构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长江论坛》2016年第3期。

4.杨承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状与前景》,《祖国》2015年第2期。

5.柴俊勇:《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注入“创新”的力量》,《解放日报》2016年8月16日。

1.孙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17期。

2.刘茂、赵国敏、陈庚:《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中国公共安全》2005年第1期。

3.廖爱红、侯福均:《基于逼近理想点和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安全评估》,《公共安全》2009年第14期。

4.秦大河:《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发展态势》,《中国应急救援》2008年第6期。

5.吴吉东、傅宇、张洁、李宁:《1949~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9期。

6.司鹄、贾文梅:《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第11期。

7.刘刚:《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社区灾害风险脆弱性评价》,《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41期。

8.苏军锋、肖志强、魏邦宪、赵彦锋、张锋、刘莉丽:《基于GIS的甘肃省陇南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干旱气象》2012年第4期。

9.樊运晓、罗云、陈庆寿:《区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灾害学》2001年第1期。

10.王慧、毛炜峄、李元鹏、余行杰、白素琴:《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冰川冻土》2011年第6期。

11.《北京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市统计局,2016年。

12.郑大玮、郭勇:《2008年北京奥运安全全接触(一)北京灾害事故隐患新特点》,《中国减灾》2007年第2期。

13.王振宇:《北京市主要水旱灾害风险分析及对策》,《中国水利》2016年第10期。

14.任凯珍:《北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5.李腊月:《北京及邻区现代地壳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16.刘春兴:《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7.杨凤平:《北京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8.《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政府,2015年。

19.《北京统计年鉴(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孙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17期。

2.刘茂、赵国敏、陈庚:《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中国公共安全》2005年第1期。

3.廖爱红、侯福均:《基于逼近理想点和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安全评估》,《公共安全》2009年第14期。

4.秦大河:《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发展态势》,《中国应急救援》2008年第6期。

5.吴吉东、傅宇、张洁、李宁:《1949~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9期。

6.司鹄、贾文梅:《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第11期。

7.刘刚:《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社区灾害风险脆弱性评价》,《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41期。

8.苏军锋、肖志强、魏邦宪、赵彦锋、张锋、刘莉丽:《基于GIS的甘肃省陇南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干旱气象》2012年第4期。

9.樊运晓、罗云、陈庆寿:《区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灾害学》2001年第1期。

10.王慧、毛炜峄、李元鹏、余行杰、白素琴:《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冰川冻土》2011年第6期。

11.《深圳统计年鉴2015》,深圳市统计局,2016年。

12.《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报告——事故灾难卷》,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2013年。

13.《201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高德软件有限公司高德交通,2016年1月。

1.孙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17期。

2.刘茂、赵国敏、陈庚:《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研究》,《中国公共安全》2005年第1期。

3.廖爱红、侯福均:《基于逼近理想点和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安全评估》,《公共安全》2009年第14期。

4.秦大河:《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发展态势》,《中国应急救援》2008年第6期。

5.吴吉东、傅宇、张洁、李宁:《1949~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9期。

6.司鹄、贾文梅:《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第11期。

7.刘刚:《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社区灾害风险脆弱性评价》,《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41期。

8.苏军锋、肖志强、魏邦宪、赵彦锋、张锋、刘莉丽:《基于GIS的甘肃省陇南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干旱气象》2012年第4期。

9.樊运晓、罗云、陈庆寿:《区域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灾害学》2001年第1期。

10.王慧、毛炜峄、李元鹏、余行杰、白素琴:《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冰川冻土》2011年第6期。

11.《2015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重庆市水利局,2016年。

12.《2015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重庆市环保局,2016年。

13.常艳梅:《城市公共安全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3年。

14.金晓媚、王玉平:《重庆市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防治》,《中国矿业》2001年第2期。

15.王忠志:《基于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分形分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16.夏宇、李勤:《重庆2005~201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医药卫生》2016年第14期。

17.夏宇、李勤:《2015年重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医药卫生》2016年第29期。